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莲根在个体发育中表现出的适应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刘玫  付承新 《植物研究》1999,19(4):469-474
本文研究了莲根和根第在个体发育中的发生与发育及其适应。苗端发育先于根端;节生根首先从胚芽第一节发生。很少的种子在种子萌发时有胚根原基的微弱发育,但从未见胚根突出种皮。须根系仅由节生根组成而根端终生不发育成直根系,该须根系应称为原生须根系。其特点是在一个生长季节之内死亡,是一种新的发育类型,特命为年内全更新型。  相似文献   

2.
用T-DNA插入和RNA干扰技术敲除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胼胝质合酶基因GSL8, 在光学和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野生型和突变体种子的细胞壁和胚根结构, 比较未敲除和敲除该基因幼苗细胞壁及根端分生组织结构。结果表明, 敲除该基因可导致细胞壁发育不良, 壁上出现大小不等的缺口, 缺口处没有质膜将相邻细胞分隔。用T-DNA插入法抑制该基因表达, 发现在种子发育阶段胚根不能形成正常的静止中心。用小RNA干扰技术抑制该基因表达, 结果显示根端失去静止中心。综合以上结果, 认为该基因不仅参与细胞壁发育, 也参与根端静止中心的建立与维持。  相似文献   

3.
半导体激光辐照对花生种子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琳  庄伟建 《激光生物学报》1997,6(4):1220-1224
采用350nw,810nm近红外光导体激光辐照花生干种子,经激光辐照后,种子胚根生长速度加快,胚根长度增加,侧根数目增加,种子出苗率提高。幼苗苗鲜重与根鲜重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实验证明,适当剂量的近红外半导体激光辐照可提高花生种子活力,促进幼苗生长。  相似文献   

4.
沙冬青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特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是亚洲中部荒漠特有种,由于其分布的环境条件特殊,现存植被天然更新困难,人工育苗、造林存在一定问题。为改善种皮透水性,获得整齐一致的发芽,分别用21.5 (室温)、40、60、80和90 ℃的温水浸种5 min。结果表明: 60 ℃温水浸种效果最好,与对照相比,显著地提高了种子发芽势,并有效地降低硬实率。对比分析了15、20、25、30、35和40 ℃环境温度下种子萌发的特性,种子发芽最适温度是30 ℃,而胚根及下胚轴伸长最快的温度为25~30 ℃。较低温度下种子发芽延续时间较长,并且种子萌发后下胚轴和胚根伸长缓慢,易形成畸形(胚根严重扭曲、缢裂)幼苗。15 ℃时畸形幼苗占发芽种子数的28.1%,而30~40 ℃时仅占5.2%~8.6%。温度过高不利于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40 ℃时,吸胀种子绝大部分丧失活力,发芽种子在35 ℃以上温度下生长2~3 d,胚根胚轴组织呈水渍状坏死。另外,催芽后的种子播种在河沙中子叶出土最快,出土率可达63%,显著高于在粘质壤土中出土率(11%)。不同粒径的种子播种后幼苗生长特性表现出一定的差异,粒径5 mm以下小粒种子播种后幼苗长势弱,苗期成活率低,生长70 d后幼苗成活率仅为35.4%,而粒径5 mm以上种子同期幼苗成活率达56.2%。据上述试验结果,结合自然分布区内环境条件的资料,分析了沙冬青濒危原因,并为植被恢复育苗措施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苍术根茎及根际土水提物生物活性研究及化感物质的鉴定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设置水(CK)、苍术根茎水提液10、50、200mg/ml及根际土水提液50、200、500mg/ml共7个处理,每处理3个重复,用作苍术白毒作用的生物学实验。在第5、7天和第14天分别测量苍术种子发芽率、胚根长及胚芽长后,利用单因子方差分析结合多重比较分析各处理组生物活性的差异;采用GC—MS鉴定苍术根茎及根际土水提液中所含的有机化合物,并对根茎中含量较大的倍半萜类成分β-桉叶醇进行了生物活性研究。结果表明:①500mg/ml根际土水提液对苍术种子发芽率无影响,虽然能稍稍抑制苍术胚根和胚芽的伸长,但未达到显著水平;②随根茎提取液浓度的增大,其对苍术种子发芽率、胚根和胚芽伸长的抑制作用增大,200mg/ml根茎提取液显著抑制了苍术种子发芽率及胚根和胚芽的伸长(P〈0.05);③在根茎和根际土水提液中分别鉴定到20和27个化合物;④β-桉叶醇对苍术种子发芽率、胚根伸长没有明显影响,但100mg/1和250mg/1的β-桉叶醇能强烈抑制苍术胚芽伸长。提示栽培苍术连作障碍可能主要与白毒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6.
种子萌发出苗过程中胚轴的伸长和胚根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讲种子的萌发时,对胚各部分的发展变化,曾听到过如下的解释:胚轴发育成植物的主茎,胚根发展成植物的根系.这样说是否确切呢?下面谈谈与此有关的问题. 一株植物的主茎是否完全由胚轴发育而成的问题,了解了胚轴伸长的情况,就很容易得到答案.大家知道,双子叶植物种子胚中的胚轴以子叶为界可区分为两部分:子叶以下与胚根连接的部分叫下胚轴,从子叶着生位置以上至第一真叶着生处之间的部分叫上胚轴.单子叶植物常见的禾本科种子胚的胚轴则可区分为下胚轴(子叶即盾状体着生处以下与胚根连接的部分)、中胚轴(盾状体着生处以上至胚芽鞘着  相似文献   

7.
芡个体发育早期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刘玫  王臣  刘鸣远 《植物研究》2001,21(1):97-99
本文研究了芡个体发育的早期, 即心形胚至种苗。心形胚至成熟胚表现为:苗端先发育, 根端弱育;胚芽叶节上的节生根原基先发育, 根端无明显分化。种子胚至种苗表现为:种子萌发时, 下胚轴末端产生多细胞分枝下胚轴毛;种苗形成中, 节生根先发育, 胚根后发育, 且长达1mm左右即停止生长。这些器官发育顺序上的特点在被子植物中是很特殊的, 应该是系统发生上的原始性状。下胚轴毛是水生或湿生被子植物比较普遍的性状, 是区分下胚轴与胚根的指示性状。  相似文献   

8.
泽泻个体发育早期器官发育顺序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刘玫  王臣  刘鸣远 《植物研究》2002,22(2):173-175,T006
研究了泽泻个体发育早期的器官发育顺序。认为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原胚-成熟种子胚阶段,以苗端发育先于根端和胚芽节生根原基并快于胚根原基为特点;种子萌发一种苗形成阶段,以胚根生长快于胚芽节生根为特点。并指出前者与水生植物芡和睡莲一致,后者与陆生植物条叶龙胆一致。  相似文献   

9.
问题解答     
问:怎样理解"子叶以下的胚轴"?答:初中《植物学》第26页,以大豆和豌豆为例说明双子叶植物的种子在萌发时,有的种子的子叶出土,有的种子的子叶则不出土,常以"子叶以下的胚轴"不伸长为由.胚轴位于胚根和胚芽之间,同时与子叶相连,从子叶着生点至第一片真叶的一段称上胚轴,从子叶着生点至根的一段称下胚轴.书上说的"子叶以下的胚轴"就是指的下胚轴.但是,我们认为:"子叶以下的胚轴"的提法不妥,它容易使人混淆概念,以为胚轴完全处于子叶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索睡莲目与泽泻目个体发育早期的共性,追踪观察了大花睡莲种子至种苗的发育过程。结果发现:种子胚苗端发育先于根端;萌发时首先出现下胚轴,继而末端膨大产生下胚轴毛,最后胚根分化;初生根短命;节生根后发生但较粗壮,浮水叶开始产生时根茎第一节以下部分随即烂掉;种苗的各器官中均有发达的通气组织等基本上与芡、泽泻和黑藻相似。  相似文献   

11.
不同的栽培技术措施对银杏苗木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家玉  叶火华   《广西植物》1987,(4):333-338
通过苗圃栽培试验,研究了不同栽培技术条件下苗木的生物量,对比了施肥、断胚根、遮荫等技术措施的效果,并用析因试验的方法进行分析,认为关键性技术措施是重施基肥。  相似文献   

12.
水稻能够在淹水土壤上正常生长,它的根系是怎样在缺氧土壤中进行呼吸和其它代谢活动的?还有那些途径可以向根提供氧气呢?下面就谈谈这些有关问题。水稻的通气组织水稻有三种根:胚根(种子根)、中胚轴根和节根(不定根、冠根),中胚轴根一般不发生,只有在深播或化学药剂处理条件下才会发生。  相似文献   

13.
重金属对油菜种子萌发和胚根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了Hg2 、Cd2 、Ni2 、Co2 、Zn2 5种重金属离子对油菜种子萌发和胚根伸长的影响,以及金属离子K 、Mg2 和Ca2 与重金属的交互作用。结果表明:(1)重金属对油菜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依次为Hg2 >Cd2 和Co2 >Ni2 >Zn2 ,而对胚根生长的毒害作用依次为Hg2 >Cd2 >Co2 >Ni2 >Zn2 。(2)萌发率为40%以上时,K 和Ca2 可以提高Ni2 、Zn2 和Co2 胁迫下油菜种子的萌发率,却进一步降低了Hg2 、Cd2 胁迫下种子的萌发;Mg2 可以提高Ni2 、Zn2 、Cd2 和Co2 胁迫下种子的萌发率,但对Hg2 毒害却没有缓解。(3)胚根伸长率达到60%以上时,K 和Mg2 增强了Ni2 、Hg2 、Cd2 和Co2 对胚根生长的抑制,而Ca2 则缓解了Zn2 、Ni2 和Co2 对胚根生长的抑制作用。研究结果对于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中植物种子的萌发和定植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锥栗(Castanea henryi)是我国南方重要的木本粮食树种和特色果树资源,具有很高的食用及药用价值。为探明最适宜锥栗种子萌发的条件,该研究以当年采收的锥栗种子为材料,探讨了温度、光照、基质、基质含水量以及破壳处理等对锥栗种子萌发的影响,为锥栗种苗繁育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1)锥栗种子萌发的最适温度是25℃,其最终萌发率为92.67%,在其他温度条件下,锥栗种子的萌发率有所下降,但与25℃条件下的萌发率无显著差异。(2)黑暗条件可缩短锥栗种子发芽时间,明显提高种子的萌发率和发芽势,但黑暗条件下的种子胚根长度显著小于周期性光照条件下的胚根长度。(3)锥栗种子在泥炭土中的萌发率和发芽势均高于在河沙中的萌发率和发芽势,且泥炭土中种子胚根长度显著长于河沙中的种子胚根长度。(4)基质含水量对锥栗种子萌发率和发芽势无显著性影响。(5)种皮的机械阻碍是限制锥栗种子萌发的因素之一,破壳处理后,锥栗种子的发芽势和胚根长度与未破壳相比差异显著,实际生产中剪破种壳能加快种子的萌发进程。  相似文献   

15.
根大都是植物体的地下器官。根据它们发生的部位和形态、结构与功能的适应,可有以下不同的划分: (一)从根在植物体上发生的部位看,有由种子的胚根发育而成的主根以及其上发生的各级分枝——侧根,侧根均由根(主根、侧根、不定根)的中柱鞘部位发生,由下它们发生的部位固定,可以认为是定根。但定根一词并不是植物形态学的正式名词,是相对于不定根而言。在植物体上除了发生定根部位以外的其他部位发生的根都叫不定根。如植物体的茎、叶、胚轴或根的中柱鞘以外的成熟部位均可有不定根产生。主根、侧根和不定根  相似文献   

16.
中国滨藜属种子形态及其分类学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对中国滨藜属(Atriplex L.)13种植物的种子形态进行了观察并探讨其在分类学中的意义. 在种子外部形态观察基础上明确了胚根位置类型的划分标准, 认为滨藜属胚根位置仅有胚根上位和胚根侧位两种类型;利用扫描电镜首次观察报道了该属种皮微形态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种子形态及种皮微形态特征对属内类群划分具有较大的分类学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三十烷醇对水稻根系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三十烷醇对水稻幼苗的根长、根重、根系表面积有促进作用。在含有 0.1ppm三十烷醇、2%蔗糖和0.01 mol/L磷酸缓冲液中振荡培养的离体水稻胚根,其尖端伸长比对照快。水稻露白种子在0.1ppm三十烷醇溶液中培养,胚根尖呼吸强度和脱氢酶活性均较对照高,有较强的根系活力。  相似文献   

18.
赤霉素与脱落酸对番茄种子萌发中细胞周期的调控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利用细胞流检仪检测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 GA-缺陷型、ABA-缺陷型和相应的正常品种(野生型)成熟种子胚根尖细胞倍性水平时发现:GA-缺陷型和野生型种子绝大多数细胞DNA 水平为2C,而ABA-缺陷型种子则含有较多的4C细胞。在标准发芽条件下,ABA-缺陷型和野生型种子浸种1 d 后胚根尖细胞DNA 开始复制,随后胚根突破种皮而发芽。然而GA-缺陷型种子除非加入外源GA,否则既不发生细胞DNA 复制,也不发芽。这说明内源GA 是启动番茄种子胚根尖细胞DNA 复制的关键因素,同时也说明番茄根尖细胞DNA 复制是种子发芽的必要条件。实验证明:ABA 不抑制细胞DNA 合成,但阻止G2 细胞进入到M 期。外源ABA处理野生型种子与渗控处理结果相似,可以大幅度提高胚根尖4C/2C细胞的比例,但抑制种子的最终发芽  相似文献   

19.
电镜观察发现,大豆种子在刚开始萌发时胚根细胞中未能见到线粒体,线粒体是在种子萌发过程中逐渐出现的,由原质体再分化发育而成。对照胚根细胞内原质体在低温吸张过程中明显膨胀,在回温后胚根细胞中原质体仍不能发育成线粒体,甚至网状膜结构破坏,呈空泡化;经聚乙烯醇(PVA)和聚乙二醇(PEG 6000)预处理的大豆种子在同样条件下线粒体能继续发育,在回温后预处理胚根细胞中线粒体发育良好,具有明显的双层膜和管状嵴的结构。这些结果表明,在低温吸胀过程中原质体能够继续再分化发育成线粒体是提高大豆种子活力和抗冷力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不同磁处理对芍药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磁场对芍药种子萌发的影响.方法:采用均匀电磁场分不同的处理强度和处理时间分别磁处理野生芍药种子和栽培芍药种子,种子磁处理后在培养皿中催芽,2个月后统计种子胚根萌发率和胚芽萌发率.结果:3000Gs的磁场处理1.5h能提高野生芍药种子胚芽萌发率和栽培芍药种子胚根萌发率,对于栽培芍药种子4000 Gs的磁场处理2h能够促进胚根和胚芽萌发.结论:一定强度的磁场能打破芍药种子休眠,促进种子的萌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