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海南鹦哥岭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充分的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了海南鹦哥岭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的区系组成、生态分布与濒危状况。初步结果如下:1.鹦哥岭现有蕨类植物50科119属282种,科、属、种的比例分别占海南蕨类科、属、种的89·3%、84·4%和62·7%,其中台湾马尾杉(Phlegmariurus taiwanensis)、粗齿桫椤(Al-sophila denticulata)、启无蹄盖蕨(Athyrium wangii)、紫柄蕨(Pseudophegopteris pyrrhorachis)、微红新月蕨(Pronephrium megacuspe)、羽裂圣蕨(Dictyocline wilfordii)、多羽复叶耳蕨(Arachniodes amoena)、华南鳞毛蕨(Dryopteris tenuicula)等8种为海南分布新记录种。2.鹦哥岭蕨类区系以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蹄盖蕨科(Athyriaceae)、金星蕨科(Thelypteridaceae)、铁角蕨科(Aspleniaceae)为优势科,以铁角蕨属(Aspleni-um)、凤尾蕨属(Pteris)、短肠蕨属(Allantodia)、卷柏属(Selaginella)、毛蕨属(Cyclosorus)等为优势属,是一个以热带成分为主的热带区系,兼有较高比例的地区特有成分和东亚成分,其中,热带分布的科、属、种的比例分别为97·3%、88·3%和63·4%。3.鹦哥岭蕨类的生活环境大致可以区分为4种类型:低海拔次生林或灌草丛干旱生境、中高海拔林下阴湿生境、中高海拔林下湿润溪流生境和高海拔湿润苔藓矮林生境,以中高海拔林下阴湿生境中的蕨类最为丰富。4.鹦哥岭保存有许多海南珍稀蕨类,有10种国家二级保护蕨类,有56种海南受威胁蕨类,其中海南蹄盖蕨(Athyrium hainanense)、和七指蕨(Helminthostachys zeylanica)为海南极危种(CR),另有17种海南濒危(EN)、37种海南易危(VU)蕨类。  相似文献   

2.
欧芷阳  杨小波 《广西植物》2008,28(3):344-351
铜鼓岭位于海南省东北部,共有维管植物166科626属984种及变种。五指山位于海南岛中部山区,共有维管植物196科911属2146种及变种。前者共有单型科54科,单种属431属,分别占科和属总数的27.11%,68.74%;后者共有单型科35科,单种属496属,分别占科及属总数17.77%,54.5%。说明五指山物种组成比铜鼓岭的更丰富,但两个区系属内种系分化程度都较弱。区系分析表明:(1)铜鼓岭以泛热带分布占优势,热带亚洲分布次之,分别占该区非世界分布属总数的34.5%和17.8%;五指山以热带亚洲分布占优势,泛热带分布次之,分别占非世界分布属总数的37.5%和24.1%;两个区系热带性质强烈,但前者以泛热带分布为主,后者以热带亚洲成分为主。(2)铜鼓岭共有35种海南特有种,占海南536个海南特有种(变种)的6.53%;五指山共有284个海南特有种,五指山特有种16种,占海南特有种的52.99%,说明其在海南植物区系中比铜鼓岭更重要。  相似文献   

3.
<正>很高兴看到印刷精美的14卷本《海南植物图志》由科学出版社2015年正式出版发行。《海南植物图志》收录了海南有历史记录的维管植物6,036种(含亚种和变种),隶属243科1,895属。其中木本植物2,781种,草本植物2,773种,藤本植物482种;蕨类植物33科127属516种,裸子植物9科24属76种,被子植物201科1,744属5,444种;海南本地野生植物  相似文献   

4.
凤丫蕨属(Coniogramme)隶属广义凤尾蕨科(Pterdidaceae)的珠蕨亚科(Cryptogrammoideae),分类极其混乱。本文在原始文献和标本考证的基础上,通过野外考察,对海南凤丫蕨属的分类进行了订正。承认海南有该属植物3种:海南凤丫蕨(C.macrophylla Blume Hieron.)、普通凤丫蕨(C.intermedia Hieron.)和凤丫蕨(C.japonica Thunb. Diels)。将C.merrillii Ching和披针凤丫蕨(C.lanceolata Ching ex K.H.Shing)并入C.macrophylla作为异名处理;首次报道凤丫蕨在海南的分布,并对其它两种在海南的分布进行了补充。  相似文献   

5.
琼南沿海低山丘陵森林种子植物区系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对海南岛南端沿海低山丘陵森林植被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研究了该地区种子植物区系.结果表明:该地区共有野生种子植物112科484属876种(包括变种);植物区系成分热带性质较强,热带性的科有78科,占总科数的69.64%,其中泛热带分布科有47科,占41.96%,是最大的类型.泛热带和热带亚洲成分的属占优势,各占非世界属总数的33.47%和19.62%;中国特有属有3属,分别为驼峰藤属(Merrillanthus)、海南椴属(Hainsnia)和乐东藤属(Chunechites),其分布中心为海南岛.热带成分的种占非世界种数的74.94%,明显处于优势地位;中国特有种有204种,占总种数的23.13%,其中海南特有种有78种.与琼北地区种子植物区系比较,两地种子植物区系在物种组成上有明显差异,主要是由于两地不同的气候和地质等自然地理环境因素的区域分异引起的.  相似文献   

6.
通过标本和文献查阅,实地调研了中国野生猪笼草的资源现状、生境特征及其养分含量。结果表明,中国野生猪笼草在广东、广西和海南等省有分布,全部累计种群数量220株,有50%的分布地已找不到猪笼草,主要生长在地表水丰富,相对湿度高,且南坡向阳,有机质含量不高的酸性土壤中,目前生存现状堪忧。同时,猪笼草生长的生境普遍存在土壤缺磷和缺钾问题,土壤营养成分远远不能满足其生长需要,往往捕虫笼和茎干的养分含量较高,尤其是捕虫笼生长期间对钾元素的需求,说明了猪笼草的捕虫习性,也为猪笼草的引种栽培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记载中国网蝽科1新记录属:海氏网蝽属Heissiella Péricart,1984(国外分布:印度,不丹;国内分布:海南),及1新种:华海氏网蝽Heissiella sinica sp.nov.。文中提供了新种成虫背面观照片、雌雄性生殖器特征图及该属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灵长目动物及其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现存的灵长目动物有12科51属180多种,集中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热带地区,我国只在台湾、海南、广东、广西和云南有分布,仅有5科7属17种。名录如下: 树鼩科Tupaiidae 1.树鼩Tupaia glis 懒猴科Nycticebidae  相似文献   

9.
对海南岛粉虱科昆虫进行调查研究,鉴定出粉虱科昆虫2亚科25属57种,包括中国4新纪录种和海南41新纪录种.记述了中国新纪录种:大戟刺粉虱Aleurocanthus euphorbiae Jesudasan&David、长刺粉虱Aleurocanthus longispinus Quaintance& Baker、三孔棒粉虱Aleuroclava tripori(Dubey& Sundararaj)和番荔枝褶粉虱Aleurotrachelus anonae Corbett的形态特征、寄主和分布.区系成份分析表明,海南已知粉虱物种主要为跨东洋和古北区分布种,其次为东洋区分布,少部分为跨多区分布种及世界广布种.确定了鉴定种中的重要粉虱害虫,包括柑橘粉虱Dialeurodes citri (Ashmead)、黑刺粉虱Aleurocanthus spiniferus(Quaintance)、螺旋粉虱Aleurodicus dispersus Russell、双钩巢粉虱Paraleyrodes pseudonaranjae Martin、烟粉虱Benisia tabaci(Gennadius)和番荔枝褶粉虱等在海南发生为害情况.  相似文献   

10.
阐述了笔螺科的地理分布和中国海笔螺科的区系特点 ,指出笔螺科大多属热带和亚热带种类。中国海已记录笔螺 73种 ,主要分布于福建、广东、台湾、海南和西沙、南沙群岛。中国海的笔螺科种类在区系组成上属印度 马来区系  相似文献   

11.
林有润 《植物研究》1996,16(3):250-272
广东、海南两省樟科、野牡丹科及菊科的系统演化,包括起源、迁移、分化及分类特点。论述了两省三科区系地理的热带亲缘,讨论了两省三科的特有属。种虽比西南省区少,但是与亚洲热带国家共同分布的属、种却明显的多。  相似文献   

12.
<正>鞘尾蝠科(Emballonuridae)墓蝠属(Taphozous)在全世界共有14种(Wilson and Mittermeier, 2019),分布在赤道与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Kitchener et al., 1993)。该属在我国仅分布2种,即黑髯墓蝠(Taphozous melanopogon)和大墓蝠(Taphozous theobaldi),前者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海南、澳门和香港(蒋志刚等,2015),为广布种;后者文献记录甚少,标本稀缺,  相似文献   

13.
闽,粤,海南地区的斯氏线虫科及异小杆线虫科分布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是对闽、粤、海南等地区27个县(市)昆虫病原线虫分布的调查结果。从1983至1987年共采集土壤样品600多个,从中分离出昆虫病原线虫39号,全部鉴定到属,少数鉴定到种。结果表明,闽、粤、海南均有斯氏线虫科及异小杆线虫科分布,该两科线虫的发现率,沿海20公里内的花生地,番薯地较高,砂土,砂壤土较高。  相似文献   

14.
楝科(Meliaceae)的地理分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楝科为泛热带分布科,全世界有51属,约550—600种,分布于旧世界热带地区有46属,热带美洲有8属.热带亚洲和热带非洲为楝科两大现代分布中心.中国楝科共15属,61种,占世界属总数的29%,种总数的10%。中国楝科的分布是在全球楝科分布区的边缘,主要分布于中国西南部及南部诸省,种类由西南向东南递减。中国楝科属的分布区类型可归为5类:1.热带亚洲、非洲和中南美洲间断分布(1属);2.旧世界热带分布(3属);3,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分布(2属);4.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分布(1属);5.热带亚洲分布(8属)。中国楝科种的分布区类型仅有2类:1.热带亚洲分布(31种);2.中国特有分布(30种)。楝科植物的起源推断在早白垩纪。中国楝科植物由印度—马来西亚成分及特有成分组成。热带亚洲的楝科植物主要是通过中南半岛和中国云南。广西和海南等地发生联系,而菲律宾和台湾之间可有直接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大青沟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区系多样性的研究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本文对内蒙古大青沟自然保护区内的真菌区系进行了多样性分析。结果:含10种以上的科为口蘑科、革盖菌科、丝膜菌科、蘑菇科、球盖菇科、蜡伞科和炭角菌科;含5种以上的属为丝盖伞属、小皮伞属、多孔菌属、鳞伞属、光柄菇属、炭角菌属、蘑菇属、赤褶菌属、蜡伞属、湿伞属、靴耳属、囊蘑属、栓菌属和马鞍菌属;从种的组成上可划分为世界分布种(34.11%)、北温带分布种(42.05%)、北温带-澳大利亚分布种(5.30%)、温带-亚热带、热带分布种(3.31%)、欧亚大陆分布种(2.98%)、东亚-北美间断分布种(2.32%)、东亚分布种(1.97%)、中国-日本共有种(4.64%)和特有成分(3.97%)等9个分布型,表现出鲜明的温带区系特征。在区系亲缘关系上与长白山较为接近,而与热带、亚热带的区系较为疏远。  相似文献   

16.
海南鹦哥岭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区系及属种海南新纪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2008年,多次对海南省中部山区鹦哥岭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进行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调查,共记录到39种两栖动物(有尾类1种,无尾类38种),隶属于2目7科23属。其中,包括海南属种新纪录小姬蛙属的德力小姬蛙(Micryletta inornata)和新纪录种马来棱皮树蛙(Theloderma asperum)。另外,还采集到2个待定种,分别为小蟾属物种(Parapelophryne sp.)和一种大型的棱皮树蛙属物种(Theloderma sp.),但需要进一步研究鉴定。鹦哥岭调查中共记录到39种(88.6%)已知在海南有分布的两栖动物,包括11个海南特有种,占海南13种特有两栖动物的84.6%,这说明鹦哥岭自然保护区在海南岛两栖动物多样性的保护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兰科药用植物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兰科Orchidaceae是被子植物三大科之一,是单子叶植物最大的一科。全世界约有500属,20000种。广布于世界各地,主产于南美洲和亚洲的热带地区。我国约有166属,10000种,南北均产之。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和以南各省区,尤以云南、台湾和海南最盛。许多兰  相似文献   

18.
根据紫金山的自然条件和植被特点 ,对该区蕨类植物的区系和分布特点作重点分析 ,结果表明 :1)本区有蕨类植物 95种 (含亚、变种隶属 34科、6 0属 ,其中水龙骨科、鳞毛蕨科等 6科的种类占优 ;2 )本区蕨类植物中热带、亚热带属占总属数 88 33% ,具有典型的热带、亚热带性质 ;3)古老植物成分丰富 ,单种分布的种类较多 ;4 )本区系成分与海南最为密切 ,与江西、浙江密切 ,与河北、东北较为疏远 ;5)分布特点表现为具有 5种生态类型 ,种类集中在海拔 340~ 6 50m区域 .  相似文献   

19.
为揭示江西齐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大型真菌资源及区系特征,采用随机调查法对该区大型真菌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该保护区共有大型真菌40科88属180种,其中子囊菌门2科4属10种,担子菌门38科84属170种;(2)优势科为多孔科、牛肝菌科、红菇科、侧耳科和口蘑科,共计93种,占总种数的51.67%;(3)优势属为红菇属、牛肝属、云芝属、香菇属、小孔菌属、马勃属,共计38种,占总种数的21.11%;(4)从属的区系地理成分上划分为世界分布成分(72.72%)、泛热带成分(15.91%)、北温带成分(10. 23%)和东亚-北美分布成分(1.14%);(5)从种的地理成分上划分为世界分布种(53.33%)、热带-亚热带分布种(11.67%)、东亚-北美间断分布种(11.11%)、北温带分布种(10.00%)、东亚分布种(3.33%)、中国-日本共有种(3. 33%)、中国特有种(2. 78%)、温带-亚热带、热带分布种(1. 67%)、北温带-澳大利亚分布种(1. 11%)、欧亚大陆分布种(1.11%)及温带分布种(0.56%) 11个分布类型。齐云山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表现出从亚热带向北温带过渡的区系特征。  相似文献   

20.
采用全面踏查结合文献研究的方法,对海南文昌地区维管植物组成、区系成分、分布区类型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文昌地区共计有维管束植物201科777属1397种,其中蕨类植物31科46属67种,种子植物170科731属1330种;野生种子植物634属1183种(包括珍稀濒危植物25种,海南特有种49种)。在属级水平上,文昌植物区系以热带成分占绝对优势,热带、亚热带成分占非世界分布总属数的93.23%。在种级水平上,热带亚洲成分和中国特有成分是该地区植物区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中热带亚洲分布及其变型的分布种最多,占非世界广布种的47.26%;中国特有种占非世界广布种的12.01%。此外,村落风水林保存了大量当地珍稀植物和古树名木,对当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建议当地政府加强对村落风水林的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