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尖吻蝮和舟山眼镜蛇初生幼体的捕食性攻击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植华  樊晓丽  计翔 《生态学报》2010,30(9):2261-2269
毒蛇捕食行为通常可以分为3个阶段:攻击前、攻击和攻击后阶段,其中攻击阶段在整个行为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用数码摄像机拍摄了4个体温下尖吻蝮和舟山眼镜蛇幼体捕食小白鼠的行为过程,通过分析10个行为变量来比较两者捕食性攻击模式的差异并检测温度对攻击行为的影响。两种蛇对猎物产生明显不同的攻击反应。攻击前,尖吻蝮感应猎物能力相对较弱,头部移动速度缓慢,准备时间较长;攻击时,尖吻蝮头部移动速度显著大于舟山眼镜蛇;攻击注毒后两种蛇均释放猎物,尖吻蝮头部回缩至攻击前状态的时间间隔相对较短。体温显著影响两种蛇的攻击行为。在检测的温度范围内,两种蛇都在28℃体温条件下感应猎物能力达到最好;温度效应对尖吻蝮攻击速度的影响显著,但对舟山眼镜蛇不显著。不同蛇类捕食行为模式以及对体温变化反应的差别可能主要与其利用感觉器官、生境条件上的种间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2.
红外辐射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一种能量形式,任何温度高于绝对零度的物体均会向其所在的环境释放辐射能。红外辐射中包含了大量人类无法感知的信息,蝮蛇是迄今所知的能够有效感知并利用红外信息的动物类群之一。蝮亚科蛇类的红外感知的器官是位于蛇眼和吻端之间面颊部的窝状器官——颊窝,以及其后的神经系统。从蛇类红外感知的解剖基础、行为学研究、生物化学研究等方面论述了蛇类红外感知的机理及其研究进展,并通过部分感官屏蔽的实验证明红外与可见光2种成像功能具有一定的互补作用——即当蝮蛇双眼看不到或颊窝被阻塞的时候,另一种感知系统也能有效地完成对目标的识别和定位。通过各自的传导通路,红外信息和视觉信息被汇集于中脑视顶盖区域。在这一区域有对2种信息分别响应的神经元和响应复合信号的细胞——双模神经元。蝮蛇红外觉与视觉间具有补偿、加成和抑制3种相互作用。这样的相互作用,有利于蝮蛇在复杂多变的自然条件下,消减捕食过程中存在的种种干扰,最大程度地提高对猎物的识别和定位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操作性条件反射训练是研究动物认知行为的重要方法,目前这一方法在经典模式动物中的应用较成熟,但在蛇类等爬行动物上鲜有报道。蝮亚科Crotalinae蛇类特有的红外感知觉系统受到了动物学、神经生物学和仿生学研究的关注,有效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训练是揭示生物红外成像机制的关键方法。本实验以短尾蝮Gloydius brevicaudus为被试动物,采用Y迷宫考察了操作性条件反射训练的3种惩罚刺激方案。训练结果表明,水、高温、敲击刺激均不能使短尾蝮学会将Y迷宫路径选择与目标信号进行稳定关联。研究证明,基于现有惩罚刺激的训练方案对短尾蝮的条件反射习得效果弱于既有研究的其他实验动物。  相似文献   

4.
白茹  陈立  王文凯 《昆虫学报》2021,64(7):875-886
蚂蚁(蚁科)有显著的群居特性,个体间分工明确,并具有复杂的合作策略,以保护巢穴不受捕食者、病原微生物、蚂蚁竞争者的侵害,以及捕食猎物等。切叶蚁亚科是蚁科的最大类群,共有147个现生属,主要通过喷洒富含生物碱的毒液分泌物进行防御和捕猎。本文综述了该亚科防御性生物碱的组分及属种分布特征,其结构类型包括哌啶、吡啶、吡咯、吲哚里西啶、吡咯里西啶和脂肪胺等,并对其功能及应用进行了概述和展望。哌啶类生物碱是火蚁属Solenopsis毒液的典型特征,而吡咯烷、吡咯啉和吡咯里西啶类生物碱是小家蚁属Monomorium毒液的主要成分。吲哚里西啶类生物碱是脊红蚁属Myrmicaria蚂蚁和火蚁属贼蚁毒液的主要成分。除此之外,脂肪胺也是小家蚁属蚂蚁的毒液成分。这些毒液生物碱成分具有显著的生物活性,在农药和生物医药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魏玉保 《植物杂志》2010,(10):14-17
从远古起,人类就有了对蛇的恐惧记忆,并代代相传。毒液致命,望而生怯蛇之所以让人害怕,是因为有些蛇能分泌出致命的毒液,能让人瞬间毙命。这些让人闻风丧胆的蛇类被人统称为毒蛇。它和普通蛇的区别就在于它的口腔内有毒牙,  相似文献   

6.
尖吻蝮 Dienagkistrotrodon acutus(Guenther)属于蝰科 viperidae 蝮亚科 crolalinae 尖吻蝮属Dienagkistrodon 是一种剧毒蛇,也是一种重要的药用动物.主产我国南方山区,为进一步做好蛇伤防治,我们对武夷山区不同月份的尖吻蝮蛇毒的毒力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7.
陈金印  张坤  沈勇  徐敏  蒋福升  丁志山  范永升 《蛇志》2012,24(2):156-159,184
目的观察投喂不同食物时尖吻蝮(Dienagkistrodon acutus)幼蛇的开口率,研究尖吻蝮幼蛇对食物的选择性,寻找最适宜的尖吻蝮幼蛇开口饵料;研究气味对尖吻蝮进食行为的影响,为人工配合饲料开发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将尖吻蝮幼蛇随机分组,在相同条件下对幼蛇进行饲养,分别使用泽蛙、幼体蟾蜍、SD大鼠的乳鼠、昆明种小鼠幼鼠、大麦虫、蚯蚓、中华蟋蟀、蟑螂对尖吻蝮幼蛇进行投喂,并统计开口率;在黑暗条件下投喂新鲜的死泽蛙和小鼠肉块,减少振感和食物与环境间温差对尖吻蝮的刺激,观察记录尖吻蝮的进食行为。结果尖吻蝮幼体开口率与食物种类有明显相关性,对蛙类和鼠类的开口率较高,而对昆虫类几乎无捕食。同时存在多种食物时尖吻蝮对食物有一定选择性,对运动较活跃和体温较高的食物选择性高。尖吻蝮可凭借气味寻找到食物并完成进食,对死食的进食率较活食低。结论 (1)泽蛙和幼鼠是尖吻蝮幼蛇的理想开口饵料;(2)尖吻蝮捕食过程中,除依赖视觉、震感、颊窝红外热感等感知食物外,还可通过气味来识别食物。  相似文献   

8.
亚洲蝮亚科蛇属间系统发生支序分析 (蛇亚目:蝰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鹏  张服基 《生命科学研究》2000,4(3):262-266,280
在大量比较形态研究的基础上,选择了5个特征方面28个性状,以支序分析方法探讨了分布于亚洲蝮亚科蛇5属14种的系统发生关系,结果表明:该亚科蛇类可以划分为3个不同的类群,第一个类群包括尖吻蝮属、瘤鼻蝮属、红口腹属,它们具有较多的祖征,代表了该科中原始一类,基中红口蝮可能是最原始的一属;亚洲蝮属单独形成一个类群;第三个类群为原广义的烙铁头蛇属,包括竹叶青蛇属、原矛蝮属、烙铁头蛇属、黑绿烙铁头蛇属、莽山  相似文献   

9.
蝮蛇Agkistrodon blomhoffii brevicaudus别名:秃灰蛇、土公蛇、草上飞等各地不一。为一种管牙类毒蛇。隶属于蝰科蝮亚科蝮蛇属。早在三千年前以“虺”(音毁)一名见于《诗经》、《楚辞》之中。蝮蛇短尾亚种分布于我国广大地区,除青藏高原、东北北部、西北地区及两广尚未发现外,其余各地均可见到。为我国剧毒蛇类中分布最广的一种,而且在某些分布区里因数量极多而占优势。故蝮蛇伤病例占我国蛇伤病例总数一半左右。各地区的蝮属蛇类在形态及毒力大小上有差别:分布于西北地区的是中介蝮;东北北部的是蝮蛇乌苏里亚种及黑眉蝮。1980年赵尔宓氏…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原矛头蝮(P.mucrosquamatus)的毒性及其恢复规律进行考察,增进对该蛇毒性的认识。方法:用该蛇连续攻击小鼠,用梯度剂量蛇毒对小鼠进行腹腔注射,统计死亡率,以折算绝对毒性和半数致死量。对毒性耗竭个体,在梯度时间间隔采集蛇毒,以考察毒性恢复规律。结果:原矛头蝮在2 h内可导致6只小鼠死亡。蛇毒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为12.204μL/Kg。毒性耗竭后,在间隔21天所获得蛇毒的容积达到最大值即190μL,湿重为149.7 mg。结论:毒蛇在攻击猎物时,并不一次性排完毒腺中的所有毒液,随着攻击次数的增多,毒腺中毒液量逐步减少直至耗竭。其毒液量的恢复需要约3周时间,期间,单次排毒量逐渐增加,干物质的含量也基本呈递增趋势。就单次最大排毒量而言,原矛头蝮高于竹叶青、蝮蛇和银环蛇。其单位剂量毒性高于五步蛇和竹叶青。  相似文献   

11.
河南省驻马店发现大别山原矛头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硕  史静耸  李丕鹏 《动物学杂志》2017,52(6):1084-1085
<正>2016年9月17日,河南省驻马店市西平县村民王孝在自家果园中(33°11′32.45″N,113°37′19.42″E,海拔218 m)采集到1号蛇类标本,置于75%酒精保存后,送至沈阳师范大学两栖爬行动物研究所,经鉴定为蝰科(Viperidae)蝮亚科(Crotalinae)原矛头蝮属(Protobothrops)大别山原矛头蝮(P.dabieshanensis),为河南省蛇类新纪录种,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基于前人对北京及邻近地区蛇类的基础调查文献进行总结,并于2010—2016年,多次对北京及邻近地区进行蛇类资源调查。本研究根据调查结果和现有文献对北京蛇类多样性资源予以初步总结,并对部分存疑物种进行讨论。其中,黑头剑蛇Sibynophis chinensis曾被认为是人为引入的物种,但本研究证实其应为原生种;北京地区所纪录的"中介蝮"实际应为2个不同种,分别为华北蝮G.stejnegeri和西伯利亚蝮指名亚种G.halys halys;乌苏里蝮G.ussuriensis系误记,应为短尾蝮G.brevicaudus。  相似文献   

13.
陈远辉 《蛇志》2002,14(4):64-65
我们从 1 983年至 2 0 0 1年在对莽山蛇类资源调查时发现 ,莽山现有毒蛇资源 3科 1 7属 2 0种(含无毒牙类毒蛇 6种 ) ,其中包括中国特有种——莽山烙铁头蛇。主要致伤蛇种有 8种。符合赵尔宓院士关于中国毒蛇咬伤有关医学地理区划中的低纬地区和中纬地区之间的毒蛇种 [2 ] ,蛇伤发病率也符合赵尔宓院士有关毒蛇咬伤危害区划中的严重蛇害区。现报告如下。1 莽山的毒蛇种类  莽山地区有蛇类资源 4科 2 7属 5 0种 [1] ,其中毒蛇分隶 3科 1 7属 2 0种 (含无毒牙类毒蛇 5属 6种 ) ,分别是蝰科中的白头蝰、尖吻蝮、蝮蛇、原矛头蝮、竹叶青、山…  相似文献   

14.
艾虎对不同猎物的选择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室内条件下,将高原鼢鼠(Myospalaxbaileyi)、高原鼠兔(Ochotonacurzoniae)和根田鼠(Microtusoeconomus)作为艾虎(Mustelaeversmanni)的猎物选择对象,研究艾虎对猎物的选择性及艾虎捕杀猎物的行为时间分配。实验结果表明:艾虎对三种猎物的搜寻时间和搜寻频次基本一致,在搜寻猎物的过程中并非已知洞道系统中所存在的食物信息,是一种机会主义的捕食者;艾虎除了具有典型鼬科动物捕杀猎物的方法外,能够根据猎物的大小、活动性和反捕食能力采用不同的捕杀方法,在捕杀猎物的过程中首先捕杀高原鼢鼠,其致死部位全部为头部,其次捕杀高原鼠兔,其致死部位除了头部外,明显增加了颈部的比例,最后捕杀根田鼠,其致死部位主要是头部和胸部;艾虎在捕杀猎物的过程中,追击根田鼠的时间最多,追击鼢鼠的时间最少,而用于捕杀根田鼠的时间最少,用于捕杀鼢鼠的时间最多,艾虎捕杀高原鼠兔后单位时间内获得的能量值最大,其次为捕杀高原鼢鼠,而捕杀根田鼠后单位时间内活动的能量值最小。因此,在室内条件下艾虎对猎物的选择性主要依赖于其本身处理猎物的行为时间分配和猎物的反捕食行为,使单位时间内获得的能量值最大.  相似文献   

15.
菜花烙铁头核型的初步报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菜花烙铁头(Protobothropsjerdoni)属蝰科(Viperidae)蝮亚科(Crotalinae)原矛头蝮属。本属已知的种均为毒蛇类,且主要分布于中国西部和南部地区以及印度北部。虽然前人(张服基,1993)对菜花烙铁头作过形态等方面的研...  相似文献   

16.
在害虫生物防治研究中,选择适合的天敌种类或类型是能否有效控制害虫的关键.虽然传统的功能反应试验能够为评价天敌的捕食行为与猎物(或寄主)密度的关系提供有益的依据,但不能根据这些结果对天敌捕食能力进行统计比较.本文在Michaelis-Menten模型的基础上,提出多级层次结构的功能反应模型,使试验习子(如天敌类型、猎物种类等)对捕食行为的影响,表达为模型参数的改变.并根据Ibralim和Rahman(1997)发表的12组功能反应试验结果,应用这一多层次结构模型统计比较不同天敌类型的捕食行为、及猎物种类、猎物生长期对试验结果的影响.取得如下结论:1.根据模型预测值与试验观测结果的吻合程度及模型误差的分布,说明以Michaelis-Menton为基础的多层次结构的功能反应模型能够用于统计比较捕食螨种类间的捕食行为,以及猎物类型、猎物生长阶段和其它环境因子对天敌捕食行为的影响作用.2.这一模型的分析结果不仅从统计角度证实了Ibahim和Rahman(1997)的推测,即红色叶螨是更适于这种捕食螨的猎物.同时为捕食螨种类的选择及田间释放技术提供统计依据.  相似文献   

17.
尖吻蝮Dienagkistrodon acutus(Guenther)俗称五步蛇,是危害劳动人民较严重的一种毒蛇。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国外分布于越南北部。被咬后,若治疗不及时或抢救不力,往往使病情转重,造成肢体残废,甚至危及生命。蛇毒对机体的毒理作用尖吻蝮隶属于蝮亚科,是有颊窝(感觉温度的器官)的管牙类毒蛇。根据我国广西报告,平均每条蛇咬物一次排出的毒液222.2毫克(相当于59.0毫克干毒量),对小白鼠的半数致死量8.9毫克/公斤,皮下注射,其毒性虽较弱,但其排毒量甚多,对这种蛇伤的危险性也就不可勿视。尖吻…  相似文献   

18.
乌梢蛇血清的抗出血因子:一个有前途的抗蛇毒药物原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松  黄接棠 《动物学报》2006,52(6):1113-1118
用柱层析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盘状电泳法,从乌梢蛇血清中分离纯化了一个抗出血因子。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测得其分子量大约为65 kD;测定了五种蝮亚科蛇毒(尖吻蝮、竹叶青蛇、原矛头蝮、哈扑和短尾蝮)的最小出血剂量和乌梢蛇血清中抗出血因子对这五种蛇毒的抗出血活性;还测定了七种蛇毒(除上述五种毒蛇外,还包括圆斑蝰和银环蛇)的半数致死量,以及抗出血因子对中毒小鼠的治疗作用。结果显示:从乌梢蛇血清中提纯的抗出血因子的抗蛇毒活性,不仅可以抵抗它的捕食者尖吻蝮的蛇毒,而且还可以抵抗具出血活性的其它蛇毒;但它对不具出血活性的银环蛇毒的致死抑制作用不明显。该抗出血因子不仅在体外实验表现出强的中和出血毒素的活性,而且在体内实验中亦表现出对中毒小鼠良好的治疗作用,因而可能成为新的抗蛇毒药物的有前途的原料。乌梢蛇血清对血循毒的中和能力的获得,可能归因于尖吻蝮与乌梢蛇之间捕食与被捕食相互作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周集中  陈常铭 《生态学报》1987,7(3):228-237
本文研究了拟环纹狼蛛雌成蛛对褐飞虱、稻纵卷叶螟的选择捕食作用。在不同猎物类型共存和不同总猎物密度下,测定了捕食者对猎物的喜好性和转换行为,分析了捕食者对猎物的功能反应形式,喜好性和转换行为与共存猎物种类、数量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在多种猎物类型共存时,雌成蛛对猎物的总捕食作用方程及对每一种猎物类型的捕食作用方程。室内验证实验表明:所建立的捕食作用方程具有一定的描述能力。  相似文献   

20.
荆英  黄建  韩巨才  马瑞燕 《生态学报》2004,24(2):292-296
研究了小黑瓢虫与烟粉虱及红蜘蛛两种猎物作用系统中 ,小黑瓢虫雌成虫对两种猎物卵的选择捕食作用。结果表明 :当两种猎物共存时 ,小黑瓢虫雌成虫对烟粉虱卵在低密度下不表现喜好性 ,而在中等密度和高密度下表现正喜好性 ,对红蜘蛛卵在各密度下均不表现喜好性。对烟粉虱卵的转换效应会由于总猎物密度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效应 ,即在低密度 (15 0粒 )时无转换行为 ,在中等密度 (30 0粒 )时有负转换行为 ,在高密度 (6 0 0粒 )时有正转换行为。而对红蜘蛛卵则在各总猎物密度下均呈现负转换效应。同时组建了两种猎物共存时 ,小黑瓢虫雌成虫对猎物的总捕食作用方程及对每一种猎物类型的捕食作用方程 ,分析了两种猎物共存时 ,小黑瓢虫雌成虫对各猎物寻找效应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