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2 毫秒
1.
用微量细胞病变抑制法测定了53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诱生干扰素的水平,以及18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者的淋巴细胞转化功能。发现前者体外诱生干扰素的水平显著下降,并与病程转归有密切关系;后者淋巴细胞转化指数低于正常,但与干扰素水平之间无平行关系。本文还对急性白血病患者白细胞体外诱生干扰素水平下降的可能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目的:优化人类白细胞介素-2(rh IL-2)与白细胞介素-7(rh IL-7)在体外诱导培养SLYNTVAT(SL9)抗原特异性T细胞时的用量。方法:分离健康人外周血PBMC作为效应细胞,培养T2(TAP缺陷T淋巴细胞)细胞并加载HIV来源抗原肽作为刺激细胞。SL9抗原肽四聚体检测不同细胞因子用量下特异性T细胞诱导频率大小。结论:rh IL-7在诱导SL9抗原特异性T细胞中起到关键促进作用,SL9特异性T淋巴细胞能够自身分泌大量rh IL-2,减少rh IL-2用量可为体外诱导培养SL9特异性T淋巴细胞提高效率。  相似文献   

3.
建立含有EB病毒的T细胞淋巴瘤细胞系,为探讨EB病毒的致瘤机理,研究EB病毒在T细胞淋巴瘤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提供手段.在TPA协同EB病毒诱导胸腺恶性T细胞淋巴瘤动物模型的基础上,联合应用IL-2,将诱导的肿瘤组织进行体外细胞培养,成功地分离获得一株在体外长期存活的淋巴细胞TET.T细胞亚群分类实验证实TET细胞为CD4阳性的T淋巴细胞,PCR和原位杂交可检测到EB病毒的EBERs、LMP1和BARF1,并有LMP1蛋白的表达.TET细胞的获得,有望在体外建立转化细胞系,为体外研究EB病毒的致瘤机理及防治提供理想的实验材料.  相似文献   

4.
10例正常人外伤脾及8例各种疾病切除的脾,取其全脾细胞,在体外分别用美洲商陆(PWM)及中国商陆皂甙诱生出的干扰素,证明是免疫干扰素(IFN—r);10例外伤人脾以PWM诱生IFN—r平均效阶为3.40±0.59Log CPI50u/ ml,以中国商陆皂甙诱生效价为2.92±0.42Log CPI50u/ml两者效阶有显著差异(P<0.05或0.01)。8例各种病人脾细胞以美洲商陆诱生出IFN—r效价平均达3.69±0.35Log CPI50u/ml;以中国商陆皂甙诱生者,平均效价为3.01±0.35Log CPI50u/ml两者差别有极显著意义(P<0.01)。讨论中关于美洲商陆对人外伤脾及病人脾细胞诱生的IFN—γ效价皆较高于病人脾的原因,认为除两种商陆的物理化学性质不同外,又可能与两者能否同时激活T及B细胞有关。文中强调不应使用癌症转移的脾细胞诱生IFN—r,因为产量不高,对人使用不安全。  相似文献   

5.
张杭君  吴玉环  赵晶  邵建忠 《生态学杂志》2013,24(10):2977-2982
节球藻毒素是水华水体中发现的一种新型蓝藻毒素,鱼类很容易受到节球藻毒素的影响.本研究发现节球藻毒素能够体外诱导草鱼淋巴细胞发生凋亡.电镜观察从形态学上发现节球藻毒素诱导的草鱼淋巴细胞呈现明显的细胞质浓缩、染色质凝集以及边缘化等典型细胞凋亡特征.梯队状DNA进一步证实凋亡的发生.1、10和 100 μg·L-1的节球藻毒素体外诱导草鱼淋巴细胞12 h后,凋亡率分别达到19.4%、31.6%和71.6%,具有明显的剂量效应特征.节球藻毒素诱导的草鱼淋巴细胞凋亡与胞内活性氧物质增加、线粒体膜电位下降、胞钙含量上升、Bcl2基因下调和Bax基因上调有关;此外,Caspase-3和Caspase-9两种酶参与该凋亡过程.表明节球藻毒素能够通过线粒体通路诱导鱼体淋巴细胞发生凋亡.
  相似文献   

6.
白细胞介素—2(IL-2),过去曾称为T细胞生长因子(TCGF),是在促有丝分裂素或特异性抗原刺激下,由辅助性T细胞产生的一种淋巴因子,能在体外长期维持T细胞生长。它可调节免疫反应,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和NK细胞增殖,诱生γ干扰素。因而是治疗肿瘤和免疫缺陷病人的非常有希望的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7.
体外产生肿瘤坏死因子诱生方法的研究徐莉萍张喆 指导娄丹 (沈阳军区军事医学研究所) 肿瘤坏死因子(TNF)是由巨噬细胞或淋巴细胞产生的,可引起多种肿瘤坏死而对正常组织无害的物质。很有希望发展成为一种抗癌新药,但迄今动物体内来源的TNF产量甚低。难以用于临床。我们研究了以人的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在体外培养中产生TNF的条件和影响因素,对6种诱生剂及其复合物进行了比较,发现葡萄球菌肠毒素B(SEB)是产生TNF的有效诱生剂;在SEB中加入IL-2可明显增高TNF  相似文献   

8.
鸡培养细胞γ-干扰素诱生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鸡γ-干扰素(IFN-γ)的最佳诱生条件.方法:采用夹心ELISA对培养的不同种类细胞在不同诱生剂作用下珏IFN-γ的分泌水平进行了检测,并对影响IFN-γ产量的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在ConA、PHA、ARV三种诱生剂中,ARV诱生能力最强,ConA其次,PHA最弱;其最佳诱生剂量分别为:ARV 105TCID50/mL,ConA 30μmL,PHA 1.5μg/mL.鸡脾淋巴细胞、外周血自细胞(PBL)和鸡胚成纤维细胞(CEF)在同种诱生剂作用下,脾淋巴细胞IFN-γ分泌量最高,为47.65±3.26pg/mL.各种细胞最佳浓度均为3.0×106/mL.脾淋巴细胞在ConA和PHA刺激下,培养60h时产生的IFN-γ最高;而ARV诱导48h IFN-γ即可达峰值.同种IFN-γ具有启动效应.结论:确定了鸡IFN-γ的最佳诱生条件,为鸡IFN-γ定量检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草鱼、中华鳖T淋巴细胞表面抗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草鱼脑组织、中华鳖脑组织和胸腺细胞为抗原制备兔抗草鱼脑血清(RACBS)、兔抗顺华鳖脑血清(RATBS)和兔抗中华鳖胸腺细胞血清(RATTS)。补体依赖性细胞毒试验和不同组织对RATBS、RATTS的吸收试验结果表明:中华鳖胸腺细胞和脑组织均存在Thy1抗原(亦称脑组织抗原或胸腺-脑组织T细胞抗原);草鱼脑组织缺乏Thy1抗原。应用间接酶标免疫组化染色技术显示:Thy1抗原阳性反应物沉淀于中华鳖胸腺细胞和外周一部分淋巴细胞表面,进一步用抗人白细胞分化抗原CD4、CD8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化交叉反应提示中华鳖淋巴细胞膜上含有与人类T淋巴细胞表面抗原CD4、CD8类似结构的物质。本文讨论了Thy1抗原、CD抗原的出现及其意义。探讨了淋巴细胞异质性及RATBS、RATTS的特异性和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观察氨茶碱对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凋亡与胀亡的诱导作用。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及尼龙棉柱法分离健康成年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分空白组及氨茶碱组,培养后观察细胞光镜及电镜形态学、FDA/PI荧光染色,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和胀亡细胞比例变化。结果:①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经体外培养,可自然出现典型的细胞凋亡与胀亡形态学改变。②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在氨茶碱诱导作用下,凋亡率有显著增高,但胀亡率相对无显著增高。结论: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存在凋亡与胀亡现象,氨茶碱可诱导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凋亡,但不能有效的诱导健康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胀亡。  相似文献   

11.
刘铮  代继宏  符州  冯琳琳 《生物学杂志》2011,28(2):25-27,31
用重组小鼠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mGM-CSF)和重组小鼠白细胞介素4(rmIL-4)体外诱导小鼠骨髓细胞分化为树突状细胞,进行形态学变化观察,分析细胞表面分子,刺激T细胞增殖,探讨小鼠骨髓源树突状细胞(BMDC)体外诱导培养并进行初步鉴定。体外培养9d后BMDC可达80%以上,光镜下可见典型的树突状细胞形态。清楚表达成熟期主要表面标志物,可显著刺激同种异体混合淋巴细胞增殖。获得了较高纯度的BMDC,避免了使用传统磁珠分离方法所带来的成本高,操作复杂,产出率低的弊端,为研究BMDC功能以及运用开展下游实验提供材料。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分离培养的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调亡与胀亡.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及尼龙棉柱法分离健康成年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分空白组及地塞米松(DXM)组,培养后观察细胞光镜及电镜形态学、FDA/P1荧光染色,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和胀亡细胞比例变化.结果:①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经体外培养,可自然出现典型的细胞凋亡与胀亡形态学改变.②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在地塞米松诱导作用下,凋亡率与胀亡率皆有显著增高.③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人T淋巴细胞凋亡与胀亡率亦有升高.结论: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存在凋亡与胀亡现象,DXM可诱导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凋亡与胀亡.  相似文献   

13.
树突状细胞对海藻酸钙纳米胶囊的吞噬作用与功能诱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用量子点标记方法,证实了人外周血来源树突状细胞对海藻酸钙纳米胶囊的吞噬作用,并对其体外成熟诱导和接受偶联有牛血清白蛋白的纳米胶囊刺激之后的自体T淋巴细胞免疫作用进行了探讨。实验结果表明,树突状细胞在吞噬海藻酸钙纳米胶囊后被诱导成熟,而且偶联有牛血清白蛋白的纳米胶囊可诱导自体T淋巴细胞增殖,显示该海藻酸钙纳米胶囊可能成为具有载体功能的癌症细胞免疫治疗佐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卵巢癌细胞的外排小体Hs-exosomes致敏树突状细胞DC诱导T淋巴细胞CTL特异性杀伤卵巢癌细胞的能力。方法:分离卵巢癌细胞株2780释放的Hs-exosomes,将其致敏DC并与T淋巴细胞共培养,检测CTL体外细胞毒活性。结果:Hs-exosomes致敏DC激活CTL的抗肿瘤能力显著高于未致敏DC组。结论:2780细胞释放的Hs-exosomes致敏DC激活T淋巴细胞对肿瘤具有很强的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在C57BL/6小鼠建立MBP-特异性T细胞系,并探讨其生物学特性。方法:取MBP免疫的C57BL/6小鼠腹股间淋巴结的淋巴细胞在体外培养,用MBP及同系小鼠的脾细胞反复刺激,建立了MBP-特异性T淋巴细胞。以流式细胞仪检测其细胞表面标志,以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MBP-特异性T细胞产生的IFN-γ及IL-4水平。结果:CD4^ T细胞占90%以上。MBP-特异性T细胞主要产生IFN-γ。结论:该T细胞系为CD4^ 、Th1类淋巴细胞;在C57BL/6小鼠体内存在能识别MBP的自身反应性T细胞。  相似文献   

16.
在以往的20年间,有关发展艾滋病疫苗的研究曾经进行了大量的工作,但进展不大,通常诱生基于抗包膜抗体的疫苗效果并不理想。目前一般认为,细胞免疫应答,特别是CD8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抑制细胞和CD4辅助性T淋巴细胞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控制上是必需的。因此能诱生细胞免疫应答的疫苗在控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播散上至关重要。本文阐述了有关黏膜疫苗的理论、艾滋病黏膜疫苗的种类以及经口免疫耐受性问题,并提出艾滋病应当视为一种自身免疫病。故抗炎症或免疫抑制药物应用似有其可取之处。  相似文献   

17.
鱼类的干扰素系统和干扰素系统基因的鉴定   总被引:17,自引:8,他引:9  
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最早发现的一种细胞因子.虽然有些组织和细胞能检测到IFN的组成型表达,但在正常情况下,生物机体一般只在受到病毒和细菌感染,或用Poly I:C、促细胞分裂素等诱导剂人工诱导时分泌IFN.IFN系统是脊椎动物抵抗病毒入侵的第一道屏障,能在病毒感染后几小时内就迅速起作用,而特异性免疫抗体必须在几天或几周之后才由淋巴细胞产生.    相似文献   

18.
在培养的人心肌细胞上研究了黄芪、人参抗Cox B-3及Echo-19病毒的作用及诱生干扰素的效应,结果表明两种药物分别作用于人心肌细胞48小时及感染病毒的心肌细胞在含药物的营养液中培养均可降低细胞对两种病毒感染的敏感性,此作用与药物诱导心肌细胞产生IFN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旨在研究鸡痘病毒ORF73和ORF214编码蛋白是否具有IL-18结合蛋白的功能,以及ORF73或ORF214基因缺失后对重组病毒诱导免疫应答的影响。【方法】以缺失ORF73或ORF214基因并表达H5亚型AIVHA基因的重组鸡痘病毒(rFPVLP-△73LRH5A、rFPVLP-△214LRH5A)作为研究对象,以未缺失ORF73或ORF214基因而表达H5亚型AIVHA基因的重组鸡痘病毒(rFPVLP-12LSH5A)作为对照,检测重组病毒体外诱导SPF鸡脾细胞和外周血淋巴细胞产生IFN情况,同时检测重组病毒免疫SPF鸡后诱导的体液免疫、CD4+/CD8+比值、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和H5亚型AIV强毒攻击后的免疫保护效力。【结果】rFPVLP-△73LRH5A和rFPVLP-△214LRH5A体外诱导脾细胞产生的IFN量显著高于rFPVLP-12LSH5A,而免疫10d后的CD4+/CD8+比值显著低于rFPVLP-12LSH5A;3种重组鸡痘病毒诱导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没有明显差异;3种重组病毒在SPF鸡均产生针对H5亚型AIV的HI抗体,免疫14d后rFPVLP-△214LRH5A组诱生的HI抗体水平显著低于rFPVLP-12LSH5A组的抗体,但3组在免疫21d后HPAIV的致死性攻击时,均100%被保护。【结论】鸡痘病毒ORF73和ORF214编码蛋白具有IL-18结合蛋白抑制IFN产生的功能,虽然缺失株和亲本株重组鸡痘病毒在细胞和体液免疫应答存在一定差异,但在SPF鸡均能诱导产生良好的免疫保护。  相似文献   

20.
以庚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Gvirus ,HGV)转基因小鼠为模型 ,探讨逆转免疫耐受的方法及与HGV致病性的关系。首先采用鼠伤寒沙门菌pagC基因的启动子 (PpagC)为转录调控元件 ,构建宿主体内表达HGVNS3抗原的重组减毒鼠伤寒沙门菌 ,并口服接种免疫HGV转基因小鼠。结果证明对诱导转基因小鼠血清HGVNS3抗体无明显影响 ,但对小鼠血清HGV抗原含量、肝组织HGV抗原及HGVmRNA表达量有明显抑制作用。体外培养脾细胞表现出针对HGVNS3抗原的细胞免疫反应 ,并检测到Th1 型细胞因子IFN γ。过继转移实验证明T细胞可能是通过IFN γ介导的机制抑制转基因鼠体内HGV的表达及复制。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 ,转基因小鼠肝组织见淋巴细胞浸润等轻度炎性变。T细胞免疫耐受消除的结果提示 ,这种宿主体内激活目的抗原表达的口服疫苗有望成为治疗病毒性肝炎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