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中国真菌学杂志》2008,3(5):294-294
由《中国真菌学杂志》编辑部主办的"全国隐球菌与隐球菌病学术会议"定于2009年5月下旬在江苏省常熟市(沙家浜所在地)举行。会议将邀请国际权威隐球菌与隐球菌病研究专家进行特邀演讲,交流我国在隐球菌与隐球菌病方面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拟定我国隐球菌感染治疗指南。会议期间  相似文献   

2.
《中国真菌学杂志》2008,3(6):348-348
由《中国真菌学杂志》编辑部主办的"全国隐球菌与隐球菌病学术会议"定于2009年5月下旬在江苏省常熟市(沙家浜所在地)举行。会议将邀请国际权威隐球菌与隐球菌病研究专家进行特邀演讲,交流我国在隐球菌与隐球菌病方面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拟定我国隐球菌感染治疗指南。会议期间  相似文献   

3.
《中国真菌学杂志》2009,4(2):110-110
随着医学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艾滋病在我国发病率逐年升高,隐球菌已成非常重要的病原微生物,隐球菌病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地疾病。为促进我国医学界对此病的认识,进而提高防治水平,由《中国真菌学杂志》编辑部主办的“全国隐球菌与隐球菌病学术会议”定于2009年10月22—24日在江苏省常熟市(沙家浜所在地)举行。会议将邀请国内外从事隐球菌与隐球菌病研究的专家进行特邀演讲,交流我国隐球菌与隐球菌病基础和临床研究学术成果,交流隐球菌性脑膜脑炎的诊治经验,拟制定我国隐球菌感染治疗指南。  相似文献   

4.
《中国真菌学杂志》2007,2(6):365-365,373
隐球菌病是由隐球菌属中桌些种或变种引起的一种深部真菌病,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预后严重,死亡率高,也可侵犯肺、皮肤、骨骼等其他器官..近年来,隐球菌感染发生率呈明显上升的趋势,已成为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对隐球菌与隐球菌病的研究已受到全球真菌学者的高度重视,目前已召开了6届“隐球菌与隐球菌病”国际专题会议商讨对策类似的专题会议在国内目前还尚未开展.  相似文献   

5.
《中国真菌学杂志》2009,4(3):133-133
随着医学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艾滋病在我国发病率逐年升高,隐球菌已成非常重要的病原微生物,隐球菌病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地疾病。为促进我国医学界对此病的认识,进而提高防治水平,由《中国真菌学杂志》编辑部主办的“全国隐球菌与隐球菌病学术会议”定于2009年10月22~24日在江苏省常熟市(沙家浜所在地)举行。  相似文献   

6.
《中国真菌学杂志》2009,4(4):238-238
随着医学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艾滋病在我国发病率逐年升高,隐球菌已成非常重要的病原微生物,隐球菌病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地疾病。为促进我国医学界对此病的认识,进而提高防治水平,由《中国真菌学杂志》编辑部主办的“全国隐球菌与隐球菌病学术会议”定于2009年10月22~24日在江苏省常熟市(沙家浜所在地)举行。  相似文献   

7.
8.
目的采用分子检测技术对疑似隐球菌感染的脑膜炎病例进行诊断。方法收集患者的脑脊液样本,提取DNA,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采用DNA芯片技术对扩增产物进行分子检测。结果显示样本新生隐球菌阳性。结论通过ITS保守序列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和DNA芯片技术对常规真菌学检查不能确定的疑似隐球菌脑膜炎患者脑脊液样本进行非培养检测,具有实验室诊断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肺隐球菌病是由隐球菌感染引起的常见真菌病,由于症状的非特异性,临床上诊断较为困难。作为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肺隐球菌病的结局主要与宿主免疫力有关。目前肺隐球菌病免疫学发病机制研究主要局限在T细胞和巨噬细胞。近年研究表明,作为树突状细胞亚群之一的浆细胞样树突细胞,由于其激活后可以产生大量的I型干扰素并活化相关的T细胞,所以在机体抵抗病毒和细菌免疫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浆细胞样树突细胞在真菌病,尤其是在隐球菌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的作用尚不明确。本文将介绍肺隐球菌病的临床表现、诊治及T细胞和巨噬细胞在肺隐球菌病中的免疫机制,并通过介绍肺隐球菌病和浆细胞样树突细胞及二者之间已有报道的联系,初步阐述浆细胞样树突细胞在肺隐球菌病免疫学发病机制中的相关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报道1例播散性隐球菌病(disseminated cryptococcosis)及相关文献复习。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播散性隐球菌病例,检索外文生物医学期刊整合系统、CHKD期刊全文数据库等近20a国内外报道的病例,结合文献复习总结播散性隐球菌病的临床特点。结果患者女,16岁,因"咳嗽、发热10余天"入院,既往有"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并长期口服激素治疗。经腰椎穿刺术及血培养等确诊为播散性隐球菌病,抗真菌治疗后症状好转。数据库共检索148例播散性隐球菌病,免疫功能正常宿主59例,男95例,女53例,年龄2~77岁,儿童47例,死亡41例。结论播散性隐球菌病病死亡率高,应争取早期诊断和治疗,提高治愈率,减少致残率。  相似文献   

11.
隐球菌通常感染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荚膜多糖是其主要的致病因子,隐球菌主要通过肺进入机体从而引起肺隐球菌病,但因其嗜神经的特性,中枢神经系统也是隐球菌的主要靶器官。隐球菌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H IV感染和器官移植。由于感染部位的不同和患者的免疫功能的差异,其临床症状也多种多样,轻者无症状,重者危及生命。治疗方案主要由患者的免疫状态和病情的严重程度决定,主要包括多烯类和咪唑类抗真菌药物的治疗。即使经过抗真菌治疗,H IV患者隐球菌病的病死率仍较高,而CME(隐球菌性脑膜炎/脑膜脑炎)患者的临床治疗失败率之高让人难以接受。现介绍近年来隐球菌病在诊断和治疗方面的进展,并对未来治疗的发展趋势作简要的评价。  相似文献   

12.
新型隐球菌能引起人类严重感染,甚至死亡的隐球菌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所以研究它在自然环境中的存在状态,地理分布,复杂的生活史和传播途径,对及时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隐球真菌病的发生和传播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伏立康唑是新型的三唑类抗真菌药,现对隐球菌体外药敏试验、动物实验以及治疗隐球菌病的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新型隐球菌的毒性因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隐球菌病是一种严重的真菌病,主要在艾滋病和其他免疫功能受损的患者中发生。新型隐球菌产生数种毒性因子,如多糖荚膜和产黑色素等。隐球菌毒性因子的分子研究有助于对该酵母致病生物学的理解,也为抗真菌治疗提供新的靶目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巨噬细胞对新生隐球菌活力的影响。方法新生隐球菌标准株B3501与小鼠巨噬细胞系J774细胞共孵育后,检测其出芽率,并通过电镜观察B3501在J774细胞内的超微结构。结果被吞噬的B3501超微结构完好,J774细胞对B3501菌株的吞噬指数在5.67%±1.29%~8.76%±3.09%,而B3501菌在J774细胞内的出芽率较高,可达46.85%±6.63%,出芽率随共孵育时间延长而下降,但4hrs组和8hrs组无明显差别(P>0.05)。超微结构观察显示细胞内的新生隐球菌细胞壁完整。结论虽然巨噬细胞存在着胞内和胞外的抗隐球菌活性,但新生隐球菌仍可在其细胞内外存活并繁殖。  相似文献   

16.
格特隐球菌病暴发流行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已证实, 格特隐球菌病可暴发流行。近10 年来, 在加拿大温哥华岛暴发的格特隐球菌病发病率显著高于其他地区, 且大部分感染者免疫力正常, 该致病菌已蔓延至周边地区。本文就格特隐球菌病暴发流行机制, 包括致病菌的分子流行病学分析、可能来源、毒力分析和播散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Cryptococal neoformans menimgitis)是新型隐球菌引起的隐球菌病(cryptocaccol),约占新型隐球菌感染的77%~80%,其临床表现不典型,误诊率高,病死率高,早期诊断,合理联合使用抗真菌药物治疗是提高隐球菌脑膜炎治愈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现对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2000年1月至2007年11月收治的52例新型隐球菌脑膜炎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本文旨在通过研究社区获得性肺隐球菌病的临床特点,提高医务人员对肺隐球菌病的认识,做到早期诊断和治疗.采用回顾性病例分析研究,统计2003年1月~2009年12月入住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55例确诊及临床诊断为肺隐球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55例患者中,男性34例,女性21例;年龄17~75岁,平均(44.8±13.4)岁....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巨噬细胞对新生隐球菌B3501标准株的主要毒性基因表达影响。方法将对数生长期的J774.16巨噬细胞分别与新生隐球菌野生株B3501共孵育4h,收集被J774.16吞噬的B3501作为实验组,提取实验组和在37℃条件下5%二氧化碳单独培养的对照组B3501的R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J774.16细胞内和对照组B3501的CNLAC1、CAP60、URE1、NMT表达的差异。结果实验组中新生隐球菌的CAP6,CNLAC1,NMT及URE1基因的mRNA在每百万看家基因(GAPDH基因)中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698±0.084)×10^4,(1.806±0.322)×10^4,(2.267±0.074)×10^4和(4.041±0.271)×10^4;而对照组这4种毒性因子基因含量分别为:(1.139±0.183)×10^6,(9.324±5.028)×10^3,(1.326±0.028)×10^6和(1.307±0.001)×10^6,均远比实验组高,其中以NMT最为明显。结论新生隐球菌被巨噬细胞吞噬后,主要的毒性因子基因表达下降,其中以NMT最为明显,而CNLAC1下降幅度最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免疫状态人群隐球菌血症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02年12月至2014年3月)50例隐球菌血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自身免疫情况分成免疫缺陷组(41例)和免疫健全组(9例),对研究病例的性别、发病年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抗真菌药物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50例隐球菌血症中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龄15~83岁,平均(49±17.0)岁;43例有不同程度发热表现,性别、年龄、平均住院时间、临床表现、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比例、C反应蛋白、尿素氮等在两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免疫缺陷组患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同时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及肺隐球菌病的病例高于免疫健全组。住院期间死亡10例,病情恶化13例,好转27例。结论隐球菌血症的临床表现不典型,免疫缺陷组较免疫健全组易引起隐球菌血症,免疫缺陷组更易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及肺隐球菌病,隐球菌血症的预后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