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探究SIF对肌肉生长的影响,我们用6周龄SD雄性大鼠作为实验对象,运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研究不同浓度大豆异黄酮(soybean isoflavone,SIF)作用下的雄性大鼠肌纤维形态学变化和α-肌动蛋白(α-actin)、肌球蛋白(myosin)及其m RNA表达量的变化。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显示,中、高剂量组肌纤维直径极显著高于溶媒对照组(P0.01)。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中、高剂量组α-actin表达量极显著高于溶媒对照组(P0.01);myosin表达量高剂量组极显著高于溶媒对照组(P0.01),中剂量组显著高于溶媒对照组(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目的基因α-actin和myosin m RNA的表达量变化与蛋白表达基本一致。以上结果表明,SIF能够通过促进α-actin和myosin蛋白及m RNA在肌肉中的表达,使雄性大鼠肌纤维增粗。可为大豆异黄酮改善肌肉收缩、促进骨骼肌纤维增粗提供理论指导和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基于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Toll样受体4(TLR4)/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探讨忍冬苷对脓毒症肝损伤大鼠的影响。方法: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地塞米松10 mg/kg)、忍冬苷低剂量(7.5 mg/kg)、忍冬苷中剂量(15 mg/kg)、忍冬苷高剂量(30 mg/kg)组,每组10只。采用盲肠结扎穿刺法建立大鼠脓毒症模型。实验结束后麻醉大鼠取血制备血清,检测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0(IL-10)含量;分离肝组织称重,计算肝脏指数,一部分用于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一部分用于制备组织匀浆检测组织中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活性及HMGB1、TLR4、NF-κB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中MDA、TNF-α、IL-6含量、肝脏指数以及肝组织中AST、ALT活性、HMGB1、TLR4、NF-κB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5),SOD活性与IL-10含量显著下降(P<0.05);且肝组织出现明显病灶,肝细胞水肿变性,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与模型组比较,阳性对照组与忍冬苷各剂量组大鼠血清中MDA、TNF-α、IL-6含量、肝脏指数以及肝组织中AST、ALT活性、HMGB1、TLR4、NF-κB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SOD活性与IL-10含量显著升高(P<0.05);忍冬苷低、中剂量组仍可见病灶和水肿,但病变减轻;地塞米松组与忍冬苷高剂量组肝细胞结构趋于正常,未发现病灶。与阳性对照组比较,忍冬苷低、中剂量组大鼠血清中MDA、TNF-α、IL-6含量、肝脏指数以及肝组织中AST、ALT活性、HMGB1、TLR4、NF-κB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SOD活性与IL-10含量显著降低(P<0.05);忍冬苷高剂量组上述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忍冬苷通过下调HMGB1/TLR4/NF-κB信号通路的表达,抑制氧化应激,减轻炎症反应,改善肝功能,发挥对脓毒症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研究芒果苷(MFN)对大鼠酒精性肝炎(AH)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水飞蓟宾组(SYN,20 mg/kg)和MFN高、低剂量组(100、50 mg/kg),采用灌胃给予40%酒精(10 m L/kg)建立AH大鼠模型,同时给予药物治疗。4周后,检测血清中ALT、AST、TBIL、DBIL和IBIL的浓度,肝组织中TNF-α和IL-6的水平以及NF-κB mRNA的表达,并观察肝组织HE和油红O染色情况。结果表明,模型组大鼠血清中ALT、AST、TBIL、DBIL和IBIL的浓度明显升高(P0.01),肝组织中TNF-α和IL-6含量以及NF-κB mRNA表达水平亦明显升高(P0.01),同时肝脏出现大量空泡病变、肝细胞肿胀、脂肪变性、炎性细胞浸润等现象。MFN高、低剂量组对上述指标异常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P0.01,P0.05),肝细胞病变程度明显减轻,并且具有剂量依赖性。因此,MFN具有良好的抗AH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促进肝细胞修复,调节肝细胞炎症因子TNF-α、IL-6水平和NF-κB的mRNA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4.
艾青  葛璞  代洁  梁天才  杨青  林玲  张力 《生理学报》2015,(1):97-102
本文旨在通过观察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抑制剂氨基三唑(aminotriazole,ATZ)对酒精诱导的急性肝损伤的影响,初步探讨CAT在酒精性肝损伤中的可能作用。以雄性Sprague Dawley(SD)大鼠为实验对象,采用酒精腹腔注射诱导急性肝损伤,在造模前30 min腹腔注射不同剂量ATZ(100~400 mg/kg)或相同体积溶剂(对照)。造模24 h后,检测大鼠血浆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及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水平,用HE染色法观察肝组织病理改变程度,用试剂盒检测肝组织内CAT活性、过氧化氢(hydrogen peroxide,H2O2)水平及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ELISA法检测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及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结果显示,ATZ处理可剂量依赖性降低酒精暴露大鼠血浆中ALT、AST及LDH水平,并减轻酒精诱导的肝组织病理损伤;ATZ可抑制酒精暴露大鼠肝组织内CAT活性、降低H2O2水平及MDA含量;ATZ也可下调酒精暴露大鼠血浆中TNF-α和IL-6水平。以上结果表明,ATZ可减轻酒精诱导的大鼠急性肝损伤,提示CAT可能在酒精性肝损伤中发挥了重要的致病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白桦脂酸(BA)对刀豆蛋白(Con A)诱导的急性免疫性肝损伤小鼠细胞因子及凋亡相关蛋白Bcl-2、activated-Caspase-3表达量的影响。方法将60只雄性KM小鼠随机分为6组,包括正常对照组,肝损伤模型组,联苯双酯(BIF)阳性对照组,BA高、中、低剂量组(H-BA、M-BA、L-BA组剂量分别为30 mg·kg~(-1)、15 mg·kg~(-1)、7.5 mg·kg~(-1))。BIF阳性对照组和BA高、中、低剂量组预防性给药15 d后,尾静脉注射20 mg·kg~(-1)Con A构建小鼠急性免疫性肝损伤模型。采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含量;ELISA法测定血清炎性细胞因子IL-2、IL-4、IL-10、TNF-α、IFN-γ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肝组织凋亡相关蛋白Bcl-2、activated-Caspase-3表达量的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肝损伤模型组血清ALT和AST含量明显降低,IL-2、IL-4、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γ干扰素(IFN-γ)水平明显升高,Bcl-2表达量下降而activated-Caspase-3表达量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肝损伤模型组比较,BA不同剂量组可显著降低Con A所致急性肝损伤小鼠血清ALT和AST含量,使小鼠血清中IL-2、IL-4、TNF-α、IFN-γ水平显著降低,而IL-10水平显著升高,尤其是H-BA组、M-BA组,同时使Bcl-2表达量升高、activated-Caspase-3表达量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BA对由Con A诱导的小鼠急性免疫性肝损伤具有拮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抗凋亡及降低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和提高抗炎细胞因子水平、减轻T淋巴细胞毒性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老鹳草素对脂多糖(LPS)所致小鼠免疫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60只小鼠被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水飞蓟素组(180 mg/kg)和老鹳草素低、中、高剂量组(50、100、200 mg/kg),小鼠腹腔注射10 mg/kg的LPS诱导免疫性肝损伤。采取HE染色观察小鼠肝细胞病理改变情况;生化法检测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活性、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IL)水平,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肝组织中炎症因子白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6(IL-6)的含量;蛋白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肝组织中p-ASK1、ASK1、MKK4、p-MKK4、JNK、p-JNK、c-Jun和p-c-Jun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老鹳草素各剂量组和水飞蓟素组小鼠肝组织炎症坏死和凋亡现象有不同程度的减轻。与模型组相比,老鹳草素各剂量组可显著降低血清中的ALT、AST、ALP、TBIL、MDA和肝组织中IL-1β、TNF-α和IL-6水平,上调血清中SOD和GSH-Px的水平,并且抑制肝组织中p-ASK1、p-MKK4、p-JNK、p-c-Jun的表达。综上所述,老鹳草素对LPS诱导的免疫性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JNK通路相关。  相似文献   

7.
基于IL-6/JAK2/STAT3信号通路探讨岩白菜素对四氯化碳(CCl_4)致大鼠急性肝损伤的保肝作用及其作用机制。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水飞蓟素(120 mg/kg)组、岩白菜素低、中、高(20、40、80 mg/kg)剂量组,每组10只。水飞蓟素组、岩白菜素各剂量组大鼠按照10 mL/kg灌胃给药,正常组和模型组灌胃相应体积溶剂,每日1次,连续1周。末次给药2 h后,除正常组以外,其余各组腹腔注射25%四氯化碳(CCl_4)橄榄油溶液2 mL/kg,建立急性肝损伤大鼠模型。禁食不禁水,16 h后眼球取血,并收集肝脏。生化法测定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白蛋白(ALB)、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水平或活性。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检测肝组织中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含量。采用HE染色观察肝组织的病理变化程度,免疫组化(IHC)观察肝组织中IL-6的表达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IL-6/JAK2/STAT3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实验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岩白菜素各剂量组和水飞蓟素组大鼠肝组织炎症坏死和IL-6表达不同程度的减轻。岩白菜素可显著降低血清中的ALT、AST、MDA和肝组织中TNF-α、IL-6和IL-1β活性或水平,上调血清中ALB、SOD和GSH-Px的活性或水平,并且抑制IL-6/JAK2/STAT3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综上所述,岩白菜素对CCl_4致急性肝损伤大鼠具有保护作用,其保肝机制可能与IL-6/JAK2/STAT信号通路介导的炎症反应和抗氧化有关。  相似文献   

8.
探讨甘草酸二铵(Diammonium glycyrrhi zinate,DG)对刀豆蛋白(Concanavalin A,Con A)致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连续给予ICR小鼠各保肝药的临床等效量7天后,再以Con A造成小鼠肝损伤。生化法检测血清中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含量;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特征;通过药物代谢物与转氨酶异常大鼠血清共孵育,检测DG对转氨酶活性的直接作用;免疫组化、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中凋亡蛋白和炎性细胞因子的水平,探讨DG的保肝机制。结果显示,58. 5 mg/kg DG能够改善Con A所致小鼠肝脏病理损伤,降低小鼠血清中AST、ALT水平,而对AST、ALT的活性没有直接抑制作用;并且DG可以抑制肝细胞凋亡(下调cleaved Caspase-3、cleaved PARP以及BAX/BCL-2的表达)和炎性反应(降低TGF-β1、COX-2、IL-6、TNF-α和IFN-γ等炎性因子水平)。综上所述,DG可改善Con A致小鼠急性肝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细胞凋亡和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9.
探讨甘草酸二铵(Diammonium glycyrrhi zinate,DG)对刀豆蛋白(Concanavalin A,Con A)致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连续给予ICR小鼠各保肝药的临床等效量7天后,再以Con A造成小鼠肝损伤。生化法检测血清中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含量;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特征;通过药物代谢物与转氨酶异常大鼠血清共孵育,检测DG对转氨酶活性的直接作用;免疫组化、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中凋亡蛋白和炎性细胞因子的水平,探讨DG的保肝机制。结果显示,58. 5 mg/kg DG能够改善Con A所致小鼠肝脏病理损伤,降低小鼠血清中AST、ALT水平,而对AST、ALT的活性没有直接抑制作用;并且DG可以抑制肝细胞凋亡(下调cleaved Caspase-3、cleaved PARP以及BAX/BCL-2的表达)和炎性反应(降低TGF-β1、COX-2、IL-6、TNF-α和IFN-γ等炎性因子水平)。综上所述,DG可改善Con A致小鼠急性肝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细胞凋亡和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研究CCl4致小鼠肝损伤组织匀浆和血浆一些免疫介质含量的变化以探讨这些免疫介质在CCl4诱发肝损伤过程中作用机制.分别选用30只健康成年小鼠,雌雄各半,随机分成对照组和CCl4负荷组,每组15只.通过腹腔注射CCl4诱发肝损伤后,分别在第2、4、6周检测肝组织匀浆cAMP、cGMP和MDA及血浆IL-2、TNF-α水平的变化.结果显示,在整个实验期内,CCl4组肝组织匀浆cAMP水平均低于或明显低于对照组;cGMP在实验第2周后,高于或显著高于对照组;cAMP/cGMP比值呈现下降趋势,并低于或明显低于对照组;MDA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在整个实验期内,CCl4组血浆IL-2水平下降或显著下降;TNF-α水平则均高于或显著高于对照组.结果提示,CCl4负荷诱发免疫介质cAMP、cGMP、TNF-α和IL-2发生剧烈变化,在介导肝损伤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CCl4致小鼠肝损伤中几种免疫介质含量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研究CCl4致小鼠肝损伤组织匀浆和血浆一些免疫介质含量的变化以探讨这些免疫介质在CCl4诱发肝损伤过程中作用机制。分别选用30只健康成年小鼠,雌雄各半,随机分成对照组和CCl4负荷组,每组15只。通过腹腔注射CCl4诱发肝损伤后,分别在第2、4、6周检测肝组织匀浆cAMP、cGMP和MDA及血浆IL-2、TNF-α水平的变化。结果显示,在整个实验期内,CCl4组肝组织匀浆cAMP水平均低于或明显低于对照组;cGMP在实验第2周后,高于或显著高于对照组;cAMP/cGMP比值呈现下降趋势,并低于或明显低于对照组;MDA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在整个实验期内,CCl4组血浆IL-2水平下降或显著下降;TNF-α水平则均高于或显著高于对照组。结果提示,CCl4负荷诱发免疫介质cAMP、cGMP、TNF-α和IL-2发生剧烈变化,在介导肝损伤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芍药苷对四氯化碳(CCl_4)诱导的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将36只健康雄性C57BL/J小鼠随机分成6组:空白组,芍药苷对照组,CCl_4模型组(0.1%,20 mL/kg),高、中、低剂量芍药苷+CCl_4组(10 mg/kg,30 mg/kg,100 mg/kg),每组6只。24 h后眼球取血收集血清,测定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肝脏的组织学改变;试剂盒测定肝组织中SOD、GSH-PX、CAT的活性及MDA和GSH含量;ELISA法检测血清中TNF-α、IL-6含量;试剂盒检测小鼠肝组织中Caspase-3的活性;q RT-PCR检测肝组织中HO-1 mRNA的表达。实验发现PAE降低小鼠血清ALT、AST水平,改善肝脏的病理形态;芍药苷抑制CCl_4诱导氧化应激,升高肝组织HO-1 mRNA水平;降低TNF-α、IL-6含量;芍药苷减低肝组织中Caspase-3活性,减少肝细胞凋亡。由此可知,芍药苷可保护CCl_4诱导的急性肝细胞损伤,该保护作用可能与抑制脂质过氧化,减少促炎细胞因子产生,减少肝细胞凋亡,促进抗氧化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3.
探讨田基黄提取物(HJT)抗四氯化碳(CCl_4)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HF)的作用及其机制。将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秋水仙碱(0. 12 mg/kg)组和HJT(16 000、8 000、4 000 mg/kg)剂量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腹腔注射40%的CCl_4橄榄油溶液(1 mL/kg),2次/周,建立HF模型;同时各给药组灌胃相应剂量药物,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等体积蒸馏水,连续6周。末次给药后,采用HE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大鼠肝组织病理学改变;生化法检测血清中ALT、AST活性;生化法检测肝组织中SOD、GSH-PX活性和MDA含量;ELISA法检测血清中HA、LN、PCⅢ、Ⅳ-C含量;ELISA法检测肝组织IL-1β、IL-6和TNF-α的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肝组织中TGF-β1和α-SMA表达水平。结果显示,HJT(16 000、8 000、4 000 mg/kg)剂量组和秋水仙碱组能显著降低HF大鼠血清中ALT、AST、HA、LN、PC-Ⅲ、Ⅳ-C活性或含量,降低肝组织MDA含量,增加SOD和GSH-PX活性,同时减少肝组织IL-1β、IL-6及TNF-α含量,抑制肝组织TGF-β1和α-SMA蛋白表达;病理组织切片结果显示:HJT各剂量组和秋水仙碱组大鼠肝组织炎症坏死和HF病变程度明显减轻。本研究结果表明,HJT对CCl_4诱导的HF大鼠有显著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抗炎、抗氧化和抑制TGF-β1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两种急性免疫性肝损伤小鼠模型的肝功能及淋巴因子变化特点和规律,为研究抗肝炎药物提供理想的动物模型。方法选用BCG+LPS和Con-a建立两种免疫性肝损伤模型。以小鼠血清转氨酶水平变化及肝脏病理学检查作为肝损伤判断标准,以ELISA法测定血清中IL-2、IL-4、IL-10、TNF-α、IFN-r的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两组模型ALT、AST的活性均显著升高(P〈0.01);BCG+LPS组IL-2、IFN-r、TNF-α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但IL-4、IL-10的含量无明显变化;Con-a组IL-2、IL-4、IL-10、TNF-α、IFN-r的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两组模型均出现严重的肝组织病理改变。结论Con-a建立的免疫性肝损伤模型更适用于防治免疫性肝损伤药物的筛选和研究。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探究雷公藤甲素(Triptolide)对刀豆蛋白A(Concanavalin, Con A)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雄性BALB/c小鼠30只,随机等分为正常对照组、Con A模型组和雷公藤甲素治疗组。通过尾静脉注射Con A构建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微孔板法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水平,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化、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肝组织及血清中细胞因子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on A诱导急性肝损伤小鼠血清ALT、AST水平显著增高(P<0.05),肝组织呈局灶性炎性浸润、坏死。与Con A模型组比较,雷公藤甲素治疗组小鼠血清ALT、AST水平显著下降(P<0.05);肝组织病理程度明显减轻;肝组织中CD4+T细胞的浸润降低,促炎细胞因子(IFN-γ、TNF-α、IL-1β、IL-2)的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雷公藤甲素可以通过抑制CD4+T细胞向肝脏募集,下调IFN-γ、TNF-α、IL-1β、IL-2的表达,有效防治Con A诱导的急性免疫性肝损伤。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乌司他汀对急性重症胆管炎(ACST)大鼠肝屏障的保护作用。方法:60只雄性SD大鼠通过手术造成胆总管梗阻并注射细菌内毒素造成ACST模型,造模48 h后处死,随机分成5组,每组12只,分别进行假手术(SN组)、ACST造模手术(ACST组)、ACST造模手术+乌司他汀治疗,依据乌司他汀浓度分为低(20000 U/kg·d)(ASCT-L组)、中(40000 U/kg·d)(ASCT-M组)、高(80000 U/kg·d)(ASCT-H组)三组,采集血液进行总胆红素(TB)、谷丙转氨酶(ALT)、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检测,采集部分肝组织进行组织染色,检测肝细胞凋亡率并分析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和ZO-1基因表达水平。结果:与SN组比较,造模后各组大鼠TB和ALT水平均显著升高(均P0.05),乌司他汀治疗后各组大鼠TB和ALT水平随剂量增加而明显降低,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造模后大鼠IL-6、IL-10和TNF-α水平均显著升高,乌司他汀治疗后各组大鼠IL-6和TNF-α水平随剂量增加而降低,IL-10水平随剂量增加而升高,不同剂量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CST组肝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SN组,Occludin和ZO-1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乌司他汀治疗后各组大鼠肝细胞凋亡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Occludin和ZO-1基因表达水平有不同程度的升高(P0.05)。结论:乌司他汀治疗ACST大鼠疗效显著,对肝屏障功能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其治疗效果与剂量呈现明显的相关性,其机制及合适的给药剂量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对小鼠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 AHF)的干预作用。方法:通过腹腔注射D-GaIN/LPS构建AHF小鼠模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AHF模型组(AHF组)和糖皮质激素处理急性肝衰竭组(GCs + AHF组)。通过全自动生物化学分析仪检测小鼠血清中ALT、AST、TBA、TBIL、DBIL水平;采用ELISA试剂盒测定小鼠血清中IL-1β、TNF-α、IL-6水平;通过定量PCR检测mRNA表达水平;苏木精-伊红(H&E)染色检测肝组织病理学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肝组织中SOX9表达水平;蛋白质印迹检测Hedgehog信号通路关键蛋白因子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HF组小鼠血清ALT、AST、TBA、TBIL、DBIL、MDA、TNF-α、IL-1β和IL-6水平显著升高,SOD、GSH和CAT活性水平显著降低(P<0.01);与AHF组相比,GCs+AHF组小鼠血清中ALT、AST、TBA、TBIL、DBIL、MDA、TNF-α、IL-1β和IL-6水平显著降低,SOD、GSH和CAT活性水平显著升高(P<0.01)。H&E染色结果显示,对照组小鼠的肝脏切片显示正常的细胞结构,AHF组小鼠出现广泛的细胞坏死和炎性细胞浸润;与AHF组相比,GCs + AHF组小鼠中细胞坏死和炎性细胞浸润等病理变化显著减弱。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AHF小鼠肝脏中SOX9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AHF组相比,GCs+AHF组小鼠肝脏中SOX9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AHF组小鼠的Hedgehog通路关键蛋白因子Shh、Ptch-1和Gli-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AHF组相比,GCs+AHF组的Shh、Ptch-1和Gli-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论:GCs可有效改善AHF小鼠肝功能指标,降低炎性因子表达,提高急性肝衰竭小鼠抗氧化能力,并使Hedgehog通路关键蛋白因子表达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讨莪术醇(CC)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NAFLD)大鼠模型肝功能和肝纤维化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采用高脂饮食构建非酒精脂肪肝炎(NASH)伴肝纤维化的大鼠模型,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NASH)、NASH+复方鳖甲软肝片(CBT)组(阳性对照组)、NASH+CC组(25、50、100 mg/kg),每组10只。测量大鼠肝脏占体重的百分比,测量大鼠高密度脂蛋白(HDL)、甘油三酯(TG)、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水平,HE染色观察肝纤维化情况,免疫组化检测鼠肝组织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及肝组织核因子κB p65(NF-κB p65)的阳性染色情况,蛋白印迹(Western blot)检测α-SMA、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蛋白表达及Toll样受体-4(TLR4)、转化生长因子激活激酶-1(TAK1)、NF-κB p65、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蛋白的表达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肝组织中白介素(IL-6、IL-10、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HDL、 IL-10含量、MMP-1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TG、ALT、AST、肝组织P65阳性率,α-SMA、TIMP-1、TLR4、TAK1、NF-κB p65、VCAM-1表达、IL-6、TNF-α及IL-1β含量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CBT和CC处理后大鼠HDL、 IL-10含量、MMP-1蛋白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TG、ALT、AST、肝组织P65阳性率,α-SMA、TIMP-1、TLR4、TAK1、NF-κB p65、VCAM-1表达、IL-6、TNF-α及IL-1β含量显著降低(P<0.05),其中模型+CC组以高浓度组改善最显著(P<0.05),但各剂量改善幅度均低于模型+CBT组(P<0.05)。结论:莪术醇通过调节TLR4、TAK1、NF-κB p65信号通路,减轻炎症反应,改善肝功能,从而缓解非酒精性脂肪肝肝肝纤维化,且在一定范围内呈浓度依赖性。  相似文献   

20.
探讨茶树新品系福茶1号绿茶对高脂血症大鼠的降脂作用及其机制。4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CON)、高脂模型组(HFD)、福茶1号绿茶组(CFT-1,200 mg/kg·d)和普通绿茶组(Fuyun6,200 mg/kg·d)。采用高脂饮食建立高脂血症大鼠模型。绿茶提取物干预8周后,检测大鼠血脂水平、血清和肝脏的抗氧化活性、血清ALT、AST活性,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IL-6、IL-10含量。利用HE染色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变化,通过Western blot和qRT-PCR方法检测脂质代谢和氧化损伤相关基因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核因子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α(C/EBP-α)、脂肪酸合成酶(FAS)和固醇调节原件结合蛋白-Ic(SREBP-lc)、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和抗氧化相关基因过氧化物酶增殖激活的受体-a(PPAR-α)、1-氨基环丙烷-1羧酸氧化酶(ACO)和肉碱棕榈酰转移酶I(CPT-lα)的蛋白和mRNA表达。结果显示,CFT-1的绿茶提取物能显著降低高脂饮食引起的体重增加和血清中TC、TG、LDL-C水平的上升,显著提高血清HDL-C水平;明显减少肝细胞中脂滴的形成,减轻肝小叶炎症脂肪变性和防止肝纤维化;显著提高血清和肝脏的SOD、GSH-Px和CAT活性,降低MDA含量;显著降低血清异常升高的ALT、AST活性和TNF-α、IL-6含量,提高IL-10含量;显著抑制肝组织中ACC、FAS、SREBP-1c和C/EBP-α表达的升高,有效拮抗肝组织中LDLR、CPT-1α、PPAR-α和ACO表达的降低。并且CFT-1的绿茶提取物的上述作用优于普通绿茶。茶树新品系CFT-1提取物对高脂血症大鼠具有降血脂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提高抗氧化和抗炎能力,调节脂肪代谢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