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为了探究不同的急救措施对心脏骤停者心肺复苏的影响,并对如何改善急救时护理的方法来提高急救的成功率。方法:对从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1年中在我市某医院急救的84例心跳骤停者分为死亡组、有效组合存活组3组,并回顾和分析了84例患者的CPR时间(TC)、患者心脏骤停发生的时间和除颤开始时间。结果分析:在急救的84例患者中,死亡的52例,复苏成功的有32例患者。结论分析:在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急救的过程中,早期的复苏及其熟练的配合抢救是心肺复苏的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2.
心肺复苏     
以往,病人的心搏及呼吸一旦停止,即被诊断为死亡。50年代末开始对此类病人给以人工循环和呼吸,称为心肺复苏术,鉴于复苏的最终目的是恢复病人的神志和工作能力,并随着复苏技术的发展,不少学者主张把心肺复苏(CPR)改为心肺脑复苏(CPCR)。复苏(Reusccitation)又称生命支持(Life support)。全过程可分三阶段:(1)初级复苏或基础生命支持;(2)高级复苏或进一步生命支持,以心脏为重点;(3)后期复  相似文献   

3.
门诊患者突发心脏骤停的抢救及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覃凤艳  彭美姣  龙宽心 《蛇志》2010,22(3):297-298
心脏骤停是由于心脏因素及非心脏因素使心脏有效收缩和泵血功能突然停止而导致循环中断。发生心脏骤停后,复苏时问开始越早,预后越好,如果救治不及时,将会造成脑及全身器官的不可逆损害,最终导致死亡。我院门诊部于2007年1月至2010年5月对19例突发心脏骤停患者进行准确判断,及时进行心肺复苏(CPR),以最短的时间和最佳的急救技能抢救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探讨床旁超声联合颅内血流监测预测心肺复苏患者颅内压升高的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本院重症医学科行心肺复苏治疗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于心肺复苏术后采用脑室测压导管测定颅内压,根据颅内压结果将患者分为颅内高压组和正常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组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S100β)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比较两组患者视神经鞘宽度(ONSD)、大脑中动脉搏动指数(MCA-PI)。采用Pearson分析颅内压、ONSD与MCA-PI之间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患者ONSD、MCA-PI对的心肺复苏术后颅内压升高的预测价值。结果:(1)60例心肺复苏患者中19例出现颅内压升高;(2)颅内高压组患者血清BDNF、S100β和NSE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3)颅内高压组患者ONSD和MCA-PI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4)心肺复苏患者ICP与ONSD、MCA-PI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872、0.848,P<0.05)。(5)ONSD和MCA-PI预测心肺复苏患者发生颅内压升高的AUC分别为0.875(95%CI:0.739~1.000)、0.841(95%CI:0.735~0.948)。ONSD预测心肺复苏患者颅内压升高的最佳截断值为≥5.69 mm,对应敏感度、特异度、约登指数、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8.95%、100.00%、78.95%、100.00%和91.11%;MCA-PI预测心肺复苏患者颅内压升高的最佳截断值为≥0.945,对应敏感度、特异度、约登指数、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8.95%、80.49%、59.44%、65.22%和89.19%。结论:床旁超声和颅内血流监测均无创安全,ONSD和MCA-PI都可以有效预测心内复苏患者颅内压升高,ONSD预测效能更佳。  相似文献   

5.
邓海霞 《蛇志》2012,24(3):251-253
目的观察1007型THUMPER心肺复苏机(萨勃机)在急诊心肺复苏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14例心肺骤停患者分为萨勃机组59例和徒手心肺复苏组55例,两组患者均使用电除颤和药物治疗,比较两种方法在心肺复苏中的有效率。结果萨勃机组在心肺复苏中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徒手心肺复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患者的存活率无明显优势(P〉0.05)。结论 1007型THUMPER心肺复苏机在心肺复苏抢救中有效率得到提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胸外心脏按压频率对心肺复苏影响以及对体会其护理操作,为心肺复苏的成功实施提供有效的对策。方法:回顾性的分析我院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50例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胸外心脏按压的频率等临床急救技巧和护理经验进行总结。结果:采用一定的胸外按压频率,在本组研究的50例心脏骤停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急救和护理后,可以发现其中I期复苏成功的患者21例,II期复苏成功的患者16例,III期复苏成功的患者12例,另外有1例患者在经过心肺复苏。结论:胸外心脏按压频率对于心脏的复苏起着关键作用,同时对患者给予及时有效的护理也是患者抢救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7.
阐述了在“心肺复苏”实验教学一课中,如何以生命教育为主线,将其渗透于实验教学各个环节.从生命教育的角度出发,通过深化教材、活跃形式、规范操作、导入案例的方式,并借助视频,指导学生实践运用“心肺复苏模拟人”的实验器材,既让学生初步学会心肺复苏的基本技能,学会紧急救护,懂得珍爱生命,又使生命教育真正渗透于实验教学中,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院内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的影响因素,持续改进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 CA)患者的救治措施,以提高CA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12月在我院不同科室发生CA实施CPR患者281例的临床资料,以自主循环恢复(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 ROSC)为标准,观察不同科室进行CPR时的急救反应时间、胸外按压复苏开始时间、电除颤时间、气管插管时间、麻醉医生到场时间、患者年龄、性别以及ROSC成功率,并分析相关因素。结果 各个科室发生CA并行CPR患者在发病年龄、性别方面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均P>0.05)。从病例分布来看,CA患者主要常见科室为急诊科、ICU、心肺病房居多。急诊科及ICU、手术室在急救反应时间、胸外按压开始时间、电除颤时间、气管插管时间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心肺病房、普通病房的患者行气管插管时间长于急诊科、ICU和手术室,但心肺病房所需急救反应时间、胸外按压开始时间、电除颤时...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探讨可视喉镜气管插管对心跳骤停抢救患者血流动力学及心肺复苏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于2020年4月~2022年5月期间收治的98例心跳骤停抢救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插管方式将患者分为B组(可视喉镜气管插管,n=50)、A组(传统直接喉镜气管插管,n=48)。对比两组插管次数、声门暴露时间、插管时间、气道与牙齿损伤、心肺复苏质量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情况,观察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B组的插管次数少于A组,声门暴露时间、插管时间短于A组,气道与牙齿损伤比例少于A组(P<0.05)。B组的插管成功率、心肺复苏(CPR)成功率、存活率均高于A组(P<0.05)。B组插管后15 min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HR)均低于A组同期(P<0.05)。B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A组(P<0.05)。结论:相比于传统直接喉镜气管插管用于心跳骤停抢救患者,可视喉镜气管插管可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提高插管成功率和心肺复苏质量,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我院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198名行心肺复苏的心脏骤停患者为研究对象,实施心肺复苏,并记录患者一般情况、复苏开始时间和地点、复苏过程和复苏结局等多项指标,统计分析复苏效果。结果:1198名患者,72例取得最终复苏成功,心肺复苏成功率为36.4%;2不同年龄(=15.380,P0.001)、基础性疾病(x~2=11.465,P=0.043)、复苏开始时间(x~2=57.968,P0.001)、地点(x~2=61.384,P0.001)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年龄16~60岁、非心血管疾病、心脏骤停5分钟内、院内开始心肺复苏者成功率较高;3复苏成功者和失败者复苏持续时间(t=-5.961,P0.001)和气道建立时间(t=-4.045,P=0.004)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成功者复苏持续时间要短于失败者,而气道建立时间要早于失败者。结论:快速建立人工气道,不盲目延长心肺复苏时间,提高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ROSC)患者预后影响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行心肺复苏ROSC的148例心脏骤停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患者预后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所有患者中,预后良好48例(32.43%),预后不良100例(67.57%)。心脏骤停至复苏开始时间、复苏开始至ROSC时间、复苏后72 h体温、复苏后有无肌阵挛或抽搐、复苏后D-二聚体(D-D)水平、复苏后血pH值、复苏后第3 d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II)评分均是影响心肺复苏后ROSC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影响心肺复苏后ROSC患者预后的因素较多,抢救心脏骤停患者时,应尽可能缩短心肺复苏时间,遵循10 min内抢救原则,有利于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12.
《蛇志》2018,(2)
正心脏骤停(CA)是急诊科和重症医学科常见的严重临床事件。虽然近年来AHA定期发布指南引领心肺复苏技术的培训普及推广,使CA患者的早期抢救成功率略有改善,然而脑复苏的成功率依然较低,因此寻求能够改善患者的脑复苏成功率并改善神经功能的临床干预治疗措施,是心肺复苏后综合征的临床治疗关键。研究提示,在心脏骤停/心肺复苏(CA/CPR)模型中,内源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基因敲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心肺复苏术急诊救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在2012年3月至9月期间本院或者院前进行心肺复苏术急诊救治的6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次研究的66名患者中,复苏救治成功的有44例,成功率为66.67%,另外死亡22例,死亡率为33.33%。结论急诊救治中采取心肺复苏术能够提高抢救成功率,同时还能够有效的减少患者的并发症以及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纳洛酮对心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CPR)后氧化应激反应及缺血缺氧性脑病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78例骤停时间≤10 min的心搏骤停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9例。两组均按照美国心脏学会心肺复苏指南进行标准的心肺复苏,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静脉注射纳洛酮2 mg,复苏后用纳洛酮0.4 mg/(kg·d)微量注射泵24h持续泵入。比较两组的CPR成功率、血浆丙二醛(MDA)含量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监测其不同时点脑氧摄取量(CEO2)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自主循环恢复成功率、复苏后24 h存活率均显著升高(P<0.05)。自主循环恢复后,治疗组SOD、GSH-PX活性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复苏后24 h,两组MDA含量均显著升高,SOD、GSH-PX活性明显减弱,而治疗组各氧化应激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在复苏早期CEO2迅速升高,但在复苏后24 h开始下降,48~72 h处于相对稳定的水平,治疗组各时间点CEO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纳洛酮可减轻心搏骤停患者CPR后体内氧化应激损伤和缺血缺氧性脑病,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本研究旨在选择适合的大鼠,对比2月龄大鼠与4月龄大鼠CPR后神经功能评分及亚组评分,摸索利用不同月龄的大鼠CPR的可行性。方法通过严格监测SD大鼠制备模型过程中的心电、血压生理指标、测定各组大鼠不同时间点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以及神经功能亚组评分、对比制备4月龄和2月龄大鼠心肺复苏模型的稳定性。结果电刺激致室颤,4月龄组大鼠的成模率为87.5%,远高于2月龄组大鼠,而死亡率无差异;在电刺激诱发CA过程中造成的血压变化,4月龄组大鼠明显低于2月龄组大鼠,存在极显著性差异( P <0.01);4月龄组大鼠与2月龄组大鼠CPR后各时间点的神经功能评分无统计学差异,而4月龄组大鼠与2月龄组大鼠的神经功能亚组评分在不同时间点,存在显著差异(P <0.05),4月龄大鼠与2月龄大鼠对比,心肺复苏后脑损伤的程度加重。结论4月龄大鼠更适合制备心肺复苏模型,该月龄组的大鼠制备模型成模率高,脑损伤程度重,更适合于用于心肺复苏的基础研究及治疗评价。  相似文献   

16.
目的:回顾性分析呼吸机辅助呼吸救治危重呼吸衰竭患者气管插管方式对于救治成功率的影响。方法:我科收治的各种呼吸衰竭患者94例,回顾分析插管方式对于救治成功率、引发心跳骤停及其对心肺复苏效果的影响。结果:经纤维支气管镜经口气管插管(35例)与经直接喉镜经口(59例)引发心跳骤停有明显统计学差异(X^2=11.5,v=1,t〈0.001)。经直接喉镜经口气管插管在术前用药与否对引发心跳骤停并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对于引发心跳骤停后心肺复苏成功率确有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经纤维支气管镜气管插管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在经直接喉镜气管插管是选择镇静药或浅麻醉药物应慎重,尽力避免心跳骤停和心肺复苏失败。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分析便携式呼吸机对急诊危重病人SpO_2、HR的影响及应用价值,本研究对我院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间收治的急救危重需采用心肺复苏治疗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辅助呼吸方式不同,随机选择60例分别作为人工气囊辅助呼吸组(对照组)和便携式呼吸机组(观察组)作为研究分析对象,每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抢救状况和SpO_2、HR指数,并以血氧饱和度差值作为指标评价治疗效果。比较两组患者抢救后心肺复苏成功率,观察组成功率为35%,对照组为18.3%,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比较两组患者抢救过程中SpO_2、HR指数,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8.33%vs 66.7%)。本研究表明,便携式呼吸机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过程中的应用,可改善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指数,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覃碧云  唐夏楠  周涛 《蛇志》2015,(2):199-201
<正>心脏骤停是指心脏突然停止跳动,造成有效排血停止,引起各脏器包括心脏本身缺血缺氧,从而导致患者突然死亡[1]。心肺复苏(CPR)是指各种原因所引起的心搏、呼吸骤停时实施的基本急救措施,其目的是保护心脏和脑等重要器官,并尽快恢复自主呼吸和循环功能,保持完善的脑功能[2]。有研究显示,心脏骤停10min后实施CPR的成功率几乎为零[3],每早1min复苏成功率提高10%。但目前我国的院前  相似文献   

19.
冯庚 《生物学通报》2001,36(1):20-21
(上接2000年第12期第13页)3 心肺复苏简介心肺复苏简称“CPR”(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是指用人工的方法对患者持续实施胸外心脏按压和口对口吹气人工呼吸。也就是说用挤压胸壁的方法迫使心脏被动向全身泵血,用口对口吹气的方法向患者肺部输送氧气,两者结合,代替了患者心脏和呼吸系统的工作,使患者的全身重要脏器尤其是大脑保持含氧的血液供应,避免了因缺氧而发生的脏器坏死。现场急救时心肺复苏必须持续进行,不能停顿,直到患者心脏恢复功能或专业急救人员到达。4 人工徒手心肺复苏术4.1 胸部捶击 胸部捶击是抢救心脏聚停的…  相似文献   

20.
周开隆 《蛇志》2010,22(1):57-57
心跳呼吸骤停是临床急救医学最紧急而又困难并具有挑战意义的问题之一。如何提高心肺脑复苏(CPCR)的成功率,是临床急救医务人员所关注的问题。我院按照2005版国际心肺复苏指南的要求进行抢救的11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收到一定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