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研究128 层螺旋CT 在透析患者上肢CT 血管成像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 例患者的64 层CT 图像 (64 层组)与39 例患者128 层CT 图像(128 层组),对扫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后比较两组患者的动脉分支级别、血管边缘、静脉干 扰评分及瘘口显示情况的差异。结果:128 层组前臂与手部动脉分支级别显示评分高于64 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8 层组肩部、上臂及前臂的血管边缘光滑度显示评分高于64 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28 层螺旋CT 在透析患者上 肢血管成像中血管、内瘘口以及流入流出道等细节方面显示效果更理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320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行双下肢动脉血管成像过程中,护理配合对的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38例患者分为护理组(82例)及对照组(56例),分别进行320排螺旋CT双下肢血管造影检查,经高压团注造影剂欧乃派克,进行三维重组,获取容积再观(VR)、曲面重组(CP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图像。对照组的患者只进行口头的训练,没有其他的护理干预措施;实验组进行一系列的护理干预以提高患者的配合,减低在成像过程中的非生理性运动。用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显示双下肢动脉图像,对其图像质量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在检查过程中的护理干预加以总结。结果:对照组有2例患者穿刺部位不合理而影响图像质量,对双下肢的病变显示具有一定的影响,3例患者注射压力过高引起外渗,流速在2.5-3.5 ml/s,影响了图像的清晰度,其余均获得满意效果。结论:良好的护理配合有利于320排CT双下肢成像的顺利进行,精心的护理操作是取得检查成功的动脉成像保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管电压对下肢CT血管成像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0月于我院行下肢CT血管成像的患者102例,将其以随机数字表法均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1例。对照组管电压取120kV,观察组管电压取80kV,其他扫描参数相同。分别比较两组辐射剂量情况、客观图像质量以及主观图像质量情况。结果:观察组CT剂量指数(CTDIvol)、计量长度乘积(DLP)、有效辐射剂量(ED)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腹主动脉、髂总动脉、股动脉、腘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腓动脉CT值以及图像噪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动脉对比噪声比(CNR)和信噪比(SN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管阶段显示评分、血管细节分支显示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血管边缘锐利度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CT血管成像采用80kV管电压扫描可有效降低患者所接受的辐射剂量,且能获取较为满意的图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64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对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显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对下肢动脉病变的显示。方法103例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行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资料在工作站进行多种三维重建,分析其影像表现。结果103例患者均获得了成功的造影图像,2459根下肢动脉血管得到了显示。其中845根(34.4%)下肢动脉血管正常;672根(27.3%)轻度狭窄;327根(13.3%)中度狭窄;292根(11.9%)重度狭窄,323根(13.1%)下肢动脉血管闭塞。结论64层螺旋CT三维重建是又一种无创性的、可靠的、简便的检查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64层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olume computed tomography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VCTDSA)联合CT灌注成像在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临床确诊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给予VCTDSA与CT灌注成像处理,分析这两种技术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45例患者检查有颅内有不同部位出血灶,多见于脑室,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异常血管网形成,其中VCTDSA图像质量优于CT灌注成像,VCTDSA较DSA可准确显示和测量动静脉瘘口大小,VCTDSA与MRA在瘤体长轴、瘤颈的比较中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与其他减影CTA比较,VCTDSA联合CT灌注成像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诊断中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胸部大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了112例患者行64层螺旋CT胸部大血管造影资料,以临床手术或随访结果为金标准,进行图像分析。结果CT能够显示主动脉、肺动静脉的结构,可以诊断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肺栓塞、先天性心脏病等多种大血管病变,诊断准确率100%。结论64层CT血管造影扫描速度快、安全、准确,是胸部大血管病变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A在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桥血管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67例冠脉搭桥术后64层螺旋CTA资料,回顾性分析其成像条件、心电编辑软件对图像质量的影响;薄层容积图像及VR、CPP、MIP等后处理方法对桥血管的显示情况,并观察桥血管通畅状态。结果:67例CTA容积图像质量均满足诊断要求,其中15例经B受体阻滞剂控制心率;27例经过心电编辑软件后处理;检出正常桥血管107支,占74_31%(107/144);异常静脉桥血管32支,22.22%(32/144),包括近端吻合口尖角状闭塞13支,钙化斑块7支,软癍块8支,混合斑块1支;远端吻合口狭窄3支;正常动脉桥血管35支,24-31%(35/144);异常动脉桥血管5支,3.47%(5/144),包括闭塞内乳动脉桥血管4支,远端吻合口狭窄1支。上述多种后处理方法有助于多角度、多方位显示桥血管近、远端吻合口、桥血管行程及其与毗邻结构关系、有无斑块及管腔狭窄程度等。结论:64层螺旋CTA是冠脉搭桥术后评估桥血管状态准确、安全及简便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同期来我院就诊的非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进行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颈动脉狭窄程度及各段血管斑块分布情况,并根据检查结果评价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结果:观察组轻度狭窄与中度狭窄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重度狭窄与闭塞检出率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总检出狭窄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在颈动脉分叉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及颈外动脉均有斑块检出,观察组斑块总检出率为69.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1.2%(P0.05)。结论:临床上应用128层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技术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情况可进行有效评估,该方法对患者轻、中度狭窄以及双侧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更高,在临床诊断及预后防治中具有应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增强扫描在急诊胸部创伤中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18例急诊胸部创伤患者均行胸部64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和容积再现技术(VR)对胸部大血管进行重建、分析。将CT诊断结果与手术、随访复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8例中,CT平扫显示胸部主要损伤有:肺挫伤10例(55.56%),血胸及肋骨骨折各9例(50%),气胸8例(44.44%),锁骨骨折6例(33.33%)。CT增强扫描诊断心脏大血管损伤7例,其中锁骨下动脉假性动脉瘤3例,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2例,胸主动脉夹层和心包破裂各1例。CT增强扫描结果与手术、临床随访结果相吻合。结论:64层螺旋CT增强扫描是全面而准确地诊断急诊胸部创伤的重要影像技术,可以对CT平扫不能确定的心脏、大血管的损伤情况作出明确判断,对临床救治方案的早期确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张军  陈宁  冀刚  郝玉梅  李启 《生物磁学》2012,(28):5487-5490
目的:探讨64排CT血管造影(computed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对脑动静脉畸形(cerebral arefiovenousmalformation,AVM)的诊断价值。方法:16例AVM患者,均行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使用多种重建方法,由两名有经验的医生对畸形血管团进行分析。结果:16例均为单发瘤巢,16例AVM均显示了大小不等的畸形血管团及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其中,2例同时伴脑出血(12.5%),3例有出血后软化灶形成(18.75%),16例发现有供血动脉31支,16例发现有明确的引流静脉21支。结论:64排CTA安全.快速.结合多种重建方法.可以清晰显示AVM的供血动脉、瘤巢.引流静脉.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信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多层螺旋CT Flash Spiral模式和Spiral模式的冠状动脉动脉成像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行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老年患者186例,根据心率和心律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98例行Flash Spiral模式扫描;B组88例行Spiral模式扫描,对两组扫描的冠状动脉分别做图像后处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图像质量评分及辐射剂量,并统计分析心率变异性对图像质量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构成、体重指数(BMI)、钙化积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心率、心率变异性方面,A组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图像质量评分、图像噪声及对比信噪比(CNR)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可诊断节段基于血管节段评价A组和B组分别为1.98%和2.21%,基于患者评价分别为8.16%和6.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扫描时间、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单位有效剂量(ED)小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心率变异性10次/min患者冠状动脉图像质量明显低于心率变异性5~10次/min和≤5次/min(P0.05)。结论:采用多层螺旋CT Flash Spiral模式扫描老年冠状动脉成像质量与Spiral模式接近,但有效辐射剂量明显减少。心率变异性是影响老年患者Flash Spiral模式扫描图像质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螺旋CT吸气相和呼气相扫描体积变化与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内在关系。方法:记录46例符合纳入标准的COPD患者的临床资料、缓解期的肺功能(FEV1%),采用西门子16排螺旋CT对患者进行吸气相和呼气相扫描,计算吸气前后肺体积变化百分比。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测定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血浆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plasma 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 1, slCAM- 1)和TNF-α(tumornecrosisfactor-α)变化水平。对比分析肺功能、肺体积变化与细胞因手的相关性。结果:双相CT扫描肺体积变化百分比为24.27±9.82%,FEVl%平均值为53.50±12.21%,血清slCAM。1和TNF-α表达水平为166.58±25.15ng/ml、22.05±4.36pg/ml。COPD肺功能、体积变化百分比与细胞因子表达存在负相关性.肺功能与肺体积变化存在正相关性(P〈O.05)。结论:螺旋CT双相扫描能准确反映COPD肺体积的顺应性变化,与slCAM-1和TNF-α表迭水平都可作为判断COPD肺功能及疗效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观察预充式导管冲洗器防止静脉留置针堵管的临床效果。方法:12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64例,观察组用预充式导管冲洗器冲管。对照组采用传统冲管方法冲管。结果:观察组发生堵管的患者人数为9例(14.1%),对照组为21例(32.8%),两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满意人数多于对照组(P〈0.01)。结论:预充式导管冲洗器较传统冲管方法预防堵管更为有效,方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杨东伟  刘新叶  许富英  池豪  程晓丹 《生物磁学》2013,(34):6673-6675,6756
目的:探讨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rachio—anklepulsewavevelocity,baPWV)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98例行冠脉造影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程度分为非冠心病组(对照组,50例)和冠心病组(148例);并将冠-22病组分为单支病变组(48例)、双支病变组(56例)及多支病变组(44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动脉硬化检测仪检测baPWV,观察各组baPWV值及Gensini积分的变化,并对其行相关性分析。结果:CAD组多支病变、双支病变、单支病变亚组及对照组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分别为45.06±7.27、30.83±4.50、24.83±4.94和13.75±1.74,baPWV值分别为2.13±0.32、1.68±0.14、1.12±0.13和0.93±0.17m/s,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组baPWV值与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结论:baPWV值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范围密切相关,可作为诊断冠心病和预测其病变严重程度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128排螺旋CT扫描增强对比剂的不同浓度和流速对肾脏增强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2013年5月间于我院影像科行腹部增强CT扫描检查的患者136例,对采用不同浓度(300 mgI/mL、350 mgI/mL)和不同流速(3 mL/s、5 mL/s)的图像质量,选取选取左肾动脉开口处腹主动脉(D)、左/右肾脏动脉(E)、左/右肾脏静脉(F)、左/右肾皮质(G)、左/右肾实质(H)作为感兴区进行分析,评估碘海醇浓度及流速增强剂对图像质量的影响。结果:不同浓度相同流速增强剂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比较:左肾动脉开口处腹主动脉、肾脏动脉、肾脏静脉血管显影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皮质、肾实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浓度不同流速增强剂对图像质量的影响差异各部位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较高碘海醇使用浓度和较快的注射流速对肾脏血流显影有帮助,因此,在安全剂量范围内,适当增加碘海醇使用浓度及增加对比剂的注射速度会提高肾脏增强扫描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6.
孙燕  方芳  情培德  张艳坤  只晓会 《生物磁学》2014,(4):755-758,711
目的:在CT等医学影像检查过程中,常需要应用造影剂。在造影剂的使用常常发生不良反应,掌握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减少或减轻患者的不良反应,能够使CT增强扫描顺利进行,提高检查安全性。方法:搜集我院2011年10月至2012年9月间的1500例CT造影增强检查患者,包括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冠脉CTA)、头部CT血管成像(头CTA)、肝脏增强、泌尿系三维成像(CTU)以及双下肢血管成像(双下肢CTA),进行造影剂的不良反应类型、造影剂药物剂量、注射速度等统计分析,总结造成不良反应发生的因素及处理方法。结果:不良反应的类型包括发热、呕吐、荨麻疹、面色潮红、局部疼痛、流泪、血压下降、喉头水肿、休克等。使用非离子型造影剂出现不良反应者85例,占5.67%。其中轻度反应65例,占4.33%;中度反应16例,占1.06%;重度4例,占0.27%。结论:在CT增强扫描过程中,造影剂的用量及注射速度与不良反应的发生有相关性。cT检查过程总应该认真执行操作流程,密切观察病人情况,积极防治,正确处理,将造影剂不良反应降低到最低程度,使患者更加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自动管电流调节技术(CAREDose4D)在超重体型患者检查中的可行性。方法:收集行胸部CT检查的超重体型患者(BMI值于24-27.9之间)100例,扫描分低剂量组(A组)和常规剂量组(B组),其中A组扫描运用CAREDose4D技术自动调节管电流;B组扫描运用常规剂量管电流为70mAs扫描。扫描完成后记录加权CT剂量指数(CTDlvol)、有效mAs值、剂量长度乘积(DLP),计算出有效剂量(ED)及剂量减低比值(DR),并比较两组的剂量及图像质量。结果:与B组相比,A组常规扫描辐射剂量显著降低,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A组剂量减低比值(DR)降低约20.84%,而图像质量无明显下降,不影响诊断,在主动脉弓上4cm(肺尖)层面A组图像质量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442,P=0.015)。结论:自动管电流调节技术既可以减少患者的辐射剂量,对待超重体型患者个体化、人性化,又不影响影像诊断,是一项有价值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