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态摄影要处理好的四个关系1.要处理好拍摄人与生态之间的情感关系。同是一个生态状况,拍摄人理解的角度不同结论也许完全不同。因此.生态摄影照片往往需要多一些注解.便于读人理解和思考。看生态摄影作品也许和看别的摄影作品要求不同——不仅要看、更应细读。2.要处理好所谓”美”和“丑”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生态摄影作为记录生态关系.反映生态变迁,引起生态思考的工具,绝不只是某些摄影师的专利.而应该是一种公众广泛参与的摄影方式。从精心制作、多年积累沉淀的大作品.到身边的花花草草,鸟叫虫鸣的小作品.都可以成为生态摄影的佳品。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强调"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在理论上来说,这就把生态文明作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五位一体"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两型社会"建设为引擎,强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用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来指导"两型社会"的建设,是在新的历史时期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和体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4.
如今,生态一词已经成了时髦的标签,到处被贴用。或许这是人类正在跨入生态文明阶段的初期特征?在这一背景下生态摄影也应运而生。正如美国的也是当代最重要的理论批评家苏珊‘桑塔格所说:“能引发良知的照片,总是与某一具体的历史情况相关。”人们对生态摄影在传播环境意识方面发挥独到作用寄予期望。然而,生态标签的泛滥使人们不得不提出疑问:究竟什么是生态摄影?我们真的需要它吗?  相似文献   

5.
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的今天,生态摄影无疑具有重要的价值。生态摄影为生物的多样性提供可视的证明,还原了世界真实的色彩,还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对生态保护事业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生态摄影更应该具有生态道德,一些参与生态摄影的人为了获取画面不择手段,对于拍摄的生物或自然造成了干扰甚至破坏。这实际上依然是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在作怪,这需要所有的生态摄影人调整一心态,不能不择手段地诱拍、摆拍甚至伤害要拍摄的生物以获取罕见的照片作为炫耀的资本。为了生态摄影而反生态,这就大大背离了最初的、也是最根本的原则。亲近自然、融入自然才应该是所有生态摄影者应该追求的境界。同时,生态摄影也应该跳出原来的野生动物生态审美的狭小圈子,记录已经被破坏或者正在恶化的生态现状,以引起人们的深思,揭示人类以消耗自然资源为代价来发展经济的弊端和不可持续性。生态摄影是用摄影留下生物美丽的瞬间,但也应该遵循可持续的原则,让生物在属于它的自然中继续美丽地生存下去。  相似文献   

6.
生态摄影.不是生态在左、摄影在右的平衡,虽然摄影是展示生态的形式,但生态应该是摄影的前提。生态,意味着摄影人应该了解、尊重和体现摄影的对象在生态系统中本真的状态,摄影人需要抓拍的是自然而然发生的瞬间,而不能为了人类的审美需要刻意营造所谓的具有美感和艺术性的氛围。这不是要摒弃生态摄影的艺术性,而是强调不能为了艺术性变得非生态。因为生态摄影的目的是用摄影真实地展现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生命过程。当然,自然并不总是平和、美丽的,所以并非只有美丽的摄影才是生态摄影,那些展现自然的残酷、毁灭、荒芜的摄影作品,只要真实地记录生态、只要是从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出发,都可以是生态摄影。  相似文献   

7.
<正>"文明"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艺、教育、科学、法律、经济等."生态文明"即指生态理念在上述人类社会文明事业中的体现和实践.生态重建(ecological restoration)就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党的十七大报告以较大篇幅,多次强调生态文明和加强生态建设:"加强水利、林业、草原建设,加强荒漠化石漠化治理,促进生态修复.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做出新贡献".党的十八大更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十大国策之一.这是从科学发展观出发,  相似文献   

8.
生态资产、生态补偿及生态文明科技贡献核算理论与技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项目拟将国家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科技需求与国际生态领域研究前沿结合,综合应用生态评估、社会调查、政策分析、系统模拟方法,重点研究:生态资产核算理论、技术方法与应用,生态系统生产总值与生态效益核算理论、技术方法与应用,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工程效益评估技术方法与应用,国家与地方生态补偿政策绩效评价,生态补偿模式、标准核算与政策措施,生态补偿融资机制与政策措施,科技创新对生态文明建设贡献的评估方法体系与应用示范,构建生态资产与生态效益、生态补偿、科技支撑生态文明贡献度的核算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为国家生态文明制度与机制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9.
生态示范创建回顾及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文明的目标是规范人类发展行为,以协同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本文对国家环境保护部主导的生态示范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生态省、市、县创建等生态示范创建活动进行比较分析,认为这些创建活动普遍存在建设目标缺乏针对性、建设主体混乱、建设过程有效性低和建设考核缺乏持续的激励机制;同时,通过分析生态文明的内涵,探讨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示范创建的关系,从建设目标、建设主体、建设过程和建设考核等方面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包括根据区域特征确立建设目标、不同建设主体协同合作、丰富公众参与途径、建立全面衡量“行为和结果”的绩效评价体系等.  相似文献   

10.
要拍摄到生态的作品,拍摄的主体首先要具有生态意识,自己首先要是一个生态的人。只有怀着对生命最初的感动才能真正做到尊重被拍摄的对象。任何一个物种、任何一个生命都有它存在的意义,都有它不依赖于人类价值评判的生态价值。生态摄影人的使命是通过自己的作品让人们认识到地球的美丽和生命的可贵,生态摄影入要始终怀着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用尊重生命的情感拿起相机。不管是为了助生态保护一臂之力、还是为了证实自己的摄影水平,或者仅仅为了自娱,都不应该成为生态的破坏者。那些为了拍摄到理想的画面不惜干扰生物的正常生活、破坏生境的做法都是应该受到鄙视和谴责的。让生物自由自在地存在,让读者看到生物自在的生活状况,是每个生态摄影人的责任。好的生态摄影作品应该可以涤荡入的内心,所以在拿起相机之前,别忘了带上满怀的爱意.就算在采光、构图上有所缺憾,也依然会感动人心,因为爱,是生命最初的感动。  相似文献   

11.
熊曦 《生态学报》2020,40(14):5081-5091
结合国家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将欧洲环境局的DPSIR环境管理模型引入到其生态文明建设分析评价当中,阐述了其分析评价的四个核心要点,并据此从生态制度、生态经济、生态社会和生态环境4个方面选取40个指标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以湘江源头国家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为研究对象,运用粗糙集理论和方法,就其生态文明建设展开分析评价,验证了评价模型的合理性、可操作性。结果表明:一是DPSIR模型能够很好地体现生态文明建设各因素间的因果关系信息,模型显示,可通过增强"驱动力"、降低"压力"、优化"状态"、妥对"影响"、全面"响应"等途径来增强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效果。二是从指标权重和研究的结果来看,对生态文明建设有着正向影响且权重较大的指标,要重视其正向影响并积极推动其效应最大化,对一些制约或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负向指标,要严格做好控制工作并减少其影响效应。三是研究得出湘江源头国家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宁远、江华和蓝山三县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水平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生态社会、经济和制度的"驱动力"持续增强,生态资源和环境"状态"不断改善,生态社会和经济"影响"逐渐合妥,生态社会、经济和环境"响应"全面迅速,但经济转型、资源和环境"压力"仍然亟待降低。建议从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创建的要求着手,对照目标,弥补差距,推动示范区建设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2.
《人与生物圈》2012,(Z1):22-35
生态摄影,不是生态在左、摄影在右的平衡,虽然摄影是展示生态的形式,但生态应该是摄影的前提。生态,意味着摄影人应该了解、尊重和体现摄影的对象在生态系统中本真的状态,摄影人需要抓拍的是自然而然发生的瞬间,而不能为了人类的审美需要刻意营造所谓的具有美感和艺术性的氛围。这不是要摒弃生态摄影的艺术性,而是强调不能为了艺术性变得非生态。因为生态摄影的目的是用摄影真实地展现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生命过程。当然,自然并不总是平和、美丽的,所以并非只有美丽的摄影才是生态提影,那些展现自然的残酷、毁灭、荒芜的摄影作品,只要真实地记录生态、只要是从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出发,都可以是生态摄影。  相似文献   

13.
中国生态保护政策发展历程及其演进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伴随着环境保护事业和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发展完善,生态保护政策制度体系发生着显著变化。通过对党和国家的重大决定、重要会议及政策法规文件的广泛调研和梳理,重点从基本国策确立、生态保护观念转变和政策制度变迁等3个方面,分析了我国生态保护政策发展历程及其演进特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的确立,是生态保护政策制度体系之根基。从生态保护思想启蒙阶段将生态保护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到可持续发展阶段将生态保护作为文明发展道路的内在要求,再到生态文明阶段将人与自然视为生命共同体,这些生态保护观念的转变是生态保护最根本的政策,对于形成生态友好的社会经济发展政策和开发利用自然行为具有决定性作用。纲领性政策、生态空间管控政策、生态补偿政策、责任追究政策等生态保护政策制度的制订实施,是在客观判断我国当时基本国情基础上对生态保护观念的实践,对于推动生态保护事业发展、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4.
生态摄影不同于其他门类的摄影,最重要的当然是指导思想的不同:摆脱了把摄影对象仅仅作为审美对象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而站到了更高的生态整体主义立场。当然也因为对象的不同,虽然生态摄影的对象囊括了动物、植物、微生物、自然风貌等,但有许许多多数摄影人都对野生动物情有独钟。可能因为人类与动物有近缘关系,也可能因为动物的多变性给了摄影人更多的挑战。对于生态摄影而言,装备和技术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好的相机和构图并不能保证可以拍摄到好的作品。生态摄影人最需要做的是熟悉、了解要拍的动物的生活习性,要有预判,然后是耐心的等待。适应摄影对象的瞬息万变是生态摄影的重点之一。很多出色的生态摄影师都有着深厚的生物学知识,而很多好的生态摄影作品都是摄影师费心费力长时间跟踪拍摄而来的,在拍摄动物时尤其如此。让一切在自然中发生,没有用任何人为的操作完成的作品才是真正的生态摄影。在等待中了偶遇了欲拍摄对象展示了你所期待的一刻,那是一场最美的意外。  相似文献   

15.
目前.摄影已经成为一个快速崛起的大众休闲项目。人们也从拍摄风景、人物.逐渐延伸到高难度的生态摄影.大自然中的动物、植物、地貌、星空都是拍摄的对象。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落实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重要内容。微生物生态学是一门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学科。本文通过结合课程知识点、改革教学方法、关注日常课堂生活等方面,介绍如何在微生物生态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落实生态文明教育。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增强大学生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引导大学生践行生态价值观,促进高校生态文明发展。同时,为其他相关课程教学落实生态文明教育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中国生态环境状况与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赵其国  黄国勤  马艳芹 《生态学报》2016,36(19):6328-6335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物质来源,它承受着人类活动产生的废弃物和各种作用结果。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发展最重要的前提,同时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社会得以安定的基本条件。但目前全国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峻,虽然当前环境状况在局部改善,但总体在恶化,治理速度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环境破坏的程度在加剧,环境污染在加重,环境污染和破坏带来的危害也日趋明显,生态赤字逐渐扩大。生态文明是一种重视生态环境、重视环境保护的意识、价值观和文化,这意味着要解决当前日趋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是必要的。同时,我国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法律法规的完善及社会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等使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了可行性。因此,需要通过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调整能源利用结构、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不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方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为解决当前环境问题提供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中国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国家安全方面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研究从生态安全屏障功能特点、建设、监测与评估及规划和实施等方面阐述了我国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建设现状;分析了在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中,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生物多样性保护受到威胁、科技体系支撑不足、公众参与意识薄弱和保护与发展的矛盾等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进而提出了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整体布局方略,指出了开展社会-生态脆弱性调查和评估的重要性,强调了国家公园在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建设的引领示范作用。最终,希望通过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引导社会公众深度参与,构建“生态-生产-生活”统筹协调机制,以求积极探索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建设高质量、高速和可持续发展道路,迈向新时代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新征程。  相似文献   

19.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及其评估体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白杨  黄宇驰  王敏  黄沈发  沙晨燕  阮俊杰 《生态学报》2011,31(20):6295-6304
传统的资源利用和环境管理方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人们对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追求,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现代区域规划的新需求,生态文明建设是体现这一理念的必然选择。全面认识和理解生态文明建设方法及其跟踪评估机制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但目前研究中提供给管理者的信息还很有限。目前国内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生态文明建设内涵、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和生态文明建设跟踪评估指标体系。综述了国内当前生态文明建设主要特征,采用评价指标重要值的方法评估生态文明建设和评估指标选取的重要性程度,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框架、建设与跟踪评估指标体系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0.
重要生态功能区是指在保持流域、区域生态平衡,防止和减轻自然灾害,确保国家和地区生态安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的区域。我国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破坏形势十分严峻,严重阻碍了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国家非常重视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提出通过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加强对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主导生态功能不仅是保护的主要对象,而且通常还是区外受益区经济利益的关切点,以主导生态功能价值作为生态补偿标准的参考依据,更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本文以若尔盖重要生态功能区为例进行了研究,对主导生态功能进行了分析和价值评价,从理论核算价值上,提出了若尔盖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的参考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