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研究旨在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对小儿慢性胃炎患者细胞增殖的影响,使用内镜检查消化不良患者的上消化道症状,使用改良的Giemsa染色检测胃粘膜活组织中幽门螺杆菌,用苏木精/曙红和改良的吉姆萨染色活组织,并通过光学显微镜研究染色后胃粘膜样品组织病理学变化,RT-PCR检测各组胃粘膜细胞中调控细胞凋亡的Bcl-2、Bcl-xl、Bax和PCNA的mRNA表达,提取胃粘膜细胞蛋白质,利用蛋白质免疫印迹分析蛋白质浓度。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患有胃炎和幽门杆菌感染后的胃炎患者胃粘膜细胞明显增加,且幽门螺杆菌感染后细胞增殖更显著(p<0.05);幽门螺杆菌感染后Bcl-2和Bcl-xl,PCNA在患者体内表达显著上调(p<0.05),而细胞促凋亡因子Bax基因在胃炎患者感染幽门螺杆菌后被显著下调(p<0.05),蛋白免疫印迹分析Bcl-2,Bcl-xl,Bax和PCNA蛋白表达趋势与基因表达一致,说明结果可靠。幽门螺杆菌感染会显著提高慢性胃炎儿童患者胃粘膜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2.
幽门螺杆菌与胃溃疡及胃癌的发病有关1982年,Warren和Mashall首次从人胃粘膜中分离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目前人们已普遍认为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引起胃和十二指肠粘膜炎症的重要原因之一,抗螺杆菌的药物也已普遍...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胃癌细胞中幽门螺杆菌(Hp)毒素蛋白CagA诱导的蛋白差异表达及其基因在人胃癌组织中的表达,用Hp感染胃癌细胞系SGC 7901和AGS及用含CagA基因的表达载体稳定转染SGC 7901细胞, 构建3组实验模型.提取各组细胞的总蛋白进行双向凝胶电泳,筛选3组重叠的差异表达蛋白质斑点进行质谱鉴定.共获得135个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其中上调蛋白质73个,下调蛋白质62个. 鉴定出10个差异表达蛋白质, 其中有6个差异表达蛋白是首次发现,它们主要参与细胞的能量代谢和信号转导等.最后定量检测了这10个差异表达蛋白基因在人胃癌组织中的表达, 发现有4个基因高表达和1个基因低表达. 本结果将为研究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胃癌的分子机制提供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在牙菌斑及胃粘膜分布状况。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 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对80 例慢性胃溃疡患者的牙菌斑及胃粘膜组织进行Hp 检测。结果:48 例胃粘膜Hp 阳性的患者中12 例牙菌斑Hp 阳性;胃粘膜Hp 阴性的患者无一例牙菌斑Hp 阳性;胃Hp 阳性检出率大于牙菌斑。结论:幽门螺杆菌不仅存在于胃粘膜组织中,也存在于口腔牙周组织中。提示牙菌斑可能是Hp 的重要寄居地。  相似文献   

5.
丹参提取物F对幽门螺杆菌致敏小鼠的免疫调理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丹参提取物F(DanShenextractF,DSE-F)对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致敏胃粘膜固有层淋巴细胞有无免疫调理作用。经口给予小鼠HP全菌破碎抗原与DSE-F2周后,提取脾淋巴细胞和胃粘膜固有层T淋巴细胞(LPL),检测对肿瘤细胞的细胞毒活性和IL-2诱生能力的改变。结果显示DSE-F与HP抗原协同能增强脾淋巴细胞和胃LPL细胞的抗肿瘤细胞的细胞毒性;对HP抗原致敏胃粘膜有免疫调理作用。  相似文献   

6.
幽门螺杆菌基因组特征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幽门螺杆菌是胃相关疾病: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和MALT淋巴瘤的一个重要的病原体。其毒力因子包括:尿素酶、鞭毛蛋白、粘附素、细胞毒素相关蛋白和空泡毒素等,通过对全基因序列分析研究,对幽门螺杆菌的致病机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胃组织后差异基因变化,深入分析参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从GEO(Gene Expression Omnibus)数据库下载幽门螺杆菌感染胃组织基因芯片数据(GSE5081),根据胃粘膜组织是否受损分组,分别比较幽门螺杆菌感染者与阴性对照组,获得差异基因并进行功能分析包括GO分析、信号通路分析,基因相互作用及基因共表达,得到重要核心基因,并通过实时定量PCR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得到参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后上调的44个主要基因,主要涉及的GO分析及信号通路包括免疫反应、炎症反应、抗原提呈、细胞因子通路、因子受体关联,细胞粘附分子等。研究发现核心基因CXCR4,CCL20,JAK3,TNFAIP2,PLEK,HLA-DMA,PTPRC,CXCL13,BCL2A1,并通过实时定量PCR的方法进行部分验证,CXCR4,CXCL5,CXCL2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后的胃黏膜组织表达高于对照组。幽门螺杆菌感染后胃粘膜组织引起免疫反应,炎症反应,抗原提呈,因子受体关联,细胞粘附分子通路的激活。同时发现一些主要的趋化因子相关基因CXCR4,CXCL5,CXCL2,CCL20,CXCL1等,涉及增殖,炎症,免疫,凋亡基因JAK3,TNFAIP2,PLEK,HLA-DMA,PTPRC,BCL2A1等的表达上调,并实时定量PCR验证部分相关基因的表达。这些结果为从分子网络机制层面上认识幽门螺杆菌感染提供分析思路及基础。  相似文献   

8.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是居留于人胃上皮组织并引起胃炎、消化性胃溃疡和胃癌的病原菌。近年来,随着幽门螺杆菌全基因组序列的报道和功能基因的研究深入,对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的分子、免疫等机制逐渐阐明。现对幽门螺杆菌基因组特点和幽门螺杆菌黏附、毒性因子等对人体感染的分子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幽门螺杆菌空泡毒素是该菌产生的已知其它细菌毒素无明显源性的唯一蛋白毒素。该毒素是幽门螺杆菌重要的毒力致病因子,它的产生与感染胃肠上皮损伤和溃疡形成密切相关。本就幽门螺杆菌空泡毒素的结构与功能研究进展以及在未来免疫预防与免疫治疗中的作用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0.
细胞空泡毒素是幽门螺杆菌的一种重要的外分泌毒素,但其确定的致病机制尚不清楚。近年来研究发现,细胞空泡毒素不仅直接导致细胞的空泡毒性,还可能通过干扰胃黏膜上皮细胞内及细胞间的信息传递,尤其是与表皮生长因子有关的信号转导过程,影响上皮细胞的生长、增殖及组织的修复,是幽门螺杆菌致病机制的重要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11.
本工作旨在观察幽门螺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对大鼠乙酸性胃溃疡愈合的影响。实验发现,大鼠发生乙酸性溃疡后,一次性接种HP几乎使所有大鼠感染,并引起胃溃疡的自然愈合明显减慢;组织学和生化检测观察到HP组大鼠胃溃疡病灶处有更多炎症细胞浸润,以中性粒细胞为主,未受溃疡累及的胃窦和胃后壁粘膜也有炎症细胞浸润;免疫组化研究发现HP组胃粘膜出现较多的IL-8阳性细胞;此外发现HP组胃粘膜BrdU标记细胞显著减少,既粘膜上皮的再生减慢。结果提示,HP感染延缓乙酸性溃疡的愈合,后者与HP感染后增加IL-8表达所诱导更强的炎症反应和粘膜细胞再生减慢有关。  相似文献   

12.
幽门螺杆菌致人胃病的小鼠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幽门螺杆菌致人胃病的小鼠模型.方法用Ⅰ型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对三种SPF级小鼠(BALB/c、NIH、 KM)采用循环滴喂攻击等方法处理,从菌体定值、抗体水平、病理变化三个方面分14、39、69、105 d进行测试.结果 Hp可持续定植于各供试小鼠胃粘膜上,并刺激Hp抗体(IgG)维持一较高水平,Hp在小鼠上主要引起以胃粘膜变性坏死为主,伴有淋巴细胞浸润的炎症反应,这为Hp致人胃病的症状相似.结论为Hp的致病机理,治疗药物和疫苗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小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3.
万秀坤  刘纯杰 《微生物学报》2016,56(12):1821-1830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导致从胃炎到胃癌等一系列胃相关疾病的主要病因,但具体的致病机制仍不是很清楚。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cytotoxin-associated gene A,Cag A)是幽门螺杆菌编码的一种重要毒力因子,且作为细菌来源的唯一癌蛋白被大量研究。Cag A蛋白是由幽门螺杆菌Ⅳ型分泌系统介导并注入宿主胃上皮细胞内,一旦进入细胞,Cag A能够与多个分子发生相互作用,扰乱细胞正常的信号通路,引起细胞病变和转化,而动物实验也证明了Cag A蛋白的致癌特点。本文重点对Cag A蛋白的序列特征,转位方式及致病机制等方面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综述,希望能进一步阐释Cag A介导的幽门螺杆菌的致病机制,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一定的方向和指导。  相似文献   

14.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与慢性胃炎、胃溃疡及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的致病菌。疫苗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有效途径,筛选出幽门螺杆菌保护性抗原是设计和构建幽门螺杆菌疫苗的关键。本对与幽门螺杆菌粘附、定植及与其毒素相关的保护性抗原做一概述。  相似文献   

15.
空泡毒素是幽门螺杆菌产生的已知的唯一蛋白毒素,该毒素与感染者胃肠上皮务和溃疡形成密切相关,同时也是幽门螺杆菌免疫预防和免疫治疗的重要候选组分。从幽门螺杆菌NCTC11637染色体DNA中经PCR方法获得了2.9kb的该基因成熟肽全长序列,将该基因克隆至载体pET22b ,经PCR扩增和酶切鉴定后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与已知序列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6.
幽门螺杆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呈螺旋状或S形、微需氧的革兰阴性杆菌,专一性定居于人胃,是人类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和胃MALT淋巴瘤的主要病因。幽门螺杆菌在人群中的感染率非常高,达40%~90%,通常在儿童期感染,而且一经感染,若不根除治疗,将终生携带,携带者是幽门螺杆菌的传染源。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诊断有侵入性方法如细菌培养、快速脲酶试验等,亦有非侵入性方法如脲呼吸试验、抗体检测等。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胃-十二指肠疾病的机制涉及细菌本身毒力因子、细菌黏附与定植、宿主炎症/免疫反应、氧化应激、细胞的增殖与凋亡等,情况复杂。迄今,幽门螺杆菌的确切致病机制未有定论。幽门螺杆菌相关疾病的治疗普遍采用根除细菌的抗菌疗法。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以及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疾病的疫苗正在研究中。  相似文献   

17.
DNA甲基转移酶(DNA methyltransferase, DNMT)是表观遗传学研究热点. 本文分析DNMT1、DNMT2、DNMT3A、DNMT3B、 DNMT3L在成人胃粘膜的表达,并初步研究DNMT抑制剂对胃粘膜细胞的影响. 免疫组织化学法对60例成人胃粘膜组织分析发现 ,5种DNMT均在组织中表达,以DNMT2、DNMT3B表达率较高,DNMT3L、DNMT3A次之,DNMT1较低.进一步分析发现,幽门螺杆菌 感染与非感染的胃粘膜组织有DNMT表达差异,以感染组中DNMT1、DNMT2、DNMT3B表达增强较显著. 免疫荧光法及Western免 疫印迹法对胃粘膜细胞株GES 1分析发现,5种DNMT亦在细胞中表达;且DNMT1为胞核胞浆共表达,DNMT2为胞核表达, DNMT3A、DNMT3B、DNMT3L为胞浆表达. 噻唑蓝比色法研究GES-1发现,DNMT抑制剂5-氮杂-2′-脱氧胞苷可抑制GES 1增 殖,并呈时间剂量依赖. 研究提示,DNMT在成人胃粘膜表达并发挥作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可能与DNMT表达异常相关.  相似文献   

18.
空泡毒素(VacA)是幽门螺杆菌(Hp)一个重要的毒力因子,口服纯化VacA可以对小鼠再感染产毒Hp菌株产生有效保护.然而,野生型VacA蛋白由于其致胃上皮细胞损伤作用而不能成为候选疫苗.尽管现在认为基因水平灭活毒力VacA蛋白可以成为合适的候选疫苗,但基因点突变是否可以将VacA细胞毒活性降低足够水平尚无定论.本文利用哺乳动物细胞瞬时转染系统研究VacA发挥致空泡化作用的最小活性片段及其特征,并且对毒素功能有重要作用的区域和氨基酸残基进行突变研究.  相似文献   

19.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y,简称HP)存在于广大的人群中,和一些疾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给人们带来很大危害。大多数人对它还不了解,很需要人们认识它,重视它,征服它。1幽门螺杆菌的发现通常认为人胃中是无菌的,由于胃酸的存在使pH值为2,菌体难以生存。在对冒疾病患者进行胃粘膜活组织检查时,竟惊奇地发现胃组织标本中有大量的微曲状杆菌,定名为幽门螺杆菌。起初进行分离培养都未成功,后发现它对生活条件要求苛刻,生长缓慢。经改善培养条件,延长培养期,培养sd后出现灰白色菌落,才得以对它进行深入研究。ZHP的生物学特…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利用酿酒酵母表面展示技术筛选幽门螺杆菌候选疫苗,并分析其免疫原性。方法:以幽门螺杆菌的空泡型细胞毒素A(vacA)基因作为研究对象,构建重组S.cerevisiae EBY100/pYD1-VacA,通过Western blot、免疫荧光标记和流式细胞仪对S.cerevisiae EBY100/pYD1-VacA进行体外表达分析。以PBS和S.cerevisiae EBY100/pYD1为对照组,S.cerevisiae EBY100/pYD1-VacA为实验组,口服免疫SPF级BALB/c小鼠。通过ELISA分析检测口服免疫后小鼠抗VacA特异性IgG及分泌型IgA效价。结果:VacA抗原蛋白被成功地展示在S.cerevisiae EBY100表面。小鼠经口服免疫S.cerevisiae EBY100/pYD1-VacA后可诱导产生较高的VacA特异性抗体。结论:表面展示型酿酒酵母可以作为幽门螺杆菌候选疫苗的递送载体,与此同时,这也为开发其他细菌或病毒疫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