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我国草原按一般概念,大体上可分为草甸草原、干草原、森林草原和山地草原,分布于暖温带和寒温带间,自内蒙东部向西北包括新疆的山地,向西南经黄土高原达青藏大高原东南,横贯东西,面积很广。草原是夭然的牧场,为不断改善饲料的供应,保证农牧业的发展,我国科学工作者对草原的研究一向重视,动物学工作者也不例外。多年来,对各地草原动物区系及危害问题的调查,已累积了一些资料。为了更好的支援农业,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笔者等近年来有机会在青海、甘肃、新疆、内蒙一带考察,有关草原啮齿类对草原的影响,曾做过一些工  相似文献   

2.
阿拉善黄鼠数量分布及有关生态学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拉善黄鼠(Citellus alaschanieus)传播疾病、破坏草原、危害农作物,是宁夏黄土高原的主要鼠害。1973年蔡桂金等在山西省对阿拉善黄鼠的生活习性与数量季节变动进行了研究。宁夏南部黄土高原的阿拉善黄鼠的数量分布及生态学末见报道。为了保护草原、保粮防病,掌握其有关生态学规律,为杀灭其提供参考。1982年5—8月和1983年5—9月,在宁夏海原县南华山地区对黄鼠的数量分布进行了  相似文献   

3.
牛羊肝脏中华双腔吸虫的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寄生在牛羊及人体肝脏胆管的双腔吸虫广泛地分布于南北美洲、欧洲、非洲及亚洲。在我国主要分布在温带草原、温带荒漠草原中的森林草原、青藏高原、暖温带的黄土高原及亚热带云贵高原等地区(见图1)。各地牛羊受感染严重,感染率常在70%以上,百分之百受感染的牛羊群亦不罕见。每只患畜感染强度可达千余条虫至万余条甚至拾几万条。各流行区每年牲畜因此吸虫病死亡可达5—10%,对畜牧业生产危害很大。本吸虫病病  相似文献   

4.
阿尔泰山山前不存在连续的水平草原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长期以来,在我国部分地植物学工作者中存在一种观念,认为我国的草原带分东西两段,东段从松辽平原开始,向西经内蒙古高原到黄土高原,面积辽阔,是我国草原的主要部分;西段分布于新疆阿尔泰山山前,面积较小,仅一狭带。直到最近,在建国三十年来植被研究的总结性巨著《中国植被》(1980)中,也将温带草原区域分为东部草原亚区域  相似文献   

5.
青海省东部地区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交汇地带。该地区受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影响,自然植被与青藏高原上的高寒植被和黄土高原上的植被类型均有一定联系,从而形成该区较为复杂的植被类型。据考察,该地区的主要植被类型包括荒漠草原、草原、森林、灌丛、高寒灌丛和高寒草甸,并在该地区形成明显的垂直分布。在海拔较低的河谷低山分布着与黄土高原相连的植被类型;而海拔较高的山地则分布与青藏高原相连的高寒植被,形成有一定过渡性而又独具特色的植被景观。我们认为,该地区是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  相似文献   

6.
黄土高原近10年植被覆盖的动态变化及驱动力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肖强  陶建平  肖洋 《生态学报》2016,36(23):7594-7602
基于Timesat的非对称高斯函数(AG)拟合法重建MODIS-NDVI数据,利用像元二分模型估算了黄土高原近10年的植被覆盖度(VC),并分析了年植被覆盖度的变化趋势和其与降水温度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度总体上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特征。其中森林生态系统平均覆盖度最高,灌木、草地生态系统次之,荒漠生态系统最低,空间差异明显。2010年森林生态系统植被覆盖度达到81.6%,主要包括太行山、吕梁山和秦岭地区。暖温带森林区植被组成以落叶阔叶林为主,覆盖度常年较高,为80%以上。西北部温带草原区,植被覆盖度达到38.8%。温带草地主要依水分梯度,由东南到西北分布有以旱生性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的典型草原,植被覆盖度呈现相应的递减趋势。黄土高原总面积78.6%的地区年植被覆盖度呈增加趋势;而占总面积19.4%的地区年植被覆盖度呈下降趋势。在空间分布上,植被覆盖度显著增加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榆林至延安周边地区和秦岭一带;植被覆盖度显著减少区域沿兰州至银川呈条带状分布。  相似文献   

7.
布氏田鼠洞群内群体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布氏田鼠(Microtus brandti Radde)是一种以洞群为单位进行群居生活的草原害鼠,分布在我国内蒙,以及蒙古和苏联的一些干草原地区。对分布在我国境内布氏田鼠的研究,早期见Reichstein(1962)有零星记载,70年代以来,我国动物学工作者开展了较多的工作,也有不少报道(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动物生态室1979;张洁、钟文勤,1979),但关于洞群内群体结构方面,尚未见研究报道。  相似文献   

8.
漠(即鸟)Oenanthe deserti)是荒漠草原地区常见的鸟类,又是草原上主要的良虫鸟类之一。有关其生态研究,国内至今尚未见报道。1965年10月—1966年10月在内蒙占苏尼特右旗,1982年5月—11月,1983年4—7月在内蒙古达茂  相似文献   

9.
天山黄鼠(Citellus relictus)分布于新疆伊犁谷地的荒漠草原和山地草原。在数量较高的年份,对春秋牧场及其毗邻的河谷农田常有不同程度的危害,是当地的主要害鼠之一。天山黄鼠的生态习性拉尔(Pалль,1945)和彼特罗夫(пerpoв, 1959)曾报道过。而有关防治方面的资料尚未见报道。国内对黄鼠属的一些种类,如达乌里黄鼠(Citellus dnuricus)虽对其适用诱饵和毒杀方法已有大量工作(内蒙伊盟草原工作站,1977;费荣中等,1975)。但因种类和地区各异,用于天山黄鼠有一定限制。1975年和1976年春夏两季,当地曾以10%磷化  相似文献   

10.
据资料记载,斑脸海番鸭(Melanitta lusca stejnegeri)在我国仅分布于长白山亚区、黄淮平原亚区、东部丘陵草原亚区和闽广沿海亚区等东南部沿海地带。而我们在野外考察中,曾于1983年和1987年分别在内蒙呼伦贝尔盟的  相似文献   

11.
西北针茅(Stipa sareptana var. krylovii)群系是亚洲中部地区特有的典型草原之一, 也是生态适应性最广的草原类型, 向东可以在呼伦贝尔高原与草甸草原重叠分布, 向西可以在乌兰察布高原、天山等地区与荒漠草原形成复合分布, 向南可分布至黄土高原与暖温带草原镶嵌分布, 还可在青藏高原的东缘与高寒草原混生。该研究调查了中国西北针茅群系的主要植被类型, 通过对117个样地的调查数据分析, 量化描述了该群系的基本群落特征。结果表明, 中国西北针茅群系共有种子植物336种, 分属于36科131属, 物种数大于15的科有禾本科、菊科、豆科、蔷薇科、藜科和百合科; 物种存在度等级划分中, I级(0-20%)植物占比91.67%, 多为群落中的偶见种或稀有种, 最为常见的植物除西北针茅外, 也有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阿尔泰狗娃花(Heteropappus altaicus)、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 草(Koeleria cristata)、二裂委陵菜(Potentilla bifurca)、猪毛菜(Salsola collina)、细叶韭(Allium tenuissimum)和羊草(Leymus chinensis)等; 生活型组成上以地面芽植物最多, 占66.37%; 水分生态类型以旱生植物最多, 占61.19%; 区系地理成分以东古北极植物占优势, 占33.33%。基于群落学-生态学分类原则, 将西北针茅群系划分为6个群丛组, 45个群丛。  相似文献   

12.
植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功能的稳定发挥具有重要作用。以黄土高原不同植被带草地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调查和实验分析,探究黄土高原不同植被带草地植物多样性与群落稳定性特征和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黄土高原草地群落结构特征(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与植物多样性具有明显的纬度分布格局,草地植物多样性和生物量均表现出自东南向西北沿森林草原带—森林带—草原带—草原荒漠带逐渐递减趋势。森林草原带草地植物多样性和群落稳定性显著高于森林带、草原带和草原荒漠带;植物多样性与群落稳定性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可以作为衡量群落稳定性的指标,其稳定性大小表现为森林草原带>森林带>草原带>草原荒漠带。降雨量是影响植物多样性和群落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并通过改变土壤含水量影响群落稳定性。研究结果揭示了草地植物多样性与群落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及驱动机制,为维持黄土高原草地生态系统的群落稳定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小叶、中间和柠条三种锦鸡儿的分布式样及其生态适应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赵一之 《生态学报》2005,25(12):3411-3414
确定了小叶锦鸡儿、中间锦鸡儿和柠条锦鸡儿3种植物的分布式样:小叶锦鸡儿为蒙古高原东部-F松辽平原西部-华北山地分布种,中间锦鸡儿为东戈壁-鄂尔多斯高原-黄土高原北部分布种,柠条锦鸡儿为南阿拉善-西鄂尔多斯分布种。小叶锦鸡儿适应分布于蒙古高原典型草原带和森林草原带以及华北山地落叶阔叶林带,在草原带高平原上可形成灌丛化草原的景观,在草原带的沙地上可形成以小叶锦鸡儿为建群种的沙地灌丛植被;中间锦鸡儿适应分布于蒙古高原的荒漠化草原及草原化荒漠带、鄂尔多斯高原的典型草原和荒漠化草原带的沙地及梁地上、黄土高原北部的黄土丘坡上,常形成以中间锦鸡儿为建群种的沙地灌丛植被;柠条锦鸡儿则适应分布于草原化荒漠和典型荒漠带的固定和半固定沙地上。近缘的3种锦鸡儿的地带性分布从东至西或从北向南形成明显的有规律的地理替代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4.
黄土高原典型草原地上生物量估测模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寻求有效的草地地上生物量估测方法和精确估测黄土高原典型草原草原地上生物量。于2014年8月中旬,在黄土高原典型草原草原地上生物量达到最大值,分别从单株水平和种群水平进行野外调查。以株高(H)和盖度(C)的复合因子(C×H)为自变量,通过回归分析,建立地上生物量估测模型,采用留一法对其精确性进行评估;并通过校正系数以及群落总生物量估测值和实测值比较单株水平和种群水平所建模型的精确性。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典型草原草地,无论在单株水平还是种群水平,线性和幂函数对该区域生物量的拟合效果更好。估测模型检验结果表明,在单株水平各个物种的生物量估测值与实测值相关性较好,均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其r值均大于0.6,总相对误差RS均小于10%,平均相对误差绝对值RMA(average absolute value of relative error)均小于30%,总生物量的实测值与估测值比较接近,校正系数均接近1;而在种群水平上,虽然各物种的生物量估测值与实测值相关性均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但多数物种平均相对误差绝对值RMA大于30%,总相对误差RS(total relative error)均大于10%,总生物量的估测值均大于实测值,校正系数均偏离了1,说明在黄土高原典型草原通过单株水平建立的物种生物量估测模型的精度优于种群水平建立的物种生物量估测模型的精度。  相似文献   

15.
姜基春  王国强  郭宁  焦峰 《西北植物学报》2019,39(10):1861-1867
以黄土高原草本群落为研究对象,选取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至延安市富县的4种植被带,测定草本群落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结合研究区近20年的气象数据资料,分析4种植被带草本群落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的分布特征以及它们对降水变化的响应规律,以期为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4种植被带草本群落Margalef指数、Pielou指数以及Shannon-Wiener指数均为草原-荒漠带数值最小,森林带数值最大,且都随着年均降水量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最大值都出现在森林-草原带。(2)地上、地下和总生物量的大小顺序均为草原-荒漠带森林带草原带森林-草原带,它们随着年均降水量的增加呈"单峰曲线"的变化趋势,曲线的拐点都出现在森林-草原带;地下/地上生物量与年均降水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6.
吴秉礼  于慎言 《生态学报》1991,11(2):159-164
本文依据黄土高原西部地区大量的C~(14)年代测定和孢粉组合分析资料,研究了这一地区晚更新世以来古气候环境的演变趋势。指出:兰州、靖远南部至环县(含环县)一线以北地区,现代草原和荒漠草原下的半干旱气候环境可能在晚更新世以来已基本形成,目前更偏干些,但兰州黄河以南阶地距今7600年左右仍属半湿润气候环境。兰州、靖远南部至环县一线以南地区,现代森林草原和草原下的半湿润气候环境是在近7400年以来才逐渐形成的、距今7400年前这一地区的相当一部分山地的古气候可能较现代更湿润些。  相似文献   

17.
黄土高原环境异质性与植被的恢复与重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晗生 《生态学报》2009,29(5):2445-2455
黄土高原是一个独特的地理区域,由于对其原生植被的不同认识,自然区划历来富有争议.为因地制宜地进行植被建设,在辨析植被属性有关论点(黄土无林、草原次生等)的基础上,主要由现代植被证据进一步讨论黄土高原的自然地带.分析了生物气候条件在不同地域之间的分异性,阐述了植被地带特征.为充分说明植被地带性,还从历史的角度探讨了植被建设的效果.表明黄土高原环境的非均质性可表征为森林、草原等地带,不能认为黄土高原不具有森林发育的地带性环境.相对于森林地带北界森林线,森林草原地带北界应为树木线.植被建设不应局限于一种土地利用模式,不能无视疏林及稀疏灌丛在森林草原地带的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18.
古代内蒙草原上有犀牛吗?这对今天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说来,是件新鲜而惊奇的事。古生物工作者为了揭示这一秘密,曾在此开展过大量的工作,他们从草原的地层里,挖掘了大批犀牛化石,又从化石这种特殊文字的记载中找到了答案。是的,古代内蒙草原上,曾生活过犀牛,而且生存过种类繁多的犀牛。这为我们了解内蒙草原的古地理、古气候、古生物的历史,提供了十分可靠的依据。这对我们今天改造草原、建设草原有着现实的意义。下面,让我们根据化石的记录,简要地描绘一番古代内蒙草原上犀牛活动的情景吧。  相似文献   

19.
土壤贮水是影响黄土高原冬小麦生产力的最重要因素,分析休闲期贮水效率对有效利用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利用黄土高原旱作区4个农业气象观测站土壤水分长期观测资料和冬小麦产量资料,探讨了不同气候区休闲期土壤贮水和耗水特征及对冬小麦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1)黄土高原旱作区休闲期1 m土层多年平均贮水量半湿润区为9 1mm,贮水效率为30.7%,半干旱区为32 mm,贮水效率为16.5%,且不同降水年型、不同气候区休闲期贮水量和贮水效率差别较大;(2)黄土高原旱作区1 m土层贮水量从土壤解冻至封冻期间基本呈波谷型分布,休闲期为主要贮水阶段,冬小麦返青—开花期为休闲期贮水的主要消耗阶段。半湿润区休闲期土壤贮水量主要消耗在起身至开花期,半干旱区主要消耗在越冬至拔节期;(3)黄土高原旱作区播种—越冬前消耗0—40 cm土层贮水,越冬-起身期各土层贮水量都有消耗,起身—开花期半湿润区主要消耗0—40 cm土层贮水量、半干旱区主要消耗0—60 cm土层贮水量,开花—成熟期半湿润区主要消耗40 mm以下土层贮水量、半干旱区主要消耗60 cm以下土层贮水量;(4)黄土高原休闲期贮水效率与冬小麦产量显著相关,半湿润区水分利用效率远高于半干旱区。黄土高原不同区域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和土壤贮水能力的差异是造成不同气候区休闲期水分贮存差异的主要原因,通过调整耕作方式、水肥管理、种植结构进一步实现冬小麦增产和水分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20.
黄土高原草地植被碳密度的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草地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植被类型之一,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了全球碳源/汇及碳循环过程,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对其产生重大影响。以黄土高原草地植被为研究对象,结合国家退耕还林草与封山禁牧工程的实施,对封禁前后的天然草地和退化草地,采用样带多点调查与多年定位测定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黄土高原不同类型草地植物活体、凋落物和根系碳密度分布格局与地带性规律,系统研究了黄土高原不同草地类型退化草地和封禁草地生物量与碳密度沿海拔及降水梯度的时空变异特征,阐述了影响草地碳密度分布的主要驱动因子及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4种草地类型3种处理的草地生物量和碳密度自西北向东南均与降雨量呈指数增长趋势,并随海拔降低而显著降低,且二者呈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各草地类型地上/地下生物量与碳密度分布规律均为荒漠草原<丘陵典型草原<梁塬典型草原<草甸草原;封禁11a草地活体植物、凋落物和根系碳密度总量:荒漠草原为7.066 t/hm2,丘陵典型草原为8.080 t/hm2,梁塬典型草原为15.319 t/hm2,草甸草原为20.982 t/hm2,分别是退化草地的14.8、8.33、6.5倍和15.88倍。充分表明,封禁不仅能使草地植被恢复和生物量提高,而且也是草地生产力和碳密度增加的一条重要途径。由此可见,气候干旱和草地退化是影响草地生物量和碳密度的关键因素,系统研究黄土高原封禁草地生物量增长与碳密度变化过程,将会对未来全球气候变化分析作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