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鱼类种群是在不断更新随时变化中的水产鱼类资源。它受到生物的和非生物的因子制约,随着科学的发展,而人为的捕捞是对它起着最大作用的因子。原始种群,它本身有维持平衡的调节力量,在被开发利用以后,只要捕捞适度,可使原来的种群保持一定数量的水平。如果捕捞过度,则破坏了自然平衡,资源数量将逐步下降,甚至某些渔业受到威胁。水产资源数量变动这一工作,是在资源急剧下降不得不采  相似文献   

2.
东海区的带鱼资源在开发利用强度渐趋增大的情况下,捕捞对资源的种群结构和生产能力会带来什么影响,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关注。本文就东海带鱼种群的资源动态提出初步分析,供在资源利用的决策和渔业管理方面参考。  相似文献   

3.
复合种群管理的风险评估——以日本鲐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官文江  高峰  李纲  陈新军 《生态学报》2014,34(13):3682-3692
单一种群是目前渔业资源评估的基本假设,但渔业资源常由多个地方种群或产卵种群组成,并且种群间存在交流,构成复合种群。根据复合种群概念,以东、黄海日本鲐为例,对其12种种群动态情况进行了模拟。利用模拟所得的数据及剩余产量模型,分别分析了在复合种群、两独立种群及单一种群假设下所设置的10种评估管理方案,结果表明:(1)基于复合种群假设的评估管理方案与模拟的种群动态一致,在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观测误差较小情况下,该方案为最佳方案,可获得最大可持续产量,但随CPUE观测误差增大,该方案种群灭绝率增大,管理效果随之退化。(2)基于两独立种群假设的评估管理方案均使资源过度开发,不利于资源可持续利用。(3)在单一种群假设下,选择不同CPUE作为资源指数和采用不同捕捞量分配方法的评估管理方案存在过度捕捞和开发不足两种状况,其管理效果受种群本身参数及空间交换率等因素的影响而不同;若采用的CPUE反映部分种群动态信息,则其评估管理方案至少在一种模拟情况下出现种群100%灭绝;若CPUE能反映整个种群资源量的动态变化,且捕捞量能按种群的空间结构进行分配,则管理效果与(1)类似,但不能获得最大可持续产量,若忽略种群的空间结构影响而均匀分配捕捞量,则至少在一种模拟情况下出现种群100%灭绝。据此,对于复合种群的管理,建议:(A)如果种群数据收集及数据精度能得到保证,该资源的评估与管理应基于复合种群假设;(B)如果目前收集种群数据存在较大困难,且CPUE数据存在较大误差,则可采用单一种群假设,但必须设定更保守的捕捞量和采用基于种群空间结构的总许可渔获量(TAC)管理方案;(C)在制定渔业管理政策时,应结合种群生态、数据、模型假设及参数估计方法等方面的不确定性对管理控制规则进行系统的管理策略评价以避免风险。  相似文献   

4.
Logistic回归分析在厚颌鲂生活史类型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34种中国淡水鱼类和近海鱼类的生态参数为基础,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利用该模型研究长江上游龙溪河厚颌鲂的生活史类型,然后用平衡产量模型进行验证,并探讨合理开发龙溪河厚颌鲂种群资源的渔业管理措施.结果 表明:logistic回归模型估算出厚颌鲂属于k选择鱼类的概率为13%,判别标准为29%,因此厚颌鲂应该属于r选择鱼类;Beverton-Holt产量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厚颌鲂平衡产量曲线与典型的r选择鱼类尖头塘鳢极为类似;捕捞死亡系数和起捕年龄的变化对产量曲线有显著影响,因此限制捕捞量和网目大小是控制过度捕捞,合理开发和保护种群资源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拉萨裸裂尻鱼为我国特有种,由于过度捕捞和生物入侵,其种群生存受到极大威胁.2008年8月至2009年8月在西藏雅鲁藏布江谢通门至尼木江段共采集拉萨裸裂尻鱼694尾,利用单位补充量模型对其种群资源利用状况及渔业管理对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雌性和雄性拉萨裸裂尻鱼年总瞬时死亡率(Z)分别为0.81和0.78年^-1,雌雄种群自然死亡率(M)分别在0.17~0.27和0.21~0.33年^-1,雌雄鱼的当前捕捞死亡率(Fcur)分别在0.54~0.64和0.45~0.57年^-1.拉萨裸裂尻鱼雌鱼种群繁殖潜力比为10.1%~17.9%,全部显著低于下限参考点(F25%),雄鱼种群繁殖潜力比为28.3%~43.6%,仅有22.3%的比例高于目标参考点(F40%).表明在现有的渔业管理政策下,拉萨裸裂尻鱼资源已被过度开发.通过模拟14个不同的渔业管理政策,评估起捕年龄和禁渔期对拉萨裸裂尻鱼的保护效果,结果表明,将其起捕年龄设置为不小于10龄或禁渔期至少设置为2-6月,可实现对其资源的有效养护.  相似文献   

6.
大型年长鱼类对海洋生态系统生物资源养护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口增长和渔业资源需求的上升,人类沿着食物网营养级自上向下捕捞渔业资源的趋势仍在持续,导致海洋生物多样性丧失及其生态功能与服务价值迅速下降。由捕捞活动造成的渔业诱导进化进一步导致鱼类资源小型化已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从大型年长鱼类这一独特视角出发,综述了大型年长鱼类在种群繁衍过程中的作用,其具备巨大的繁殖能量输出、丰富的亲本繁殖经验以及强大的年龄组繁殖力贡献,更有利于种群的延续;大型年长鱼类对于初次性成熟亲鱼生殖洄游具有一定的引领作用,并在季节性集群繁殖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可通过抑制小个体同类繁殖维护种群结构的稳定;大型年长鱼类在生态系统中更是占据了较高营养级和广阔的生态位宽度,面对生态环境的改变,具有更强的适应调控能力;大型年长鱼类在种群基因交流过程中亦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保护大型年长鱼类更有利于鱼类种群的快速恢复,这为生物资源养护和渔业管理政策制定方面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秦岭西段鱼类多样性现状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秦岭西段汉江水系和嘉陵江水系的鱼类和环境调查显示,人类活动对鱼类多样性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本文试图对该地区鱼类多样性丧失的现状加以报道并对原因进行分析。以前该地区鱼类共有142种,本次调查的渔获物中只有34种。鱼类物种资源的减少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水坝的修建使得鱼类栖息地环境改变从而导致鱼类的种类和种群数量变化,水污染、过度捕捞和非法渔业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鱼类物种多样性。  相似文献   

8.
基于水声学方法的天目湖鱼类资源捕捞与放流的生态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天目湖捕捞赶鱼前(2011年12月)、赶鱼后(2012年1月)、捕捞与放流后(2012年3月)3个渔业阶段,结合渔业捕捞统计,采用水声学方法对天目湖鱼类资源(赶鱼后为不包括集鱼网箱的湖区鱼类资源)的捕捞与放流进行了生态监测,并构建GIS模型,得到鱼类种群结构、大小组成、鱼类密度、鱼类集群、鱼类资源量及其分布,为天目湖保水渔业的实施和渔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天目湖鱼类种群以鲤科鱼类为主,鲢鳙2011年捕捞统计重量占比为98.07%,单网簖采样尾数占比为68.72%,鱼类资源受放流种类和规格影响较大;赶鱼前后和捕捞与放流后3个渔业阶段的鱼类平均目标强度(TS)分别为(-47.84?4.79)dB、(-48.58?4.98)dB、(-47.24?5.10)dB,且差异性显著(P<0.05),捕捞与放流后TS在-45—-40 dB的鱼类明显升高到24.40%;3个渔业阶段的鱼类密度(FPCM)分别为(0.0124?0.0292)ind/m3、(0.0062?0.0227)ind/m3、(0.0098?0.0185)ind/m3,捕捞赶鱼作业显著(P<0.05)降低了鱼类密度,而捕捞与放流后鱼类密度显著(P<0.05)低于赶鱼前则是由于水深上升所致;在冬季的中下层水体出现典型的鱼类聚群,且随温度降低团聚程度提高;通过构建GIS模型评估鱼类资源量,赶鱼前约61万尾、赶鱼后约38万尾、捕捞与放流后约67万尾,资源量在中下游分布较高。  相似文献   

9.
双须叶须鱼(Ptychobarbus dipogon)为雅鲁藏布江水系特有种,由于酷渔滥捕和外来种入侵等因素,其种质资源衰退严重。2008年10月至2009年9月、2012年4月至7月和2013年3月于雅鲁藏布江拉孜至尼木江段共捕捞双须叶须鱼956尾,采用单位补充量模型对其资源现状及管理措施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雌鱼种群的年总瞬时死亡率(Z)为0.52/年,雄鱼种群的年总瞬时死亡率(Z)为0.70/年,雌鱼种群自然死亡系数(M)和当前捕捞死亡系数( Fcur)范围分别为0.10—0.17/年和0.35—0.42/年,雄鱼种群自然死亡系数(M)和当前捕捞死亡系数(Fcur)范围分别为0.14—0.24/年和0.46—0.56/年。双须叶须鱼雌性和雄性种群的产卵潜力比(SPR)范围分别为3.1%—6.7%和9.8%—18.2%,均不高于下限参考点(25%)。这说明当前的管理政策不能对双须叶须鱼进行有效的保护,其种群处于过度利用状态。通过评估14个渔业管理措施对双须叶须鱼种群资源的保护效果,发现将起捕年龄提高至不小于15龄或禁渔期至少设置为2—6月,可有效地对其种质资源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10.
长江上游龙溪河厚颌鲂种群资源的利用现状和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栖息地被破坏和过度捕捞等人为因素的影响,长江上游特有鱼类厚颌鲂Megalobrama pellegrini的种群资源显著减少.利用单位补充量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长江上游支流龙溪河的厚颌鲂种群资源已经被过度开发,现有的捕捞强度(0.94年-1)远超过种群可承受的水平(F40%=0.18年-1,F0.1=0.20年-1和F25%=0.30年-1);繁殖潜力比为4.50%,低于25%,将造成种群的补充量不足,导致种群资源量下降;限制捕捞强度和捕捞规格是控制过度捕捞、保护种群资源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  &#  &#  &#  &#  &#  &#  &#  &#  &#  &#  &#  &#  &#  &#  &#  &#  &#  &#  &#  &# 《水生生物学报》2015,39(5):1035-1040
针对三峡水库蓄水后水体资源丰富、水生态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支流库湾藻类水华问题较严重、鱼类群落结构有待调控、水生生物资源未有效利用和转化的现状, 阐述了三峡水库生态渔业作为生态系统保护途径和绿色产业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提出了三峡水库生态渔业发展的总体目标与基本原则, 认为三峡水库发展生态渔业应以生态安全保障和水质养护为首要任务, 严格控制外来物种的引种移植, 以土著鱼类自然繁殖保护和捕捞管理为主, 动态调控放流增殖的鱼类种类和数量为辅, 建立以鱼类群落合理配置和食物网结构优化为手段的水库生态系统调控技术体系, 促进高效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实现环境保护和渔业增效的双赢。作者围绕渔业放流增殖、野生鱼类资源保护、捕捞管理、局部库区渔业调控、渔业生物控藻、社区渔业协调管理、生态渔业总体规划等方面, 分析了现阶段三峡水库生态渔业的重点研究任务与关键技术,同时建议加强相关生态学理论与方法研究、技术示范和成果应用, 为三峡水库以渔养水、渔-水和谐的综合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2.
巢湖渔业资源现状及其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响应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2002年至2004年期间,对巢湖鱼类资源进行调查,共发现鱼类54种,隶属16科、9目,主要以鲤科鱼类为主(35种),占64.8%,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鱼类种类数减少了40种,主要表现在洄游性种类急剧减少,甚至消失。渔业资源结构(渔获物)表现为以湖鲚、太湖新银鱼等小型鱼类为优势种类,在渔产量的比例不断上升,而大型鱼类(如翘嘴、鲤等)的种群结构趋于低龄化,产量呈下降趋势。结合已有的历史资料,分析巢湖渔业资源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造成巢湖渔业资源结构变化受人为活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水利工程修建、过度捕捞和水体富营养化等方面。同时探讨近20年巢湖渔业捕捞产量与水体氮磷含量变化的相互关系发现,水体磷的含量变化显著影响巢湖渔业的捕捞产量。因此,合理利用巢湖渔业资源,需要减轻水体富营养化,控制捕捞强度和人为调整渔业结构使得巢湖渔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长江中下游长吻的种群生态学特性并进行渔业生物学分析。胸鳍棘、尾舌骨及脊椎骨都可用作年龄鉴定材料。用Brody-Bertallanffy的公式表述体长、体重与年龄的关系。调查生殖特性并分析比较产卵力及产卵群体的结构类型。以食物出现率和重量法评价各类食物在食料中的作用。由渔获物统计资料计算种群的自然死亡率和捕捞死亡率。通过比较各种捕捞强度和最小捕捞规格的不同的总渔获量和繁殖群体的相对数量,提出获得最大持续渔获量的捕捞强度和最小捕捞规格。  相似文献   

14.
刘金立  陈新军  李纲  李思亮 《生态学报》2014,34(17):5040-5051
西北太平洋柔鱼是中国大陆、日本及中国台湾鱿钓船队共同开发的主要经济头足类之一,如何兼顾鱿钓船队的渔业利益,并综合考虑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科学制定渔业管理目标是确保柔鱼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研究内容。根据中国大陆、日本及中国台湾鱿钓船队的渔获统计数据及相关经济参数,构建基于多船队的生物经济模型,模拟了50年内(1997—2047年)各捕捞船队开发柔鱼资源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并探讨了在10种不同的管理方案下各船队捕捞努力量、柔鱼资源量、渔获产量及其渔业利润随时间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所有设计方案下,随着捕捞努力量的动态变化,资源量在前10a均呈急剧下降趋势,随后经长期波动后逐渐趋于稳定并维持在较低水平。从长期效益来看,方案9(提高中国台湾船队捕捞系数)的累计产量及累计利润中等,但能兼顾各国或地区船队间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可建议以方案9作为柔鱼渔业的参考管理目标;从柔鱼资源保护角度来看,方案4(提高中国大陆船队作业成本)的资源量保持最好,可以对方案4进行适当的优化作为参考管理目标,即提高中国大陆船队作业成本,同时适当降低日本船队的可捕系数,可确保柔鱼资源量保持在更高的水平上。  相似文献   

15.
正受非法渔具的威胁,长江鱼类资源趋于衰竭的情形近年来频频见诸报端。三峡水库形成后,非法渔业"酷捕滥捞"的形势同样严峻,对水库鱼类资源和生态系统造成了较大的压力。三峡水库蓄水后,许多农民转行成为渔民,渔船数量大幅增加,捕捞强度持续增强,对鱼类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对水库不同水域渔具渔法的调研,将从管理角度指导生态渔业管理规划编制,确保生态渔业的实施效果,同时造福于当地百姓。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长江中下游长吻鲍的种群生态学特性并进行渔业生物学分析。胸鳍棘、尾舌骨及脊椎骨都可用作年龄鉴定材料。用Brody—Bertallanffy的公式表述体长、体重与年龄的关系。调查生殖特性并分析比较产卵力及产卵群体的结构类型。以食物出现率和重量法评价各类食物在食料中的作用。由渔获物统计资料计算种群的自然死亡率和捕捞死亡率。通过比较各种捕捞强度和最小捕捞规格的不同的总渔获量和繁殖群体的相对数量,提出获得最大持续渔获量的捕捞强度和最小捕捞规格。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东江鲤鱼的种群动态并进行渔业生物学分析。用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可以表达东江鲤鱼体长、体重与年龄的关系,L=39.308R-42.611,L_t=851[1-e(-0.173(t 0.0394))]W_t=19171.5[1-e~(-0.173(t 0.0394))]~3。通过渔获物统计资料计算种群的自然死亡率D=0.27和捕捞死亡率E=0.25,并分析比较产卵力及产卵群体的结构类型。通过比较各种捕捞强度和最小捕捞规格的不同的总渔获量和群体的相对数量,提出获得持续渔获量的捕捞强度F=0.35及最小捕捞年龄t=2。  相似文献   

18.
东江七种鱼类的生活史类型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通过渐近体长(L∞)、渐近体重(W∞)、生长系数(K)、初次生殖年龄(Tm)、最大年龄(Tmax)、瞬时自然死亡率(M)和性腺指数(Gl)等7个生态学参数来分析鱼类种群生活史类型。根据r-选择和K-选择的典型特征以及各参数间相互关系的显著性,性腺指数、瞬时死亡率和生长系数是判断东江7种鱼类种群偏向rF)和改变渔业补充年龄(tc)时的产量变化,分析产量变化曲线可知,作为偏向r型的种群,提高捕捞强度不能增加渔业产量,适当的捕捞强度可以取得较高的产量;在低龄阶段提高起捕年龄能增加一定产量,但到达一定年龄后再提高起捕年龄,反而引起产量大幅度下降。只有合理控制捕捞强度和起捕年龄,才能获取最大持续产量。    相似文献   

19.
太湖渔业发展及区域设置与功能定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渔业是太湖的重要功能之一.太湖渔业主要以自然捕捞和围网养殖为主.目前太湖自然渔业捕捞强度及东太湖湾围网养殖的超常规发展,给湖泊生物资源带来巨大影响.依据太湖生物资源现状和分布,借助太湖遥感解译图像,定位设置太湖各类生物资源恢复与保护的功能区域,包括东部的资源保护核心区、缓冲区(湿地生态景观带)和西部的生态恢复区等.其管理目标是太湖水环境、渔业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及环湖湿地、自然景观的保护,加快太湖生态恢复进程,促进旅游业和渔业的健康发展,实现太湖渔业资源的有序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北大西洋大青鲨种群统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青鲨是金枪鱼延绳钓渔业中最主要的兼捕鱼种,在海洋食物网中属于顶端物种,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处于重要地位.由于数据限制,传统的资源评估方法很难准确描述大青鲨的资源动态.本研究基于大青鲨的生活史参数,应用种群统计分析法评估大青鲨的种群参数和资源状态,并探讨了内禀增长率为0时对应的临界捕捞死亡系数Fc与开捕年龄tc的关系.结果表明: 未开发状态下,大青鲨存活率为0.719~0.820;大青鲨的内在瞬时增长率(r0)为0.250~0.381,种群倍增时间(tx2)为1.819~2.773年,种群的净繁殖力(R0)为6.600~22.255,世代间期时间(G)为8.498~〖JP2〗10.162年,种群资源状态良好.生活史参数的敏感性检验显示,大青鲨初始年龄的自然死亡系数、种群性成熟年龄及寿命的不确定性对种群统计参数的意义影响不大;临界捕捞死亡系数伴随开捕年龄的增大而增大,当tc≥5时,Fc值与tc无显著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