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根据对单叶黄荆(Vitex simplicifolia)模式标本的研究,结合在其模式产地的野外调查,发现单叶黄荆与黄荆(V.negundo)并无本质区别,不宜作为独立的种,但其叶片为单叶而且比较稳定,将其降级并组合为黄荆的变种。  相似文献   

2.
林秉南  王苏文   《广西植物》1994,14(3):209-210
中国黄荆属一新种林秉南,王苏文(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绿化公司,222047)(连云港海滨公园,222042)关键词黄荆属,单叶黄荆ANEWSPECIESOFVITEXFROMCHINA¥LinBingnan(LianyungangEconomic&T...  相似文献   

3.
黄荆叶提取液抑菌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黄荆叶的乙醇提取物对 6种细菌、2种酵母菌、3种霉菌三大类微生物进行抑菌实验 ,得出其最低抑菌浓度 (MIC)。由结果推断出黄荆叶提取物不失为一种良好的天然抗菌剂 ,可添加于食品和药物中  相似文献   

4.
黄荆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产于秦岭略阳的黄荆叶的挥发油成分进行了分析鉴定,共确定出了35种成分。主要成分为石竹烯(33.01%)、桉树脑(13.30%)、β-水芹烯(13.23)、别-香树烯(6.58%)和β-法呢烯(5.56%)。  相似文献   

5.
对野生植物繖序臭黄荆的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繖序臭黄荆中含有多种营养成分,丰富的矿质元素和维生素以及β-胡萝卜素。繖序臭黄荆中至少含有17种氨基酸。旨在为开发利用繖序臭黄荆的植物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该试验以绿化卷材为基质材料,对沙场、渣场和混凝土屋面3种立地条件下生长的黄荆进行不同浓度(0、100、200、300、400mg·L~(-1))多效唑处理,研究根施多效唑对黄荆生长和生理特征的影响以及不同立地环境的应用差异。结果显示:(1)随多效唑浓度升高,3种立地类型黄荆株高和生物量呈降低趋势,冠幅、基径、叶面积、根幅、主根长和主根径呈减小趋势,叶片长宽比和根冠比表现出增大的趋势;多效唑处理使黄荆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加,使丙二醛含量下降。(2)不同立地条件下黄荆对多效唑处理的表现具有一定差异,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显示,对沙场、渣场和屋面3种立地类型的黄荆生长调控效果最佳的多效唑浓度分别为400mg·L~(-1)、300mg·L~(-1)、100mg·L~(-1)。(3)当多效唑浓度在渣场和屋面分别为400、300mg·L~(-1)时,黄荆叶片开始受到伤害,对多效唑的耐受阈值表现为沙场渣场屋面。研究认为,多效唑可有效调控黄荆的形态和生物量分配,增强细胞渗透调节和抗氧化损伤能力,从而提高黄荆的抗逆性和环境适应性,但在应用时应考虑不同立地背景的差异,因地制宜地选择使用浓度和用量,使其更好地应用于人工植被恢复与建设。  相似文献   

7.
西南岩溶地区黄荆和檵木叶片结构对其生态环境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常规石蜡切片法对生长于桂林毛村岩溶区和非岩溶区的黄荆(Vitex negundo)和檵木(Loropetalumchinense)的解剖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对两区的黄荆叶片表皮形态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1)两地的黄荆叶片背面均有浓密的绒毛,但致密程度有差异,岩溶区黄荆叶片的气孔深藏于绒毛间隙,这种结构可减少水分蒸发,降低因岩溶干旱带来的水分缺失.(2)岩溶区黄荆和檵木的叶片厚度、上下表皮厚度、栅栏组织的厚度以及栅栏组织的致密程度均大于非岩溶区,这些特征有利于减少水分蒸腾.(3)岩溶区黄荆和檵木叶片的维管组织发达程度高于非岩溶区,有利于在蒸腾减小的情况下促进水分运输和营养元素的迁移,说明2种植物叶片结构特征在不同生境区的改变是其长期在岩溶区干旱环境条件下形成的适应性变化.  相似文献   

8.
桂林岩溶试验场不同地貌部位黄荆蒸腾作用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桂林岩溶试验场5月份不同地貌部位(洼地、坡地和垭口)黄荆的蒸腾作用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黄荆的蒸腾速率日变化因不同地貌部位而有所不同。垭口表现为单峰型,在中午12∶30时左右出现峰值,没有出现明显的午休现象。洼地和坡地虽然都表现为双峰型,但坡地确实有午休现象,而洼地则与光照强度瞬间减弱有关。以日平均蒸腾速率进行比较,3个地貌部位从大到小的顺序为垭口>洼地>坡地。3个地貌部位黄荆蒸腾速率的差异与不同地貌部位的水热条件、土层厚度及接受光照的时间不同有关。对黄荆蒸腾速率与其影响因子的关系进行了逐步回归和最优子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影响黄荆蒸腾速率的主导因子是气孔导度、大气相对湿度和叶面温度,其中气孔导度的影响最大,且影响程度随地貌部位而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黄荆Vitex negundo提取物对棉蚜Aphis gossypii的生物活性,并明确其中的有效成分,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该杀虫植物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不同有机溶剂、超临界CO2萃取和水蒸气蒸馏3种提取方法,分别从黄荆的种子和叶片中提取活性物质。采用浸渍法测定了各提取物对棉蚜无翅成蚜的杀虫活性;并采用酸水提取法提取了其中的生物碱,采用毛细管点滴法测定黄荆生物碱对棉蚜生长发育及蜜露产生的影响。【结果】二氯甲烷种子提取物、甲醇种子提取物和水蒸气蒸馏得到的叶片精油对棉蚜无翅成蚜杀虫活性高,1 200 mg/L处理24 h校正死亡率分别达到86.98%,65.01%和85.27%。黄荆生物碱对棉蚜无翅成蚜有一定的忌避活性,20~40 mg/m L处理12 h时,忌避率在50%以上;对棉蚜无翅成蚜毒杀活性略低于黄荆种子二氯甲烷提取物,LD30浓度处理存活成蚜的产仔量和蜜露分泌量均较对照明显降低,处理到第10天棉蚜已经全部死亡,而对照组棉蚜第10天的存活率却为70%,生物碱处理后的9 d平均单雌棉蚜累计产仔量比对照减少了57.66%。排蜜频率、总排蜜量及单滴蜜露重量较对照处理组分别降低了13.18%,20.00%和8.79%。【结论】黄荆种子二氯甲烷提取物杀棉蚜活性最高,其中的生物碱是主要的杀蚜活性成分且对棉蚜生长发育及产仔和蜜露分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不同年龄柏木混交林下主要灌木黄荆生物量及分配格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灌木是森林生态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柏木林下主要灌木种-黄荆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在不同年龄柏木林下的生物量以及分配格局,同时利用简单指标对其生物量建立估测模型。研究表明:①随着林分年龄的增加,林下黄荆单丛生物量以及各器官生物量也随之增加,其中枝生物量相差值最大,差距达24.3倍,而生物量最小的叶片,其差距也达6.9倍。②黄荆地上各器官生物量分配大小表现为干生物量枝生物量叶生物量皮生物量;根系生物量的分配以粗根和中根生物量为主,其中根桩和粗根生物量所占比重随着林分年龄的增加而增加,中根、小根和细根生物量所占比重则随着林分年龄的增加而减小;地上生物量所占比例较大,并随着林分年龄的增加逐渐降低,并最后趋于稳定。③建立生物量模型的简单指标以基径(D)作为自变量优于利用株高(H)和HD2模型的建立;最优预测模型多为二次或三次次曲线模型。其中干、枝和粗根生物量、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单丛生物量建立的预测模型较好,其模型的相关系数在0.8107—0.9293,达到极显著水平;皮生物量和根桩生物量的次之,模型相关系数分别为0.7689和0.7926;中根和小根的生物量预测模型相对最差,模型的最大相关系数仅在0.4410—0.4830。  相似文献   

11.
广东竹亚科新组合及新异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了广东竹亚科13新组合,1新名称和3新异名,其中筋竹属3新组合1新名称,牡竹属4新组合,青篱竹属5组合1新异名,箬竹属2新异名及方竹属1新组合.  相似文献   

12.
林祁  陈三茂 《植物研究》1995,15(2):195-198
作者查阅了全国42个标本馆所收藏的403号假地枫皮Illicium jiadifengpi B.N.Chang标本, 确认该种植物为中国特有, 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和广西。将百山祖八角I.jiadifengpi B.N.Changvar.baishanense B.N.Chang et S.H.Ou归并到假地枫皮;将闽皖八角I.minwanense B.N.Changet S.D.Zheng作为假地枫皮的一个变型--紫花八角I.jiadifengpi B.N.Changf.minwanense(B.N.ChangetS.D.Zhang)Q.Lin, 将武夷八角I.wuyishanum Q.Lin归并到紫花八角中。  相似文献   

13.
广西植物区系新资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室内鉴定,共发现广西维管植物分布新记录12种1变种,即滇越水龙骨、云南穗花杉、安顺润楠、三开瓢、毛花松下兰、秀丽兔儿风、杯药草、长梗吊石苣苔、三苞蛛毛苣苔、唇萼苣苔、流苏蜘蛛抱蛋、宽叶线柱兰、长距美冠兰,其中杯药草属和唇萼苣苔属为广西分布新记录属,云南穗花杉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列出了每个种的标本引证和地理分布。  相似文献   

14.
发现卧龙乌头Aconitum wolongense W.T. Wang的模式实际上包含两种植物,即毛果甘青乌头A. tanguticum (Maxim.)Stapf.var.trichocarpum Hand.-Mazz.和展毛大渡乌头A.franchetii Fin.et Gagnep.var.villosum W.T. Wang,故将该种予以归并。  相似文献   

15.
Four diterpenoids have been isolated from the dried leaves of Rabdosia macrocalyx var. juihua Z. W. Xue et X..W. Wang. Three of them were shown to be known diter- penoids, excisanin A, excisanin B and macrocalyxin A, while the one, a new kauranetype diterpene, was named jiuhuanin A. On the basis of physico-chemical constants, spectroscopic analysis of the new compound and properties of its derivatives, the structure of the compound was identified as (1). Jiuhuanin A was shown to have cytotoxicity in vitro against cultures of Hela cell and A549 cells.  相似文献   

16.
世界秋海棠属侧膜组植物新资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记述了秋海棠属侧膜组11新种,即星果草叶秋海棠(BegoniaasteropyrifoliaY.M.ShuietW.H.Chen)、耳托秋海棠(B.auritistipulaY.M.ShuietW.H.Chen)、桂南秋海棠(B.austroguangxiensisY.M.ShuietW.H.Chen)、水晶秋海棠(B.crystallinaY.M.ShuietW.H.Chen)、须苞秋海棠(B.fimbribracteataY.M.ShuietW.H.Chen)、巨叶秋海棠(B.gigaphyllaY.M.ShuietW.H.Chen)、黄氏秋海棠(B.huangiiY.M.ShuietW.H.Chen)、长柱秋海棠(B.longistylaY.M.ShuietW.H.Chen)、扁果秋海棠(B.platycarpaY.M.ShuietW.H.Chen)、喙果秋海棠(B.rhynchocarpaY.M.ShuietW.H.Chen)、多变秋海棠(B.variifoliaY.M.ShuietW.H.Chen);并报道了3新变种及1新名称,即疏毛越南秋海棠(B.boniiGagnep.var.remotisetulosaY.M.ShuietW.H.Chen)、密毛龙州秋海棠(B.morseiIrmsch.var.myriotrichaY.M.ShuietW.H.Chen)、簇毛伞叶秋海棠(B.umbr-aculifoliaY.WanetB.N.Changvar.flocculosaY.M.ShuietW.H.Chen)及彩纹秋海棠(B.variegataY.M.ShuietW.H.Chen)。  相似文献   

17.
Three new cytotoxic diterpenoids reniformin A, B and C, have been isolated from the leaves of Rabdosia latifolia var. reniformis Z. W. Xue et X. W. Wang. Their structures were established as (1), (2), and (3) by spectroscopic and chemical data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18.
竹亚科刚竹属植物的修订(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模式材料、实物照片或采集物观察比较以及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结合原始描述,对竹亚科Bambusoideae刚竹属Phyllostachys Sieb.et Zucc.中最后一批存疑或悬而未决的拉丁双名进行了考订。分别将彭县刚竹P.sapida并入石绿竹P.arcana,P.balansae并入桂竹P.bambusoides,金竹仔P.subulata并入寿竹P.bambusoides f.shouzhu,广州刚竹P.cantoniensis并入水竹P.heteroclada,大节刚竹P.lofushanensis和刺芒刚竹P.aristata均并入笔笋竹P.nidularia f.basipilis,贵州刚竹P.guizhouensis并入毛金竹P.nigra var.henonis,台湾石竹P.lithophila并入刚竹P.sulphurea var.viridis,均作为异名处理;讨论了产于越南的3个种的归属问题,推测P.caobangensis可能与桂竹P.bambusoides为同种,而P.baccanensis和P.vietbacensis可能均与假毛竹P.kwangsiensis为同种。  相似文献   

19.
在标本 (包括许多模式标本 )查考和居群调研的基础上 ,对刚竹属 PhyllostachysSieb.et Zucc.一些类群的分类问题进行了评注 ,其中将遂昌雷竹 Ph.primotina Wen作为不同于红壳雷竹 Ph.incarnata Wen的 1个独立的竹种看待 ;8个拉丁学名被减为异名 ;Ph.heteroclada Oliv.f.solida( S.L .Chen) C.P.Wang et Z.H.Yu因其基名无拉丁描述 ,故予废弃 ;同时还描述了 1个新变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