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摄影.不是生态在左、摄影在右的平衡,虽然摄影是展示生态的形式,但生态应该是摄影的前提。生态,意味着摄影人应该了解、尊重和体现摄影的对象在生态系统中本真的状态,摄影人需要抓拍的是自然而然发生的瞬间,而不能为了人类的审美需要刻意营造所谓的具有美感和艺术性的氛围。这不是要摒弃生态摄影的艺术性,而是强调不能为了艺术性变得非生态。因为生态摄影的目的是用摄影真实地展现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生命过程。当然,自然并不总是平和、美丽的,所以并非只有美丽的摄影才是生态摄影,那些展现自然的残酷、毁灭、荒芜的摄影作品,只要真实地记录生态、只要是从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出发,都可以是生态摄影。  相似文献   

2.
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的今天,生态摄影无疑具有重要的价值。生态摄影为生物的多样性提供可视的证明,还原了世界真实的色彩,还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对生态保护事业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生态摄影更应该具有生态道德,一些参与生态摄影的人为了获取画面不择手段,对于拍摄的生物或自然造成了干扰甚至破坏。这实际上依然是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在作怪,这需要所有的生态摄影人调整一心态,不能不择手段地诱拍、摆拍甚至伤害要拍摄的生物以获取罕见的照片作为炫耀的资本。为了生态摄影而反生态,这就大大背离了最初的、也是最根本的原则。亲近自然、融入自然才应该是所有生态摄影者应该追求的境界。同时,生态摄影也应该跳出原来的野生动物生态审美的狭小圈子,记录已经被破坏或者正在恶化的生态现状,以引起人们的深思,揭示人类以消耗自然资源为代价来发展经济的弊端和不可持续性。生态摄影是用摄影留下生物美丽的瞬间,但也应该遵循可持续的原则,让生物在属于它的自然中继续美丽地生存下去。  相似文献   

3.
要拍摄到生态的作品,拍摄的主体首先要具有生态意识,自己首先要是一个生态的人。只有怀着对生命最初的感动才能真正做到尊重被拍摄的对象。任何一个物种、任何一个生命都有它存在的意义,都有它不依赖于人类价值评判的生态价值。生态摄影人的使命是通过自己的作品让人们认识到地球的美丽和生命的可贵,生态摄影入要始终怀着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用尊重生命的情感拿起相机。不管是为了助生态保护一臂之力、还是为了证实自己的摄影水平,或者仅仅为了自娱,都不应该成为生态的破坏者。那些为了拍摄到理想的画面不惜干扰生物的正常生活、破坏生境的做法都是应该受到鄙视和谴责的。让生物自由自在地存在,让读者看到生物自在的生活状况,是每个生态摄影人的责任。好的生态摄影作品应该可以涤荡入的内心,所以在拿起相机之前,别忘了带上满怀的爱意.就算在采光、构图上有所缺憾,也依然会感动人心,因为爱,是生命最初的感动。  相似文献   

4.
生态摄影不同于其他门类的摄影,最重要的当然是指导思想的不同:摆脱了把摄影对象仅仅作为审美对象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而站到了更高的生态整体主义立场。当然也因为对象的不同,虽然生态摄影的对象囊括了动物、植物、微生物、自然风貌等,但有许许多多数摄影人都对野生动物情有独钟。可能因为人类与动物有近缘关系,也可能因为动物的多变性给了摄影人更多的挑战。对于生态摄影而言,装备和技术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好的相机和构图并不能保证可以拍摄到好的作品。生态摄影人最需要做的是熟悉、了解要拍的动物的生活习性,要有预判,然后是耐心的等待。适应摄影对象的瞬息万变是生态摄影的重点之一。很多出色的生态摄影师都有着深厚的生物学知识,而很多好的生态摄影作品都是摄影师费心费力长时间跟踪拍摄而来的,在拍摄动物时尤其如此。让一切在自然中发生,没有用任何人为的操作完成的作品才是真正的生态摄影。在等待中了偶遇了欲拍摄对象展示了你所期待的一刻,那是一场最美的意外。  相似文献   

5.
生态摄影要处理好的四个关系1.要处理好拍摄人与生态之间的情感关系。同是一个生态状况,拍摄人理解的角度不同结论也许完全不同。因此.生态摄影照片往往需要多一些注解.便于读人理解和思考。看生态摄影作品也许和看别的摄影作品要求不同——不仅要看、更应细读。2.要处理好所谓”美”和“丑”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生态摄影作为记录生态关系.反映生态变迁,引起生态思考的工具,绝不只是某些摄影师的专利.而应该是一种公众广泛参与的摄影方式。从精心制作、多年积累沉淀的大作品.到身边的花花草草,鸟叫虫鸣的小作品.都可以成为生态摄影的佳品。  相似文献   

7.
生态摄影要发展.需要大众的广泛参与和了解.更需要国家层面的支持和重视。国家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我们要将生态摄影作为生态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来落实.更要作为生态文明社会的重要课题来进行宣传和发展,充分发挥生态摄影在建成小康社会中应有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如今,生态一词已经成了时髦的标签,到处被贴用。或许这是人类正在跨入生态文明阶段的初期特征?在这一背景下生态摄影也应运而生。正如美国的也是当代最重要的理论批评家苏珊‘桑塔格所说:“能引发良知的照片,总是与某一具体的历史情况相关。”人们对生态摄影在传播环境意识方面发挥独到作用寄予期望。然而,生态标签的泛滥使人们不得不提出疑问:究竟什么是生态摄影?我们真的需要它吗?  相似文献   

9.
郭斗斗 《生命世界》2013,(10):40-45
在摄影艺术中,植物的美一直都是摄影师追求的自然艺术,植物形成的风景又是风光摄影的主角,植物及其花果与花盆、几座等环境的巧妙搭配又发展成为静物摄影。借助现代摄影技术,我们得以窥探植物世界的美丽与奥妙。  相似文献   

10.
目前.摄影已经成为一个快速崛起的大众休闲项目。人们也从拍摄风景、人物.逐渐延伸到高难度的生态摄影.大自然中的动物、植物、地貌、星空都是拍摄的对象。  相似文献   

11.
摄影的精神     
<正>照相机,跟电脑和手机一样,都是当今世界最为普及的工具。事实上,现在有些照相机是与手机、电脑三者合一的。几乎每个人,至少住在城市里的每个人,都在拍照。至于说一个人的形象从来没有出现在照片上,这样的人几乎很难找到。在我们开汽车、逛商店或走在马路上时,我们的形象常常会在无意中被监控录像拍下来。我们有足够的理由需要摄影。主要原因是它有众多的用途——有些用途大有裨益,有些则未必如此。摄影的目的可能是为了保留对假日的记忆,记录孩子成长的过程,显  相似文献   

12.
正2018年是中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45周年,也是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成立40周年,在这重要的历史时刻,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和新华网联合举办了"首届中国生态摄影大赛(2018)"。大赛"以弘扬生态文化为宗旨,用生态摄影理念为指导"举办了这个称之为中国首届的生态摄影比赛,意义不同凡响。举办生态摄影大赛的目的是要鼓励广大摄影人士用影像来讲好中国的生态故事,反映生态保护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3.
《人与生物圈》2006,(6):4-7
林路:唯美背后的责任,沈孝辉:生态摄影三要素,张砥生:重要的是“拍什么”和“怎么拍”,孙曾田:必须不断追问“为什么”,庄孔韶:兼收并蓄避免“硬伤”,李皓:最直接的公众教育手段,  相似文献   

14.
宫正、宗玉珍的《鄱阳湖湿地水禽摄影展》在北京引起轰动,环保界、摄影界、文化界和教育界好评如潮,赞誉他们是一对环保摄影伉俪。有人称:宫正、宗玉珍夫妇的知名度,是由环保照片扩展的,看他们的摄影作品犹如阅读生态报道或聆听环境论坛的演讲,令人心动。 宫正和宗玉珍所拍摄的风光、民俗以及环境生态作品,经常见诸报刊和汇集出版。近几年他们逐渐将重点聚焦在湿地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而且越来越投入、越执着。他们希望通过自己所记录的湿地生物的鲜活生命之美,唤起更多的人关注环保。他们的‘鄱阳湖湿地水禽生态’影展作品中有鄱阳湖湿地冬候鸟珍禽群体的生态纪实,也有夏候鸟中鹭科鸟类栩栩如生  相似文献   

15.
20年来他对地质地貌的关注目光,已经形成了敏锐的地质之眼.见证了我们生活的地球的沧海桑田。一些编辑曾经惋惜地跟他说。“杨勇啊,你去的都是绝地,按道理讲应该是最出片子的。怎么现在你的片子都不好看呢?”原因是他无法按照专业摄影师只重视片子的光影、构图、色彩去拍摄,因为那些被公认为风光摄影中最佳的光线,比如夕阳西下的逆光,以及漂亮的斜射光会掩盖很多真实的东西。他需要的是明亮清晰的光线,来展现真实的自然。他清醒地认识到.仅仅关注西部的唯美是不够的,对那些脆弱的自然环境和人居状况视而不见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王诺 《人与生物圈》2013,(Z1):150-160
美丽中国是生态中国,也是美好中国,需要动植物、生态、地质等自然科学家的努力;同时也需要发现、展示和研究自然之美的生态文学作家和生态摄影家做出贡献。保护、修复与建设美丽中国需要更多生态文学家和研究者的共同参与。本期刊登的原创文章和第一手的图片就是这样的自然与文化跨学科综合考察的成果。作为第一个参与中  相似文献   

17.
生态审美的第三原则是交融性原则。该原则建立在生态主义的联系观之上。生态的审美不是站在高处远远地观望,而是全身心地投入自然,有时候,特别是在审美的初期,甚至需要忘掉自我,与自然融为一体。伯林特把生态美学称为“交融美学”,强调的就是人与自然的交融。儒学生态转向的倡导者杜维明指出:“以审美的方式欣赏自然,既不是主观照搬客体,也不是主体对客体的强加,而是通过转化与参与把自己融人到广大的现实中去。”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环境的恶化,生态的破坏,人为的干扰,很多候鸟已经不见踪影。除此之外,捕鸟等干扰因素也让鸟类离开各自原先生存的区域。随着鸟类生存和迁徙环境的改变,不少候鸟纷纷被迫改变飞行航线。所幸的是人们已经开始在思考如何保护它们。摄影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可以充分展示它们的魅力。但拍鸟更要保护鸟,很多人在寻找拍摄时存在拍摄方法不当、对鸟类保护意识不强的问题;个别人为了追求利益,无端扩大披露稀有鸟类的生存地点,形成了无序拍摄的乱象。本文回顾了寻访拍摄的过程,介绍了长耳鸮的部分生活状态,探讨了在摄影过程中进行保护的方式。  相似文献   

19.
台湾的自然保护浪潮是在上世纪80年代起开始蓬勃发展起来的.自然公园、保育机构、民间组织纷纷成立,民众得以多元学习自然生态知识,参与自然保育、环境保护的工作。各类的出版物也因应而生,兴起一波自然文学的创作风潮.图文并茂的生物图鉴.自然类图书也有广大的需求市场.  相似文献   

20.
生态审美的第一个原则是自然性原则。生态审美的目的首先是审美自然,但这种自然审美既不是将具体的审美经验抽象成形而上的理性认识,也不是通过具体的审美对象来表达或对应审美者的思想情绪或人格力量。生态审美突出的是自然审美对象,而不是突出审美者,其审美的目的只是自然美,只为了自然美本身。生态审美是活生生的自然感受过程,而不是人化自然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