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 毫秒
1.
张媛  包海鹰 《菌物学报》2014,33(1):114-120
对粗毛纤孔菌、椭圆嗜蓝孢孔菌、火木层孔菌、木蹄层孔菌4种多孔菌子实体粗多糖成分的含量及其体内抗肿瘤活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粗毛纤孔菌子实体中的粗多糖含量为4.1%,高于其他3种多孔菌;同时,4种多孔菌子实体粗多糖对H22荷瘤小鼠均显示出一定的抗肿瘤活性,除木蹄层孔菌外,其他3种多孔菌给药剂量为500mg/mL和1 000mg/mL时抑瘤率均大于40%,其中粗毛纤孔菌子实体粗多糖抑瘤率最高,低剂量组(500mg/kg)为58.12%,高剂量组(1 000mg/kg)为47.75%。  相似文献   

2.
10种阔叶树上常见的一年生多孔菌的培养特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池玉杰  邹莉 《菌物学报》2002,21(2):257-261
描述了10种阔叶树上常见的一年生多孔菌的培养特性。它们是烟管菌(Bjerkandera adusta)、单色下皮黑菌(Cerrena unicolor)、毛革盖菌(Coriolus hirsutus)、栎迷孔菌(Daedalea quercina)、棱孔菌(Favolus alveolaris)、囊孔菌(Hirschioporus pargamenus)、辐射状纤孔菌(Inonotus radiatus)、白耙齿菌(Irpex lacteus)、 贝叶多孔菌(灰树花)(Polyporus frondosus)和泡盖绵皮孔菌(Spongipellis spumeus)  相似文献   

3.
多孔菌目(AphylloPhorales)中诸如粉孢革菌科(Coniophoraceae),伏革菌科 ,刺单菌科(Hymenochaetaceae),齿菌科(Hydnaceae) 和多孔菌科 resupinate form)。在国内,此目中的平伙类型被专门系统地研究过的除卧孔属(Poria)外尚不多。戴芳澜(1934)对伏苓(Poria cocos (Fr.)Wolf.)作了研究;凌立(1933)报道卧孔菌11种;赵继鼎)(1964)报告37种卧孔菌;邓叔群在《中国的真菌》(1964)中记叙了多孔菌目平伏类型57种,隶属于17属。戴芳澜《中国真菌总汇》(1979)记载了原来散载于真菌志略或真菌名录中的平伙多孔菌类约18属110种。  相似文献   

4.
中国多孔菌名录   总被引:48,自引:29,他引:19  
戴玉成 《菌物学报》2009,28(3):315-327
本文中的多孔菌系指广义非褶菌目中具有孔状子实层体的种类,按照现代分类系统包括担子菌门中多孔菌目、锈革孔菌目、褐褶菌目、糙孢孔目、革菌目、糙孢革菌目和红菇目中孔状子实体的种类,还有伞菌目、阿太菌目、鸡油菌目和木耳目中个别属,如网孔菌属、胶孔菌属、榆孔菌属、牛排菌属和纵隔孔菌属等的种类。基于作者采集的1万余号标本和国内主要标本馆标本的研究,对中国多孔菌的种类进行了系统总结,目前有604种多孔菌发现于中国,多孔菌数量位居世界第一。对中国多孔菌的名称按新近研究成果和最新命名法规(维也纳法规)进行了订正。对121种新拟了汉语学名。  相似文献   

5.
平伏多孔菌是多孔菌科(Polyporaceae)中的重要类群。其中有许多种类是重要的木材腐朽菌和树木的病原菌。作者1964年曾报道中国扁平多孔菌属(Poria)平伏多孔菌37种。本文报道平伏多孔菌一新种——栎褐孔菌(Fuscoporia quercina Zhao)。  相似文献   

6.
李娟  魏玉莲  戴玉成 《菌物研究》2007,5(4):198-201
通过对湖北省后河自然保护区多孔菌调查采样,鉴定出隶属于31个属的62种多孔菌,并列出名录。全部种类均为该保护区首次报道。其中,苹果薄孔菌、白黄小薄孔菌、紧密蜡孔菌、干环褶孔菌、长囊锐孔菌、淡黄针层孔菌、淡黄裂孔菌、白干皮孔菌和薄皮干酪菌是该地区的常见种类。后河自然保护区多孔菌主要是世界广布种和温带种类,少数亚热带种类如亚拉巴马全缘孔菌、纸全缘孔菌和拟浅孔大孔菌等也有出现。  相似文献   

7.
王妍  刘顺  冀星  孙一翡  宋长阁  刘冬梅  崔宝凯 《菌物学报》2021,40(10):2599-2619
多孔菌是大型真菌的主要类群之一,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与经济价值。本文通过野外调查研究,对横断山区南段的多孔菌进行了物种多样性和区系成分分析,发现横断山区南段的多孔菌具有较高的多样性。该地区共发现多孔菌270种,隶属于担子菌门伞菌纲的8个目29个科111个属。优势科为多孔菌科Polyporaceae、锈革孔菌科Hymenochaetaceae、拟层孔菌科Fomitopsidaceae、刺孢齿耳菌科Steccherinaceae和耳壳菌科Dacryobolaceae 5个科,优势属为木层孔菌属Phellinus、栓孔菌属Trametes、嗜蓝孢孔菌属Fomitiporia、集毛菌属Coltricia、硬孔菌属Rigidoporus、蓝孔菌属Cyanosporus、多年卧孔菌属Perenniporia、褐孔菌属Fuscoporia、干皮孔菌属Skeletocutis、灵芝属Ganoderma、异担子菌属Heterobasidion、地花菌属Albatrellus、波斯特孔菌属Postia和附毛孔菌属Trichaptum 14个属。种的区系地理成分可分为8类,其中种类数量最多的是北温带成分,表明横断山区南段多孔菌具有明显的北温带区系特征。该地区多孔菌有腐生菌241种,占89.26%;寄生菌14种,占5.19%;共生菌15种,占5.55%。在寄主方面,横断山区南段多孔菌只能生长在被子植物上的有121种,只能生长在裸子植物上的有98种,能同时在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上生长的有51种。  相似文献   

8.
10种针阔叶树上常见的木材腐朽菌的培养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池玉杰 《菌物学报》2002,21(1):116-119
描述了10种针阔叶树上常见的多孔菌的培养特性。它们是环纹革盖菌、蔷红拟层孔菌、盘拟层孔菌、斑褐孔菌、全缘孔菌、小刺猴头、黄白卧孔菌、烟色刺耳、变红栓菌和红斑干酪菌。  相似文献   

9.
木生真菌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是非常重要的功能有机体,对物质循环起着很关键的作用。近些年作者对中国热带地区的木生真菌进行了多样性调查及分类学研究。在对采集自中国海南省和云南省的木生真菌进行鉴定研究时,发现3个多孔菌:硬脆容氏孔菌Junghuhnia crustacea、热带针层孔菌Phellinus tropicalis和布兰切特多孔菌Polyporus blanchettianus,它们分别属于皱孔菌科、锈革孔菌科和多孔菌科,为中国木生真菌新记录种。根据采集的标本,对每种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及显微结构绘图。  相似文献   

10.
10种针阔叶树上常见的木材腐朽菌的培养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池玉杰 《菌物系统》2002,21(1):116-119
描述了10种针阔叶树上常见的多孔菌的培养特性,它们是环纹革盖菌,蔷红拟层孔菌、盘拟层孔菌,斑褐孔菌,全缘孔菌,小刺猴头,黄白卧孔菌,烟色刺耳,变红栓菌和红斑干酪菌。  相似文献   

11.
多孔菌是木材腐朽菌中最关键的真菌类群, 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明确植物园对植物上真菌资源的保护状况, 在2010-2021年间, 作者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1个代表性植物园中木本植物上的多孔菌进行了系统调查、标本采集和种类鉴定, 记录多孔菌164种, 隶属于担子菌门伞菌纲6目23科79属。其中,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儋州热带植物园和广西药用植物园多孔菌种类最多, 分别有90种、46种和37种; 兰州植物园、西宁植物园和乌鲁木齐植物园物种数量最少, 分别有4种、3种和2种。在植物园中, 分布最多的物种是云芝栓孔菌(Trametes versicolor)、白囊耙齿菌(Irpex lacteus)和黑管孔菌(Bjerkandera adusta), 分别生长在24、18和18个植物园中, 而软多孢孔菌(Abundisporus mollissimus)等32种多孔菌只发现于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中。在164种多孔菌中, 常见种、偶见种和稀有种分别有114、40和10种。生长在植物园中的多孔菌仅占全国所有森林生态系统多孔菌总数的16%, 而植物园中发现的稀有种仅占全国稀有种总数的3.1%。在10种稀有多孔菌中, 有6种发现于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天然林中, 其中4种稀有多孔菌发现于植物园内的人工林中, 占植物园所有多孔菌的2.4%, 占全国稀有多孔菌的1.3%。所调查植物园多孔菌包括了热带、亚热带、温带、北半球广布和寒温带成分, 分别包括50、45、38、20和11种, 占本研究多孔菌总数的30.5%、27.4%、23.2%、12.2%和6.7%。目前中国植物园保存了我国60%的植物种类, 包括85%的珍稀濒危植物, 但对生长在植物园中的多孔菌资源保护作用有限。因此, 对稀有多孔菌的保育仍需聚焦在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上。  相似文献   

12.
报道了采自云南省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中多孔菌目真菌一个中国新记录属---假棱孔菌属(Pseudofavolus)。同时帽形假棱孔菌(Pseudofavolus cucullatus)也是中国的新记录种,对该种进行了详细描述和显微结构绘图。  相似文献   

13.
广东车八岭自然保护区多孔菌研究(英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对广东车八岭自然保护区木生多孔菌调查过程中,共采集到约350号标本,经鉴定共有多孔菌103种,本文列出了这些多孔菌的名录,并提供了每种的寄主和采集号。其中小层孔菌属Fomitella是中国新记录属,灰孔小层孔菌Fomitella fumosipora和稻黄多年卧孔菌Perenniporia straminea为中国新记录种,我们对其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显微结构绘图。  相似文献   

14.
崔宝凯  贾碧丝 《菌物学报》2011,30(4):529-535
在对安徽黄山木生多孔菌调查过程中,共采集到约200号标本,经鉴定共有多孔菌85种,列出了这些多孔菌的名录,并提供了每种的寄主和采集号。其中红黄角蜡孔菌Ceriporia aurantiocarnescens和硫色蜡孔菌C. sulphuricolor为中国新记录种,对其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显微结构绘图。  相似文献   

15.
秦问敏  周丽伟  李冠华 《菌物研究》2010,8(3):125-130,168
通过对内蒙古自治区根河市多孔菌调查采样,鉴定出隶属于46个属的81种多孔菌,其中大部分种类为该地区首次报道。文中列出其名录和寄主等采集信息。高山绚孔菌(Laetiporus montanus)为中国多孔菌一新记录种,文中根据所采集的材料对其进行了详细描述和显微结构绘图。  相似文献   

16.
7种木层孔菌属真菌的培养特性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池玉杰  潘学仁 《菌物系统》2001,20(3):378-380
描述了7种木层孔蓖属(Phellinus)真菌的培养特性,它们是淡黄木层孔菌(P.gilvus),火木层孔菌(P.igniarius),裂蹄木层孔菌(P.linteus),松木层孔菌(P.pini),冷杉木层孔菌(P.pinivar.abietis) ,苹果木层孔菌(P.pomaceus)和稀硬木层孔菌(P.robustus)。  相似文献   

17.
边禄森  戴玉成 《生态学报》2015,35(5):1554-1563
对东喜马拉雅地区多孔菌区系和生态习性进行了分析,发现该地区多孔菌极为丰富,共有10目19科101属372种,其中优势科为多孔菌科和锈革孔菌科,优势属为木层孔菌属和多孔菌属。种的区系地理成分可以分为8类,其中北温带类型种类最多,表明东喜马拉雅地区多孔菌具有明显的北温带区系特征。该地区的多孔菌有常见种、偶见种、稀有种和濒危种分别为156、141、54和21个;有腐生菌304种、寄生菌49种、菌根菌19种。在寄主方面,能够生长在被子植物上的有256种,裸子植物上的有137种,既能生长在被子植物,也能生长在裸子植物上的有40种,地上生长的有19种。东喜马拉雅地区的裸子植物,特别是云杉属、松属和冷杉属树木对于多孔菌的生长更重要,因为生长在这些属树木上的多孔菌分别有71、68和51种,高于该地区被子植物其他属树木上的多孔菌。  相似文献   

18.
海南多孔菌研究(1)(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 0 2年对海南省尖峰岭和吊罗山自然保护区的木材腐朽菌进行了考察 ,共采集标本 2 72种 ,发现多孔菌 62种 ,其中硬附毛菌 (Trichaptumdurum)为中国新记录种 ,并根据中国的材料对该种进行了详细描述。包括黄胶孔菌 (Favolaschiavolkensi) ,黑线齿菌 (Grammothelefuligo) ,帕托纤孔菌 (Inonotuspatouillardii) ,亚拉巴马厚孢孔菌 (Pachykytosporaalabamae) ,皮生多年菌 (Perenniporiacorticola) ,灰孔多年菌 (Perenniporiatephropora) ,木垫白薄孔菌 (Physisporinusxylostromatoide) ,核桃隔孔菌 (Protomeruliuscaryae) ,淡黄裂孔菌 (Schizoporaflavipora) ,常见硬皮菌 (Skeletocutisvulgaris) ,红木色孔菌 (Tinctoporellusepimiltinus) ,热带平伏饰孢 (Wrightoporiatropicalis)等 1 2种为海南省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东北地区多孔菌的区系组成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孔菌是木材腐朽真菌的一个重要类群,通过将木材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分解成为可被自身和其他生物利用的营养物质,从而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经过野外采集及室内分析,中国东北地区共发现多孔菌304种,隶属于7目14科93属,其中优势科是多孔菌科,优势属是木层孔菌属、泊氏孔菌属和薄孔菌属。经过区系地理分析,东北地区的多孔菌以北温带和世界广布成分为主,具有明显的北温带特征。东北地区的多孔菌濒危种有23种,其中有11种生于单一属的寄主树木上,说明生境的选择限制了多孔菌的生长;多孔菌物种中营腐生生活的种类占大多数,有褐腐和白腐之分。总体来说,白腐菌占大多数,但东北地区褐腐菌所占比例为23.8%,高于世界水平,并且其中有80%的种类生长在针叶树上,说明褐腐菌对于东北地区针叶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10种针阔叶树上常见的一年生多孔菌的培养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池玉杰 《菌物学报》2003,22(2):324-328
描述了10种针阔叶树上常见的一年生多孔菌的培养特性。它们是白薄孔菌Antrodiaalbida,粗糙拟迷孔菌Daedaleopsisconfragosa,灵芝Ganodermalucidum,香粘褶菌Gloeophyllumodoratum,彩孔菌Hapalopilusnidulans,褶囊孔菌Hirschioporuslaricinus,裂褶菌Schizophyllumcommune,毛盖绵皮孔菌Spongipellislitschaueri,薄皮干酪菌Tyromyceschioneus和蹄形干酪菌Tyromyceslacteu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