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香禾糯是我国侗族人民数百年来的传统主食,也是传统农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民族植物学调查与现代分子生物学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黔东南侗族地区传统分类的香禾糯农家品种进行了评价,以便探讨香禾糯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变化。通过8对AFLP引物并基于遗传距离和遗传相似系数,对从黔东南侗族地区收集的95个香禾糯农家品种进行了分析。共检测到707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为619个,占87.55%,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为0.3738,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2446,遗传相似系数为0.7121~0.9958。当遗传相似系数为0.7546时,可划分为Ⅰ、Ⅱ两大类,外加1个特殊品种,其中Ⅰ类群有88个品种,Ⅱ类群有6个品种,来自相同和相邻侗寨或者形态性状相近的品种并没有完全聚在一起。结果表明黔东南地区香禾糯农家品种遗传多样性总体水平较高,特别是传统耕作文化保护较好的侗寨内,其遗传背景差异较大。香禾糯种质资源的多样性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与黔东南地区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有关,还与该地区少数民族的传统耕作制度和民族传统文化延续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香禾糯是侗族地区广泛种植并具有重要意义的一类糯稻农家品种。探讨香禾糯地方品种多样性变化的历史与现实问题,有利于及时制定与侗族地区经济和传统文化发展相适应的香禾糯种质资源保护策略和措施。本研究运用民族植物学、文化人类学、生态学等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自2005年以来,对贵州侗族地区香禾糯品种多样性的变化情况进行了为期12年的调查和统计。结果表明,历史上香禾糯在侗族地区的栽培和利用非常普遍,但从清雍正年间至新中国成立初期,贵州侗族地区经历了3次大型的"糯改粘"运动,导致香禾糯种植面积和品种数量大幅度减少;目前黎平、从江和榕江县侗族地区香禾糯品种大约为100个,比20世纪80年代初调查到的363个品种减少了72.5%,即使在黄岗、高仟等香禾糯种植传统保持相对较好的侗族村寨,其种植面积和品种数量也减少了50%以上,而且这种减少趋势越来越严重。香禾糯品种减少的重要原因是杂交稻的大面积推广,而近年来随着侗族地区社会、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快速发展与变迁,香禾糯品种多样性正在面临新一轮的冲击,消失速度加快。香禾糯的多样性维系与侗族的生产生活和传统文化关系密切,需要及时采取措施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3.
贵州黎平县侗族村寨香禾糯资源利用与保护现状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特色稻种香禾糯是我国水稻研究的宝贵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这一资源具有重要意义。采取查阅文献、普查资源、专业组队、地方座谈、制定方案、实地考察和采集样品等多种方式,对贵州省黎平县6个乡(镇)15个行政村侗族村寨香禾糯资源利用与保护现状进行了全面考察,结果发现黎平县作为香禾糯的主要产区和"糯食文化圈"的发祥地之一,至今仍保留较为多样的遗传资源,凝聚了丰富的传统知识,采集样品45份;香禾糯的利用、保护和传承与当地民族文化密切相关,相互交融,已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民族文化元素,渗透到侗族百姓日常饮食、宗教祭祀和节日庆典的方方面面。针对当前黎平县香禾糯资源保护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持续利用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具有典型喀斯特环境特点的贵州兴义坡岗自然保护区为例开展实地调查和文献研究。通过层次分析法和人与自然耦合系统模型构建, 从文化景观视角探讨了喀斯特地区自然与文化系统的历史演化过程中, 国家生态政策制度与乡规民约等乡土保护体系对生物文化多样性的驱动作用。研究结果表明: 坡岗保护区经历了管护主体和保护利用态度的转变, 保存了典型的喀斯特自然生态系统, 当地世居的少数民族群体在长期生存与适应过程中创造了极具特色的传统民族文化。坡岗自然保护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形成一个地理重合、协同进化且相互作用的维持系统。生物文化多样性耦合体系主要存在国家政策制度类与乡规民约等乡土文化类两种驱动因素。应加强西南喀斯特地区的生物文化多样性的保护, 推动该地区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的协同发展; 除了政策与制度类驱动因子的直接作用, 还需要注重村规民约以及生态传统知识等乡土文化的驱动作用, 以避免保护区自然与文化保护体系的割离。  相似文献   

5.
邵桦  杨京彪  薛达元 《生物多样性》2021,29(8):1120-26543
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相辅相成, 传统文化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作用已经得到广泛认可。佤族在长期利用和管理当地生物资源的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民族文化, 研究佤族传统文化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作用对当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佤族聚居人口最多的西盟佤族自治县与沧源佤族自治县作为研究区域, 采用生态学和民族学方法调查了佤族利用的野生植物资源及相关传统文化。结果表明: 佤族传统使用的野生植物十分丰富, 是当地佤族形成传统饮食、医药、服饰、建筑文化的物质基础。基于自然崇拜形成的生态观、习惯法和节庆习俗可促进当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地方政府在传统文化和传统知识保护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已经应用于扶贫和乡村振兴的产业发展; 市场化和城市化发展、生活方式改变、生物资源减少、保护意识薄弱、外来文化侵蚀等是文化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因素; 地方社区将特色生物资源转化为生态产品的能力不足, 制约了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此, 亟需健全保护传统知识和传承民族文化的政策和制度, 建立传统知识数据库, 加强宣传教育、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 充分发挥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西双版纳是保存有大面积热带森林的地区,倍受海内外的关注.从本世纪30~40年代到90年代的研究表明西双版纳处于热带亚热带过渡地带的特殊性,其生态环境和生物成分不仅在生物演化中意义显要而且也是发展地方经济的重要资源.西双版纳为多民族聚居区,居住着傣族、爱尼族约20个民族或未定族群.各民族有其特殊的土地和自然资源利用传统.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特别是橡胶种植的扩大,严重地损坏了西双版纳的热带森林及其生态环境,也使优秀传统文化在丧失.保护生态环境和优秀传统文化成了西双版纳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程卓  张晴  龙春林 《生物多样性》2022,30(7):22372-9918
《生物多样性公约》《名古屋议定书》《植物科学深圳宣言》等指导性文件都强调要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重要作用。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在生物文化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民族植物学研究人与植物的相互作用关系, 是研究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最主要学科领域, 近些年来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进展, 研究成果对于《植物科学深圳宣言》第六个优先领域目标的完成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回顾了近年来特别是《植物科学深圳宣言》发布后的民族植物学研究状况, 主要从认知、利用、保护、管理植物等方面进行概述, 以便全面了解近期民族植物学研究的发展状况, 保护传统知识和植物文化, 为生物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近期获得的民族植物学成果, 说明民族植物学研究可以解决当下的一些热点问题。民族植物学的研究发现, 该学科能极大地促进传统知识、植物文化、生物文化多样性的保护, 尤其在农家品种以及濒危语言的保护方面有着巨大优势。  相似文献   

8.
用民族植物学观点和方法,分析聚居于贵州省黔东南的侗族民间在饮食习惯、常用医药、传统民居、生活用具、生产方式、民间信仰和自然崇拜等方面利用植物资源的传统知识。结果表明:该地区侗族日常生活涉及的植物约122种,在侗族人物质和精神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包括食用植物、药用植物、染料植物、信仰植物、民居建筑及生活用具植物等。黔东南侗族在保护和利用植物资源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形成了具有特异性的民族文化,这些传统知识对植物资源的保育和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正笔者以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为主要对象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民族森林文化等科学研究已近一甲子,十分关注生态环境问题。近时,笔者了解到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象明乡的苏底村正在建设一座水电站。虽然该项目已在2011年5月作过环评,但该环评并没有很好地阐明水电站的建设对该地区的生态环境、民族文化和经  相似文献   

10.
贵州蔬菜资源的民族传统文化初步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是我国少数民族聚集区,蔬菜资源多样性十分丰富。然而,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外来文化的渗透,该地区正经历着较大的变迁,少数民族蔬菜资源和传统文化正在逐步消失。为了保护和发扬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和蔬菜资源,对该地区的15个县和9个民族进行了系统的蔬菜资源和文化调查,旨在为国家保护和发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制定蔬菜资源保护政策和科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研究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