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重金属 Ni2+ 对亚洲玉米螟生长发育和生殖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农田重金属Ni2+污染对植食性昆虫潜在的影响。【方法】在人工饲料中添加不同浓度(1, 5, 10, 15和20 mg/kg)的重金属Ni2+,以不添加重金属的人工饲料为对照,实验室条件下饲养亚洲玉米螟 Ostrinia furnacalis (Guenée)初孵幼虫,系统观察其各项生长发育和生殖行为指标参数。【结果】Ni 2+对亚洲玉米螟幼虫期、蛹期、化蛹率和羽化率有抑制作用;对亚洲玉米螟雌蛹重有促进作用,但随Ni2+浓度的升高而逐渐减弱;低浓度Ni2+(1~10 mg/kg)对雄蛹重有促进作用,高浓度Ni2+(15~20 mg/kg)对雄蛹重有抑制作用。随着Ni2+浓度的增加,亚洲玉米螟雌蛾平均求偶持续时间逐渐减小;1 mg/kg Ni2+浓度下雌蛾求偶率及求偶高峰期出现的时间与对照组基本一致,其余4个Ni2+浓度都对雌蛾求偶行为产生影响且表现为求偶高峰期出现的时间提前,最高求偶率均小于100%。5 mg/kg Ni2+对亚洲玉米螟雄蛾定向行为有促进作用,其余浓度则表现为抑制作用。Ni2+对亚洲玉米螟雌蛾的产卵量和卵孵化率均产生了显著的抑制作用。【结论】重金属Ni2+对亚洲玉米螟的生长发育和生殖行为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硒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以添加不同剂量(0.001、0.005、0.010、0.050、0.100、0.500、1.000 mg/kg)硒的人工饲料饲养亚洲玉米螟初孵幼虫。【结果】低浓度(0.001~0.100 mg/kg)硒对亚洲玉米螟的幼虫历期、蛹重、蛹历期具有促进作用。亚洲玉米螟在0.100 mg/kg浓度下生长状况最佳,其雄蛹重最大,雌雄蛹历期最短,雌雄成虫寿命最长,化蛹率和羽化率最高。高浓度(0.500~1.000 mg/kg)硒对亚洲玉米螟的雌雄蛹历期、雄蛾寿命、化蛹率和羽化率具有抑制作用。亚洲玉米螟在1.000 mg/kg浓度下生长状况最差,其幼虫历期最长,雌雄蛹重最小,蛹历期最长,成虫寿命最短,化蛹率和羽化率最低。【结论】低浓度硒对亚洲玉米螟的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高浓度则表现为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本研究旨在了解桑螟Diaphania pyloalis幼虫不同饲养密度对其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方法】本研究测定了室内同一条件下5个幼虫密度(130, 650, 1 300, 1 950和2 600头/m2)下桑螟生长发育和繁殖指标,包括发育历期、幼虫存活率、化蛹率、成虫羽化率、蛹重、产卵期、单雌产卵量等。【结果】幼虫密度对桑螟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均产生不同程度影响,幼虫密度偏低或偏高都不利于桑螟生长发育和繁殖。其中以1 300和1 950头/m2 2种幼虫密度下的桑螟幼虫生长发育和成虫繁殖状态均最佳且两密度下各项指标无明显差异,1 300头/m2密度下,桑螟的幼虫历期、蛹历期和成虫历期分别为11.32, 6.33和5.31 d; 1 950头/m2密度下,桑螟的幼虫历期、蛹历期和成虫历期分别为11.50, 6.00和5.47 d。1 300头/m2幼虫密度下,桑螟化蛹率、成虫羽化率和幼虫存活率分别为86.67%, 100%和86.67%, 1 950头/m2<...  相似文献   

4.
石坚  王原  梁佳  杜娟  赵章武 《昆虫学报》2021,64(9):1080-1091
【目的】神经肽F(neuropeptide F, NPF)是无脊椎动物特有的一类神经肽,因其C末端是苯丙氨酸(F)而命名,参与昆虫的取食、生物节律、学习记忆等多种生理功能的调控。本研究旨在明确NPF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生长发育的影响,为害虫防治提供重要依据。【方法】采用一种基于工程菌高效合成靶向昆虫基因的dsRNA的方法经济有效地敲降npf,用低浓度(0.01%)和高浓度(0.02%)dsNPF和dsGFP(对照)分别饲喂亚洲玉米螟1龄初、3龄初和5龄初幼虫直至化蛹,检测5龄幼虫平均取食量、体重、体长、存活率和化蛹率,蛹羽化率和成虫产卵量,以及幼虫各龄期、蛹发育历期和成虫寿命。【结果】从亚洲玉米螟1, 3和5龄初幼虫开始饲喂0.01%和0.02% dsNPF时,与饲喂相应浓度dsGFP的对照相比,除个别点外,5龄幼虫的取食量、体重、体长、存活率和化蛹率,蛹羽化率和成虫单雌产卵量均显著降低,幼虫各龄期、蛹发育历期均显著延长,成虫寿命显著缩短。且dsNPF处理幼虫的龄期越早对发育的影响越大。其中0.01% dsNPF处理的1龄幼虫和0.02% dsNPF处理的3龄幼虫有90%的个体在蛹期死亡,而0.02%dsNPF处理的1龄幼虫有90%的个体在幼虫期死亡。【结论】结果提示NPF对亚洲玉米螟的发育和取食具有调控作用,这为探索新型绿色的害虫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了明确不同寄主植物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ée)生长发育、繁殖及雄蛾保护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在温度为(25±5)℃、湿度为75%±5%、光照周期为L∶D=16∶8的恒定条件下,研究了7科12种寄主植物对亚洲玉米螟发育历期、蛹期、成虫期、羽化率、雌蛾繁殖力及雄蛾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力的影响。【结果】亚洲玉米螟能够在12种寄主植物上完成生长发育。取食苍耳的幼虫历期较短(17.4 d),蛹期较短(5.9 d);成虫寿命较长(9.0 d),蛹重较大(50.7 mg);取食油菜的幼虫单雌产卵量较大(210粒/雌),取食油菜和油麦菜的幼虫成活率和蛹羽化率较高,均在80.0%以上。幼虫取食不同植物后,雄蛾体内保护酶的活性差异显著,幼虫取食酸模叶蓼后,雄蛾体内SOD活性较高,幼虫取食苍耳后,雄蛾体内POD和CAT活性较高。【结论】不同寄主植物对亚洲玉米螟生长发育、繁殖及雄蛾保护酶活性均有显著影响。取食苍耳和酸模叶蓼有利于亚洲玉米螟的生长发育。玉米螟在不同寄主植物上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与保护酶活性呈现正相关性。亚洲玉米螟在取食不同寄主植物时,能调节自身保护酶的活性,来适应寄主,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王杰  刘莎  甘甜  邸宁  王甦  李元喜 《昆虫学报》2023,(2):209-218
【目的】为探究镉胁迫对植食性昆虫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的影响以及是否通过“bottom-up”级联效应影响赤眼蜂Trichogramma的寄生能力。【方法】在室内调查了孵化24 h内的草地贪夜蛾幼虫取食添加了不同浓度(0,0.2和51.2 mg/kg)Cd2+的饲料后,草地贪夜蛾生长发育和繁殖力(单雌产卵量)和子一代卵内镉含量,并调查了松毛虫赤眼蜂T.dendrolimi成蜂对低浓度(0.2 mg/kg) Cd2+胁迫的草地贪夜蛾卵的寄生能力及偏好性。【结果】与对照(正常人工饲料)相比,人工饲料中0.2和51.2 mg/kg Cd2+均导致草地贪夜蛾幼虫历期显著延长、雌蛹重显著降低;高浓度(51.2 mg/kg)Cd2+处理下草地贪夜蛾的化蛹率、成虫羽化率、成虫寿命和单雌产卵量均显著降低;而低浓度(0.2 mg/kg)Cd2+处理下草地贪夜蛾的单雌产卵量略高于对照,且低浓度Cd2+胁迫下草地贪夜蛾卵的镉含量为1.03 mg/k...  相似文献   

7.
曹溪  朱春亚  张茂新  凌冰 《昆虫学报》2015,58(6):625-633
【目的】为研究苦瓜素Ⅰ对亚洲玉米螟 Ostrinina furnacalis (Güenée)的生物活性和体内相关酶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饲料混药法测定了苦瓜素Ⅰ对亚洲玉米螟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并以生命表的方法评价了苦瓜素Ⅰ对亚洲玉米螟实验种群增长的控制作用;采用酶标仪测定了苦瓜素Ⅰ对亚洲玉米螟幼虫海藻糖酶和磷酸酯酶活性的影响。【结果】用含0.25, 0.5, 1.0, 2.0和4.0 mg/g浓度苦瓜素Ⅰ的人工饲料饲喂亚洲玉米螟3龄幼虫3 d,幼虫的存活率明显降低, LC50为3.2 mg/g;对幼虫体重增长的抑制作用显著,在4.0 mg/g浓度下,第1, 2和3 天体重增长的抑制率分别为76.87%, 78.24%和79.94%,且发育历期明显延长;苦瓜素Ⅰ各浓度处理组中亚洲玉米螟蛹的历期和成虫寿命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但苦瓜素Ⅰ明显降低了亚洲玉米螟雌成虫的产卵量,4.0 mg/g浓度下,产卵抑制率高达73.55%。苦瓜素Ⅰ对亚洲玉米螟幼虫海藻糖酶、酸性磷酸酯酶和碱性磷酸酯酶活性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处理24, 48和72 h后,对亚洲玉米螟幼虫海藻糖酶活性的IC50分别为3.8, 2.9和4.9 mg/g;对酸性磷酸酯酶活性的IC50分别为3.1, 2.6和1.5 mg/g,对碱性磷酸酯酶活性的IC50分别为3.3 ,1.9和3.6 mg/g。【结论】苦瓜素Ⅰ能显著抑制亚洲玉米螟幼虫的生长发育及成虫的生殖力,使其实验种群的增长受到明显控制。苦瓜素Ⅰ抑制亚洲玉米螟幼虫体内海藻糖酶和磷酸酯酶活性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本研究建立了沙棘绕实蝇Rhagoletis batava Hering实验种群,为该实蝇生物防治工作奠定基础。【方法】以蜂蜜、蔗糖、酵母膏等为原料,按照不同配比配成饲料,饲养沙棘绕实蝇成虫,观察其对成虫性成熟、交配产卵以及寿命的影响。此外,在室内条件(25.00±2.50)℃,光照周期为15L:9D,相对湿度65.00%±5.00%,以蔗糖、酵母膏、麦麸、沙棘果汁(果酱)等为原料,按照不同配比配成饲料,饲养沙棘绕实蝇幼虫,观察其对幼虫历期+化蛹历期、化蛹率及蛹特性的影响。【结果】4种不同配比的饲料对成虫性成熟、交配时间、产卵痕数量和雌雄成虫寿命有显著影响;其中配方D饲养的沙棘绕实蝇成虫性成熟历期、交配时间和产卵痕数量、雌雄成虫寿命分别为(1.78±0.09)d、(4.15±0.03)h、(4.52±0.17)个、(15.47±0.77)d和(15.15±0.79)d,与配方A、B、C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幼虫半人工饲料最佳配方为配方C,其化蛹率、幼虫历期+化蛹历期、蛹长、蛹宽、蛹重分别为50.00%±2.89%、(7.20±0.16)d、(4.74±0.03)mm、(2.45±0.24)mm、(7.21±0.11)mg;全人工饲料最佳配方为配方C,其化蛹率、幼虫历期+化蛹历期、蛹长、蛹宽、蛹重分别为35.00%±7.64%、(5.38±0.18)d、(4.26±0.04)mm、(2.30±0.02)mm、(6.12±0.18)mg;果酱饲料最佳配方为配方C,其化蛹率、幼虫历期+化蛹历期、蛹长、蛹宽、蛹重分别为45.00%±2.89%、(7.11±0.16)d、(4.45±0.07)mm、(2.44±0.02)mm、(6.78±0.21)mg。【结论】沙棘绕实蝇成虫饲养最佳配方为酵母膏20 g、蜂蜜20 g、纯净水160 mL;幼虫半人工饲料最佳配方为蔗糖10 g、酵母膏15 g、麦麸30 g、沙棘果汁50 mL;幼虫全人工饲料最佳配方为蔗糖10 g、酵母膏15 g、麦麸30 g、纯净水50 mL;幼虫饲养最佳果泥饲料配方为沙棘果酱50 g、酵母膏3 g、尼泊尔金0.3 g。  相似文献   

9.
【目的】温度是变温动物最重要的环境因子,影响了所有的生活史特性。本研究旨在探明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生活史特性随温度变异的特点。【方法】在恒温20,22,24,26,28,30和32℃,光周期16L∶8D室内条件下,测定了亚洲玉米螟南昌种群从卵孵化到化蛹和化蛹到成虫羽化的时间,以及蛹和成虫的体重。【结果】亚洲玉米螟幼虫和蛹的历期及总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显著缩短。雄性幼虫历期和总发育历期显著短于雌性,显示了雄性先熟现象。生长速率与温度呈正相关。雌性生长速率在较低温度下显著低于雄性,但在高温下显著高于雄性。体重和温度之间的相关性没有遵循温度-体型大小法则,雌雄个体在高温下体重更重,雌性个体显著大于雄性,显示了雌性偏向的性体型二型性(sex size dimorphism,SSD)。与任希法则相反,亚洲玉米螟的SSD指数和体重随温度升高趋于增大。雄蛹在变态中比雌蛹丢失了更多的重量,导致成虫期的SSD指数大于蛹期。【结论】高温不仅显著缩短了亚洲玉米螟发育历期,而且导致了其在成熟时体重更大。亚洲玉米螟雌雄间的生活史特性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将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初孵幼虫分别置于16℃、22℃、25℃、28℃、35℃的恒温培养箱,研究温度对其生长发育、繁殖和求偶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16℃下亚洲玉米螟幼虫仅有2头化蛹,且蛹不羽化,发育停滞。随着温度的升高,幼虫历期逐渐缩短,发育速率与温度呈现正相关。在22℃-25℃范围内,蛹历期和成虫寿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延长,而在25℃-35℃范围内时,蛹历期和成虫寿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幼虫存活率在28℃时最高,达57.00%。羽化率、卵孵化率、蛹重、雌雄性比和产卵量均在25℃时最高,并随着温度的上升先上升后下降。在28℃时,雌虫求偶百分率在6个暗期均最高,在第2、3、4个暗期最高达100%。其次是在25℃时,雌虫求偶百分率仅在第4个暗期达到100%。在22℃、25℃、28℃时,雌虫最长求偶持续时间均出现在第3个暗期,分别为4.46 h、4.78 h和5.28 h。当温度升高至35℃时,雌虫求偶高峰期和最高求偶持续时间比在22℃时提前1-2个暗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明亚洲玉米螟不同地理种群性体型二型性及幼虫发育历期与蛹重的关系。【方法】在26℃,L︰D=16︰8条件下,详细记录了来自热带地区的海南省三亚种群,来自亚热带地区的广东省广州和江西省永修种群,及来自温带地区的河北廊坊种群的雌雄幼虫发育历期、蛹重、成虫重,并计算幼虫发育速率。【结果】不同地理种群的雌性个体均显著大于雄性个体。三亚种群雌雄个体的发育历期没有差异,但雌性的生长速率显著大于雄性个体;广州种群、永修种群及廊坊种群,雌雄的生长速率没有差异,但雌性幼虫的发育历期显著长于雄性幼虫。各地理种群蛹重随幼虫发育历期的延长呈下降趋势。【结论】亚洲玉米螟存在明显的性体型二型性,雌雄个体发育历期和生长速率存在地理差异。  相似文献   

12.
吴国星  高熹  叶恭银  胡萃  程家安 《昆虫学报》2007,50(10):1042-1048
为了评估取食含重金属铜饲料对棕尾别麻蝇Boettcherisca peregrine亲代及子代的生长发育与繁殖的影响,在室内给棕尾别麻蝇初产幼虫饲喂含不同浓度(200, 400,800和1 600 µg/g)Cu2+的饲料直至化蛹,并对亲代和子代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有关指标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低浓度的Cu2+(200 µg/g)对其体重和体长起促进作用,但对幼虫历期、化蛹率、蛹历期、羽化率、性比、交配率和产仔量无显著作用;较高浓度的Cu2+ 则有抑制作用,且Cu2+处理浓度越高,亲代幼虫、蛹和雌雄成虫的体重越轻,幼虫和蛹的体长越短,化蛹率、羽化率、交配率和产仔量越低,幼虫历期和蛹期越长,成虫寿命越短。但Cu2+处理对成虫性比则无显著的影响。相比之下,经Cu2+处理后雌虫所产的子代若不再经Cu2+处理,其子代生存、生长发育与繁殖则基本不受影响,说明Cu2+对亲代的影响不能遗传至子代。此外,还探讨了该蝇亲代与子代体内Cu2+含量在其变态过程中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本研究主要目的是通过染色饲料饲喂获得标记的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成虫,且不影响其生理和行为,为二化螟成虫的扩散和运动行为提供一种标记方法。【方法】笔者所在实验室前期筛选出一个适合二化螟染料及浓度,通过连续3代饲养观察染色剂对二化螟标记效果及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连续3代的幼虫期饲喂含500 mg·kg~(-1)浓度的苏丹红7B人工饲料后,幼虫、成虫及卵均可被染色,饲喂染色饲料后,其化蛹率、羽化率、成虫产卵量、寿命和卵孵化率与对照均没有显著差异。取食染色饲料的二化螟雌、雄平均蛹重比对照分别高5.3 mg和4.2 mg,雌、雄平均幼虫+蛹历期比对照延长2.8 d和2.3 d。【结论】该标记技术对二化螟没有明显的生物学影响,操作简便且经济可行,是一种较好的大规模标记二化螟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幼虫期短时高温暴露对二点委夜蛾存活和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夏季短时极端高温发生的频率逐渐增加。本研究旨在探明二点委夜蛾Athetis lepigone幼虫期对高温的适应性。【方法】将二点委夜蛾不同日龄(1,6,12和18日龄)幼虫在不同高温(35,38和41℃)条件下暴露不同时间(0.5,1,2,4和6 h)后转移至适温(26℃)继续饲养,观察短时高温对其存活率、发育历期、化蛹率、羽化率、雌虫寿命、单雌产卵量及次代卵孵化率的影响。【结果】幼虫期短时高温暴露的温度和时间对二点委夜蛾幼虫的存活率和发育历期有显著影响,而对化蛹率、成虫羽化率、雌虫寿命、单雌产卵量以及次代卵孵化率影响不显著。随着温度的升高和处理时间的延长,幼虫存活率逐渐降低,发育历期逐渐延长。其中,18日龄的幼虫最为敏感,38℃和41℃暴露6 h后存活率分别为58.3%和17.7%,显著低于对照,发育历期分别为25.5 d和29.2 d,较对照显著延长。【结论】幼虫期经历短时高温暴露仅对幼虫的存活和发育历期有影响,而对后续蛹和成虫的生长发育及成虫繁殖力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农作物间套作对害虫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害虫的行为反应,通过研究玉米/甘蔗套作系统中植物气味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ee)行为的影响,将为利用化学生态手段防治套作田中的害虫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昆虫触角电位实验、成虫产卵和幼虫取食实验,测定了甘蔗、玉米植株及二氯甲烷漂洗物对亚洲玉米螟成虫产卵、幼虫取食的影响。【结果】亚洲玉米螟成虫在甘蔗植株上的落卵量(卵粒数、卵块数)与玉米植株差异不显著,取食甘蔗植株的幼虫数量显著低于玉米植株。亚洲玉米螟对甘蔗、玉米叶片漂洗物均可产生EAG反应,且在同一浓度下的反应值之间无显著差异。成虫产卵量(卵粒数、卵块数)在0.1 gE/mL浓度的甘蔗和玉米漂洗物间差异不显著;幼虫对经甘蔗叶片漂洗物处理过的饲料的相对取食率均低于65.00%,显著低于玉米漂洗物处理的饲料。【结论】甘蔗和玉米气味对亚洲玉米螟产卵的影响没有差异,但甘蔗气味会导致初孵幼虫表现出很强的逃逸行为。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了解保幼激素对杜仲梦尼夜蛾Orthosia songi Chen et Zhang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不同浓度的保幼激素类似物ZR-515处理其4龄、5龄和6龄幼虫,测定了幼虫的发育历期、取食量、排粪量以及后期的化蛹率和羽化率。【结果】(1)保幼激素类似物ZR-515处理可延长杜仲梦尼夜蛾幼虫的发育历期,增加体重,提高取食量和排粪量;但是对后期的化蛹率和成虫羽化率影响较大,导致幼虫和蛹的死亡率较高,且处理浓度越大,影响越显著。(2)处理4龄或5龄幼虫,对其后的各龄期的生长发育产生很大的影响。(3)综合考虑激素处理对幼虫生长产生的有利影响及后期的不利影响,认为1 000 ng/μL为最适处理浓度,5龄为最佳处理龄期。【结论】研究结果可为后续杜仲梦尼夜蛾的规模化人工饲养和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小菜蛾是危害十字花科蔬菜的世界性重要害虫。通过分析抗生素对小菜蛾的毒性效应,了解肠道细菌对小菜蛾适合度的影响,有助于更好地阐明小菜蛾肠道细菌的功能。【方法】利用抗生素处理含有高丰度肠道细菌的萝卜苗饲养品系(FZss)小菜蛾幼虫,同时利用抗生素处理饲料饲养的无肠道细菌(SLss)小菜蛾幼虫,分析抗生素及肠道细菌对小菜蛾适合度的影响。【结果】抗生素处理FZss品系小菜蛾导致了小菜蛾发育历期延长,虫重、蛹重、化蛹率、产卵量和成虫寿命降低。利用抗生素处理无肠道菌的SLss品系小菜蛾幼虫,小菜蛾化蛹率和单雌产卵量均显著降低,而对发育历期、虫重和蛹重则无影响。【结论】综合两个研究的结果发现抗生素处理后宿主适合度的降低一方面是由于抗生素的毒性效应导致,另一方面是由于小菜蛾肠道细菌的缺失引起。抗生素的毒性效应主要表现为对化蛹率和单雌产卵量的影响,而肠道细菌则对小菜蛾的发育历期、虫重、蛹重以及成虫寿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低含水量饲料对黑水虻Hermetia illucens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在27℃、RH 80%、光周期14L∶10D的饲养条件下,以含水量70%人工饲料饲养黑水虻为对照,比较饲料含水量降为30%和50%时黑水虻幼虫的存活率、幼虫体重、雌雄成虫体长、羽化率以及不同发育阶段持续时间等生物学参数与对照组的差异。【结果】30%和50%含水量饲料饲养幼虫平均体重与对照幼虫相比显著降低(P<0.05),30%和50%含水量两个处理间体重亦有显著差异(P<0.05)。黑水虻幼虫不能在含水量30%的人工饲料中发育至预蛹,大部分幼虫至13 d时死亡。50%含水量饲料饲养幼虫比对照延迟5 d出现预蛹,滞后14 d结束预蛹,预蛹过程耗时18 d,比对照延长8 d;50%含水量饲料饲养雌雄虫比对照成虫体长显著缩短(P<0.05),雌雄成虫羽化时间亦比对照延后5 d,雌雄成虫羽化历期均为18 d,比对照增加5 d;50%含水量饲料饲养黑水虻自卵孵化至蛹全部羽化为成虫所需时间比对照延长10.67 d,所需时间为55.67 d,而对照仅需45.00 d;但是50%含水量饲料饲养幼虫存活率和成虫羽化率与对照相比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论】含水量低于70%的人工饲料不利于黑水虻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农田重金属Cd~(2+)和Ni~(2+)污染对植食性昆虫求偶行为潜在的影响。【方法】在人工饲料中添加不同类型的重金属,设置成Cd~(2+)、Ni~(2+)、Cd~(2+)-Ni~(2+)和空白对照(CK)4个处理,重金属浓度均为5 mg/kg。实验室条件下饲养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初孵幼虫,系统观察其各代存活雌蛾求偶行为。【结果】重金属Cd~(2+)和Ni~(2+)对亚洲玉米螟3代存活雌蛾求偶百分率、求偶高峰期出现的时间及求偶持续时间都产生了影响。其中第2代求偶百分率与对照组差距最大,第3代受到的影响最小,甚至表现出促进作用;各重金属处理的求偶高峰期出现的时间仅在第2代与对照组保持一致外,第1代、第3代均发生改变;存活雌蛾求偶平均持续时间随着重金属饲养亚洲玉米螟代数的增加而逐代减少。与对照组各代各暗期最长求偶持续时间为4.89 h相比,重金属处理的雌蛾平均求偶持续时间最大值出现在Ni~(2+)处理第1代的第3个暗期,值为5.56 h;最小值为Cd~(2+)处理的第2代的第2、第3个暗期,值均为3.08 h。【结论】重金属Cd~(2+)和Ni~(2+)对亚洲玉米螟存活雌蛾的求偶行为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葡萄汁有孢汉逊酵母Hanseniaspora uvarum是存在于橘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肠道的共生有益真菌,本研究通过改变饲料中酵母浸粉、麦麸和H. uvarum菌液的配比,筛选获得最优的橘小实蝇幼虫的饲料配方,为橘小实蝇规模化扩繁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利用响应面法(Responsesurface methodology,RSM)设计人工饲料中酵母浸粉、麦麸与H.uvarum的配比,统计取食不同配比的饲料后橘小实蝇幼虫的发育历期、蛹重和成虫羽化率,并计算每种饲料配方的成本;根据实验结果进行配方优化,预测取食最优配方饲料幼虫的发育历期、蛹重、成虫羽化率以及成本节约的百分比,同时,采用预测的最优饲料配方饲喂幼虫,统计取食最优饲料配方幼虫的发育历期、蛹重以及成虫羽化率,验证优化模型下的预测值与试验结果的相符性。【结果】饲料中酵母浸粉、麦麸和H.uvarum成分之间的拮抗或协同作用显著影响幼虫的发育历期、蛹重和成虫羽化率(P <0.000 1)。在饲料中添加H. uvarum菌液,可以减少酵母浸粉的添加量,并降低饲养成本。通过响应面法模型预测,获得最优的橘小实蝇饲料配方比例:每份人工饲料(375 g)包括酵母浸粉3.13 g、麦麸87.45 g、H. uvarum菌液4.42 g、玉米粉40 g、蔗糖40 g及水200mL。与传统饲料费用相比,每份人工饲料可节省成本2.35元,三组分(酵母浸粉、麦麸和H.uvarum菌液)的成本节约百分比为74.35%。采用最优饲料配方饲喂的幼虫发育历期为8.76 d,比预测值缩短了0.8 d,蛹重为13.85mg,羽化率为93.76%,与预测值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响应面法设计优化饲料配方具有一定的可靠性,葡萄汁有孢汉逊酵母H. uvarum在橘小实蝇的规模化扩繁中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