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与血液制品病毒灭活有关的一些方法,对灭活或清除血传病毒,保证血液制品的安全性、有效性都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和大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血液制品的安全性愈来愈受到关注。为了提高血液制品的安全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相关指导原则要求生产工艺要具有一定的去除/灭活部分病毒能力,生产过程中应有特定的去除/灭活病毒方法。我们对几种适用于血液制品的病毒灭活方法及病毒去除工艺进行综述,以期对生产及科研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实验建立了Sindbis病毒在BHK-21细胞内蚀斑形成的方法,Sindbis病毒接种于BHK-21细胞内,3天半染色,结果显示蚀斑清晰可见,直径为2-4mm,病毒滴度已达高峰期,同时将此方法用于血液制品病毒灭活实验中,结果表明该方法准确、客观,Sindbis病毒在S/D低pH孵放法等灭活病毒实验中作为有脂质包膜类病毒的指示病毒具有相对稳定性,较为适宜并且能客观的体现出各种灭活方法灭活病毒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实验建立了Sindbis病毒在BHK-21细胞内蚀斑形成的方法,Sindbis病毒接种于BHK-21细胞内,3天半染色,结果显示蚀斑清晰可见,直径为2-4mm,病毒滴度已达高峰期,同时将此方法用于血液制品病毒灭活实验中,结果表明该方法准确、客观,Sindbis病毒在S/D低pH孵放法等灭活病毒实验中作为有脂质包膜类病毒的指示病毒具有相对稳定性,较为适宜并且能客观的体现出各种灭活方法灭活病毒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正>尽管NANBH因子作为血浆制品的病毒污染因子已认识许久,但只是在识别了后才把注意力集中在灭活病毒所需的方法上。从那时起,在血浆成分中血传病毒的灭活就成了血液制品生产者的一个中心问题,并开始对各种理化灭活病毒的方法进行普遍评价。  相似文献   

6.
S/D法处理凝血因子浓缩物类制品的病毒灭活验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水泡性口炎病毒 (VSV)为指示病毒 ,验证应用有机溶剂 /去污剂 (简称S/D)法灭活血液制品中病毒的生产工艺 ,并对不同厂家不同批号的四种凝血因子浓缩物类制品 (中间品 )的病毒灭活效果进行了分析总结。结果表明当制品中TNBP和Tween80终浓度为 0 3%和 1 0 % ,在 2 5± 1℃处理 6小时后对于包膜病毒确有显著的灭活效果。  相似文献   

7.
纤维蛋白原对治疗获得性或先天性纤维蛋白原缺乏或低下造成的凝血障碍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传统工艺生产的纤维蛋白原是传播肝炎病毒的高危产品,1978年美国FDA取消其临床使用许可使该种产品在世界范围内的使用日趋减少。进入八十年代,血液制品病毒灭活技术的发展使易变性的纤维蛋白原的灭活成为可能。本文对该制剂的病毒灭活技术作一概述和讨论  相似文献   

8.
探究几种实验室常规消毒灭活方法对腮腺炎病毒的灭活效果,为实验室进行腮腺炎病毒消毒工作提供基础数据。本研究采用热灭活、紫外线灭活和化学试剂灭活三种方法对腮腺炎病毒进行灭活处理,灭活处理后腮腺炎病毒采用细胞培养技术进行病毒滴定,评估上述灭活方法对腮腺炎病毒的灭活效果。热灭活方法显示,腮腺炎病毒对热敏感,随温度升高和热灭活时间增长对腮腺炎病毒灭活有明显加强作用。65℃30min、60min和70℃10min、30min、60min可有效灭活腮腺炎病毒;紫外线灭活方法显示,紫外线照射15min,30min,60min均可有效灭活涂抹在平皿表面的腮腺炎病毒,但对毒株液倾倒导致的MuV液体不能达到完全灭活效果;化学试剂灭活方法显示,三氯异氰泡腾片、1%过氧化氢、3%过氧化氢和75%乙醇根据试剂说明书处理后病毒均能有效灭活腮腺炎病毒。三种灭活方法在一定条件下均能实现对腮腺炎病毒的灭活,可以作为实验室常规灭活腮腺炎病毒方法。建议使用65℃30min或70℃10min对腮腺炎病毒进行有效灭活。紫外线适用于对腮腺炎病毒进行表面消毒,但对液滴状病毒污染建议使用化学试剂进行有效灭活。  相似文献   

9.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制备中的病毒灭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的制备中,采用有机溶剂结合表面活性剂(S/D)处理或60℃10小时液态加热(巴氏灭活法)的方法对组分Ⅱ(IgG)进行病毒灭活处理,灭活效果用指示病毒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S/D法可有效灭活脂包膜病毒VSV和Sindbis,巴氏灭活法则对上述病毒以及Vaccinia和Echo病毒均有较好的灭活作用。经病毒灭活处理的免疫球蛋白,在理化及生物学特性上基本未受到不利影响,用两种方法分别处理组分Ⅱ后制备的IVIG,其主要特性指标均符合该制品的有关质量规定。  相似文献   

10.
<正>病毒感染性灭活和在制备死疫苗时灭活控制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有一适当的方法来测定灭活过程中病毒材料的感染性。对于动物病毒,广泛使用鸡胚的滴定方法。 结果可用Reed和Muench的方法测算。该法是将每一稀释度的病毒材料接种若干个鸡胚并记录感染鸡胚的数量。随着稀释度增加,受感染的鸡胚数量在一定稀释度时开始减少。从而可以计算出原始材料中病毒的滴度。  相似文献   

11.
<正>静注免疫球蛋白制品(IVIG)作为安全产品已赢得了良好声誉,IVIG中HIV和乙型肝炎的传染已被排除,对非甲非乙型肝炎的安全性提出了疑问并作了报导,但仍需作进一步的研究。 对IVIG制品使用最频繁的病毒灭活方法有低pH贮存、pH4/胃蛋白酶处理和β-丙内酯处理。在IVIG制品中,对干热处理法和有机溶剂与表而活性剂结合法作为病毒灭活步骤也作了研究。 所有这些病毒死活方法的主要适用处即主要的血液传播病毒群是脂包、酸性不稳定型和热歌感型。这样就遗留了大量的非脂包、非酸性不稳定病毒,对灭活这些病毒的其它方法也应继续进行研究。 最近才确定特性的含有一条单链RNA的丙型肝炎病毒,表现出类似于鼠疫病毒和黄热病病毒的顺  相似文献   

12.
<正>冻干血浆制品的热处理已被用于降低感染病毒传播的危险,特别是那些能引起肝炎的病毒。当认识到血浆制品能传播AIDS HIV因子的病因时,美国国家血友病基金会的医学和科学顾问委员会和疾病控制中心推荐使用热处理的制品,以降低传播病毒的危险。使用不包括病毒灭活步骤的方法提取的凝血因子,在美国不再被批准。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制备具备完整空间构型且纯度在90%以上的灭活HIV-1病毒,用于HIV疫苗研究。方法应用化学制剂2,2’-dithiodipyridine(aldrithiol-2;AT-2)灭活HIV-1病毒,对灭活的病毒超速离心浓缩并洗涤去除灭活用的化学制剂AT-2。采用分子筛技术去除灭活病毒中残存的杂质蛋白质。结果 250μmol/L AT-2与HIV-137℃作用1 h可以彻底灭活病毒的感染性,同时保留病毒的免疫原性。灭活的病毒纯化后检测不到AT-2的残留,检测牛血清蛋白残余量低于50 ng/mL。结论灭活的HIV-1病毒经过纯化后纯度达到95.6%,可以满足作为HIV疫苗研究的免疫刺激剂的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14.
<正>用大量混合人血浆制备血液制剂诸如凝血因子浓缩物可能含有诸如HBV、NANBHV或HIV等内源性病毒已被完全确认。因此,对血浆蛋白处理以便达到有效地灭活各类病毒,减少血液制剂传播疾病的危险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制备注射用胸腺肽,并评价其病毒灭活/去除工艺的可行性和可信度。方法将麻疹病毒(MV)、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和甲肝病毒(HAV)作为指示病毒,分别在pH值3.2±0.3于-20℃冻存21 d、80℃加热5min灭活病毒、在进压0.15 MPa、回流压0.05 MPa下先后用截留相对分子质量10kD的中空纤维柱和膜包滤器循环超滤去除病毒,并于病毒灭活/去除前后分别取样感染宿主细胞,做病毒滴定,以病毒是否灭活/去除或病毒量下降是否大于4.0 Log作为病毒是否有效灭活/去除的标准。结果经过酸沉灭活后,3种指示病毒的滴度均有所降低;经过加热灭活后,MV和VZV均未检出,滴度下降大于4.0 Log;经超滤去除病毒后,3种指示病毒均未检出,滴度下降均大于4.0Log,且经盲传复壮后均未检出病毒。结论注射用胸腺肽生产工艺中的低pH孵放法、加热法、超滤法的联合运用可以有效地灭活/去除病毒。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利用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感染动物模型,评价亚甲蓝光化学病毒灭活方法对血液成分中DNA病毒的灭活效果。方法 将超离纯化的DHBV分别加入人血浆或人红细胞,经亚甲蓝光化学灭活病毒,将含不同基因组拷贝数DHBV的血浆成分经静脉感染1 d龄雏鸭。采用放射性核素核酸杂交法对血清中DHBV DNA进行检测,计算病毒灭活处理前、后人血浆及人红细胞中DHBV的半数感染计量(ID50)。结果 结果显示加入DHBV的血浆在未经灭活处理前对1 d龄雏鸭的ID50值为103.33,而经病毒灭活处理后ID50值为1010拷贝,灭活处理可使病毒感染性滴度下降达6个Log;加入DHBV的红细胞灭活前ID50值为103.35,经灭活处理后ID50值为108.35拷贝,灭活处理使病毒感染性滴度下降5个Log。结论 利用DHBV感染动物模型,可以检测到少量病毒在自然感染宿主体内的感染性,可用于评判血液成分中病毒灭活方法的效果,亚甲蓝光化学处理对血浆中DNA病毒的灭活效果较好于对红细胞中DNA病毒的灭活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正>自六十年代后期以来,患血友病A的病人用血浆浓缩物进行治疗,在以后的二十年中,以冷沉淀为原料提制的几种中间体以及高度纯化制品的各种类型浓缩物已被使用。最近,应用免疫吸附剂获得的高纯因子Ⅷ浓缩物已制备出来 表1概括了因子Ⅷ浓缩物在质量上的进展。为急需提高浓缩物的质量,则要求减少异源蛋白质的含量,依据一些体外研究报道此异源蛋白质可引起免疫抑制。此外,自1984年以来尽管所有的血浆衍生物均经过了病毒灭活过程。这些高纯浓缩物也还要求尽可能减少病毒污染。  相似文献   

18.
了解植物病毒在不同水体与温度条件下的灭活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本文以典型植物病毒烟草花叶病毒(TMV)为模型,比较了其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在闽江水、自来水、生活污水、微孔滤膜过滤除菌污水及超纯水中的灭活动力学。结果显示,温度是导致TMV灭活的重要因素,水温升高,病毒灭活速率加快;此外,某些水质因子也影响TMV的灭活效率,其中可溶性盐的存在及其含量对TMV的灭活会因所处的环境不同而异;某些微生物或代谢产物对植物病毒TMV具有灭活作用,而能生化降解的有机质加速TMV灭活可能是通过促进水体中的微生物增殖而起作用。  相似文献   

19.
<正>随着认识的提高,传染性病毒可以由人血浆及重组/单克隆抗体所制的静注生物制品引起传播,所以,更多的努力趋于除去或灭活这些病毒。对由人血浆提取的治疗用蛋白,包括用加热、化学灭活剂、紫外线照射、基本脂类溶剂抽提、特异抗体中和和用各种分离技术除去病毒,都做了研究。对除去病毒的方法的基本要求是有选择的灭活或去除传染因子,保护制品的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20.
建立制备病毒灭活SD血浆的方法。血浆内加入 1%TNBP/ 1%TritonX10 0 ,30℃保温 4h后用反相层析和超滤去除血浆中的TNBP和TritonX10 0。在 30℃保温 15min后血浆内脂包膜病毒全部被杀灭。超滤后的血浆内TNBP和TritonX10 0的含量都低于 5mg/L。SD血浆蛋白含量的改变都在准许的范围内。建立了一种病毒灭活血浆的制备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