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许多细胞周期调控因子和衰老相关标志物如p14ARF、p15INK4b、p16INK4a 和p53 在G1 细胞周期阻滞和癌基因诱导的衰老中意义重大。这些关键的调节蛋白在多种恶性肿瘤中经常发生突变或是缺失。在本研究中将探讨这些因子在宫颈癌发生中的意义。方法:在本研究中在正常宫颈上皮、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宫颈鳞癌中,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14ARF、p15INK4b、p16INK4a、Bcl-2、p53 表达,并分析它们的表达与宫颈癌变的相关性。结果:p16INK4a 在正常宫颈鳞状上皮10%(2/20)表达阴性,在大部分CIN 和宫颈鳞癌中表达阳性,其中在85%(17/20)CIN 和75%(15/20)鳞癌中呈弥漫性强阳性表达,CIN 和宫颈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上皮(P〈0.01),CIN 和宫颈鳞癌的间表达率无显著差异。p15INK4b 在正常宫颈鳞状上皮中65%(13/20)表达弱阳性,在100% (20/20)CIN 和95%(19/20)宫颈鳞癌中表达弥漫性阳性,各组之间阳性表达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p14ARF在40%(8/20)正常宫颈上皮细胞中表达呈弱阳性(1+),在宫颈鳞癌中表达呈弥漫性强阳性90%(18/20),在45%(9/20)CIN中表达阳性,各组之间阳性表达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Bcl-2 在20%(4/20)正常宫颈上皮表达呈弱阳性,在18/20CIN中其表达强度和比率均增加,阳性表达率为90%(18/20),Bcl-2 在鳞癌中700%(14/20)呈强阳性和弥漫阳性,CIN 和宫颈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上皮(P〈0.01),CIN 和宫颈鳞癌的间表达率无显著差异。P53 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在正常宫颈上皮为表达为20%(4/20),在大多数CIN25%(5/20)和鳞癌中核阳性85%(17/20),在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宫颈上皮和CIN 病变(P〈0.05)。结论:宫颈鳞癌变涉及包括细胞凋亡和细胞衰老在内的多种信号分子表达异常,这些分子可能在宫颈鳞癌发生发挥重要作用并在宫颈癌早期诊断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P16^INK4α、Ki67的表达在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中的诊断价值。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对10例正常宫颈、20例慢性宫颈炎、CINⅠ、CINⅡ、CINⅢ各30例中P16^INK4α和Ki67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P16^INK4α在CIN的阳性表达明显高于与正常宫颈和宫颈慢性炎症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ki67在CINⅠ、CINⅡ、CINⅢ的表达三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P16^INK4α在判断是否有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时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结合Ki67标记可以准确判断CIN级别。联合检测P16^INK4α和Ki67可以作为判断慢性宫颈炎与CIN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3.
刘志红  邓亚平  陈森林 《生物磁学》2010,(23):4442-4445
目的:初步探索NF-κB和HIF-1在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宫颈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以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宫颈鳞癌病例为研究对象,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NF-κB和HIF-1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表达在宫颈癌变中的意义。结果:NF-κB在正常宫颈上皮、CINⅠ、CINⅡ、CINⅢ、鳞癌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6%,36%,44%,68%,72%。总体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x2=21.636,p〈0.01。组间两两比较显示正常上皮与CINⅢ和鳞癌有显著性差异。HIF-1α在正常宫颈上皮、CINⅠ、CINⅡ、CINⅢ、鳞癌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2%,20%,40%,68%,76%。总体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x2=32.733,p〈0.01。组间两两比较显示正常上皮与CINⅢ(x2=16.333 p〈0.001)和鳞癌(x2=20.779 p〈0.001)有显著性差异。结论:NF-κB和HIF-1与宫颈鳞癌的发生有关,可能作为早期诊断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观察NFAT1和TWEAK在正常宫颈鳞状上皮、宫颈鳞状上皮上皮内瘤变、宫颈鳞癌中表达,探讨NFAT1和TWEAK表达情况在宫颈鳞癌发生和临床发展中的意义。方法:研究组织病例为档案病理蜡块,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NFAT1和TWEAK的表达;对宫颈鳞癌进行临床分期,分析NFAT1和Tweak表达与临床分期的相关性。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NFAT1阳性表达率在正常宫颈鳞状上皮、cINI级、CINII级、cINIIl级、鳞癌中分别为24.4%,24.5%,29.2%,72.7%,78.4%,各纽总体阳性表达率存在显著性差异,cINIII级与宫颈鳞癌中NFAT1表达率较宫颈正常上皮,CINI级,CINII级与cINIII级显著增高。TWEAK阳性表达率在正常宫颈鳞状上皮、CINI级、CINII级、cINⅢ级、鳞癌中分别为73.4%,66%,73.1%20.4%,19.6%,各组总体阳性表达率存在显著性差异。宫颈正常,CINI级,CINII级与CINIIIN.较CINⅢ与宫颈鳞癌中TWEAK表达率显著增高。NFATI和TWEAK表达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NFAT1和TWEAK在正常宫颈上皮、宫颈上皮内瘤变、宫颈鳞癌中的表达存在差异且两者间表达存在相关性,NFAT1表达增加与宫颈鳞癌发生和肿瘤进展有关而TWEAK表达与宫颈癌发生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cFLIP在宫颈癌和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SP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40例宫颈癌,40例CIN和20例正常子宫颈组织中cFLIP的表达情况,并与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和是否有淋巴结转移等生物学行为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宫颈癌、CIN及正常宫颈组织中cFLIP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92.5%、70%和10%,三组间两两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CINⅠ级组与CINⅡ-Ⅲ级组及宫颈癌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宫颈癌组与CINⅡ-Ⅲ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cFLIP表达阳性率与宫颈癌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无关。结论 cFLIP的特异性高表达是宫颈癌变的一个早期事件,可能在宫颈癌癌前病变向宫颈癌的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葡萄糖调节蛋白94(glucose—regulated protein94,GRP94)和CD8在宫颈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及与HPV感染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2例原发宫颈癌、27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CIN)及40例慢性宫颈炎组织中GRP94和CD8的表达及定位;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6例宫颈癌及6例正常宫颈组织中GRP94和CD8的表达。结果:①在宫颈癌、CIN2/3、CIN1及慢性宫颈炎组织中,GRP94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7.5%、82.4%、40%和22.5%;CD8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8.1%、64.7%、90%和97.5%;GRP94在宫颈癌和CIN2/3中的表达均显著高于慢性宫颈炎和CIN1组织(P均〈0.05);CD8在宫颈癌组的表达显著低于慢性宫颈炎组、CIN1组及CIN2/3组(P均〈0.05)。②Western blot结果示GRP94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宫颈组织(P〈0.01);CD8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低于正常宫颈组织(P〈0.01)。③GRP94的表达与宫颈癌分化程度、有无脉管侵袭有关(P〈0.05),而与年龄、病理类型、临床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CD8的表达与有无脉管侵袭有关(P〈0.05),而与年龄、病理类型、临床分期、分化程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④宫颈病变组织中,GRP94的表达与HPV感染呈正相关(rs=0.377,P=0.000);cD8的表达与HPV感染呈负相关(rs=-0.395,P=0.000);GRP94与CD8的表达呈负相关(rs=-0.608,P=0.000)。结论:GRP94表达可能是宫颈CIN进展及宫颈癌预后判断的重要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许多细胞周期调控因子和衰老相关标志物如p14ARF、p15INK4b、p16INK4a和p53在G1细胞周期阻滞和癌基因诱导的衰老中意义重大。这些关键的调节蛋白在多种恶性肿瘤中经常发生突变或是缺失。在本研究中将探讨这些因子在宫颈癌发生中的意义。方法:在本研究中在正常宫颈上皮、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宫颈鳞癌中,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14ARF、p15INK4b、p16INK4a、Bcl-2、p53表达,并分析它们的表达与宫颈癌变的相关性。结果:p16INK4a在正常宫颈鳞状上皮10%(2/20)表达阴性,在大部分CIN和宫颈鳞癌中表达阳性,其中在85%(17/20)CIN和75%(15/20)鳞癌中呈弥漫性强阳性表达,CIN和宫颈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上皮(P0.01),CIN和宫颈鳞癌的间表达率无显著差异。p15INK4b在正常宫颈鳞状上皮中65%(13/20)表达弱阳性,在100%(20/20)CIN和95%(19/20)宫颈鳞癌中表达弥漫性阳性,各组之间阳性表达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p14ARF在40%(8/20)正常宫颈上皮细胞中表达呈弱阳性(1+),在宫颈鳞癌中表达呈弥漫性强阳性90%(18/20),在45%(9/20)CIN中表达阳性,各组之间阳性表达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Bcl-2在20%(4/20)正常宫颈上皮表达呈弱阳性,在18/20CIN中其表达强度和比率均增加,阳性表达率为90%(18/20),Bcl-2在鳞癌中700%(14/20)呈强阳性和弥漫阳性,CIN和宫颈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上皮(P0.01),CIN和宫颈鳞癌的间表达率无显著差异。P53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在正常宫颈上皮为表达为20%(4/20),在大多数CIN25%(5/20)和鳞癌中核阳性85%(17/20),在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宫颈上皮和CIN病变(P0.05)。结论:宫颈鳞癌变涉及包括细胞凋亡和细胞衰老在内的多种信号分子表达异常,这些分子可能在宫颈鳞癌发生发挥重要作用并在宫颈癌早期诊断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EB病毒与子宫颈癌发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EB病毒感染与子宫颈的关系及其对抑癌基因p53表达的影响,探讨EB病毒的致癌机制。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检测59例宫颈鳞癌,19例正常宫颈组织的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及抑癌基因p53蛋白的表达情况,并进一步分析宫颈癌组织EBV感染与抑癌基因p53表达的关系。结果 EBV阳性表达率在宫颈癌及正常宫颈组分别为64.4%和21.1%,2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p53在宫颈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4.4%,明显高于正常宫颈组26.3%,(P〈0.05)。EBV感染与非感染的宫颈癌组织中,p53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8.9%与38.1%,2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EBV病毒感染与宫颈癌的发病密切相关,但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影响抑癌基因P53表达而致癌。  相似文献   

9.
孙怀美  林伟  王翔宇  董艳  王蓁 《生物磁学》2012,(18):3430-3435
目的:研究不同程度子宫颈病变中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和端粒酶活性的表达,以探讨两者在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瘤变中的作用及相关性。方法:采用第二代杂交捕获技术检测宫颈脱落细胞HPV.DNA含量,并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检测宫颈组织标本中端粒酶的表达。结果:(1)端粒酶阳性表达率在对照组、C1NI、CINII、CINⅢ和宫颈癌组分别为10.00%、16.67%、40.00%、70.00%、95.00%,宫颈癌组高于cINⅢ,CINⅢ高于C1NⅡ,C1NII高于CIN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5C(X^2=-4.329,P=0.037;xⅫ.327,P=0.038;X^2=4.022,P=0.045)。(2)随着宫颈病变级别的增加,高危型HPV的阳性率和病毒负荷量均增高。高危型HPV的阳性率在宫颈癌和CINⅢ组明显高于对照组、CINI及CINⅡ(X^2=29.501-7.414,P〈0.01)。高危型HPV的病毒负荷量在对照组与其他4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K(P〈0.05);C1NI组分别与CINⅡ、C1NⅢ及宫颈癌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随着宫颈病变级别的增加,高危型HPV的阳性率和端粒酶阳性表达率依次递增,两者有明显的相关性(r=0.943,P〈0.01)。结论:高危型HPV感染和端粒酶活性均与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有望作为子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筛查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0.
佟丹  朱莉  刘磊  林楠  肖巍 《生物磁学》2014,(3):486-489
目的:观察Bcl-2和COX-2在正常宫颈和宫颈鳞癌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与宫颈鳞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0例宫颈鳞癌组织、10例正常宫颈组织中Bcl-2和COX-2的表达情况。结果:(1)Bcl-2在正常宫颈组织和宫颈鳞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0.0%、72.5%(P〈0.05),而COX-2在正常宫颈组织和宫颈鳞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0%、60.0%(P〈0.05)。(2)在宫颈鳞癌中,Bcl-2的表达与宫颈鳞癌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以及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而COX-2的表达与宫颈鳞癌的病理分级及淋巴转移有关(P〈0.05),与临床分期无关(P〉0.05)。(3)Spearman等级相关性分析显示宫颈鳞癌组织中Bcl-2和COX-2的表达呈正相关(r=0.517,P〈0.01)。结论:Bcl-2和COX-2在宫颈鳞癌中的表达升高并呈显著正相关,且COX-2的表达与宫颈鳞癌的淋巴转移有关,二者在宫颈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有可能作为评估宫颈鳞癌淋巴结转移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人宫颈癌基因(HCCR)在宫颈脱落细胞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对宫颈癌及癌前病变诊断的意义。方法采用Western blot及免疫组化SP法对79例宫颈脱落细胞中HCCR蛋白进行检测,其中正常宫颈上皮脱落细胞11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53例、宫颈癌(CCa)15例。所有标本均来自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结果HCCR基因在正常宫颈脱落细胞中不表达或阳性率较低,在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中表达阳性率随病变加重而逐级升高。结论HCCR与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的发生密切相关,检测宫颈脱落细胞中HCCR蛋白的水平对宫颈癌的筛查和诊断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颈椎间关节的方位及其对颈段脊柱运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3.
国人颈椎横突孔的形态观察与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作者用精密度为0.02毫米的游标卡尺对东北地区出土的100副成套颈椎,1200个颈椎横突孔的诸径进行了测量,得到了一系列数据,并对颈椎横突孔的形状(将它分为五型)及一些特异颈椎进行了观察,根据这些材料探讨了横突孔与椎动脉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瘦素及其受体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和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瘦素(leptin)及其受体(OB-R)在宫颈癌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10例慢性宫颈炎、12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50例宫颈癌中leptin和OB-R的表达,利用CD34标记宫颈癌血管内皮细胞并计算微血管密度(MVD)。结果leptin和OB-R仅在10例慢性宫颈炎、12例上皮内瘤样病变的鳞状上皮层中呈弱阳性表达;50例宫颈癌中Leptin染色( )39例,OB-R染色( )33例;宫颈癌中leptin表达、MVD与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和是否远处转移呈正相关(P<0.05),与患者年龄和肿瘤组织学分型无关(P>0.05);OB-R表达与浸润深度和是否远处转移呈正相关(P<0.05),与患者年龄、肿瘤分化程度和组织学分型无关(P>0.05);leptin或OB-R染色( )MVD明显高于染色(-)者。结论Leptin是宫颈癌重要的血管生长因子,瘦素及其受体和MVD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肥大细胞(MC)和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和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0例宫颈浸润癌(ICC)、4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原位癌、10例正常宫颈组织中的MC的表达和MVD值。结果宫颈浸润癌MC计数(MCD)明显高于正常组织和CINⅠ、Ⅱ级组织,并与肿瘤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密切相关(P<0.05),从正常组织到CIN再到浸润癌,MVD均显著升高,低分化、浸润程度深、临床分期高、有淋巴结转移者,其MVD显著高于中高分化、浸润程度浅、临床分期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MCD与MVD之间存在高度正相关(r=0.532,P<0.01)。结论癌组织中浸润的MC通过释放生物活性物质促进肿瘤血管的形成,MCD和MVD可以作为反映肿瘤恶性程度、转移和预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环氧合酶-2(COX-2)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联合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72例宫颈浸润癌(ICC)、16例癌旁正常宫颈上皮(NCE)中MMP-9和COx-2的表达情况,分析MMP-9和COx-2与ICC病理分级、临床分期、间质浸润和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关系和偏相关性质。结果MMP-9和COX-2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强度呈正相关(rs=0.823,P=0.000)。MMP-9的表达强度与临床分期(rs=0.252,P=0.033)、病理分级(rs=0.343,P=0.003)和淋巴结转移(rs=0.370,P=0.001)呈正相关;相对于临床分期而言,病理分级是影响MMP-9表达更为关键的因素。COX-2表达强度与淋巴结转移(rs=0.249,P=0.035)和间质浸润程度(rs=0.278,P=0.018)呈正相关,但淋巴结转移是影响COX-2表达更重要的因素。结论MMP-9和COX-2在宫颈癌细胞增殖、浸润和转移中有协同作用。联合检测二者的表达对于进一步理解宫颈癌的生物学行为,判断宫颈癌的恶性程度、转移潜能和预后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用免疫印记法检测宫颈脱落细胞中人乳头瘤病毒(HPV)16/18型E6蛋白的表达,从而为探求一种简捷、无创的诊断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的新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免疫印记法(Western blot)检测112例宫颈脱落细胞标本中HPV16/18 E6蛋白的表达,并以导流杂交检测标本中HPV DNA作为对照。结果在宫颈癌组和CINII/Ⅲ组,HPV16/18 E6蛋白的表达水平(75%、67.5%)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5%),P(0.05;而CINI组(31.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HPV16/18 E6蛋白表达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颈脱落细胞中HPV16/18 E6蛋白的过度表达与宫颈癌及CINII/Ⅲ的发生密切相关;利用免疫印记法检测脱落细胞中HPV16/18 E6蛋白对宫颈鳞癌及CINII/Ⅲ的诊断及无创性筛查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应用分离培养与免疫组化检测子宫颈癌中的细菌L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微生物培养、革兰氏染色、免疫组化技术对50侧宫颈癌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宫颈癌细菌及L型培养阳性率为58%,以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及其L型为主(26%),革兰氏染色L型检出率为66/,免疫组化L型抗原阳性率为68%,L型主要分布于间质和癌细胞内。提示L型感染与宫颈癌可能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MMP-9和PCNA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联合表达、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组织芯片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143例宫颈浸润癌(ICC)、20例癌旁正常宫颈上皮(NCE)中MMP-9和PCNA的表达,统计分析MMP-9、PCNA表达与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 MMP-9、PCNA在宫颈癌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89.5%(128/143)和93.7%(134/143),较正常宫颈组织中的阳性率40.0%(8/20)和15.0%(3/20)显著增高(P=0.000)。MMP-9的表达与病理分级(r=0.342,P=0.000)、淋巴结转移(r=0.197,P=0.018)和间质浸润深度(r=0.203,P=0.015)呈正相关。PCNA表达与临床分期(r=0.228,P=0.006)、病理分级(r=0.330,P=0.000)呈正相关。MMP-9和PCNA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强度呈正相关(r=0.228,P=0.006),二者表达一致的比例高达87.41%(125/143)。结论MMP-9和PCNA在宫颈癌中的异常表达与肿瘤的分化、侵袭和发展密切相关,联合检测二者的表达对于进一步理解宫颈癌的生物学行为和判断预后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环氧合酶2(COX-2)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月经周期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47例未绝经宫颈癌手术病人,病史结合子宫内膜HE染色观察判断患者所处月经周期时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宫颈癌组织中COX-2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计算机图像分析COX-2免疫染色密度值及PCNA标记指数(LI)。结果宫颈癌组织中COX-2表达阳性者增生期表达强于分泌期(P<0.05),但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COX-2阳性癌组织中PCNALI高于阴性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有淋巴结转移者COX-2的表达高于无转移者(P<0.05),宫颈癌组织中COX-2的表达与FIGO临床分期、组织分化程度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未绝经宫颈癌患者肿瘤组织中COX-2的表达在增生期较分泌期明显增加,并参与调节肿瘤的生长、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