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血管镜及内支撑技术在血管损伤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血管镜可直视观察血管腔内情况,在血管损伤中在帮助术前明确诊断,术中监控手术操作,作后评价手术疗效。它可以血管造影术无法确诊的内膜损伤出直视诊断,在血管镜直视下可行内膜片切除固定、内膜修补血栓切除,局部溶栓等治疗,原位大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腔静脉滤器植入联合导管溶栓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来我院住院治疗的8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及溶栓途径的差异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肢周径差变化、静脉通畅率、血栓后综合征情况及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下肢平均周径均有所减少,肿胀明显缓解,静脉通畅度评分显著降低,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患者下肢消肿率更为明显,静脉通畅度更好,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PTS发生例数为9例(23.68%),观察组PTS发生率更低仅为1例(2.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均出现并发症,但发生率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腔静脉滤器植入联合导管溶栓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可使静脉阻塞部位尽早恢复通畅,减少瓣膜功能损害,降低PTS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女性病人,36岁,右桥小脑角脑膜瘤,拟在坐位下行右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桥小脑角脑膜瘤切除术.术前患者无系统合并症,意识及定向力正常.麻醉诱导后放置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监测探头,行术中TEE监测;在TEE引导下将中心静脉导管放置至右心房顶端,以备清除术中气栓.手术开始前未见右心房气栓及心房水平的左向右分流;术中肿瘤切除过程中发现右心房气栓,并反常性经卵圆孔进入左心房,经中心静脉导管可有效清除由上腔静脉进入的右心房气栓.术后病人恢复良好出院.坐位手术中常合并空气栓塞,气栓可反常性经卵圆孔进入左心房,TEE可指导中心静脉导管定位,并可及时发现气栓并有效治疗.TEE应成为坐位手术的必备监测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合并下腔静脉癌栓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采用肝切除加下腔静脉取栓治疗2例肝癌合并下腔静脉癌栓患者,取栓方法包括经荷栓肝静脉取栓(1例)和下腔静脉切开取栓(1例),又分在全肝血流阻断下取栓和在萨氏钳局部血管阻断下取栓。结果:2例肝癌及下腔静脉癌栓均得到成功切除,术中无明显并发症发生;术后无死亡;随访中一例存活11月;另1例已生存8个月。结论:肝癌合并下腔静脉癌栓的手术治疗安全可行,其基本术式为肝切除加下腔静脉切开取栓。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合并下腔静脉癌栓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采用肝切除加下腔静脉取栓治疗2例肝癌合并下腔静脉癌栓患者,取栓方法包括经荷栓肝静脉取栓(1例)和下腔静脉切开取栓(1例),又分在全肝血流阻断下取栓和在萨氏钳局部血管阻断下取栓.结果:2例肝癌及下腔静脉癌栓均得到成功切除,术中无明显并发症发生;术后无死亡;随访中一例存活11月;另1例已生存8个月.结论:肝癌合并下腔静脉癌栓的手术治疗安全可行,其基本术式为肝切除加下腔静脉切开取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右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2015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63例右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从小腿周径差、彩超检查及造影3方面对疗效进行评价,并统计导管接触溶栓后患者复查肺部增强CT情况。结果:63例患者中,57例进行导管接触溶栓+下腔静脉滤器,6例进行导管接触溶栓+下腔静脉滤器+肺动脉碎栓、溶栓。治疗后,患者小腿周径差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显效26例,有效28例,好转8例,无效1例,临床治愈率为85.7%。63例下腔静脉滤器,取出60例,3例留置为永久性滤器。新增肺栓塞12例,无致死性肺栓塞发生。结论:导管接触溶栓对右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效果较好,但导管接溶栓时有较高肺栓塞发生率,应积极放置下腔静脉滤器。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为提高治疗效率,本研究对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导管接触溶栓同期球囊扩张+支架治疗方案和分期治疗方案进行比较。方法:以65例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32例,进行导管接触溶栓同期球囊扩张+支架治疗,对照组33例,进行导管接触溶栓分期球囊扩张+支架治疗。以治疗前后患者大腿围、小腿围、血管通畅评分,手术指标(住院时间、住院次数、溶栓时间及穿刺次数),并发症(血栓复发、出血以及肺栓塞)及深静脉血栓后遗症为指标,考察两组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大腿围、小腿围和静脉畅通评分在治疗前均无显著差异(P>0.05),经过治疗,两组大腿围、小腿围和静脉畅通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但两组间各项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住院时间、住院次数、溶栓时间及穿刺次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血栓复发0例,对照组血栓复发4例,有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出血1例,肺栓塞0例,对照组出血2例,肺栓塞0例,两组出血和肺栓塞情况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PTS发生率为6.25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8.18 %(P<0.05)。结论:导管接触溶栓同期球囊扩张+支架治疗方案对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赖丽娟 《蛇志》2003,15(2):69-71
80年代以来 ,急性心肌梗死 ( AMI)的治疗进入再灌注治疗年代 ,其中静脉溶栓治疗应用最为广泛。因其简便易行 ,适合基层医院开展 ,也可在院外及时溶栓争取时间 ,降低 AMI的病死率 ,现将近年来静脉溶栓治疗 AMI的研究状况综述如下。1 溶栓概念  溶栓是用药物使结合于纤维蛋白的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成纤维蛋白溶酶 ,促使纤维蛋白的溶解 ,即溶栓作用。溶栓治疗就是给予纤溶酶原活化因子 ,通过它们激活血液的纤溶系统达到溶解血栓的作用。2溶栓剂   ( 1 )尿激酶 ( UK)是国内首选的纤溶剂 ,它可催化纤溶酶转化为纤溶酶原的活化因子 ,无抗…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导管接触溶栓与机械辅助吸栓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62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导管溶栓治疗组(A组)80例、机械辅助吸栓组(B组)82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患肢深静脉溶栓率、消肿率、并发症发生率、治疗时间的差异。结果:急性下肢髂股静脉血栓溶栓率B组(46.45±11.56)%显著高于A组(32.05±10.7)%(P0.05)。患肢消肿率B组(68.68±10.75)%和A组(41.34±11.26)%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两组溶栓时间A组明显长于B组,两组间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机械辅助吸栓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早期疗效好于导管接触溶栓。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防治长期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疼痛、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护理操作的注意事项。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科长期中心静脉留置患者20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5例,5例是慢性肾病原发病中糖尿病肾病,3例是恶性肿瘤导致肾功能衰竭,5例为慢性肾炎,7例为高血压肾病,所有血液透析患者都采用双腔导管进行治疗,20例均经右侧颈内静脉置入。20例材料均采用美国Quinton公司Permcath带涤纶套双腔导管,长36cm,涤纶距导管19cm。结果:长期留置导管患者有1例局部形成血栓,有1人发生感染,无一人拔管,最长1例长期留置导管已经使用48个月。结论:在长期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的护理中,采用科学有效的健康指导教育,以及对痛疼、脱管、血栓等的细致护理,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减少感染率的发生,并延长留置导管的使用时间。  相似文献   

11.
王辉 《蛇志》2012,(4):403-406
脑梗死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是导致残疾的首位病因。形成脑梗死的决定性因素是脑组织局部缺血的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临床上75%的脑梗死是由于急性血栓形成或其它部位的血栓转移,导致脑局部血管闭塞造成的[1]。溶栓治疗能迅速直接地再通阻塞血管,恢复灌注,从而有效缩小梗死面积,阻止梗死进一步加重,因此早期溶  相似文献   

12.
探讨置管溶栓术(CDT)联合机械碎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及对血浆抗凝因子水平的分析。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8月本院收治的89例DVT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置管溶栓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置管溶栓术和机械碎栓联合治疗。检测并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血浆抗凝因子水平变化。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后彩色多普勒超声影像显示血管通畅情况较治疗前明显改善,观察组患者血管通畅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大腿中段和小腿中段消肿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浆D-二聚体(D-dimer,D-D)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蛋白C(protein C,PC)、蛋白S(protein S,PS)活性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D-D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C、PS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1年后观察组患者DVT发生率(0.00%)明显低于对照组(9.52%),CEAP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置管溶栓术联合机械碎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显著,可有效降低DVT患者血浆中D-D水平,并增加PC、PS的活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Solitaire AB支架取栓联合动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4年8月至2016年8月我院收治的1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Solitaire AB支架取栓联合动脉溶栓治疗,通过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评分)比较治疗效果,通过评价患者随访期间的改良Rankin评分(m RS)和哥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比较预后情况。结果:15例患者通过动脉溶栓联合1~3次Solitaire AB取栓后,14例患者均达到部分或完全再通,1例患者因生命体征不稳而终止取栓手术,再通率为93.3%。患者出院时NIHSS评分为(4.33±1.45),显著低于术前的(12.93±4.25)(P0.05)。15例患者均通过3个月的术后随访,改良Rankin(m RS)评分均显示良好,其中2例为2分,5例为1分,8例为0分。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血管再闭塞等相关并发症。结论:Solitaire AB支架取栓联合动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良好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4.
卢慧娟  邓禄延 《蛇志》1990,2(2):28-29
我们应用东北陆生白眉蝮蛇毒制剂清栓酶治疗眼底阻塞性血管病73例,其中中央静脉阻塞17例,分支阻塞38例;中央动脉阻塞10例。分支阻塞8例。病程最短6天,最长10年。经治疗后治愈26例,好转37例,治愈率35.6%,总有效率86.3%。其中眼底动脉阻塞总有效率83.3%,眼底静脉阻塞总有效率87.2%。无效10例,占13.7%,疗效的好坏与病程的长短无明显关系。治疗中未发现有明显付作用。该药能去纤、降粘、解聚、溶栓、扩血管、改善微循环等作用。增加侧枝循环,使视网膜神经重新得到血液供应,提高视力而达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并探讨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下肢DVT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8年12月间在北京积水潭医院治疗的126例下肢DVT患者作为病例组,另外选取同期在我院健康体检的志愿者6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下肢DVT的危险因素。将病例组按随机数表法分为系统溶栓组(采用系统性溶栓治疗)和导管溶栓组(采用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两个亚组,各63例。评价两组疗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的双下肢周径差和静脉通畅度评分,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时间、住院时间、尿激酶用量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年龄、体质量指数(BMI)、红细胞计数(RBC)、手术外伤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BMI、RBC、手术外伤史均是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导管溶栓组痊愈率为57.14%(36/63),高于系统溶栓组的33.33%(21/63)(P0.05);治疗1个月后,两组双侧大腿周径差、双侧小腿周径差以及静脉通畅度评分均明显减小,且导管溶栓组上述指标均明显小于系统溶栓组(P0.05)。导管溶栓组治疗时间和尿激酶用量明显少于系统溶栓组,但住院时间明显长于系统溶栓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BMI、RBC、手术外伤史均是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下肢DVT的疗效显著,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朱梁  颜志平  罗剑钧  刘清欣 《生物磁学》2011,(22):4260-4263
目的:对比分析多种介入途径治疗门静脉系统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从2001年1月至2009年3月经我科治疗的37例门静脉系统(包括门静脉、肠系膜上、下静脉及脾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根据介入治疗途径的不同分为三组:A组(13例)行经TIPS途径门静脉行碎栓溶栓及置管溶栓术;B组(19例)行直接经皮穿肝门静脉碎栓和或置管溶栓术;C组(5例)行经肠系膜上动脉置管溶栓治疗。所有的患者术后定期随访1—12个月,复查CT或彩超了解门静脉系统的血流变化及临床症状恢复情况。结果:A组:经治疗出院时11例(85%)患者门静脉完全再通,;1例(8%)门静脉血流部分再通,1例(8%)术后第二天因出血死亡。术后随访1、3、6、12月门静脉通畅率分别为:85%,77%,77%,62%;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B组:经治疗出院时7例(37%)门静脉完全再通,9例(47%)部分再通,3例(16%)因出血中止溶栓;随访1、3、6月、12月门静脉通畅率分别为:32%,26%,16%,16%。C组:经治疗出院时5例(100%)患者门静脉均未再通,通畅率为0%,术后随访1-3个月内4例患者I临床症状得到部分缓解。结论:经TIPS途径治疗后门静脉的再通率及临床症状改善均好于直接经皮穿肝及经肠系膜上动脉途径。经肠系膜上动脉置管溶栓法无法使已有侧支形成的门静脉主干复通,仅能一定程度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分析多种介入途径治疗门静脉系统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从2001年1月至2009年3月经我科治疗的37例门静脉系统(包括门静脉、肠系膜上、下静脉及脾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根据介入治疗途径的不同分为三组:A组(13例)行经TIPS途径门静脉行碎栓溶栓及置管溶栓术;B组(19例)行直接经皮穿肝门静脉碎栓和或置管溶栓术;C组(5例)行经肠系膜上动脉置管溶栓治疗。所有的患者术后定期随访1-12个月,复查CT或彩超了解门静脉系统的血流变化及临床症状恢复情况。结果:A组:经治疗出院时11例(85%)患者门静脉完全再通,;1例(8%)门静脉血流部分再通,1例(8%)术后第二天因出血死亡。术后随访1、3、6、12月门静脉通畅率分别为:85%,77%,77%,62%;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B组:经治疗出院时7例(37%)门静脉完全再通,9例(47%)部分再通,3例(16%)因出血中止溶栓;随访1、3、6月、12月门静脉通畅率分别为:32%,26%,16%,16%。C组:经治疗出院时5例(100%)患者门静脉均未再通,通畅率为0%,术后随访1-3个月内4例患者临床症状得到部分缓解。结论:经TIPS途径治疗后门静脉的再通率及临床症状改善均好于直接经皮穿肝及经肠系膜上动脉途径。经肠系膜上动脉置管溶栓法无法使已有侧支形成的门静脉主干复通,仅能一定程度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和比较经皮导管接触溶栓腔内治疗与单纯标准抗凝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93例中央型(髂股静脉)和混合型(全下肢深静脉)深静脉血栓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导管溶栓治疗组(试验组)65例、单纯抗凝治疗组(对照组)28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患肢消肿率、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溶栓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患者患肢大腿消肿率[(83.03±4.53)%]显著高于对照组[(50.42±7.41)%](P0.05);患肢小腿消肿率[(76.48±8.24)%]亦显著高于对照组(54.95±8.14)%(P0.05)。试验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溶栓有效率为92.31%(60/65),显著高于对照组[14.29%(4/28)](P0.05)。随访半年后,试验组患者下肢血管的通畅率为90.67%(57/65),PTS率为7.69%(5/65);而对照组患者下肢血管的通畅率为21.42%(6/28),PTS率为14.28%(4/28)。试验组血管通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PTS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导管接触溶栓腔内治疗急性中央型和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短期疗效优于单纯抗凝治疗,且两种方法的安全性相当。  相似文献   

19.
清栓酶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2例声像图改变409医院B超室方立新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表现缺乏敏感性和特异性,B超静脉显像检查对DVT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DVT均有不同程度的声像图异常。经过清栓酶治疗后,声像图几乎都...  相似文献   

20.
杨玮珍  邹广辰 《蛇志》2010,22(4):365-366
目的通过股动脉注射药物的方法治疗股深静脉血栓形成,观察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股深静脉血栓患者20例(发病在6 h以内,双下肢深静脉血栓),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例,治疗组采用股动脉溶栓的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静脉溶栓的治疗方法,观察两组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60%,两组效果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股动脉注射药物治疗股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比常规治疗效果有明显的改善,并且缩短了疗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