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动物中普遍存在雌雄个体身体大小的性二态现象。了解近缘种之间身体大小性二态现象的差异,可为深入探讨身体大小性二态现象的潜在驱动机制提供证据。国外对欧亚大山雀(Parus major)的研究发现,其喙长、跗跖长、翅长等 6 项身体大小指标存在着明显的性二态,且喙长的性二态存在季节间差异。大山雀(P. cinereus)曾被作为欧亚大山雀的一个亚种,其形态和行为与欧亚大山雀存在着诸多相似之处。为探讨大山雀是否也存在身体大小性二态及季节性差异,本研究分析了 2018 至 2020 年间在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捕捉的 226 只(雌性 96 只和雄性 130 只)大山雀的喙长、头喙长、跗跖长、翅长、尾长和体长这 6 项体征指标的两性差异及其季节变化。结果显示,大山雀上述 6 项身体大小指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性二态现象,且雄性个体仅喙长与雌性的差异不显著,其余 5 项指标均显著大于雌性。此外,身体大小指标的两性差异不随季节显著变化,但两性的跗跖长在秋季均显著短于冬季和繁殖季,尾长在繁殖季均显著长于秋季和冬季。上述结果表明,大山雀身体大小的性二态及其季节性差异与欧亚大山雀并不完全相似。无论其身体大小存在性二态和季节变化的原因,还是其与欧亚大山雀在身体大小性二态模式上的差别,都有待今后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2012年4~5月在西宁市录制大山雀的鸣声,用Avisoft-SASLab Pro声音分析软件分析其鸣唱结构。已有的录音记录分析表明西宁大山雀个体拥有1~4种鸣唱型,鸣唱短语由1~5个音素构成。西宁大山雀2音素短语的长度低于低海拔地区,具有较快的鸣唱型转换频率。  相似文献   

3.
行为生态学(三):最优觅食行为(2)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对模型的检验通过测定生态小区内的食物摄取曲线和各生态小区间的旅行时间,就可以对图8中的模型进行检验。有了可靠的模型,我们就可以预测捕食者在每一个生态小区内的搜寻时间、食物摄取量和边界值。下面我们举两个研究实例: (1)大山雀大山雀试验是对上述模型所进行的最严格检验之一。R.J.Cowie(1977)为了研究大山雀的觅食行为,在室内大鸟舍中建立了五棵人工  相似文献   

4.
千岛湖栖息地片段化对大山雀营巢资源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栖息地片段化对次级洞巢鸟营巢资源利用的影响, 我们于2008年2-8月, 在千岛湖地区选取21个岛屿, 采用悬挂人工巢箱方法进行大山雀(Parus major)招引实验。通过测定岛屿面积、岛屿隔离度、捕食者活动率、人工巢箱周围植被盖度和人工巢箱巢向等5种参数, 分析大山雀人工巢箱利用与上述参数间的关系。实验期间, 共悬挂443个人工巢箱, 其中有72个(16.3%)被大山雀利用。大山雀倾向于选择捕食者活动率低、植被盖度低、巢口向东或向南的人工巢箱; 岛屿面积和隔离度对大山雀利用人工巢箱不存在显著的直接影响, 但岛屿面积可通过影响捕食者的活动率, 对大山雀利用人工巢箱产生间接影响。因此, 我们认为在栖息地片段化后, 应更多关注对洞巢鸟营巢资源利用有直接影响的栖息地特征因素, 以及片段化效应的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5.
2009年3-7月,在北京小龙门森林公园悬挂人工巢箱,对大山雀(Parus major)和褐头山雀(P.montanus;)的繁殖进行比较研究.野外共悬挂100个巢箱,其中19巢(19.0%)被大山雀、11巢(11.0%)被褐头山雀进驻,总利用率为30.0%.同域繁殖的大山雀和褐头山雀在窝卵数、孵化期上有极显著差异(P<0.01),其中大山雀的窝卵数(8.21枚±0.25枚,n=19)极显著大于褐头山雀(6.18枚±0.23枚,n=11),而褐头山雀的孵化期(14.22d±0.44d,n=10)极显著长于大山雀(13.17 d±O.83 d,n=12).两者在卵重、卵大小、出雏数、雏鸟出飞数上无显著差异(P>0.05).大山雀的繁殖成功率(27.0%)和营巢成效(63.2%)均显著低于褐头山雀(54.5%和100%)(P<0.01).表明大山雀可能采取高产卵数、低存活率的繁殖对策,而褐头山雀的繁殖策略则可能为低产卵数、高存活率.  相似文献   

6.
婚配制度作为一种进化稳定对策是动物对某一环境包括种群内部环境适应的结果,在动物生殖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大山雀(Parus major)是一种广域分布物种,研究显示广域分布物种的形态、生理、行为、生态特征及婚配制度在不同地区或种群间存在显著差异,因此,该文选择了分布于中国辽宁仙人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大山雀(P.m.minor)种群开展其婚配制度研究.野外共采集了22巢大山雀亲代和子代血液样本.结果如下:(1)从11个微卫星位点中筛选出了8个多态性较好的微卫星位点用于大山雀父权鉴定,在母本已知的情况下确定父权的准确率可达99.98%;(2)巢内父权鉴定结果显示,31.8% (7/22)的巢包含婚外父权,8.12% (16/197)的子代为婚外子代.与其他森林雀形目鸟类相比,大山雀婚外子代的比例明显偏低(<10%),每个存在婚外父权巢的婚外子代比例各异(55.6%~9.1%),且无明显规律.  相似文献   

7.
大山雀(Paruscinereus)是一种广泛分布于我国的雀形目鸟类,其对不同的环境具有较好的适应。2020至2022年,在深圳市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内对在灯柱中繁殖的大山雀开展系统调查,共记录繁殖巢43个。结果显示,2020至2022年大山雀的平均窝卵数为(5.0±0.8)枚(n=32),平均孵卵天数为(13±1.6)d(n=18),平均育雏天数为(18.6±1.8)d(n=19),繁殖成功率为49%,共出飞幼鸟63只。繁殖失败的原因主要为巢掉落和人为干扰,在城市灯柱中繁殖体现了大山雀对城市化的适应及其对城市中栖息地的需求。期望本研究结果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8.
两种捕食马尾松毛虫鸟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山雀和白颊噪鹛是马尾松毛虫的最重要捕食性天敌。大山雀营巢于墙洞、土洞和树洞中,每窝产卵4—9枚。孵卵期平均14.8天,育雏期15—18天,幼鸟出窝率56.06%。白颊噪鹛营巢于浓密的杉树树冠及荆刺丛中,每窝产卵2—5枚,孵卵期平均14.6天,幼鸟出窝率36.36—44.26%。大山雀对1龄松毛虫为吞食,对2龄以上的松毛虫只啄食虫体的一部分;白颊噪鹛对各龄松毛虫均为吞食。在林间松树上人工放虫后3—4天,鸟对松毛虫的最高捕食率达94.84%。对已驯化的鸟在笼内做捕食量测定,大山雀和白颊噪鹛对1龄松毛虫每小时的捕食量分别为187和951条。  相似文献   

9.
破碎化次生林斑块面积及斑块隔离对大山雀繁殖成功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研究了破碎化山地次生林中斑块面积及斑块隔离度对大山雀(Parus major)繁殖成功的影响,运用GPS定位系统确定了18块大,中,小3种类型的斑块及对照样点,观测了大山雀产第一枚卵时间,窝卵数,平均卵重,出雏量及雏鸟出飞量等生态指标,结果表明,斑块隔离度对大山雀繁殖成功没有影响,1999-2000年两年中,大山雀在连续分布次生林中的产卵时间平均早于各斑块中的产卵时间7.2d,各斑块间的产卵时间差异较小,连续分布次生林和较大面积斑块内的大山雀窝卵数略高于中,小面积斑块内的窝卵数,连续分布生林中的平均卵重最大,斑块面积对出雏量及雏鸟不量没有影响,中,小面积斑块内的巢损失率较高,最主要的原因是巢址竞争较激烈。  相似文献   

10.
种间竞争会导致鸟类对自身的生存策略进行多方面调整,将多种因素结合起来分析不同鸟类的同域共存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9-2011年的3-7月,在辽宁省东部山区以悬挂人工巢箱的方法招引杂色山雀(Parus varius)和大山雀(Parus major),通过比较这两种鸟类在繁殖时间、繁殖参数和巢址选择上的差异,分析其繁殖期的栖息地选择及繁殖对策,探讨这两种鸟类同域共存的机制.结果表明,生态位的部分分离是大山雀和杂色山雀能够长期共存的基础.两者都是在繁殖期到来立即开始繁殖,均出现两次繁殖高峰,采用消减窝卵数的对策来适应环境质量的下降.对繁殖参数的分析表明,两种鸟类的繁殖对策都为k-选择,但大山雀略偏向r端,大山雀倾向高窝卵数、低繁殖成功率的繁殖策略;杂色山雀倾向低窝卵数、高繁殖成功率的繁殖策略.两种鸟类都选择在林龄较长的森林中筑巢,但是大山雀较注重巢址的安全性能,巢距地面较高,周围乔木密集;杂色山雀较为注重植被类型的选择,巢址多选择在植被多样、灌木生长茂盛的针阔混交林中,推测可能与杂色山雀的食物构成有关.  相似文献   

11.
分析鸟类鸣声能为研究鸟类系统学和生物地理学提供重要信息。鸟类鸣声的地理变异能影响鸟类的性选择,进而导致不同地理种群间的生殖隔离,从而促进地方种群(或亚种)的分化,乃至新种的形成。在鸟类系统学研究中,鸣声回放实验是研究物种分化并衡量分类地位的一项重要研究手段。本实验以武汉地区大山雀(Parus major minor,隶属于minor亚种组)为实验对象进行鸣唱回放实验,观测其对来自欧亚大陆西部及北部各地的major亚种组和来自我国各地的minor亚种组大山雀鸣唱回放的反应,探讨实验对象能否区分来自上述两个不同亚种组的鸣唱,从而推断两亚种组之间是否存在足以导致识别障碍的鸣声分化,以致产生行为上的生殖隔离。本实验共测试了24只雄性大山雀,每个亚种组的鸣唱各回放给12只个体,通过记录不同行为反应指标来衡量每只受试个体的反应程度。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受试大山雀对major和minor亚种组鸣唱的反应有显著差异,对同为minor亚种组的鸣唱反应程度激烈,而对major亚种组鸣唱的反应微弱甚至大多无反应。由此认为,大山雀major和minor亚种组之间存在显著的鸣声分化,已达到能形成配对前生殖隔离的程度,从而一定程度上支持将大山雀拆分成不同种的说法。  相似文献   

12.
大山雀雏期对越冬后马尾松毛虫幼虫的捕食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山雀(Parus major)是国内分布较广,比较常见的林栖鸟类,是捕食松毛虫的主要鸟类之一(李桂垣等,1982)。如何定量估计不同害虫密度条件下,大山雀不同季节,不同发育阶段对害虫的捕食作用,是森林害虫综合管理(IPM)中十分重要的问题。1985年4月,我们在浙江安吉县龙山林场(30°55′N,19°54′E)调查食虫鸟对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相似文献   

13.
我场于1979年采用三种巢箱进行人工招引林区益鸟试验,人工挂巢总招引效果达86.7%,其中招引大山雀达47%。 本场位于皖东滁县西南,属江淮低山丘陵地带。全场现有林41,851亩,其中23,000亩的松林与18,000亩的阔叶林呈不规则散生带状和块状混交林。初步查明我场林区松毛虫天敌有59种,其中鸟类46种。为了贯彻执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掌握人工招引林区益鸟的规律,给森林各种鸟类提供抵御天敌(蛇、鼠等)侵害,安全营巢,繁殖后代,增多益鸟数量,达到以鸟治虫的目的。1979年3月上旬我们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东部主要松林营养元素循环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的松林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和温带地区,在亚热带和温带地区东部主要是马尾松林、华山松林、油松林、红松林和樟子松林。松林由于树种、起源和年龄的差别,其生物量的变化幅度较大,在65~200t·hm-2之间(东北地区的原始红松林最高生物量可达360t·hm-2),松林的生物量表现出区域分异的特点。即从南到北随着纬度的增加,林分的生物量有逐渐降低的趋势。松树针叶中5种主要营养元素含量表现为[N]>[K]≥[Ca]>[Mg]≥[P],而且营养元素表现出因种而异,N的含量为华山松≥马尾松>油松≥红松>樟子松,而P和K在油松和红松针叶中含量较高;Ca的含量表现出较大的波动,与其母岩关系密切。松林主要营养元素(N、P、K、Ca、Mg)的积累量中N一般占25%~40%,松林营养元素循环速率受生境,树种、年龄的影响,但总的来说,亚热带地区松林营养元素的循环速率高于温带地区松林。  相似文献   

15.
3种松树林林分改造树种的生长格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3 种松林下的黎蒴、白花油茶、竹节树苗木的生长进行了研究.3 种苗木的地径和冠幅生长量以及黎蒴和油茶的树高生长量排序为湿地松林分>有凋落物加勒比松林分>无凋落物加勒比松林分,而竹节树在有凋落物加勒比松林下的树高生长略大于湿地松林,二者显著大于无凋落物加勒比松林.无凋落物的加勒比松林因为去除地表凋落物后减少了养分的输入,土壤有机质和氮含量减少,导致苗木生长下降.总体来看,竹节树的地径和冠幅的生长量最大,黎蒴树高的生长量最大,二者是改造松林的优良树种,而油茶生长慢.  相似文献   

16.
动物行为是个体与社群适应内外环境变化(刺激)所作出的动态反应。动物的行为特征对其适合度以及进化有着重要意义,但关于鸟类行为特征对扩散以及分布的研究还较少,本文以杂色山雀(Sittiparus varius)和大山雀(Parus cinereus)这两种生活史策略相似、分布范围差异显著的雀形目鸟类为例,采用经典新环境测试法对两物种探索性、活跃性、冒险性三种行为进行比较。Mann-Whitney U-test结果显示,大山雀的探索性(Z =﹣2.582,P < 0.01)、活跃性(Z =﹣5.148,P < 0.001)、冒险性(Z =﹣2.046,P < 0.05)得分均显著高于杂色山雀,证明广域分布的大山雀探索性、活跃性及冒险性明显强于狭域分布的杂色山雀。我们由此猜想鸟类行为特征可能会与种群的分布范围相关;通过对鸟类行为特征的探究或许可以间接预测种群未来的发展方向,为种群的保护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7.
行为偏侧化现象广泛存在于不同的动物类群。行为偏侧性不同的动物个体响应特定刺激的行为表现存在差异,可能会影响其适合度。探究行为偏侧化与适合度相关行为之间的联系,有助于理解行为偏侧化对物种适应自然环境能力的影响。然而,目前对不同行为偏侧性的动物个体在野外自然条件下响应特定刺激(如风险刺激)是否存在行为差异仍然知之甚少。2022年,本研究在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附近选取样地悬挂人工巢箱400个,并对利用巢箱繁殖的大山雀(Parus minor)进行了用足偏侧性测试。通过对比77只不同用足偏侧性的大山雀(雄性45只,雌性32只)巢址与人类干扰源(道路和建筑物)之间的距离,分析了左偏侧性和右偏侧性大山雀在人为干扰环境中的巢址选择差异。结果表明,雄性大山雀的巢址与最近道路以及最近建筑物之间的距离在左偏侧性和右偏侧性个体之间均没有显著差异。对于雌性大山雀,繁殖起始时间越晚,左偏侧性个体和右偏侧个体所利用的巢址均离最近道路更远,但仅左偏侧性个体的巢址到最近建筑物的距离更远,而右偏侧性个体的巢址到最近建筑物的距离不变。上述结果说明,行为偏侧性差异可能会影响个体在野外环境中对人类活动干扰的响应。由于国内外在相关领域开展研究较少,本研究建议在野生动物中开展更多工作,以深入探究行为偏侧化与动物适应变化环境的相关行为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以中亚热带典型的马尾松林、湿地松林和马尾松-木荷混交林(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林分类型下0~10和10~20 cm土层的β-D-葡萄糖苷酶(BG)、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亮氨酸氨基肽酶(LAP)、酸性磷酸酶(AP)、多酚氧化酶(POX)、过氧化物酶(POD)6种土壤酶活性,以及酶化学计量比及土壤理化性质特征,分析驱动中亚热带典型林分类型土壤酶活性及其计量比变异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 林分类型显著影响了土壤BG和LAP活性,表现为湿地松林10~20 cm土层土壤BG显著高于马尾松林,而LAP在马尾松林最高;湿地松林10~20 cm土层土壤BG/(NAG+LAP)、BG/AP显著高于马尾松林,而马尾松林(NAG+LAP)/AP显著高于湿地松林和针阔混交林;林分类型间酶化学计量的向量长度在10~20 cm土层差异显著,表现为湿地松林>针阔混交林>马尾松林。3种人工林酶化学计量的向量角度均大于45°,其中在湿地松林10~20 cm土层向量角度显著大于马尾松林。冗余分析表明,土壤碳质量指数和有机碳与全磷的比值(C/P)以及土壤含水量和C/P分别是0~10和10~20 cm土层土壤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的关键影响因素,土壤碳和磷的数量和质量,以及土壤含水量在调节中亚热带人工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中发挥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9.
大山雀Parus major在青岛市崂山区是留鸟。1989—1990年,我们做了人工挂巢招引大山雀试验,并对其繁殖生态进行了观察。1试验材料与方法用厚度1.2—1.5厘米的松板,做成直径15×15厘米、高29.5(后壁)×27(前壁)厘米的木板式巢箱。在巢箱前壁高21厘米处做直径为4.5厘米的圆形出入口。巢箱用油漆涂上绿、黑、黄三种颜色,并在巢箱前壁上编号、登记。挂巢地点设置在崂山区中韩镇浮山。阴坡,海拔350米左右。主要树种是黑松,山沟内有刺槐、赤杨等其它杂木,树龄15—20年,郁闭度0.6—0.7,植被条件较好。林缘有水库。山中、下部有果园。因远离村舍,人…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主要五针松群落学特征及其生物量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吴刚  冯宗炜 《生态学报》1995,15(3):260-267
本文根据现有的文献资料,系统地分析了中国五针松的分布.群落学特征,按不同分布区、不同群落类型探讨了中国五针松的群落生物量和年净生产量及在群落的不同层次上的分布.比较分析了不同分布区五针松的年干物质累积速度(NP/B).结果表明:115─135a生的阔叶红松林群落生物量在97.09─120.51t/hm ̄2之间,年净生产量在8.698─10.34t/hm ̄2.a之间,年净生产量长白山山脉沙松、鹅耳枥红松林>小兴安岭南坡枫桦、水曲柳红松林>小兴安岭北坡云杉、冷杉红松林;30─36a生的华山松林群落生物量在78.75─94.73t/hm ̄2之间,年净生产量在4.993─5.537t/hm ̄2.a之间,年净生产量贵州山地常绿阔叶华山松林>秦岭中山地阔叶华山松林>甘肃小陇山针阔叶华山松林.NP/B值:长白山山脉的阔叶红松林>小兴安岭山脉的阔叶红松林;秦岭中山地阔叶华山松林>甘肃小陇山针阔华山松林>贵州中山地常绿阔叶华山松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