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于晴  刘鹏  赵文阁 《动物学杂志》2017,52(1):150-154
2016年4月,采集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扎兰屯地区的林蛙,经形态学(形态描述、体型大小)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该物种为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研究结果重新证实了中国林蛙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的分布,扩展了对中国林蛙分布范围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中国林蛙的分子系统关系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1  
测定了 6种林蛙和用作外群的 2种侧褶蛙和 1种陆蛙的线粒体 12SrRNA基因序列 393bp。序列两两对位比较表明内外群间的位点替换率是 7 3%到 2 3 1% ,内群中物种间则为 0 0 %到 9 2 %。依据上述DNA序列 ,用距离法和最大简约法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 :①研究的 6种林蛙聚为一支 ,构成单系群 ,并有高的BPs值(90 %以上 )支持 ;② 6种林蛙可以分成 2个姐妹群 ,即中国林蛙、黑龙江林蛙和桓仁林蛙为一组 (BPs >94% ) ,峨眉林蛙、昭觉林蛙和镇海林蛙为一组 (BPs >5 0 % ) ;③昭觉林蛙与镇海林蛙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④中国林蛙的榆中种群与牡丹江种群间的遗传分化似乎达到了种级分化水平。  相似文献   

3.
昆嵛林蛙蝌蚪口器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对昆嵛林蛙(Rana kunyuensis)的蝌蚪口部外形和口咽腔形态结构进行了观察,并与长肢林蛙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它们有着基本相似的形态特征,但也存在明显的差别:昆嵛林蛙蝌蚪的上唇齿比长肢林蛙少一行;昆嵛林蛙蝌蚪口腔内突起数量明显少于长肢林蛙;昆嵛林蛙腺区不明显,而长肢林蛙腺区明显。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两栖纲蛙科一新种,新种具林蛙属(Rana)特征,与昭觉林蛙种组(费梁,1999)相近,但与该组成员又有明显区别,被命名为寒露林蛙Rana hanluica sp.nov.。新种有系列特征与峨眉林蛙(R.omeimonts)、昭觉林蛙(R.chaochiaoensis)相似,但又明显不同于后者,如:1)无雄性线;2)蝌蚪唇齿式为Ⅰ:3 3/1 1:Ⅲ;3)股部背侧黑褐色横斑窄,通常整齐、数目较多;4)繁殖季节在农历寒露节前后。这些特征可以与峨眉林蛙、昭觉林蛙准确区别。新种标本采自湖南省双牌县阳明山,模式标本保存在湖南师范大学动物标本馆及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5.
为检验阿尔泰林蛙(Rana altaica)的系统发育地位及其物种有效性,该文运用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应用贝叶斯分析和最大简约方法构建了欧哑人陆分布的部分林蛙的系统发育关系.两种分析方法均支持阿尔泰林蛙在田野林蛙(R.arvalis)这一分支的内部.单倍型网络图显示来自阿尔泰地区和中西伯利亚地区所谓的阿尔泰林蛙与田野林蛙有共享单倍型.通过该文母系遗传发育分析结果显爪阿尔泰林蛙种级地位不成立,是田野林蛙的同物异名.另外,该文实验分析结果提示,对中国分布的林蛙内部种组划分应建立在系统进化关系的基础上重新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6.
日本林蛙指名亚种(Rana j. japonica)广泛分布于我国秦岭以南及日本等地。Kawamura(1939),Seto(1965),仓本满等(1973)曾报道过日本产日本林蛙的核型。国内陈文元等(1983),王子淑等(1983)对蛾眉山产日本林蛙的染色体组型、C-带和Ag-NORs做了研究;韦今来等(1983)报道了杭州产日本林蛙的染色体组型。本文作者在探讨中国  相似文献   

7.
环境因子对养殖条件下出蛰的东北林蛙存活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通过在设施环境下和控制条件下,研究出蛰温度、湿度及风速3种环境因素对林蛙生长和存活的影响,目的在于探索东北林蛙(Rana dybowskii)适宜的出蛰环境。结果表明:温度是影响东北林蛙出蛰存活和生长的重要因素,当出蛰温度低于16℃,东北林蛙有较高的成活率,而出蛰温度高于20℃,则会引起70%以上的东北林蛙死亡,出蛰期间温度缓慢提高有利于东北林蛙生长和存活。东北林蛙出蛰期间适宜的湿度在80%以上,湿度低于60%则对东北林蛙不利。出蛰环境以无风为好,有风会造成东北林蛙的死亡。在人工养殖过程中,可依据当地、当年的气候来进行出蛰。出蛰当日平均温度宜在15℃以下。  相似文献   

8.
林蛙属3物种皮肤的组织结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石蜡切片和H.E染色技术,对蛙科(Ranidae)林蛙属(Rana)高原林蛙(R.kukunoris)、昭觉林蛙(R.chaochiaoensis)和峨眉林蛙(R.omeimontis)的皮肤组织结构进行了观察。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皮肤的厚度、皮肤腺的相对数量和面积作了比较分析。3物种皮肤的基本结构相似,都由表皮和真皮组成。表皮是角质化的复层扁平上皮,由角质层、颗粒层、棘细胞层和生发层构成。真皮又分为疏松层和致密层,疏松层内分布有黏液腺、颗粒腺和脂腺3种类型的皮肤腺,黏液腺在体背和体腹皮肤内基本均匀分布,而颗粒腺主要以团块聚集形式散布在体背皮肤中。在高原林蛙皮肤中还发现了1种与以往描述不同的特殊嗜酸性腺体。皮肤厚度存在种间差异和部位差异。高原林蛙的表皮里有少量毛细血管和发达的色素细胞分布,真皮疏松层里有发达的腺体,这些可能是其对高海拔、低氧、低温和强紫外线辐射生活环境的适应策略。在峨眉林蛙和昭觉林蛙皮肤真皮的疏松层和致密层相邻处,发现有呈波浪条带状的、H.E染色呈蓝色的钙化层结构,体背部的钙化层比体腹部的发达。钙化层的功能可能包括防止体内水分散失、贮存钙离子、构成与体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屏障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杨名赫  佟庆  高利  刘红  李琪  王洪斌 《四川动物》2011,30(4):537-540,543
2009年5~9月对东北林蛙增温和正常条件下的生长情况进行了初步研究.将一龄和二龄林蛙随机分成两组,一组在大棚内增温条件下饲养,另一组在围栏中常温条件下饲养,大棚内的平均温度较围栏中提升了3.17℃.2009年9月在大棚中饲养一龄林蛙和二龄雌性林蛙体重分别达到(6.30±2.62)g和(36.55±11.79)g,较围...  相似文献   

10.
为了比较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不同种群的形态特征、两性异形和雌体生殖力等方面的地理变异,在中国林蛙分布范围的南部(河南郑州)和北部(内蒙古扎兰屯)采集标本共130只,测量了两性的体长、体重等26项形态特征和雌体的生殖力。结果表明:(1)中国林蛙的形态特征及两性异形方面存在显著的地理变异,雌性显著大于雄性,扎兰屯种群显著大于郑州种群;(2)中国林蛙形态特征的地理变异符合贝格曼定律,但四肢的形态变化规律不符合阿伦规律,体形较大的扎兰屯种群存在两性异形的形态特征数量少,但差异程度大,与伦施法则不符;(3)雌性是中国林蛙两性中形态特征地理变异最明显的一方,在对寒冷气候的适应过程中,雌性比雄性的体长和体重增加的程度更明显。由此可知,两性间身体大小变化趋势的不一致暗示不同性别的个体适应环境变化的策略可能存在较大差异,这是造成中国林蛙不同种群两性异形和雌体生殖力地理变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谢晖  孙燕  李治  宋婧 《生命科学研究》2011,15(5):377-383
近年来由于生境丧失及环境污染等原因,中国林蛙野生种群急剧减少.为深入研究水体中普遍存在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直链烷基苯磺酸钠(linear alkylbenzene sulfonate,LAS)对中国林蛙生存的影响,通过急毒实验确定LAS对分别处于发育阶段26、32、42、46期的中国林蛙的半致死浓度.同时利用1、4、8 mg/L LAS处理不同发育阶段中国林蛙,研究LAS对中国林蛙存活率、发育状态的影响,并利用real-time PCR技术检测中国林蛙抗菌肽基因表达水平变化.结果表明,当处理时间为96 h,LAS浓度达到12.33 mg/L以上时会对不同发育阶段中国林蛙产生较为严重的致死效应.1~8 mg/L浓度范围的LAS虽然对中国林蛙存活和发育没有明显影响,但是改变了其抗菌肽基因表达模式.特别是中国林蛙胚后发育后期(32期)和变态期(42期),4~8 mg/L LAS会在不同程度上抑制prepropalustrin-2CE3、preprobrevinin-2CE1和preprotemporin-1CEd1抗菌肽基因表达.总体而言,高浓度LAS对中国林蛙免疫系统造成一定影响,可能使该物种更易受到致病菌的侵袭.研究结果为化学污染物对中国林蛙免疫系统影响积累了实验数据,同时为研究中国林蛙抗菌肽基因表达的调控通路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铁蛋白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能够使细胞内的铁元素含量保持相对稳定且能参与机体免疫反应。近年来因细菌侵染,黑龙江林蛙(Rana amurensis)种群数量出现下降趋势,本研究探究铁蛋白基因在细菌感染的林蛙中的表达模式,期望可以为黑龙江林蛙抗细菌感染的机制研究提供参考。本研究首先采用PCR技术扩增黑龙江林蛙铁蛋白H亚基基因的编码区序列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再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RT-qPCR)检测黑龙江林蛙被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侵染后,铁蛋白H亚基基因在其肝、脾、肾、皮肤以及肌肉组织中的转录水平变化情况;最后采用免疫荧光检测技术,分析嗜水气单胞菌侵染后,黑龙江林蛙铁蛋白H亚基蛋白表达情况。结果表明,该基因编码区长度534 bp,编码177个氨基酸;对该基因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其与欧洲林蛙(R. temporaria)相应基因同源性最高,达到98.37%;RT-qPCR结果显示,铁蛋白H亚基基因在黑龙江林蛙组织中广泛存在,在嗜水气单胞菌侵染后,铁蛋白H亚基mRNA在黑龙江林蛙肝、脾、肾、皮肤以及肌肉组织中的表达均显著上调(P < 0.01)。免疫荧光检测结果发现,在感染嗜水气单胞菌后,铁蛋白H亚基蛋白在黑龙江林蛙肝和肌肉组织的胞质中均有不同程度表达。综上结果表明,黑龙江林蛙铁蛋白H亚基基因会通过上调表达来响应细菌性感染,由此推测该基因参与了黑龙江林蛙的细菌性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13.
于2009年5月—2010年5月,通过分组实验,研究了在大棚增温环境和围栏常温模拟林下环境条件下东北林蛙(Rana dybowskii)的生长发育情况。结果表明:与围栏常温模拟林下条件相比,大棚圈舍内平均气温、地温和湿度显著升高,有效积温增加;林蛙发育历期缩短,性成熟提前,二龄雌蛙性成熟比例增加,大棚圈舍的雌蛙的繁殖率为93.1%,围栏圈舍雌蛙的繁殖率为76.0%;在大棚中林蛙生长速度加快,饲养的一、二龄林蛙体重分别达到(6.30±2.62)g和(36.55±11.79)g,较围栏中体重提高了85.5%和56.6%;在大棚里林蛙出蛰时间、进食时间提前,停食时间、入蛰时间延后,生长期间延长,每窝平均产卵量增加,林蛙体重与产卵量呈显著的正相关(r=0.921,P<0.01)。  相似文献   

14.
高原林蛙不同部位皮肤组织结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原林蛙(Rana kukunoris)是青藏高原特有的两栖类动物,已适应青藏高原高海拔低温、缺氧、强紫外线的自然环境。采用石蜡切片技术和H.E染色及扫描电镜技术对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高原林蛙头部、背部、腹部、侧部皮肤结构进行观察。高原林蛙各部位皮肤均由表皮和真皮组成,表皮是角质化的复层扁平上皮,不同部位表皮层厚度接近,真皮层厚度不同,头部真皮层的厚度最厚,为(197.86±29.73)μm,侧部最薄,为(55.33±5.22)μm。高原林蛙真皮疏松层中分布有颗粒腺、黏液腺和嗜酸腺。颗粒腺主要分布于头背部;黏液腺在头部数目最多,侧部最少;嗜酸腺在机体各部位均匀分布。高原林蛙头部、背部、侧部色素细胞含量丰富,腹部色素细胞含量较少。毛细血管分布于真皮疏松层腺体周围,表皮中也有少量分布。这些结构特征可能是高原林蛙对青藏高原环境的适应策略。  相似文献   

15.
林蛙卵油的提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林蛙卵提取林蛙卵油,并对影响林蛙卵油提取率的因素,如提取溶剂的选择、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及提取料液比等条件进行研究,通过正交试验确定获得最大林蛙卵油产率的条件。即:以石油醚(30~60)作为提取剂;提取温度65℃;提取时间为4 h;提取料液比为1:9。并对提制的林蛙卵粗油进行精制。得到具有透明黄色,鱼腥味道的林蛙卵油。  相似文献   

16.
李丕鹏  陆宇燕  李昂 《蛇志》2014,(2):156-158,182,F0004
目的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 David,1875)是我国林蛙属分布最为广泛的特有种,在上一世纪对其分类问题多有争议,曾被认为广布于中国、蒙古、俄罗斯、日本和朝鲜半岛等。随着对其分类地位的确定,其分布范围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为了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这一重要资源,本文对其分类研究历史和分布进行了总结。方法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研究文献,结合本实验室多年来掌握的野外资料,进行系统的总结。结果中国林蛙自1875年由戴维(中文名为谭卫道)命名以来,曾被划归欧洲林蛙的亚种,并将多种其他林蛙归并入其下。1981年,经过细胞分类学研究,正式恢复为有效种,随后进一步划分出5个亚种。直至本世纪初,经过进一步的分类学研究,厘清了其与东北林蛙和西北林蛙的关系,从而确定其为仅分布于中国的特有种。在此基础上,对其分布也进行了重新确立。结论中国林蛙隶属于蛙科林蛙属中国林蛙种组,目前没有种下分化和亚种形成,分布于我国华北、华中及其周边地区,分布海拔不高于2500m。  相似文献   

17.
夏昕  李媛  杨道德  皮扬焱 《应用生态学报》2021,32(12):4307-4314
近几十年来,全球变暖对全球生物多样性及其地理分布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对气候变化敏感的两栖动物。寒露林蛙(Rana hanluica)是中国特有种,但在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处于无危状态。为了评估寒露林蛙种群的生存现状,掌握该物种在中国的潜在分布区,以及在未来气候变化条件下适宜生境区的变化,本研究利用最大熵(MaxEnt)生态位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对中国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2050和2070年)寒露林蛙的适宜生境区进行识别。基于47个寒露林蛙分布位点和20个典型环境因子,建立了寒露林蛙在当前和未来气候条件下的适宜生境模型,并分析了相关的环境影响因子。结果表明: MaxEnt模型的预测准确度较高,受试者工作曲线面积值达0.993;寒露林蛙在当前气候条件下的潜在适宜生境面积为36.36万km2,潜在地理分布区域主要位于湖南省和贵州省;影响潜在地理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最干月降水量和海拔。在未来2种典型浓度路径的气候情景下(SSP1-2.5和SSP5-8.5),寒露林蛙适宜生境区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缩减,导致总适宜生境面积呈减少趋势;其高适宜生境向高纬度地区转移,其核心分布区仍以湖南省为主。  相似文献   

18.
四川省若尔盖季节性水塘周边高原林蛙夏秋季活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影响无尾两栖类活动的因素很多,水体是最主要的因素之一。本研究采用样线法,分别于2006年7月和9月下旬对若尔盖季节性水塘周边高原林蛙(Rana kukunoris)的活动特征进行了研究。样线宽2m,长70-150m,采用十字交叉法,基本按照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方向设置8条样线。结果表明:夏季高原林蛙主要在水塘周边活动,高原林蛙遇见率与水塘距离呈显著负相关(Pearson,成体:r=?0.479,P<0.05;亚成体:r=?0.480,P<0.05);90%的高原林蛙个体在距离水塘110m范围内活动,亚成体比成体更接近水体活动,远离水塘的成体选择泉眼和草沓草地活动。秋季高原林蛙的活动与水塘距离无显著相关性(Pearson,r=?0.016,P>0.05),水塘周边高原林蛙的遇见率很低,远离水塘的高原林蛙偏向选择泉眼活动。  相似文献   

19.
北京产中国林蛙的染色体组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通过外周血淋巴细胞短期离体培养方法,对北京产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的染色体组型分析表明,北京产中国林蛙的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2n=24,可分为三组,包括12个大型染色体和12个小型染色体。雌雄个体间未发现与性别决定有关的染色体存在。染色体组型的测量统计分析表明,全部染色体可配成12对,其着丝点位置分别为中部(1,4,5,8和10号)、亚中部(2,3,7,11和12号)及亚端部(6和9号)。除在第7染色体的长臂上具有明显的次缢痕外,在第1—5染色体的短臂上靠近着丝点的部位,以及第6和第9染色体的长臂上靠近着丝点的部位具有微小的次缢痕。根据其染色体的特征,北京产中国林蛙的细胞是研究细胞工程学的良好实验材料。作者还通过北京产中国林蛙与欧洲Rana temporaria的染色体组型的比较分析,确证前者不是后者的一个亚种,建议将过去Pope和Boring(1940)所使用的中国林蛙的学名Rana temporaria chensinensis更改为Rana chensinensis David。  相似文献   

20.
中国林蛙—名贵的中药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介绍了名贵中药材——哈士蟆(中国林蛙、黑龙江林蛙)的动物来源,分布地区、资源现状、生态特性等情况,并对其保护措施提出了笔者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