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答:国际植物和动物命名法规的一个基本准则是植物和动物的学名必须是拉丁名称,如果是从其它语言中派生出来的话,至少要给予拉丁化处理。这样就防止了生物命名中出现多种语言命名的混乱局面。拉丁文被选择作为命名的原因主要有二。首先,生物的统一命名始源于林奈的双名法,林奈采用的就是当时欧洲最为通行的语言——拉丁文。其次,拉丁语是死文字,变化甚  相似文献   

2.
<正>18世纪之前,全世界动植物命名没有统一标准,由于纷繁复杂的生物物种多样性和历史文化、生活风俗及语言习惯的地域差异性,世界各地往往同一物种有几个名称,或同一个名称指代几种动、植物,"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等称谓、冠名乱相纷呈。自18世纪瑞典植物学家林奈发明"双名法"(亦称"二名法")、使用拉丁文或拉丁化的希腊等国文字书写进行生物命名后,具体的同种动、植物有了统一的学名,方便了信息交流与科学研究。其命名法则,一般来说,是先根据其所属类别来确定,然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生物命名的双名法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623年,瑞士植物学家G.鲍欣提出了属和种作为植物分类等级,并使用了由属名后面接上能指示出不同种的单个种加词的双名法。1753年,瑞典博物学家林奈用拉丁文固定地采用了双名法给每种生物命名。事实上,生物命名的双名法思想在中国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我国最早的象形文字甲骨文中就已经记录了这种思想,即形部十声部。形部表示该字的意义所属于的类别,声部表示该字的读音。当然,也是根据其属性读音的。如“枫”,“木”是形部,表示枫是树木类的植物,风是声部,表示枫的读音。明代万历六年  相似文献   

4.
关于植物的称谓有学名、中名、药名和俗名 ,目前比较混乱 ,在生物学教学和课外活动中经常出现错误解释和用法。常出现许多同物异名和同名异物的现象 ,因此有必要予以澄清。学名 (Scientific name) ,是科学上对植物所规范的专有名称 ,是依照《国际植物命名法规》,用拉丁文命名植物的名称 ,通用于世界各国 ,为植物分类学上的国际语言 ,便于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地球上每 1种被人们认知的植物 ,都只能有 1个合法的拉丁文学名 ,这一学名在某一历史时期内相对稳定和统一。植物学名的命名方法 ,必须采用瑞典博物学家林耐 (Carl von Linne′,170 7…  相似文献   

5.
王文采 《植物研究》1986,6(3):171-171
《拉汉植物学名辞典》是解释植物科学名称的工具书。根据《国际植物命名法规》的规定,所有植物的学名均须用拉丁文表示,并在全世界统一使用,因此,对于国际植物学的交流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书第一部分收集了我国野生和引种的种子植物及孢子植物的属名共6000条,第二部分是对种加词的解释,共收集种加词10500条。  相似文献   

6.
《经济线虫学》是本关于植物寄生线虫的教学、研究参考书;中译本为笔者所译。全书52万字,内有各种线虫名称近300个。关于植物寄生线虫学名的汉译,该书“译者的话”中有所议论。最近接读者来信,要求就那个思路,把有关问题进一步说清楚。 (一)植物寄生线虫,和其他各类动物一样,通常有两种名称,即俗名(普通名称)和学名。俗名是约定俗成的,不受任何法规约束和保护可用任何文字书写。学名则不同,其命定、修订和使用,必须遵守《国际动物学命名法规》。依法规,学名必须用拉丁文书写。这种学名,  相似文献   

7.
动物的学名一般都认为瑞典科学家林奈在他1758年出版的“自然系统”一书中创始应用,但是林奈只对植物提出了命名规则,而对动物则没有。现在的国际动物学命名法则有其一段发展过程:当1889年第一届国际动物学会议在巴黎开会时,当时的秘书长Blanchard教授曾提出一系列的有关动物的命名规则,可是未被采用。1892年第二届国际动物学会议在莫斯科召开时,才加以讨论。1895年第三届会议在荷兰  相似文献   

8.
通过所收集的1175种(品种)植物的1390个傣名,并对生活型外的1691个含义进行分析、统计、归纳,阐明了傣族对植物的认知。他们用“宏哦宾”,即“从地上长出来的,有生命的东西”对“植物”这个抽象而综合词汇进行定义,与现代科学“从地上长出的任何东西”的“植物”定义异曲同工,这是世界上很多其它民族所没有的。他们把植物的生活型和经济类型作为“属”名,把植物的形态特征、经济用途、分布生态和故事传说等有关含义作为“种”名,在对1691个植物名字含义的统计中,它们分别占了60%、30%、8%和2%,充分体现了傣族对植物“见什么像什么就叫什么”的植物命名方法。它类似于现代植物分类学对植物命名的林奈氏“双名法”。基于傣族对植物的认知和植物傣名结构,可以建立起“植物界”、栽培植物和野生植物的两个“科”、生活型和经济类型的约20个“属”,以及具有“双名”的3000多个“种”和1000多个“品种”的5个结构层次的民间植物分类系统。  相似文献   

9.
华山处于秦岭群峰的包围之中,地势险峻,地形复杂,区内植物种类繁多,且有一些特有种植物。所以植物分类学家在命名这些华山主产或特有植物时,往往在其中文名称前冠以“华山”二字或用华山的拉丁文作植物的种名。现择要介绍几种,供来华山旅游考察者增加游兴,收到更好的旅游文蕴和科学知识。  相似文献   

10.
刘夙  刘冰 《生物多样性》2015,23(2):254-258
<正>自18世纪瑞典博物学家林奈奠定了植物科学命名的基础之后,国际上通用以拉丁语命名的植物学名(scientific name)作为学术交流的标准。除学名之外,植物的其他任何名称(包括所有非拉丁语名称)都叫作俗名(vernacular name)。在同一种语言的俗名中,又分普通名和别名(王锦秀和汤彦承,2005)。普通名是使用该语言的共同体普遍接受的名称,通常是综合性、权威性的植物志或植物名录中用作分类群正式名称的单一名称;而别名是普通名之外的其他所有俗名的统称,其应用常常存在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明确了对于现行中文对原核微生物习惯命名中的虚字"菌"字,在定义希腊文名词bios和新拉丁文名词bius-um-a时可具有实际意义。与微(micro/mikros)组合时,表示有尺寸特征,但这种特征与其他原核微生物的尺寸区别不大,有待实践中进一步细化。本文总结80多属460多种和亚种的微生物,提出命名法能够表达的微生物特征层次,进一步明确这些种属的细菌属性,以促进国内外交流。  相似文献   

12.
<正> 世界上昆虫的种类估计约在一百万种左右。同一种昆虫在不同国家叫法不同,就是在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叫法也很不一致。为了避免混乱,便于开展学术交流,科学家们制订了国际命名法则,规定每一种昆虫一律按一定的方法用拉丁文命名,并在世界各国通用,这就是昆虫的学名。 拉丁文是古代拉丁民族的语言,是罗马帝国的国语,目前在科学界使用广泛。法国、意大利、罗马尼亚、西班牙、巴西等国家的语言均是从拉丁文演化来的,都属于拉丁语系。 一、拉丁文的字母及读音 拉丁文由25个字母组成(其中“j”是后来德国人加进去的),比英文字母缺一个“W”。汉语拼音字母除了一个“V”以外,都包括了,在读昆虫学名时可以用汉语拼音作为基础,发音以普通话为准。 (一)拉丁文字母表及发音 现将拉丁文的发音以英语国际音标注音,并辅以汉语拼音及汉字注音,以便于初学者掌  相似文献   

13.
生物进化实质上是物种的起源和演化.然而,什么是物种呢?物种的概念又是怎样发展的呢?这是生物教学中需要搞清楚的问题. 实际上,最先给生物命名的人,既不是林奈(Linne)也不是亚里斯多德(Aristotle),而是普通老百姓,是因为他们在社会实践中有给所遇到的东西取名以便记忆的习惯,然后通过语言通讯和文字记录,就产生了生物的名子——种名,即我们现在所称的名义种(nominalistic species).亚里斯多德和林奈等科学巨匠的功绩  相似文献   

14.
《生物多样性》2015,23(2):278
主编按语: 本期发表的武秀之的文章《建立植物中文学名的构想》,作者本着规范植物学名的目的,提出了一种新的设想,即用四字法建立中文学名,并给出了部分中文学名示例。审稿专家对此有不同看法,作者针对审者意见对文稿做了适当修改,详见本期259-263页发表的武秀之文。希望这种同时发表不同学术观点的作法有益于争鸣和交流。  相似文献   

15.
重楼属的分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恒 《植物研究》1986,6(1):109-144
自从林奈Linnaeus 1753年建属以来,关于重楼这类植物已先后出现Paris,Daiswa等6个属名和P.quadrifolia,Daiswa forrestii等69个拉丁种名,同物异名或同名异物的现象都较普遍,据作者近年来的研究,重楼这类植物实际上应为同一个属,下分19个种8个变种和若干变型,现将属下等级单位的拉丁学名和分类特征系统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为何Tutcheria championii Nakai (1940) 发表较晚, 却被《中国植物志》等志书作为正确学名;而 T. spectabilis (Champ. ex Benth.) Dunn (1908)这更早发表的名称却成了异名? 笔者在本文解释,根据《国际植物命名法规》,因T. championii这后出替代名发表时曾引用Camellia spectabilis Champ. ex Benth.,而主模式标本因此已包含在内,所以在Tutcheria属内,具相同主模式的T. spectabilis是合法名也具有优先权,应为正确学名。  相似文献   

17.
噬菌体这一类细菌病毒多年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可以普遍应用的分类和命名的标准以划定噬菌体的界限,早年曾有人试将林奈氏双名法用于噬菌体(Holmes,1948),并将噬菌体属内列出46个种,但是一个新分离的噬菌体不可能根据其发表的那些特性予以分类,因此没有被采用。 1966年莫斯科国际微生物学代表会议上,成立了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nternationa1 Committee on Taxonomy of Viruses,简称ICTV),下设细菌病毒小组委员  相似文献   

18.
<正>论文中有关正、斜体的约定物种的学名:菌株的属名、种名(包括亚种、变种)用拉丁文斜体。属的首字母大写,其余小写,属以上用拉丁文正体。病毒一  相似文献   

19.
物种的学名:菌株的属名、种名(包括亚种、变种)用拉丁文斜体。属的首字母大写,其余小写,属以上用拉丁文正体。病毒一律用正体,首字母大写。限制性内切酶:前3个字母用斜  相似文献   

20.
根据林奈双名制原则,不同的生物学科曾先后制定出相应的命名法规,使各自学科的生物命名规范化。现行的国际生物命名法规有5个,即动物命名法规、植物命名法规、细菌命名法规、栽培植物命名法规以及病毒命名法规(草案)。这些法规经过不断地修改,逐渐使生物的命名严谨和完善。在制定这些法规时,拟定者虽参考了其它生物命名的原则、规则和条例,但主要是考虑自身学科内生物的实际情况而定的,因此,上述5个不同的命名法规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自然会出现一些混乱。为了使国际生物命名的统一化,在国际科协(ICSU)的支持下,1994年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