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文章主要阐述了音乐对脑的多方面正性影响,主要包括空间推理能力的提升(莫扎特效应),学习记忆能力的增强等;在疾病治疗方面,则集中于音乐对精神和神经性疾病,如癫痫、孤独症、帕金森综合症、老年性痴呆等的影响。目前,音乐对机体产生的这些正性影响的具体分子机制还不十分清晰,本文将细述在音乐暴露的情况下,大脑中相关神经细胞的生长、分化、凋亡及蛋白质合成的调控,某些神经递质(如多巴胺,五羟色胺,γ-氨基丁酸等)的合成与释放,类固醇激素分泌对脑内物质合成与分泌的调节,以及BDNF/TrkB信号通路和NGF的调节。  相似文献   

2.
脑血管紧张素对黄体生成激素分泌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红 《生理科学进展》1995,26(2):110-114
脑内存在一个独立而完整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血管紧张素Ⅱ对LH分泌的调节作用是:(1)脑内外源AⅡ对LH分泌的调节与动物体内性类固醇激素水平有关。去卵巢动物AⅡ可以抑制LH分泌,去卵巢用雌激素处理动物AⅡ不影响LH的分泌,去卵巢用雌、孕激素处理的动物AⅡ则可刺激LH分泌;(2)脑内内源AⅡ参与调节大鼠动情前期LH峰;(3)AⅡ对LH分泌的调节可能是通过LH-RH和去甲肾上腺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昆虫激素和抗激素类在蚕业上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戴玉锦 《昆虫知识》1994,31(3):190-192
控制家蚕幼虫蜕变和变态的内分泌系统是脑一咽侧体一前胸腺。咽侧体分泌的保幼激素(JH)和前胸腺分泌的蜕皮激素(MH)调节着家蚕的幼虫蜕皮、变态等生命现象,而脑分泌的促咽侧体激素和促前胸腺激素又控制着这两种腺体的分泌活动。家蚕的MH和JH的化学结构早在60年代中期被先后阐明,70年代后对这两种主要激素在血淋巴中的浓度已能精确定量,从而阐明了发生幼虫蜕皮和变态的激素环境。与此同时,发现了一些天然化合物能影响家蚕正常的内分泌活动,导致早熟变态和其他生理变化(如体色变化、生有障碍等),称之为抗激素类物质。家蚕内分…  相似文献   

4.
免疫细胞内源性儿茶酚胺的免疫调节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Jiang JL  Qiu YH  Peng YP  Wang JJ 《生理学报》2006,58(4):309-317
机体内儿茶酚胺(catecholamines,CAs)包括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肾上腺素(epinephrine,E)和多巴胺(dopamine,DA)。CAs由神经元和内分泌细胞合成和分泌,其主要功能是调节心血管、呼吸和消化等内脏活动。近三十年来的研究说明,CAs也参与调控机体的免疫功能,但CAs的这种免疫调节作用一般视为神经和内分泌系统调节的介导作用。然而,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免疫细胞也能合成CAs,这是对传统观念的一种补充和提高。免疫细胞内存在经典的CAs代谢途径,既有合成CAs的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又有降解CAs的单胺氧化酶(monoamine oxidase,MAO)和儿茶酚氧位甲基移位酶(catechol-O-methyl transferase,COMT)。免疫细胞合成的内源性CAs可以调控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和细胞因子生成等多种免疫功能。CAs的这些作用可能主要通过自分泌或旁分泌途径作用于免疫细胞上相应受体和细胞内环磷酸腺苷(cyclicAMP,cAMP)实现。细胞内氧化应激机制可能也参与免疫细胞内源性CAs的免疫调节作用。此外,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多发性硬化、风湿性关节炎可能也与免疫细胞内CAs的代谢异常有关。上述发现不仅为免疫系统有可能成为除神经和内分泌系统以外的第三个CA能系统提供了证据,而且为免疫系统内源性CAs的功能意义拓展了认识。  相似文献   

5.
肥胖和相关代谢综合征已成为全球最突出的健康问题之一,肠道微生物已被证明参与肥胖的发展,并可能对肥胖的发展和其干预治疗等提供重要的见解。最近的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和大脑的相互作用可能是肥胖的后果或解释因素,肠-脑轴是它们相互作用的联络枢纽。此外,肠道微生物可以通过肠道激素(包括ghrelin)以及迷走神经连接(影响能量消耗和CNS中与饮食行为相关的区域)来影响肠-脑轴,从而改变宿主行为。同时,肠道微生物代谢物和其产物还可以充当信号分子并调节肠内分泌细胞的激素分泌,如GLP1和PYY,从而调节食欲、肠道运动、能量吸收和储存以及能量消耗等摄食相关行为,进而影响肥胖的发展。所以,理解这些信号和激素作用并从药理学方法增强它们,可能为治疗肥胖提供一种重要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自五十年代以来,通过对脑的各区域用电刺激或局部破坏的方法,已证实在下丘脑的某些部位能影响胃酸分泌。到目前为止,对脑调节胃分泌的研究,虽然主要仍集中在对脑结构和神经通路方面;但对存在于脑、外周神经元和神经末梢中的某些肽类对胃酸分泌的影响,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近来报道,某些脑肽在中枢神经系统内作为调制物参与调节胃酸分泌,其中有的还有细胞保护作用,能对抗应激性溃疡的发生,从而显示出重要的生理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性腺、肾上腺及胎盘组织中合成的类固醇激素对于人体的生长发育及各种生理代谢功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对脑功能的调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尤其近年来发现脑组织自身能从头合成几乎全部的类固醇激素,意味着脑源性的和外周源性的类固醇激素相互协调,相互为用,共同调控着脑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如在学习和记忆、突触的传递功能、神经保护、神经退行性病变(尤其Alzheimer’s病)、情绪、应激以及月经相关疾病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就这些方面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雌性激素在某些方面改变着神经功能。在雌性激素敏感的神经元中,雌二醇调节各种RNA的表达,包括rRNA、神经多肽和神经传导物受体。这种影响可能伴有在基因产物合成方面的相应改变或翻译后修饰。最近的研究已经揭示雌性激素能改变轴突生长以及突触密度。在我们以前的实验中注意到性别对脑微管蛋白合成的影响,也发现雌性激素可刺激雄鼠脑微管蛋白合成。雌性激素可能是成年动物神经突生长的一种调节物。这种假设已经得到深入研究和证实;发现性激素对大脑皮质、海马、中脑和间脑神经元的形态和数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并改变神经突生长和突触的连接。实验分为去势(GM)和未去势(IM)两组。第一组(GM)为1月龄雄鼠,去势后10天分为睾丸酮(GMT)、雌二醇(GME)、雌二醇加孕酮(GMEP)三个治疗实验组和一个对照组(GMC)。第二组(IM)为老年雄鼠,分为睾丸酮(IMT)、雌二醇(IME)、雌二醇加孕酮(IMEP)三个治疗组和对照组(IMC)。对照组注射芝麻油。处理结束,迅速断头,制备脑匀浆液。取上清液进行3H秋水仙碱标记反应,液闪计数,测定脑微管蛋白的生成量。实验结果如表一:微管蛋白每分钟的放射量在GM组中,GME比GMC增加37%~43%,G  相似文献   

9.
肾性尿崩症发生的分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建 《生命的化学》1996,16(5):36-37
肾性尿崩症发生的分子机制卢建(第二军医大学病理生理教研室,上海200433)关键词肾性尿崩症,分子机制肾脏对水的重吸收和排泄功能受下丘脑神经元合成及分泌的精氨酸加压素(AVP)的调节。AVP由垂体后叶释放入血,到达肾脏后,与肾集合管管周膜上的V2受体...  相似文献   

10.
在高等动物中,许多多肽和蛋白质并不为细胞本身所需,而是参与整个机体的各种活动和调节,如多肽类激素、各种酶和某些结构蛋白等。这些由细胞产生却不为细胞本身所需的多肽和蛋白质统称为分泌性蛋白质。由于漫长的自然选择的作用,细胞内分泌性蛋白质的合成受到严格的调控,有着特殊的机制(见图A)。转译分泌性蛋白质时,核糖  相似文献   

11.
禾本科植物胚乳内所含有的淀粉根据其结构、组成可以分为两类:直链淀粉(由α-1,4糖苷键连接的多聚D-葡萄糖)和支链淀粉(在以α-1,4糖苷键连接的主链上通过形成α-1,6糖苷键引入支链的多聚D-葡萄糖)。前者是以一种线性无序状态存在,而支链淀粉则是构成淀粉半晶体结构的主要成分。其中,除了负责合成作为糖基直接供体的ADP—Glc的酶AGPase外,直链淀粉中链的延伸反应由GBSSI完成,而支链淀粉的合成则相对复杂,需要SS、SBE、DBE、SP等一些酶的协同调控来共同完成。本文综述了胚乳中淀粉合成过程中所涉及的一些关键酶的研究进展,并对此研究领域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老化通常指生物体生长发育成熟以后,随年龄增加生理机能逐渐减退,内环境稳定性下降,组织器官逐渐发生退行性改变,最终走向衰老、死亡的过程。神经系统老化是神经元退行性病变形成的基础和条件。由于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与中枢神经系统胆碱能神经元的存活和可塑性调节密切相关,所以NGF在神经系统老化和神经退行性变疾病如老年性痴呆(Alzheimer’s disease,AD)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NGF在脑老化中的变化及其与AD发病机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是近20年来神经外科领域发展最迅猛的技术。DBS是通过刺激发生器发出的高频电脉冲信号刺激脑神经核团或神经传导束来调节异常的神经环路。DBS已经成为治疗特发性震颤、帕金森病、肌张力障碍等运动障碍病的常规手术方法。自1997年深部脑刺激通过美国FDA认证用于治疗特发性震颤以来,已有超过数万名运动障碍患者接受该疗法,而国内脑深部电刺激最早在1999年应用于帕金森病临床治疗,迄今也有数千例患者接受了植入手术。近年,脑起搏器的临床适应症不断扩大,从最初的运动障碍病逐渐发展到治疗其他神经和精神疾病,如抽动秽语综合征、强迫症、抑郁症、神经性厌食症、难治性疼痛、癫痫、植物状态和阿尔茨海默病等,虽然DBS的治疗机理还不很清楚,但可以预见未来DBS将成为众多神经和精神疾病的重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记载着挫折、恐惧、绝望等负性情绪的负性记忆,具有难以遗忘、令人烦恼的特点,与一些脑重大疾病,如创伤后应激综合征、抑郁症等存在密切关系。研究表明NMDA受体依赖性长时程增强在记忆的获取、储存等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电休克和NMDA受体拮抗剂氯胺酮已知可导致短暂性遗忘,应用于治疗创伤后应激综合征、抑郁症具有起效快、疗效好的显著特点,提示这类脑疾病可能与负性记忆的遗忘特点有关。最近报道,遗忘具有独立的分子机理,在记忆和遗忘机理的共同作用下,既可能发生"记不住"如老年痴呆症、也可能出现"忘不了"如创伤后应激综合征和抑郁症等。深入研究遗忘的细胞分子机理,无疑有助于我们认识、预防和治疗相关脑重大疾病。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一种微型化的植入式脑起搏器;以MSP430单片机为核心处理器,充分利用高性能的外围芯片,例如nRF905、TPS76030、MG-12232等,并结合单片机内部资源;从而使该系统具有精度高、性能好、体积小和功耗低等特点,满足了帕金森病患者的需求。  相似文献   

16.
多巴胺(DA)是脑内重要的神经递质,参与调控椎体外系的运动功能以及人类的精神活动,情绪反应,认知、思想、感觉、理解和推理能力。多巴胺在各条通路的增多或减少可以导致各种疾病。儿茶酚-O-甲基转移酶(COMT)参与代谢降解多巴胺。COMT抑制剂可以减慢DA的代谢,且可以延长左旋多巴(L-dopa)在体内的半衰期,达到治疗由于DA减少的相关疾病。COMT抑制剂主要有托卡朋和恩他卡朋,两者分别在1997年和1998年由FDA首次批准上市。2004年,由卡比多巴、左旋多巴和恩他卡朋组成的复方制剂Sta levo被重新投放市场。本文总结了COMT抑制剂目前在临床上的应用进展,如协助治疗帕金森病,抗抑郁,抗Ⅱ型精神失常和治疗神经痛。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丘脑底核(STN)脑深部电刺激(DBS)治疗帕金森病(PD)合并抑郁障碍术后服用帕罗西汀治疗的疗效。方法:将38例合并抑郁障碍的PD患者随机分为三组,行丘脑底核脑深部电极植入术,术后空白对照组不服用任何抗抑郁药物,药物治疗组服用帕罗西汀每日一次,每次20mg,安慰剂组服用安慰剂。术前一周,术后1个月、2个月和3个月进行随访和临床评价。结果:抑郁患者术后抑郁障碍症状如焦虑、绝望和激越症状也有不同程度好转,应用安慰剂后,患者术后抑郁障碍程度好转程度大于空白对照组(P〈0.05),而应用帕罗西汀后术后3个月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HAMD)下降程度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及安慰剂组(P〈0.05)。结论:表明STN-DBS术后PD患者的抑郁症状有所改善,辅助抗抑郁药物治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8.
谷氨酸是脑内必需的兴奋性神经递质之一,兴奋性氨基酸转运体(Excitatory amino acid transporterEAAT)2是最主要的谷氨酸转运体,负责脑内90%以上的谷氨酸再摄取,调节突触间隙的谷氨酸浓度。EAAT2功能紊乱导致胞外谷氨酸过量积聚,在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如阿尔茨海默病、亨廷顿舞蹈病、肌萎缩侧索硬化等。对于人EAAT2启动子的研究发现,NF-kB在星形胶质细胞中对EAAT2表达起关键作用。通过筛选1 040种FDA批准的化合物,发现多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头孢曲松钠等是EAAT2的转录激活剂,可以增加EAAT2的蛋白表达水平,产生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马宝仓  陈忻  熊珮  张楠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2013,(6):41-45,I0007,I0008
目的观察鱼藤酮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大鼠铁积聚脑区胶质细胞是否激活。方法雄性Wistar大鼠予颈背部皮下注射鱼藤酮(2 mg/kg)葵花油乳化液,每日一次,连续注射4~6周制备PD模型,8周时做冰冻切片,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PD大鼠铁积聚脑区小胶质细胞(OX42)和星形胶质细胞(GFAP)。结果 PD大鼠黑质致密部、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层、纹状体苍白球、小脑齿状-间位核及小脑面神经核中铁染色显著积聚区域内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染色积分光密度值较正常组明显增加(P〈0.05)。结论鱼藤酮PD大鼠铁积聚脑区小胶质细胞、星型胶质细胞均呈激活状态。  相似文献   

20.
老年痴呆症,又称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威胁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根据发病年龄,AD可分为早发性(early-onset Alzheimer’s disease,EOAD)和迟发性(late-onset Alzheimer’s disease,LOAD)两种,两者均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目前已知3个致病基因导致家族性EOAD的发病:淀粉样前体蛋白基因(β-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APP)、早老素1基因(presenilin 1,PSEN1)和早老素2基因(presenilin 2,PSEN2)。而近年来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等新技术的支持下,研究者相继发现并报道了一系列影响LOAD易感性的风险基因多态性位点。试对上述AD相关致病基因和主要风险基因加以简要介绍,深入探索这些基因的功能有助于对AD病理生理机制的认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