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前文用单向薄层色谱解决大豆磷脂各种磷脂组分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本文又分析了大豆磷脂的总脂肪酸组成。并通过薄层色谱和气相色谱分析了大豆磷脂各种磷脂组分(包括溶血磷脂酰胆碱、磷脂酰胆碱、磷脂酰肌醇、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酸、磷脂酰甘油和双磷脂酰甘油等)疏水侧链的脂肪酸组成。  相似文献   

2.
冬虫夏草及杜仲磷脂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对不同产地的冬虫夏草及杜仲磷脂成分进行了分析研究。以钼蓝比色法测定了它们的总磷脂含量,采用薄层色谱扫描和吸光度比例系数校正法测定了其磷脂组成及相对百分含量。冬虫夏草约含8种磷脂组分,主要成分为磷脂酰胆碱、磷脂酰叽醇、磷脂酰丝氨酸、磷脂酰乙醇胺和磷脂酸。杜仲约含6种磷脂组分,其中以溶血磷脂酰胆碱和磷脂酰胆碱为主。  相似文献   

3.
水稻干胚膜脂脂肪酸组分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水稻干胚膜脂主要由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肌醇、磷脂酰甘油、单半乳糖双甘油脂和双半乳糖双甘油脂组成,其脂肪酸组成主要是棕榈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干胚线粒体和花粉粒膜脂及其脂肪酸组分与干胚膜脂相似,但配比有所不同。干胚膜脂的脂肪酸不饱和度与水稻品种遗传特性(如低温适应性)有关,而且也受胚形成期温度的影响。脂肪酸不饱和度与温度呈负相关。膜类脂不饱和度的差异主要是由脂肪酸组或的不同配比引起;温度引起的脂肪酸不饱和度的差异是由油酸和亚油酸含量上的变化引起的。干胚膜脂脂肪酸不饱和度与开花结实期低温适应性的关系可能作为水稻开花结实期抗冷性鉴定的一个指标,值得进一步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4.
菜豆叶片叶绿体总脂和被膜膜脂中均含有单半乳糖甘油二脂和双半乳糖甘油二脂,在整个衰老期间两种糖脂的比值变化不大。叶绿体总脂中含有5种磷脂,脂肪酸以不饱和的亚麻酸为主,而被膜膜脂中仅含磷脂酰胆碱和磷脂酰甘油,脂肪酸以饱和的棕榈酸为主,不饱和亚油酸为次。叶片衰老过程中被膜所含两种磷脂比值明显降低,脂肪酸的不饱和指数也因亚麻酸相对含量显著减少、棕榈酸相对含量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5.
干旱条件下小麦幼苗根膜脂总脂肪酸含量、磷脂含量及总脂肪酸双键指数均下降,而游离甾醇含量却明显增加,结果导致游离甾醇/磷脂比率上升。用薄层层析法测得小麦根细胞磷脂主要由磷脂酰胆碱(PC)、磷脂酰乙醇胺(PE)、磷脂酰肌醇(PI)及磷脂酸(PA)组成。干旱降低了各种磷脂的含量,但不改变其相对配比。文中讨论了膜脂代谢变化与植物抗旱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干旱条件下冬小麦幼苗根细胞膜脂组成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干旱条件下小麦幼苗根膜脂总脂肪酸含量、磷脂含量及总脂肪酸双键指数均下降,而游离甾醇含量却明显增加,结果导致游离甾醇/磷脂比率上升。用薄层层析法测得小麦根细胞磷脂主要由磷脂酰胆碱(PC)、磷脂酰乙醇胺(PE)、磷脂酰肌醇(PI)及磷脂酸(PA)组成。干旱降低了各种磷脂的含量,但不改变其相对配比。文中讨论了膜脂代谢变化与植物抗旱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大豆磷脂组成的研究 Ⅰ.磷脂组成的薄层色谱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采用一组酸性氯仿甲醇溶剂体系和碱性较强的硅胶薄板,经单向薄层色谱能将制备脂质体用的大豆磷脂多种磷脂组分很好地分开。在同一色谱条件下用标准磷脂进行检测,用薄层扫描进行定量,从而解决了只用微量样品(约30微克)即可直接对多种磷脂组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一组酸性氯仿甲醇溶剂体系和碱性较强的硅胶薄板,经单向薄层色谱能将制备脂质体用的大豆磷脂多种磷脂组分很好地分开。在同一色谱条件下用标准磷脂进行检测,用薄层扫描进行定量,从而解决了只用微量样品(约30微克)即可直接对多种磷脂组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湛江等鞭金藻(Isochrysis zhangjiangensis)由氮元素丰富至限制培养过程中脂质成分的变化。【方法】利用高效薄层色谱(HPTLC)分离分析微藻中脂质。【结果】随着培养基中营养物质的消耗,细胞逐渐处于胁迫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细胞大量积累贮存脂质—甘油三脂(TAG),组成生物膜系统的单半乳糖甘油二脂(MGDG)、硫代异鼠李糖甘油二脂(SQDG)、磷脂酰甘油(PG)和磷脂酰胆碱(PC)含量降低,而游离脂肪酸(FFA)、甘油二脂(DAG)、双半乳糖甘油二脂(DGDG)、磷脂酰肌醇(PI)和磷脂酰乙醇胺(PE)则相对稳定。【结论】HPTLC可作为一种简便、可靠的微藻中脂质分离分析方法,为研究微藻油脂代谢途径以及甘油三脂(TAG)的调控积累提供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0.
天然二亚油酰磷脂酰胆碱的富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亚油酰磷脂酰胆碱是重要的药物辅料,本研究使用冷冻分提的方法提高产品中二亚油酰磷脂酰胆碱的含量。在研究试验条件下,取分提溶剂乙醇的体积分数为95%,液固比为2.5,结晶温度为-7℃,以二亚磷脂酰胆碱含量为49.8%的大豆磷脂酰胆碱为原料,制备得到二亚磷脂酰胆碱含量为59.4%的产品,该产品二亚磷脂酰胆碱含量大于国外同类产品。并通过MS对二亚油酰磷脂酰胆碱进行了进一步确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Tg2576转基因小鼠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患者的病理改变相近,本文动态研究了Tg2576小鼠在AD发病不同阶段的血清代谢物特征,为临床AD的早期诊断提供代谢依据。方法收集Tg2576小鼠在AD发病初期(6个月)和末期(12个月)时的血清样本,采集样本的1HNMR谱并运用多变量分析方法进行代谢特征的分析。结果结果显示Tg2576与C57小鼠分别在6和12个月时的血清代谢特征有明显差异,且不同AD发病阶段的Tg2576小鼠具有明显的代谢差异。与C57小鼠相比,在AD出现的初期阶段,Tg2576小鼠血清中乳酸、肌醇和氨基酸(如亮氨酸、异亮氨酸、丙氨酸)的含量升高,而脂质、胆碱、磷脂酰胆碱/甘油磷脂酰胆碱、甜菜碱、甘氨酸和葡萄糖含量降低;在AD发病的末期,血清中乳酸、肌醇和丙氨酸的含量继续上升,脂质、胆碱、磷脂酰胆碱/甘油磷脂酰胆碱、甜菜碱和甘氨酸含量持续降低,同时谷氨酸和肌酸含量初步显示出下降趋势。通过比较AD的初期和末期血清代谢物,我们能够发现疾病末期血清中乳酸、肌醇和丙氨酸含量升高,脂质、胆碱、磷脂酰胆碱、甘油磷脂酰胆碱含量降低。在这些代谢物中,乳酸、脂质、胆碱、磷脂酰胆碱和甘油磷脂酰胆碱在AD发生初期已具有显著性变化,且与AD发生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结论结果表明Tg2576小鼠中乳酸与阿尔茨海默病程度的加重呈正相关变化,而脂质、胆碱、磷脂酰胆碱和甘油磷脂酰胆碱呈负相关改变,且这些代谢物随着疾病的发展呈动态进行性变化,可能是AD早期诊断的重要代谢标志物。  相似文献   

12.
植物脂肪酸和三酰甘油具有重要生理功能以及巨大的食用和工业价值,其生物合成途径较为复杂。近年来,植物脂肪酸和三酰甘油合成代谢途径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在多种植物中克隆了脂肪酸和三酰甘油合成代谢途径中的关键酶基因,同时发现一些转录因子在调控植物脂肪酸含量和组成中具有重要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利用基因工程改良植物脂肪酸和提高植物含油量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以下系统介绍了植物脂肪酸和三酰甘油合成代谢途径中的关键酶基因以及在调控植物脂肪酸含量和组成中具有重要作用的转录因子,综述了基因工程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单向硅胶薄层色谱对“红星1号”(抗风品系)和“9-110”(抗寒品系)两种无性系天然橡胶胶乳脂质的磷脂组成进行定性分析,分离出8种磷脂组分,已检出6种,发现两种是从来没检出过的磷脂组分,此外用薄层色谱扫描和“吸光度比例系数校正法”对两种品系天然胶乳总脂,橡胶相和底层脂质中各种磷脂组分的分布进行了快速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单向硅胶薄层色谱对“红星1号”(抗风品系)和“9-110”(抗寒品系)两种无性系天然橡胶胶乳脂质的磷脂组成进行定性分析,分离出8种磷脂组分,已检出6种,发现两种是从来没检出过的磷脂组分,此外用薄层色谱扫描和“吸光度比例系数校正法”对两种品系天然胶乳总脂,橡胶相和底层脂质中各种磷脂组分的分布进行了快速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5.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酶解的方法检测了银杏叶片磷脂酰甘油(PG)脂肪酸的分子种组成和位置分布,确定银杏叶片PG主要分子种的脂肪酸组成(sn-1/sn-2)是18:3/16:1(3t),18:3/16:0,18:2/16:1(3t),18:2/16:0,18:1/16:1(3t),16:0/16:1(3t),18:1/18:1,18:/16:0和16:0和16:0/16:0。银杏叶片PC脂肪酸组成和位置分布的分析结果表明,C18脂肪酸主要位于sn-l位,16:1(3t)只分布于sn-2位,16:0在sn-1位和sn-2位上均有发现。sn-1位上的不饱和度∑u大于sn-2位上的∑u。  相似文献   

16.
琥珀酸细胞色素c还原酶除去90%以上的磷脂后活力丧失约95%。将去脂琥珀酸细胞色素c还原酶与磷脂和辅酶Q_2保温,可恢复其活性。活力恢复程度依赖于磷脂的组成。当磷脂酰胆碱(PC):心磷脂(CL):磷脂酰乙醇胺(PE)=2:2:1时活力恢复最高,比大豆磷脂的效果更为明显,单组分PC,PE或CL恢复活力较差。与酶蛋白紧密结合的CL和PC在活力可逆恢复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用CL(心磷脂)与DMPC(二肉豆蔻酰磷脂酰胆碱)或DPPC(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所组成的两组体系制备脂质体,可形成少量管状脂质体.加Ca~(2+)或其它二价阳离子后可形成单股或双股螺旋.对产生这类螺旋脂质体的各种条件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8.
对野生发菜(Nostocflagelliforme Bom.et Flab)的膜脂(主要成分为类囊体膜脂)及其脂肪酸组成进行了测定分析.发菜的膜脂由单半乳糖甘油二酯(MGDG)、双半乳糖甘油二酯(DGDG)、磷酯酰甘油(PG)和硫代异鼠李糖甘油二酯(SQDG)组成,其酯酰基连接有棕榈酸(16:0)、十六碳烯酸(16:1)、硬脂酸(18:0)、油酸(18:1)、亚油酸(18:2)和亚麻酸(18:3)6种脂肪酸.发菜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可达总脂的73%,特别是16:1和18:3分别高达29%和34%,远远高于已报道的其他蓝藻,说明了发菜类囊体膜具有较强的抗逆性特点.同时还对复水30 min和复水后生长24 h的发菜膜脂及其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复水对野生发菜的膜脂及其脂肪酸组成没有显著影响,说明发菜的膜脂和脂肪酸组成在干燥-吸水过程中能保持很高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我们先前的研究表明,植物多糖抑制体外培养的小鼠肉瘤S180细胞增殖并使细胞膜磷脂含量减少,同时抑制膜磷脂酰肌醇转换。为进一步探讨植物多糖与膜磷脂的关系,本文采用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法分析了茯苓多糖(PPS)、刺五加多糖(ASPS)与S180细胞一同温育24h后,细胞膜磷脂和中性脂的脂肪酸组成变化,发现中性脂的脂肪酸组成和不饱和性不受影响,磷脂的脂肪酸组成发生明显改变,花生四烯酸(C(20:4))和豆蔻酸(C(14:0))降低(P<0.05或P<0.01),与用作阳性药物对照的氨甲喋呤作用相似。本文对膜磷脂脂肪酸组成变化的意义结合先前的实验结果进行了讨论,认为在PPS、ASPS的抗肿瘤机理中,细胞膜磷脂生化特性的改变是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0.
Calgene的研究人员Maelor Dayies博士在法国巴黎举行的第十一届国际植物脂类、结构功能和基因技术会议召开前,宣布了在植物油类生物合成研究中的重要突破。Davies博士报道,成功地从椰子中纯化出溶血磷脂酰酰基转移酶(LPAAT),该酶可控制组成植物油类的二酰甘油分子中脂肪酸的特殊位置。用Calgene的植物油遗传工程技术能够控制植物三酰甘油中2位的脂肪酸组成。Calgene期望结合使用与产生C_(10)、C_(12)和C_(14)脂肪酸有关的中间链硫酯酶,获得各类型脂肪酸含量高达70%以上的超高级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