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长江上游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准确可靠地掌握生物多样性信息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科学决策的基础,大尺度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评估已成为生物多样性研究及其保育管理和决策最紧迫的问题之一.设计了由植被景观多样性指数、自然保护区多样性指数、基于生态系统类型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国家保护植物多样性指数和国家保护动物多样性指数5大指标构成的区域生物多样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计算公式,并以县域为评价单元,开展了长江上游生物多样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长江上游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评价结果为极重要的县域共18个,占总县数的4.95%;评价结果为重要的县域共41个,占11.26%;评价结果为次重要的县域共76个,占20.88%;评价结果为中等水平的县域共106个,占29.12%;评价结果为中下水平的县域共68个,占18.68%;评价结果为不重要的县域共55个,占15 11%.长江上游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评价结果为极重要、较重要和重要的县域主要分布于横断山区、秦巴山区、华西雨屏区、长江源区和川渝鄂黔交界处山地.  相似文献   

2.
启动实施以国家公园和国家植物园体系为主导的就地和迁地保护相结合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大战略,是我国作为世界生物多样性大国之一的科学使命和责任担当。本文以国家重点保护、受威胁和中国特有维管植物为对象,系统梳理了这3类植物在我国植物园的迁地保护概况,对这些植物的生活型、物种组成和系统发育多样性进行了比较分析,以期为当下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提供科学参考和依据。结果表明,我国植物园保存的此3类植物共计7,141种,分属265科1,271属,分别占我国维管植物科、属、种总数的76%、42%和23%。在7,141种植物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743种,受威胁植物2,095种,中国特有植物5,957种,分别占我国国家重点保护、受威胁和特有植物总数的72%、59%和37%。这些植物包括乔木2,555种、灌木1,025种、草本3,117种、攀缘类419种和水生类25种。3类植物在各植物园的物种组成共有比例较低,系统发育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中国自然保护区建设与发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生物多样性保护,在当今世界倍受重视,是全球性环境保护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包括生物物种多样性、遗传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3个部分。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途径方面,除了易地保护和离体遗传种质保护外,更主要的是就地保护,即建立自然保护区。中国的生物多样性损失较为严重,大约有200种植物已经灭绝,估计另有5000种植物在近期处于濒危状态,占中国高等植物总数的20%。另有近400种动物(脊椎动物)处于濒危之中,占中国脊椎动物总数的7.7%。因此,中国的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4.
周韩洁  杨入瑄  李嵘 《广西植物》2022,42(10):1694-1702
全球气候变化与人为活动等因素导致的生物多样性丧失,引起了全球各界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高度关注。传统生物多样性保护主要对物种、特有种、受威胁物种的种类组成及其分布模式开展研究,忽视了进化历史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作用。云南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的交汇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历来受到广泛关注,为了更好地探讨云南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该研究以云南被子植物菊类分支物种为研究对象,基于物种间的演化关系,结合其地理分布,从进化历史的角度探讨物种、特有种、受威胁物种的种类组成及系统发育组成的分布格局,并整合自然保护地的空间分布,识别生物多样性的重点保护区域。结果表明:云南被子植物菊类分支的物种、特有种及受威胁物种的物种密度与系统发育多样性均显著正相关;通过零模型分析发现,由南向北标准化系统发育多样性逐渐降低;云南南部、东南部、西北部是云南被子植物菊类分支的重点保护区域,加强这些区域的保护,将最大化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进化历史和进化潜能。由此可见,融合进化历史信息的植物多样性格局分析不仅有助于更加深入地理解植物多样性的形成与演变,也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的制定提供更多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我国西南地区物种多样性保护效果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选取比较重要的40处自然保护区,对我国西南地区自然保护区的物种保护效果进行了研究,以期对自然保护区的规划与管理提供一些依据.研究结果如下:通过回归分析发现,随着自然保护区的增加,受保护的野生动物(植物)物种总数呈现对数增长的趋势,由此得到西南地区受保护的野生脊椎动物物种总数为2426种,为我国野生脊椎动物物种总数6347种的38.2%;西南地区受保护的野生高等植物物种总数为20965种,是我国野生高等植物物种总数30000多种的近70%.我国西南地区在自然保护区的总面积为150万hm2以下时,受保护的动物(植物)物种总数与自然保护区的总面积呈现显著直线正相关关系,当总面积大于150万hm2时,受保护的动物(植物)物种总数增加不明显,因此要增建扩建自然保护区,应从保护珍稀濒危野生物种的角度考虑.在我国西南地区自然保护区中,得到保护的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共119种,是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总数的46.3%,其中保护的1级保护动物42种,保护比例为43.8%,保护的2级保护动物77种,保护比例为47.8%;得到保护的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共138种,为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总数的54.3%,其中保护的1级保护植物29种,保护比例为56.9%,保护的2级保护植物109种,保护比例为53.7%.  相似文献   

6.
黄娇丽  黄珂  唐健民  曹明  苏仕林 《广西植物》2021,41(11):1827-1838
植物崇拜是人类崇尚自然、敬畏生命这一朴素理念的基本体现。为了解百色地区民族民间植物崇拜文化内涵及其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的影响,该文采用民族植物学方法调查了百色地区民族民间植物崇拜文化及其文化特征,从自然崇拜、传统节日文化、生命礼俗和传统医药等方面探讨了百色地区民族民间植物文化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作用。结果表明:百色地区民族民间植物文化内涵丰富,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百色地区民族民间崇拜植物分属53个种、47个属、28个科。其中,蔷薇科和豆科种类最多,分别为5种; 其次是桑科和禾本科,分别为4种。从生活型的组成来看,乔木植物占绝对优势,有39种,占总种数的73.58%; 草本11种,占总种数的20.75%; 灌木3种,占总种数的5.67%。其中,有4种植物在中国珍稀濒危植物信息系统中被列为国家Ⅱ级名录(闽楠、蚬木、格木、红椿),有5种植物被列为各省市区(地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红楠、广西青冈、桃金娘、苏木、黄檀)。这些植物形成了多样的植物群落,对百色地区植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湖北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北、湖南交界处的五峰县境内,属武陵山东段余脉山地,为我国地势的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的过渡地带,是我国三大物种特有中心之一的川东-鄂西特有中心和第三纪古植物的孑遗中心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该区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尤以第三纪孑遗珍稀濒危植物集中分布群落为典型特征。该区地貌复杂,海拔落差大,微生境复杂多变,拥有从低山河谷常绿阔叶林到亚高山灌丛或草甸等多种生态系统和多种植被类型。目前已知该区有陆生脊椎动物25目74科306种,占湖北省总种数的63.5%和全国总种数的13.0%,其中有51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70种湖北省级重点保护动物;已知该区维管植物有194科819属2088种,占湖北省总种数的34.4%和全国总数的7.5%,属国家特有、珍稀濒危或重点保护的植物约有70余种;已知藓类植物33科90属192种和叶附生苔类植物3科7属7种,分别占全国总种数的9.8%和4.2%。该区不仅拥有丰富的动植物区系成分多样性,而且具有高度的群落物种多样性和经济类型多样性。尽管该区的生物多样性研究得到长足发展,但主要集中在物种种类的调查与区系成分研究和少数群落格局物种多样性研究,而遗传多样性方面的研究十分欠缺。物种多样性研究也不平衡,昆虫类和苔藓植物的调查刚起步,真菌资源、淡水鱼类等尚未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8.
福建植物生物多样性的特点及其生物安全问题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对福建植物生物多样性从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面进行了评价,分析了植物生物多样性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影响福建植物生物多样性的主要生物安全问题。研究表明,福建植物生物多样性具有植物种类丰富,热带和亚热带的科属种类多、起源古老,中国特有成分比例较高和国家重点保护植物较为丰富等特点。影响植物生物多样性的主要生物安全问题包括阔叶林面积不断减少,森林资源总体质量下降;濒危野生植物比重增大,名木古树破坏严重;外来物种入侵呈加重趋势。  相似文献   

9.
植物崇拜是人类崇尚自然,敬畏生命朴素理念的基本体现。为了解百色民间植物崇拜文化内涵以及其对生物多样性保护作用和管理的影响,采用民族植物学方法调查了百色地区民间崇拜植物文化及其文化特征,从自然崇拜、传统节日文化、生命礼俗和传统医药等几个方面探讨百色民间植物文化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作用。百色民间植物文化内涵丰富,并表现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百色民间崇拜植物分属53个种,47个属,28个科,其中蔷薇科和豆科种类最多,分别为5种,其次是桑科和禾本科,分别为4种。从生活型的组成来看,乔木植物占绝对优势,有39种,占总种数的73.58%,草本11种,占总种数的20.75%;灌木3种,占总种数的5.67%。其中有4种植物在中国珍稀濒危植物信息系统中被列为国家Ⅱ级名录(闽楠、蚬木、格木、红椿),有5种植物被列为各省市区(地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红楠、广西青冈、桃金娘、苏木、黄檀)。这些植物形成了多样的植物群落,对百色地区植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李飞飞  罗斌圣  崔夏  龙春林 《广西植物》2023,43(8):1383-1391
生物文化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植物园的形成和发展在历史长河中处处体现着人类因物质和精神需求而形成的植物文化。现代植物园在植物迁地保护上虽然做出了卓越贡献,但其植物文化的建设稍显滞后。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传统文化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作用越来越被重视。在此背景下,该文探讨了生物文化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之间紧密联系、共同演化的关系,回顾了早期植物园和我国古典园林中植物文化的体现; 通过对全球3 085个现代植物园主要功能的分析,发现开展了民族植物学研究的植物园占比7.36%,开展了保护生物学研究的植物园占比11.18%,制定了植物保护计划的占比17.18%,从而揭示了现代植物园保护功能的提升和文化功能的弱化。基于当前植物园植物多样性有效保护中对植物文化建设的需求,该文进一步分析了我国植物园植物文化建设的不足,主要包括:(1)植物物种多样性信息中植物文化信息数据不足;(2)对生物多样性保护中传统知识惠益分享的考虑欠缺;(3)缺少以文化展现植物多样性的主题园。在此基础上,该文聚焦国家植物园植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的目标,从植物多样性保护和利用、惠益共享、公众参与3个层面对国家植物园体系中的植物文化建设提出了建议,以期为我国建设具有中国生态文明特色的国家植物园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金勇  安明态  崔兴勇  叶超  安青青 《广西植物》2019,39(12):1710-1723
该研究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为指示物种,结合贵州各县(市、区)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调查统计信息,基于GIS技术,分析了贵州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物种丰富度分布特征;应用Dobson算法筛选识别贵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保护优先区,并利用全省已建自然保护区信息评价分析所筛选的保护优先区的保护现状。结果表明:(1)在贵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分布上,总体来说全省南部地区高于北部地区,环省界区域往内陆延伸的物种丰富度明显呈现减少趋势。(2)在75%和100%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物种保护水平上,筛选识别出了荔波县等4个和17个县域为保护优先区,其中分别有1个和9个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保护优先区内涵盖的自然保护区面积低于5%,且涉及的自然保护区中68.26%的面积是市/县级。(3)贵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物种较丰富的区域和全省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与所筛选识别的保护优先区有较好的空间对应关系。(4)贵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就地保护应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地理分布丰富的区域结合本研究筛选的保护优先区为重点,进行优先保护。  相似文献   

12.
我国东北三省自然保护区物种保护价值评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樊简  彭杨靖  邢韶华  崔国发 《生态学报》2018,38(18):6473-6483
自然保护区作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主要的手段之一,得到了世界各国的重视。如何科学客观地评价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价值,并依据保护价值对其进行分类管理是当前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的重要课题之一。以我国东北地区40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物种多样性保护价值和遗传种质资源保护价值进行了评估。通过选取物种的濒危性、特有性和保护等级等指标来计算野生动植物的多样性保护价值;选取分类独特性、近缘程度和濒危性等指标来计算遗传种质资源保护价值,进而计算出各自然保护区的综合物种保护价值。研究结果显示:该评价方法能够很好的反映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及其各个层次和类群的保护价值,能够较准确地识别其物种保护优先性。不同自然保护区其保护价值存在一定差异;同一自然保护区中野生动物与植物之间的物种多样性保护价值没有显著差异,但其野生动物与植物之间的遗传种质资源保护价值存在一定差异性;绝大多数自然保护区其植物遗传种质资源保护价值大于动物遗传种质资源保护价值;虽同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综合物种多样性保护价值差异很大。吉林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吉林珲春东北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吉林松花江三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综合保护价值显著高于同类型的其他自然保护区,而辽宁章古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龙江双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黑龙江三环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综合物种保护价值较低,不同类型自然保护区之间其综合保护价值则没有明显差异。该评价方法能较好地进行自然保护区物种保护价值评价,并用于进行自然保护区之间的比较,并不会因自然保护区所处生境、所分布物种不同而产生评价结果上的偏差;该方法在对自然保护区遗传种质资源部分的计算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总体上来说该评价方法不会因自然保护区类型的不同产生差异;今后在对东北地区自然保护区管理分类研究中可将此评价结果作为参考,并作为评价该地区自然保护区能否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辅助工具。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为主观性,具有较大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广西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我国滇黔桂植物区和华南植物区的交错地带,是古北极与古热带两大植物区系交接过渡的中心地带,在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域中占据不可替代的地位。为摸清广西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物种多样性,该文基于历史文献整理、野外调查、标本采集和鉴定以及数据统计分析,对该保护区维管束植物物种多样性组成及其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该区共有维管束植物1 735种,包括石松类和蕨类植物218种、种子植物1 517种,具有较丰富的维管束植物多样性组成以及较复杂的植物区系成分。(2)该区共有中国特有植物486种、广西特有植物56种、岩溶特有植物262种,具有显著的植物特有性。(3)该区共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68种、广西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53种、我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4种、受威胁植物108种、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植物144种,具有较高程度的植物珍稀濒危性。综上表明,该区是我国重要的岩溶植物基因库,具有极其重要的保护价值。该研究结果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植物保护和利用以及其他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中国天山野果林种子植物组成及资源状况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中国天山野果林种子植物共计60科237属435种,种类组成趋向于集中在少数科内,区系优势现象相当明显,反映出野果林自然环境的特殊性与区系的过渡性。在这些植物种类中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9种、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3种、自治区重点保护植物9种;林区野生植物资源非常丰富,统计结果表明:野生果树40种、食用植物30种、饲用植物以种、蜜源植物111种、观赏植物132种、香料植物如种、药用植物131种。文中对各类资源植物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并就野果林的保护及可持续利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最为直接和有效的方法。开展重要保护物种的科学考察和研究, 评价其就地保护现状, 对区域内实施科学合理的保护与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文献资料和野外调查, 分析了山西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地理分布及就地保护现状, 结果显示: (1)山西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共57种, 其中有49种分布在自然保护区内, 就地保护率为86%; (2)在地理分布上, 晋城、运城、临汾和阳泉4个市的保护区内分布的保护植物种类最多; (3)采用“累计筛选法”共鉴别出6个保护贡献率最高的保护区, 其累计保护贡献率达到86%; (4)总体来说, 山西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受到较全面的就地保护, 但仍存在一些保护空缺, 这些保护空缺地的鉴别将为山西省自然保护区的进一步规划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地理分布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珍稀濒危野生植物作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护生物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有关濒危物种分布区的研究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理论和濒危机制的探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文献资料和标本记录,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所列物种(包括即将发布的物种)为研究对象,从全国尺度上对我国保护植物的区系成分组成以及地理分布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1)我国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共计2 177种,隶属于130个科、484个属;2)植物区系成分复杂多样,既具有明显的热带性质,起源古老,同时也有明显的温带过渡性,且特有成分丰富;3)水平地理分布极不均匀,主要集中分布在西南地区和台湾,其中云南、四川、广西、西藏、贵州、台湾为保护植物分布的热点地区;4)垂直分布范围很广,主要集中于800~1 600 m的低山和中山的海拔范围内,海拔梯度呈现单峰规律.本研究将为我国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的确定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与参考.  相似文献   

17.
通过实地网格化调查、标本查阅及历史资料搜集对上海濒危植物现状及保护对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上海共有国家重点保护和濒危野生植物23科27属28种,建议上海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有54科82属101种。上海原生植物减少、外来植物增多、生物多样性降低等是上海一些原生植物变为濒危的主要原因。今后应建立上海濒危植物保护体系,重点保护上海的植物多样性中心,并尽快立法公布上海地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加强植物多样性保护宣传,保护上海的野生植物资源并防范外来植物入侵。  相似文献   

18.
宁波北仑植物资源及珍稀保护植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宁波市北仑区蕴藏着丰富的植物资源,据调查有野生维管植物158科454属712种,在这些植物中,有药用植物276种、用材树种95种、观赏植物87种、纤维植物60种、防护植物55种、薪炭植物52种、油脂植物48种、饲料植物42种、野生水果38种、芳香植物30种、淀粉植物25种、蜜源植物24种、野菜植物18种等,大多具有开发和可持续利用的价值;此外,北仑还有国家野生重点保护植物4科5属5种、古树名木15科17属17种,这些植物对开发建设中的北仑来说,是极其宝贵的自然资源.因此,为使北仑区的植物资源得到可持续的利用,对其开发利用和保护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甘肃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保护利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甘肃省分布27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苏铁银杏、红豆杉、水杉、珙桐、光叶珙桐、独叶草等7种,占国家51种的13.73%,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岷江柏木、秦岭冷杉、大果云杉、巴山榧树、连香树、油樟、红豆树、野大豆、红椿、鹅掌楸、厚朴、凹叶厚朴、西康玉兰、水曲柳、香果树、瓣鳞花、榉树、水青树、喜树、发菜、虫草等21种,占国家202种的10.4%,研究甘肃本地分布的国家级保护植物的分布特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战略对策、利用价值,为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黄河流域具有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义,通过研究珍稀濒危物种分布热点区可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依据。选取70种濒危维管植物和陆生脊椎动物,综合多来源的分布数据,运用物种分布模型Maxent模拟物种分布区,结合自然地理区划,计算保护价值,进行热点区分析,并结合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的分布情况进行空缺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黄河流域濒危物种分布主要呈现出南高北低、集中于山地的特征,热点区包括秦岭区域、太行山区域、子午岭-六盘山区域、陇中高原至松潘高原、祁连山、贺兰山和沿黄湿地等。在区分自然地理区后,现有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覆盖了热点区面积的13.89%,保护空缺主要出现于子午岭南部、六盘山南部、松潘高原南部和拉脊山等。建议在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将濒危物种热点区考虑在内,对黄河流域自然保护地体系进行优化,并针对黄河流域的三个自然地理分区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建议。此外,研究发现,在进行热点区分析时,考虑自然地理区域划分,并综合多类群叠加和单一生物类群的分析结果进行统筹考虑,可能会更好满足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