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近年来从形态学、生理学与生态学等方面进行的分类学研究,获得了很大的进展,逐步明确了物种的概念。我国学者陈世骧(1961)曾对物种的涵义作了精辟的论述,指出“物种是进化单元、是繁殖群体,它是客观存在的;物种是有机世界发展链索上的基本环节,是发展的连续性与间断性统一的基本形式,有机世界以通过物种的形式而发展,以新种的形成为发展的基本环节”。关于溶组织内阿米巴(Entamoeba histolytica)的种株分类问题,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而加深对它的认识,本文拟就溶组织内阿米巴种的区分及其宗株区分问题,加以综述,并提出我们的见解。一、溶组识内阿米巴与其他阿米巴种的区分 Dobell(1921)依据前人的研究,描述了寄生在人体肠道的阿米巴有五种:除了具有致病性的溶组织内阿米巴外,尚有非致病性的结肠内阿米巴(Entamoeba coli)、脆双核阿米巴(Dicntamoeba fragilis)、微小内蜓阿米巴(Endolimax nana)和布氏嗜碘阿米巴(lodamoeba  相似文献   

2.
胡缨  李艳文 《蛇志》2013,25(1):54-57
肠道原虫为单细胞真核动物,属于原生动物亚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的各种生态环境中。寄生于人体肠道并引起疾病的常见原虫有溶组织内阿米巴、蓝氏贾第鞭毛虫、人芽囊原虫等,是引起人体腹泻、腹痛的主要病原体。国内外学者对人体肠道原虫感染的病原体特征、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疗等相关方面作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一定进展。现就常  相似文献   

3.
溶组织内阿米巴的致病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近年来对溶组织内阿米巴虫株的生物化学、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Diamond氏重新提出具致病作用的应命名为溶组织内阿米巴,而无致病作用的为迪斯帕内阿米巴。还介绍了溶组织内阿米巴的致病过程涉及滋养体表面的外源凝集素、半胱氨酸蛋白酶、阿米以巴成孔蛋白等因子。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前景。  相似文献   

4.
关于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的形态,已往书刊中仅作了典型特征的描述。而在不同温度和时间等条件下,其形态与活动状况尚少详细报道。为此,我们曾在浙江舟山地区阿米巴流行病学调查中,将粪检所获得的溶组织内阿  相似文献   

5.
武汉动物园灵长类动物的肠道寄生虫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了武汉市动物园7种36只灵长类动物的肠道寄生虫及其感染情况的调查结果。获得被检动物肠道寄生虫17种,即努氏内阿米巴、皮氏内阿米巴,恰氏内阿米巴、哈门氏內阿米巴、库氏嗜碘阿米巴、希氏内蜒阿米巴、艾美尔球虫、肠毛滴虫、唇鞭毛虫、猴食道口线虫、钩口线虫、粪类圆线虫、毛 首线虫、住肠线虫、普鲁氏线虫和同杆线虫等。其中,6种为人兽共患寄生虫;有些为国內外宿主新记录;阳性检出率为100%(36/36)。  相似文献   

6.
溶原性     
大多数噬菌体是烈性的(如T4、T7、φ×174等),即它们在生长循环结束时杀死细胞。不过有许多噬菌体,能以另一种方式和寄主相互作用:噬菌体和寄主一起增殖,这样的关系就叫做溶原性。在溶原性细胞中的噬菌体叫做前噬菌体。一、溶原性菌株的性质温和噬菌体感染一个敏感细菌菌株时,可根据各  相似文献   

7.
非人灵长类接触人类或受人类活动干扰导致肠道寄生虫与宿主关系失衡,这种影响造成肠道寄生虫感染,进而增加肠道寄生虫种类和荷虫量。为检验生态旅游对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肠道寄生虫的种类和承载是否有影响,本研究收集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川金丝猴投食群和野生群粪便样品,采用福尔马林乙酸乙酯沉淀法,共发现5种肠道寄生虫:阿米巴原虫(Amoeba),鞭虫属(Trichuris sp.),蛔虫(Ascaris lumbricoides),蛲虫(Enterobius vermicularis),钩虫(Hookworms)。结果显示,投食群的阿米巴和蛲虫的荷虫量高于野生群;蛔虫在投食群和野生群均有发现,但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鞭虫和钩虫只在投食群中发现。投食群部分肠道寄生虫具有高荷虫量和新增的两个种类是由于非人灵长类直接或间接与人类接触(生态旅游等)所导致的。  相似文献   

8.
实验动物猕猴的肠道原虫感染情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7年5月间,我们对本校医学实验动物中心,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的12只猕猴(Ma-caca mulatta)的肠道寄生原虫及其感染情况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如下:调查方法取被检猕猴新鲜粪便,先以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镜检有无原虫滋养体或包囊,再用卢戈氏碘液着色观察,尔后经铁苏木素染色油镜观察,鉴定虫种。调查结果被检的12只猕猴,均有肠道原虫感染,其阳性检出率为100%(12/12),计8种,即:一、梅氏唇鞭毛虫Chilomastrix mesnili阳性检出率为8.33%(1/12)。未检到滋养体。二、恰氏内阿米巴Entamoeba cattonia阳性检出率为100%(12/12)。三、哈氏内阿米巴Entam…  相似文献   

9.
免疫毒素     
<正>序言 目前使用的大多数抗癌药物是杀死正在分裂的细胞。这些药物的选择性是基于癌细胞比正常细胞分裂得更快的特性。遗憾的是,象肠道上皮和骨髓的造血系统细胞等正常组织,却有大量正处于繁殖的细胞,以致于因药物处理而受损。事实上,在许多型别的肿瘤里,恶性细胞与正常细胞间的敏感性差距,对药物疗效来说是太窄了。  相似文献   

10.
为确定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暴发性死亡的病原体, 研究从一例患病克氏原螯虾的肝胰腺分离到了一株优势菌株QD160502, 根据菌株形态、生理生化特性, 16S rDNA及gyrB序列分析, 将其鉴定为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回归感染实验证明, 该分离株可使克氏原螯虾出现与自然发病相同症状。组织病理学观察可见克氏原螯虾肝胰腺、肠道与心脏组织病理损伤, 且随感染持续时间而逐渐加重, 在感染12h后肝小管分泌细胞中出现内含棕色颗粒的转运小泡; 感染24h后肝小管间炎性细胞浸润, 肠道结缔组织萎缩, 心脏组织出现空泡样扩张; 感染48h后肝小管储存细胞与分泌细胞大量解体并空泡化, 肠道上皮皱嵴减少, 心肌空泡样扩张增加; 感染72h后肝小管和肠道上皮细胞坏死, 且在心脏组织中发现透明血细胞聚集。药物敏感性检测发现QD160502菌株对恩诺沙星、诺氟沙星、四环素、强力霉素等敏感, 但对青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等抗生素耐药。研究为克氏原螯虾的健康养殖和细菌性疾病的防控提供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11.
沙门菌病(Salmonellosis)是全世界最普遍的食源性疾病之一,不仅对养殖业造成经济损失,还对人类安全构成威胁。禽沙门菌感染肠道后,可诱导肠上皮细胞表达多种TLRs和炎症反应的发生,在分泌的趋化因子作用下免疫效应细胞迁移到感染部位。细菌通过肠上皮细胞屏障后被巨噬细胞或树突状细胞吞噬,其中巨噬细胞是沙门菌的主要定殖场所。天然免疫系统将抗原递呈给淋巴细胞后,机体能够在2–3周内通过以Th1为主的免疫应答清除在肠道和深层组织中的沙门菌。而宿主特异性血清型鸡白痢沙门菌从肠道侵入后,在肝脾和其他器官中定殖,进而引发全身感染。早期感染阶段不会引起肠道炎症反应,主要诱导以Th2为主的免疫应答,而Th1型应答相对较弱,有利于鸡白痢沙门菌在机体内的持续存在和感染。本文围绕禽沙门菌的致病机理和免疫应答特性进行阐述,尤其对鸡白痢沙门菌免疫逃逸和持续载菌的特性进行深入分析,为禽沙门菌病的防控提供新靶标和新见解。  相似文献   

12.
四川泸州市齿龈内阿米巴感染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齿龈内阿米巴感染与口腔疾患的关系。方法:从齿垢物取标本作新鲜涂片法检查。结果:在386人中齿龈内阿米巴的感染率为38.34%,口腔疾患患者的感染率为42.07%,健康人群的感染率为17.24%,两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结论:齿龈内阿米巴感染与年龄相关,其感染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齿龈内阿米巴感染与口腔疾患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3.
镰刀菌对鱼类致病性和组织病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采用4种不同的人工感染方式,对模式鱼种金鱼实施镰刀菌(Fusarium spp.)FF08人工感染,以期探讨镰刀菌在不同感染方式下对鱼体的致病强度,同时通过石蜡切片和HE染色进一步研究了其对鱼体组织病理性损伤机制。结果表明:腹腔、肌肉和创伤感染均对金鱼有很强的致死性,15d内死亡率分别达到100%、93%和100%,鱼体均出现与自然发病相同的发病症状。病理分析表明镰刀菌FF08感染可引起鱼体肌肉组织、肝、肾、肠道均出现较严重的损坏。主要表现为肌纤维细胞变性、坏死、溶解,大量炎细胞浸润,并有菌丝侵入肌肉组织;肝细胞水肿、充血、出血、血管发生血栓,并且镰刀菌分生孢子侵入组织,有强烈的细胞炎性反应;肾脏充血、出血、部分组织坏死崩解;肠道堵塞、肠系膜脱落等病理症状。研究将为鱼类镰刀菌病的侵染机制及防治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噬菌体溶壁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溶壁酶是噬菌体在感染末期表达的蛋白质,可水解细菌的细胞壁,使子代噬菌体释放出来。研究表明,溶壁酶在体外能高效地杀死细菌,同样对感染细菌的模型动物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因此,溶壁酶是一种新型的抗菌物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溶壁酶通过水解细菌细胞壁肽聚糖上糖与肽间的酰胺键或肽内氨基酸残基间的连键,从而使细菌裂解。溶壁酶分子由结合功能域和催化功能域两部分组成,其晶体结构使之具有对细胞壁肽聚糖水解的高效性和特异性。对噬菌体溶壁酶的体内外抗菌作用、抗菌机理、晶体结构等最新研究成果及其应用前景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5.
四川省人体寄生虫感染的调查研究:Ⅱ.虫种的人群分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刘常华  王在银 《四川动物》1997,16(3):105-108
以加权感染率83.01%估计,四川全省约有寄生虫感染者8556万,其中一些主要寄生虫的感染人数为:蛔虫约有7058万、钩虫4217万、鞭虫3135万、蓝氏贾第鞭毛虫171万、人芽囊原虫826万、溶组织内阿米巴86万,12岁以下儿童蛲虫感染者约300万。在感染者中,混合感染极为普遍,感染1种的为37.53%、2种的为36.44%、3种以上的为26.03%;个体最多感染虫种数为8种。对四川寄生虫感染的人群分布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Aspergillus lentulus(A.lentulus或A.L)感染动物模型,借动物模型初步探究A.lentulus的毒力。方法将125只蜡螟随机分成5组,以Aspergillus lentulus临床株、Aspergillus lentulus标准株作为实验组,烟曲霉、白念珠菌为对照组,PBS为空白对照组。实验组及对照组菌株分别制成10~6 CFU/mL孢子悬液,感染各组蜡螟。记录72 h内蜡螟的生存情况并制作生存曲线,24 h后提取蜡螟肠道组织,HE染色组织切片观察肠道组织损伤情况,用组织匀浆法,测定蜡螟肠道内真菌载量及真菌逆培养阳性率,用真菌荧光染色法观察肠道培养真菌镜下形态。结果 A.lentulus临床株和A.lentulus标准株的蜡螟存活数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A.lentulus临床株和A.lentulus标准株肠壁结构大致正常,局部可见水肿少量菌丝、孢子及炎症细胞浸润,对照组肠道结构破坏严重,可见菌丝、孢子及大量炎症细胞浸润;不同菌种感染蜡螟幼虫各组肠道载菌量及真菌逆培养阳性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真菌荧光显微镜观察,A.lentulus临床株和标准株菌丝多、孢子少,白念珠菌和烟曲霉组孢子多。结论与烟曲霉和白念珠菌相比,A.lentulus菌株对蜡螟毒力和肠道损伤能力较弱且致死率低。  相似文献   

17.
齿龈内阿米巴生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齿龈内阿米巴是Gros氏从人牙垢中首次发现。后由Von Prowazek(1904)作了描述。许多学者认为它是非病源原虫。国内将其列入“罕见”人体寄生虫。但我们对内蒙古医学院口腔科门诊病人及正常人作阿米巴感染与疾病关系调后证明其在人群中感染普遍并与牙周病有关。为了解其流行与环境关系而对其生态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8.
余邹邹  李云  宋银宏 《病毒学报》2018,34(4):586-593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CD4~+T细胞,造成免疫系统功能紊乱,导致适应性免疫和固有免疫均发生异常。肠道是人体重要的CD4~+T细胞库,因此,肠道也是病毒感染的主要目标,此外,人肠道内居住着数以亿计的微生物,近年来发现这些微生物群在人类健康中起关键作用。HIV感染除了直接改变肠道CD4~+T细胞组成,也改变了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和功能。本文综述了HIV引起的肠道微生物改变,并探讨这些改变在HIV感染个体中产生的局部及系统效应与相关的系统病理损伤,以及用肠道微生物进行靶向调节HIV感染和相关治疗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9.
建国以来.大连地区已发现感染人体的寄生虫有22种,分别是疟疾、钩虫、蛔虫、猪与牛的带绦虫,囊尾蚴、鞭虫、蛲虫、旋毛虫、猪巨吻棘头虫、裂头蚴、蠕形螨与粉螨,黑热病、人芽囊原虫、溶组织阿米巴与结肠阿米巴,滴虫、东方毛圆线虫、蓝氏甲第鞭毛虫、布氏嗜碘阿米巴与哈门阿米巴。其中疟疾、钩虫等寄生虫病曾对大连地区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与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危害。党和政府对群众健康的重视及卫生防疫人员的积极防治,广大人民群众随着生产的发展与收入的增加,生活的改善、文明程度的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与良好卫生习惯的形成,使各类寄生虫病的发病率都呈大幅度下降的势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现将大连地区几种主要寄生虫病防治情况做如下介绍。  相似文献   

20.
合成生物学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它是指新的人工生物路径、有机体或装置的设计和构建,或者对自然生物系统进行重新设计。利用合成生物学改造肠道微生物中的共生细菌,使其实现对肠道菌群或肠道细胞状态的靶向调控,可以有效的改善宿主的肠道健康状态。由于该方法可塑性较强,可调控的靶标范围广泛、调控针对性强,副作用少,因此已逐步应用于肠道疾病的治疗中。综述了合成生物学在杀死肠道致病菌,维持肠道菌群平衡,协助肠道代谢营养物质,改善代谢疾病,诊断肠道疾病,定位肿瘤组织及调节肠道免疫系统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了现阶段合成生物学用于改善肠道健康状态中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应用合成生物学建立人体肠道健康调控的新型功能性益生菌系统,实现对肠道健康的个性化医疗"的技术路线和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