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 毫秒
1.
王汉屏 《四川动物》2007,26(2):406-408
将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蝌蚪分别饲养在40只/L、80只/L、120只/L、160只/L、200只/L和240只/L6个不同的密度条件下,通过定时定量喂食及测量其全长、尾长、体宽、体重和死亡率的变化,分析密度对中国林蛙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饲养密度和生长发育时间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对中国林蛙蝌蚪的生长发育影响都极其显著;(2)在40只/L的密度下,中国林蛙蝌蚪的全长、尾长、体宽、体重的增长速率最快,在240只/L的密度下,中国林蛙蝌蚪的全长、尾长、体宽、体重的增长速率最慢;(3)在相同时间内,40只/L的密度条件下中国林蛙蝌蚪的存活率最高,在240只/L的密度条件下中国林蛙蝌蚪的存活率最低;(4)中国林蛙蝌蚪的生长发育速度随饲养密度的升高而减慢。  相似文献   

2.
谢文华  陶双伦  杨冬梅  梁静  李俊年 《生态学报》2014,34(22):6583-6588
种群密度效应主要表现在影响和调节种群的死亡率、发育速率、繁殖率以及扩散、迁移等反应种群数量动态的重要参数。分析密度对大树蛙蝌蚪生长发育和存活率的影响,有助于探究外界环境因子导致大树蛙种群密度迅速下降的作用机制。设置了15、20、25只/L和30只/L 4个密度组,测量大树蛙蝌蚪的尾长、体长、发育时间和存活率。结果表明,在15—30只/L范围内,密度升高显著降低了大树蛙蝌蚪尾长和体长的生长速率,减小其变态期的尾长和体长大小,其中与15只/L相比,20、25只/L和30只/L 3组蝌蚪的尾长分别降低了11.6%、11.8%和13.9%,体长分别降低了11.1%、9.5%和12.9%;随着密度的升高,大树蛙蝌蚪发育至跗蹠部伸长期和前肢伸出期的所需时间显著延长;大树蛙蝌蚪生长后期的存活率随密度升高显著降低,但密度对蝌蚪生长早期的存活率影响不显著。因此,密度升高可显著减小大树蛙蝌蚪的尾长和体长、延长发育时间和降低其生长后期的存活率,可能影响大树蛙蝌蚪变态后的适合度。  相似文献   

3.
姚冲学  吕婷  王方  黄元  肖剑  陈明勇 《四川动物》2019,(2):194-199,205
2018年6—8月,测量采自云南省昆明市金殿水库后山的71只(47♂,24♀)大蹼铃蟾Bombina maxima成体的体长、头长、头宽等15项形态特征指标并检验该物种的两性异形。结果表明:雄性平均体长为53.54 mm±1.14 mm,雌性平均体长为52.74 mm±1.45 mm,雄性与雌性平均体长比为1.015,两性异性指数为0.01;大蹼铃蟾的体长、体质量与性别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除了雌性的眼间距外,其余13项形态特征与体长均有极显著相关性;以体长为协变量的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大蹼铃蟾的头长、吻长、前臂宽、腿或后肢全长、胫长、胫宽和跗足长在两性间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雄性的这7项形态特征随体长的生长速率大于雌性。性选择假说能解释大蹼铃蟾的两性异形现象。  相似文献   

4.
大蟾蜍蝌蚪与中国林蛙蝌蚪生长发育的温度效应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将大蟾蜍(Bufo gargarizans)蝌蚪及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蝌蚪分别饲养在5℃、15℃、25℃3个不同的温度条件下,通过定时定量喂食及测量其全长、体长、体宽的变化,分析温度对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在5℃下,大蟾蜍蝌蚪的全长和中国林蛙蝌蚪的全长及体长的增长速率最快;在25℃下,大蟾蜍蝌蚪的体长、体宽和中国林蛙蝌蚪的体宽的增长速率最快。(2)在不问温度条件下,大蟾蜍蝌蚪的全长和体长与时间都呈指数关系,而体宽的生长发育与时间呈一种对数增长关系;中国林蛙蝌蚪的全长和体长与时间都呈对数关系,而体宽的生长发育与时间呈一种线形关系,并且相关系数尺都在0.75以上。(3)在相同时间内,25℃的温度条件下大蟾蜍蝌蚪和中国林蛙蝌蚪的变态率最高;在5℃的温度条件下,两种蝌蚪都不能完成变态发育过程,温度对大蟾蜍蝌蚪和中国林蛙蝌蚪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生长发育速度随生长温度的升高而加快。  相似文献   

5.
不同水温条件下中华蟾蜍蝌蚪的表型可塑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中华蟾蜍Bufo gargarizans蝌蚪在不同水温下生长以及变态情况进行了观察,测量了不同发育时期的全长、尾长、体宽,记录了不同温度条件下各时期出现的起始时间和持续时间;比较了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发育状态,发现高温可以明显加速生长,比对照组提前17天变态.方差分析得出高温下变态前的体长、尾长、体宽、尾高、前肢长都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1),说明高温虽然加速了生长,但也使得变态能量积累不够,体形偏小;21℃时,全长、尾长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其余变量差异显著,说明这个温度下,蝌蚪发育时间充足,积累能量多,趋向于形成较大的个体.这种在水温变化时所呈现出来的表型可塑性有利于适应异质性的环境,急速发育导致的提前变态可以使其避开干旱的危害.但是这种表型可塑性能力也有其局限,推测小个体的成体可能会在生长繁殖中付出代价.  相似文献   

6.
两栖动物幼体变态过程是受甲状腺激素所精密调控的。对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变态前期、临近变态期、变态高峰期和变态完成期的蝌蚪进行了外部形态指标(全长、体长、尾长和后肢长等)的测定,采用解剖和组织学方法对其甲状腺进行了组织学观察,并对蝌蚪外部形态指标与甲状腺形态机能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中国林蛙蝌蚪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机能活性的峰值出现于变态高峰期的前肢伸出期。统计分析表明,蝌蚪外部形态指标全长和后肢长的发育信息也可以反映其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的机能活性。  相似文献   

7.
三种蛙类呼吸系统比较解剖及进化关系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明会  李伟  周伟  张庆  李凤莲 《四川动物》2006,25(2):223-227
对昆明地区滇蛙Rana pleuraden和昭觉林蛙R.chaochiaoensis及大蹼铃蟾Bombina maxima的呼吸系统比较解剖,结果表明,3种蛙鼻孔的开合与颏下肌的收缩无关;大蹼铃蟾的内鼻孔较昭觉林蛙与滇蛙的更靠近口前端;昭觉林蛙和滇蛙的下颌下肌倾斜走向,大蹼铃蟾的呈水平走向;滇蛙和昭觉林蛙喉气管室较膨大而长,环状软骨后端有棘突,大蹼铃蟾喉气管室狭小而短,环状软骨后端无棘突;昭觉林蛙和滇蛙喉肌共5对,大蹼铃蟾喉肌仅有喉口开肌和前杓肌2对;昭觉林蛙和滇蛙肺囊表面沟回较大蹼铃蟾的小而密.  相似文献   

8.
温度对饰纹姬蛙蝌蚪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温度对饰纹姬蛙(Microhyla fissipes)蝌蚪生长的影响,将同一家系发育至28期的45只蝌蚪随机均分为3组,每组15只,分别置于水温25、28、30℃条件下饲养,测定其全长、体宽、眼距、吻长及头体长5项形态指标,分析不同温度下各项形态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5项形态特征有基本一致的变化趋势,其中全长最易表征蝌蚪的生长状况。从全长看,25℃组蝌蚪生长发育缓慢,但在12 d后有加快的趋势;30℃组在饲养第3~12 d,生长最迅速(增长率β=50.05%),但在12 d后生长明显变缓(β=9.42%),而到28 d时,已有较多蝌蚪死亡(5/15);28℃组的蝌蚪生长发育态势最好,且在饲养第28 d均超过30℃组,其在3 d后加快的生长趋势也强于25℃组。其他4项指标与全长有类似的结果。综合结果分析表明,30℃下蝌蚪在后期(21 d后)的成活率明显降低,而25℃下其生长缓慢,提示28℃是饰纹姬蛙蝌蚪比较适合的饲养温度。  相似文献   

9.
营养源对动物生长发育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采用静水实验浸泡法探究葡萄糖和维生素C对镇海林蛙(Rana zhenhaiensis)蝌蚪生长及其苹果酸脱氢酶、乳酸脱氢酶及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在葡萄糖实验组共分为0.5、1.0和2.0 g/L三个浓度组,维生素C实验组共分为10.0、20.0和30.0 mg/L浓度组,另设1组加曝气水作为对照组。在葡萄糖实验组中,蝌蚪存活率在不同实验组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变态时间在0.5 g/L和1.0 g/L实验组最短,分别为(43.0±4.0)d和(43.0±3.4)d,2.0 g/L实验组最长,为(46.2±5.4)d,且实验组间差异显著(P 0.05)。变态时,0.5 g/L实验组的体重和体全长最大,且各实验组间的体重差异显著(P 0.01),但体全长差异不显著(P 0.05)。增重率在0.5 g/L实验组最高,为(9.67±1.71)mg/d,对照组最低,为(7.54±1.22)mg/d,且各实验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维生素C实验组中,存活率在各实验组间差异不显著(P 0.05)。所有实验组蝌蚪的发育历期在实验第7、14、21和28天时均大于对照组。变态时间在所有的实验组相似,为43 d左右(P 0.05)。变态时,蝌蚪的体重(P 0.05)和体全长(P 0.05)在20.0 mg/L实验组和30.0 mg/L实验组最大,对照组最小,但各实验组间差异不显著。蝌蚪的增重率在20.0 mg/L和30.0 mg/L实验组最高,10.0 mg/L实验组最低,但不同实验组间差异不显著(P 0.05)。生化酶活性检测中,苹果酸脱氢酶(MDH)活性在葡萄糖实验组和维生素C实验组中均随实验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乳酸脱氢酶(LDH)和淀粉酶(AMS)活性分别在葡萄糖的1.0 g/L实验组和维生素C的10.0 mg/L实验组达到最高。本研究结果表明,10.0mg/L维生素C或1.0g/L葡萄糖为镇海林蛙蝌蚪的最适外源物添加浓度,能促进蝌蚪的生长和体内酶活性。该研究结果将为镇海林蛙的养殖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肌肉系统对大蹼铃蟾和昭觉林蛙进行了观察比较,结果表明这两种无尾两栖类的从存在一定差异。大蹼铃蟾的肌肉结合紧密程度不如昭觉林蛙,且肌肉分节现象较昭觉林蛙了后,以形态-功能-适应三位一体的分析原理为依据,就2个种存在的形态差异,从功能与适应的意义和生物进化地角度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1.
12.
13.
通过对6种藓类植物,即褶叶青藓(Brachythecium salebrosum(Web.et Mohr.)B.S.G.)、湿地匐灯藓(Plagiomnium acutum(Lindb.)Kop.)、侧枝匐灯藓(Plagiomnium maximoviczii(Lindb.)Kop.)、大凤尾藓(Fissidensnobilis Griff.)、大羽藓(Thuidium cymbifolium(Doz.et Molk.)B.S.G.)和大灰藓(Hypnum plumaeforme Wils.)嫩茎和老茎的石蜡切片和显微观察发现,同一藓类植株的嫩茎和老茎,茎结构稳定,不同种藓类植物茎横切面具有不同特征.植物体茎横切面形状、表层细胞的层数、细胞大小和细胞壁厚薄、皮层细胞大小和形状、中轴的有无以及比例等特征可以作为藓类植物的分科分类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