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 毫秒
1.
对硝基酚对栅藻光合放氧有明显抑制作用,半抑制浓度在16毫克/升左右;对硝基酚钠对栅藻光合放氧和CO2同化的抑制作用十分一致,它们的半抑制浓度分别在54毫克/升和52毫克/升左右。实验室证明对硝基酚在水体中主要是由细菌分解,藻类起供氧作用。一旦藻类的光合放氧受到抑制,细菌对对硝基酚的好气性降解能力也消失。对硫磷和二乙基硫代磷酸钾对栅藻光合放氧无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有机碳源对转hTNF-α基因聚球藻生长和光合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有机碳源对转hTNF-α基因聚球藻7002细胞的生长及光合作用的影响.通过对混合营养培养初时及生长2 d后细胞光合放氧的比较,发现经过一个对有机碳利用的适应和诱导过程后,适宜的有机碳源可以显著促进细胞的光合作用及生长;同时还发现,有机碳源的加入抑制了低CO2浓度下培养的藻细胞的初始光合放氧;然而,当加入碳酸氢钠1 g/L后,以有机碳源为底物的藻的光合放氧速率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3.
溶氧量是水体环境质量的重量指标。水体溶解氧的主要来源是水生植物(包括各种藻类)的光合作用。水体污染物环境毒理的内容之一是对水生植物光合放氧的影响。关于六六六对藻类的影响,研究工作集中于林丹(γ-六六六含量大于99%的制剂)对藻类生长的影响方面。在六六六对藻类光合作用的影响上,只研究过对CO_2固定的影响,结论是否定的,即无影响。本工作研究六六六四种异构体对两种绿藻光合放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碳酸酐酶在中肋骨条藻光合作用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在正常空气条件下生长的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的碳酸酐酶(CA)在其光合固碳中的作用.在中肋骨条藻的胞内和胞外均有CA活性,但胞外CA活性很低.CA抑制剂AZ(乙酰唑磺胺)对中肋骨条藻的光合放氧速率没有明显影响,而CA抑制剂EZ(乙氧苯唑胺)对其光合放氧速率有强烈的抑制作用.EZ的抑制作用使细胞最大光合速率、饱和光强和无机碳亲和力下降,无机碳的补偿点和光呼吸提高,使强光下光抑制作用增强.这些结果表明:中肋骨条藻的胞外CA在其光合作用中所起的作用较小,而其胞内CA通过催化胞内碳库中的HCO-3快速转化成CO2,提高胞内CO2的有效供给,从而提高细胞光合固碳能力和对逆境(高O2、强光和低CO2)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5.
光照强度是沉水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采用Clark 型氧电极研究了悬浮泥沙与斜生栅藻(Scenedesmusobliquus)共同作用对亚洲苦草(Vallisneria natans)光合放氧速率的影响。将亚洲苦草种植于添加不同浓度悬浮泥沙(0.1、0.2、0.5、1.0g·L–1)和斜生栅藻(105、106、107、108 cell·L–1)水体中, 定期测定水体中斜生栅藻叶绿素a、光照强度及亚洲苦草光合放氧速率。结果表明: (1)各实验组斜生栅藻呈“S”型增长, 且到达稳定期时间与悬浮泥沙浓度正相关, 与藻细胞添加浓度负相关; (2)除对照组外, 各实验组水体中光照强度曲线均呈先上升后下降变化趋势, 第3 天各实验组的光照强度均出现了高峰值, 而第3 天以后, 光照强度均开始下降, 其中下降最快的是0.1g·L–1 悬浮泥沙含量实验组, 15 d 后该组平均下降了57.8%, 与空白对照组相比, 差异显著(P<0.05); (3)随着时间推移, 各实验组亚洲苦草光合放氧速率均呈下降的趋势, 其中悬浮泥沙浓度1.0 g·L–1、藻细胞浓度为108 cell·L–1 实验组下降最明显, 15 d 后降到了10.88 μmol·g–1(FW)·h–1; (4)由可重复双因子方差分析可知悬浮泥沙和斜生栅藻对苦草光合放氧速率的影响均极显著(P<0.01), 且添加不同藻细胞密度造成的组间差异明显大于悬浮泥沙含量造成的组间差异, 这说明亚洲苦草光合放氧速率变化对藻细胞密度变化比悬浮泥沙含量变化更为敏感。研究结果进一步揭示了富营养化泥沙水体苦草群落衰退原因, 且为沉水植被恢复工程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光照强度是沉水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采用Clark型氧电极研究了悬浮泥沙与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共同作用对亚洲苦草(Vallisneria natans)光合放氧速率的影响。将亚洲苦草种植于添加不同浓度悬浮泥沙(0.1、0.2、0.5、1.0 g·L–1)和斜生栅藻(105、106、107、108 cell·L–1)水体中,定期测定水体中斜生栅藻叶绿素a、光照强度及亚洲苦草光合放氧速率。结果表明:(1)各实验组斜生栅藻呈"S"型增长,且到达稳定期时间与悬浮泥沙浓度正相关,与藻细胞添加浓度负相关;(2)除对照组外,各实验组水体中光照强度曲线均呈先上升后下降变化趋势,第3天各实验组的光照强度均出现了高峰值,而第3天以后,光照强度均开始下降,其中下降最快的是0.1g·L–1悬浮泥沙含量实验组,15 d后该组平均下降了57.8%,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3)随着时间推移,各实验组亚洲苦草光合放氧速率均呈下降的趋势,其中悬浮泥沙浓度1.0 g·L–1、藻细胞浓度为108 cell·L–1实验组下降最明显,15 d后降到了10.88μmol·g–1(FW)·h–1;(4)由可重复双因子方差分析可知悬浮泥沙和斜生栅藻对苦草光合放氧速率的影响均极显著(P0.01),且添加不同藻细胞密度造成的组间差异明显大于悬浮泥沙含量造成的组间差异,这说明亚洲苦草光合放氧速率变化对藻细胞密度变化比悬浮泥沙含量变化更为敏感。研究结果进一步揭示了富营养化泥沙水体苦草群落衰退原因,且为沉水植被恢复工程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用刚毛藻科的丝状绿藻为材料,进行了藻类处理含汞(HgCl2)污水的试验。Hg 浓度为0.5,1.0,2.0,5.0和10.0毫克/升,鲜藻与污水的重量之比为1:100,4小时内,汞的去除率为70%。进行了藻类连续去汞能力的测定,10克鲜藻依次放入4个含汞污水的水样中(水量均为1升,Hg 浓度平均为3.61毫克/升),在每个水样停留时间为6小时,结果汞的去除率分别为76.8,78.4,61.8,53.1%,平均为67.5%,藻类含汞浓度以鲜重计算达到970ppm。、利用藻类四级串联处理含汞量为4.0毫克/升的污水,停留时间共计24小时,总去除率达94%。从试验结果看来,藻类对汞的去除,主要是借助于表面吸附与细胞积累作用,与藻类的光合作用无关。但是0.1—10毫克/升的汞,都明显地抑制藻类的光合放氧,这种抑制作用在藻类接触汞4小时以后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8.
从光合作用特性看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的竞争优势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通过测定净光合放氧速率,研究了温度、光照和pH对铜绿微囊藻(M icrocystis aeruginosa)和玫瑰拟衣藻(Chlorom onas rosae)光合作用的影响。两种藻的光合放氧速率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快,在10~35℃范围内,铜绿微囊藻净光合放氧速率随温度升高而直线上升,其最适温度高于35℃,而当温度高于30℃后玫瑰拟衣藻的净光合放氧速率迅速下降;两种微藻的光合放氧速率-光强变化曲线有所不同,铜绿微囊藻光饱和点在500μmol.m-2.s-1附近,光强达到900μmol.m-2.s-1时仍无光抑制现象发生,玫瑰拟衣藻光饱和点在630μmol.m-2.s-1附近,当光强进一步升高,光合放氧速率开始下降;铜绿微囊藻最适pH值是10.0,在pH值6.5~11.5范围内,光合放氧都很活跃,变化幅度不大,玫瑰拟衣藻最适pH值7.0,偏酸或偏碱光合放氧都迅速地下降,pH高于10.0出现了负值。比较两种藻的光合作用特性,铜绿微囊藻光合作用具有3个特点:(1)适应温度范围宽,对高温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并且光合作用随温度的升高显著提高;(2)光饱和点低,光合作用活性高,能在弱光环境中高效地进行光合作用,并且抗强光伤害;(3)对pH变化具有超强的适应能力,在中性和碱性环境中,都能进行活跃的光合作用。铜绿微囊藻在光能利用、温度和pH适应性方面的特点,可以使其快速生长繁殖,积累大量的生物量,在与其它藻类的竞争中占据显著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水分胁迫对小麦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及其与抗旱性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在水分胁迫初期,两个小麦品种叶片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细胞间隙CO_2浓度降低,气孔限制值增加,光合速率的降低主要是气孔因素的限制。中度到严重水分胁迫使叶片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气孔限制值降低,细胞间隙CO_2浓度明显增加,且叶圆片放氧能力,叶绿体Hill反应、叶绿素荧光强度和表观量子产额降低,此时光合速率的降低主要是叶肉细胞光合活性的下降引起的。抗旱性弱的郑引一号叶肉细胞光合活性比抗旱性强的丰抗13更容易受到水分胁迫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用刚毛藻科的丝状绿藻为材料,进行了藻类处理含汞(HgCl2)污水的试验。Hg++浓度为0.5,1.0,2.0,5.0和10.0毫克/升,鲜藻与污水的重量之比为1∶100,4小时内,汞的去除率为70%。进行了藻类连续去汞能力的测定,10克鲜藻依次放入4个含汞污水的水样中(水量均为1升,Hg++浓度平均为3.61毫克/升),在每个水样停留时间为6小时,结果汞的去除率分别为76.8,78.4,61.8,53.1%,平均为67.5%,藻类含汞浓度以鲜重计算达到970ppm。利用藻类四级串联处理含汞量为4.0毫克/升的污水,停留时间共计24小时,总去除率达94%。从试验结果看来,藻类对汞的去除,主要是借助于表面吸附与细胞积累作用,与藻类的光合作用无关。但是0.1—10毫克/升的汞,都明显地抑制藻类的光合放氧,这种抑制作用在藻类接触汞4小时以后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1.
沙门菌CWDMs脂代谢检测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采用毛地黄皂苷敏感试验和菌细胞胆固醇、甘油三脂及胆碱酯酶定性与定量分析法,检测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经L 型变异后形成的细胞壁缺陷突变株(CW DM )的脂类代谢活性,了解这些CW DM 变异的性质和探讨细菌细胞壁缺陷突变与细菌演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 DM s 具有显著的胆固醇和甘油三脂代谢活性、对毛地黄皂苷高度敏感并且还具有与白色念珠菌相似的胆固醇和甘油三脂的含量,但未能检出胆碱酯酶活性。CW DM s返祖菌丧失了脂类代谢酶类和胞浆膜不含胆固醇,恢复了与其亲代细菌型相似的代谢特征。提示在沙门菌天然即存在有与脂类及胆固醇代谢相关的基因,细胞壁的缺陷导致这些脂类及胆固醇代谢基因活化,以致 CW DM s 能够表达固醇和甘油三脂代谢活性和胞浆膜含有胆固醇  相似文献   

12.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检测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的CWDMs及其宁代细菌型和伤寒杆菌粗糙型的乳酸脱氢酶(LDH)同功酶,以了解沙门菌CWDMs生物氧化的特点和机制,探讨CWDMs变异的性质。结果表明,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的细菌型及伤寒杆粗糙型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后显示出相同的4种具有不同泳动速率的LDH同功酶,但CWDMs仅显示2种LDH。CWDMs的2种LDH同功酶与其亲代细菌型及伤寒杆  相似文献   

13.
沙门菌CWDMs氨基酸代谢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易旭  王和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0,12(3):142-143,145
采用氨基氨利用生长试验和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酶(GOT)、乳酸脱氨酶(LDH)、肌酸激酶(CK)、α-闳丁酸脱氢酶(α-HBD)、γ-谷志肽酶(γ-GT),酸性磷酸酶(ACP)定性与定量分析法,检测伤CWDMs变异的特点及其机制,探讨CWDMs变异的性质及其与细胞壁缺陷突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DMs变异的性质及其与细胞壁缺陷突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DMs在仅含蛋氨酸或脯氨  相似文献   

14.
光照对蕨类植物配子体假根向重力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8种蕨类植物配子体假根向重力性反应的研究结果表明,除卷柏Selaginella tamariscina Spring配子体假根无向重力性反应并且其生长方向与光照方向无关外,其它7种的配子体假根均有向重力性反应,并且假根的向重力性反应在配子体发育初期,因光照的方向不同而异,表现为负向光性。随着配子体发育至片状体阶段,光对其向重力性反应的影响逐渐减弱,而重力的影响增强。在蕨类植物配子体发育初期,光对  相似文献   

15.
作者解剖观察了33种,隶于4目、7亚目、15科、19属的中国鳐类脑颅的形态。研究结果认为:锯鳐目和鳐目是原始类群,它们均具吻软骨,其中圆犂头鳐科和团扇鳐科是特化类群。电鳐目亦具吻软骨,它们是特化和退化类群。在较高等的鲼目则无吻软骨。依据鳐类不同的分类阶元,其脑颅亦各具有不同的式型。  相似文献   

16.
17.
18.
两种蚤的幼虫形态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肖柏林 《昆虫学报》1990,33(2):250-253
关于蚤类幼虫形态的研究,进展比较缓慢,我国王敦清1956年首次描述7种蚤的幼虫形态以后,由柳支英,虞以新(1957),孙昌秀(1965),叶瑞玉(1982,1986),费荣中(1986)等学者先后共描述过约29种蚤的幼虫形态。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知蚤类幼虫形态约36种,隶属6科19属。本文描述未见报道的无棘鬃额蚤Frontopsylla aspiniformis Liu etWu(1960)和青海双蚤Amphipsylla qinghaiensis Ren et Ji(1979)两种蚤山幼虫形态。  相似文献   

19.
20.
省沽油科叶解剖结构的分类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士友  于兆英 《植物研究》1992,12(2):177-184
本文对国产省沽油科 Staphyleaceae 4属植物叶的解剖结构进行了详细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叶解剖结构特征在属间的区别较明显, 特别是瘿椒树属 Tapiscia 有着几乎与其他三属截然不同的独特性状。根据已有的孢粉学, 花、节及木材的解剖等方面的资料, 我们支持Тахтаджян(1987)将瘿椒树亚科分出而建立瘿椒树科 Tapisciaceae 的观点。瘿椒树属为我国特有属, 根据我们对采自不同产地的材料观察, 居群间的差异很小, 其可能仍为一单种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