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1 毫秒
1.
在设施基质栽培条件下,研究了营养液中120、240及360 mg·L-1 3个钾素水平对网纹甜瓜‘甜甜1号’叶片光合特性及叶绿体亚显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营养液中钾素水平过低(120 mg·L-1)或过高(360 mg·L-1)均导致网纹甜瓜叶片净光合速率下降,使叶绿体片层结构混乱、变形和片层数减少,但对CO2补偿点(70 μl·L-1)、饱和CO2(600 μl·L-1)、光补偿点(50 μmol·m-2·s-1)无显著影响.适宜的钾素水平能显著提高叶片的饱和光强、羧化效率和表观量子效率,3个指标分别为1 200 μmol·m-2·s-1、0.1364和0.0237.在试验条件下,提高温室内基质栽培网纹甜瓜叶片光合效率的最适钾素水平为240 mg·L-1.  相似文献   

2.
李娟  徐均焕  冯明光 《昆虫学报》2004,47(5):567-572
源于大菜粉蝶Pieris brassicae的根虫瘟霉Zoophthora radicans菌株R0通过反复转染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而分别获得转染菌株R1、R3和R5。用这些菌株对小菜蛾2龄幼虫进行生物测定,发现菌株对寄主的侵染力有随转染次数增加而增强的趋势。接种后第1~6 天,R0的LC20(孢子数/mm2)分别为14.7、14.5、9.0、7.1、6.0和5.5;R1的LC20分别为9.6、5.0、4.2、3.6、3.1和3.0;R3的LC20分别为4.6、2.9、2.8、2.5、2.4和2.2; R5的LC20分别为5.2、3.7、3.2、2.8、2.6和2.6,接种后同一天菌株 R3的LC20值最小即侵染力最强。各菌株感染小菜蛾幼虫后可显著激活寄主血淋巴中的酚氧化酶活性,但R1、R3和R5对酚氧化酶的激活程度显著低于原始菌株R0。各菌株对小菜蛾的侵染力强弱指标log10 (LC20)与其侵染后寄主血淋巴酚氧化酶活性呈明显正相关(0.852<0.95),表明R0在对新寄主转染过程中逐渐获得了逃避或克服新寄主免疫防御的能力,从而增强对新寄主的侵染力。  相似文献   

3.
外源一氧化氮对梨叶片感染轮纹病菌后膜脂过氧化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0.3 mmol·L-1一氧化氮供体硝普钠(SNP)对梨叶片感染轮纹病菌(Physalospora piricola Nose)后抗氧化酶及活性氧的影响.结果表明,经0.3 mmo1·L-1SNP处理后,梨叶片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及抗坏血酸(AS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和脯氨酸(Pro)含量分别比接种对照组(喷清水接种处理,CK1)提高了39.41%、21.11%、41.61%、13.04%、44.45%、48.32%和33.80%;丙二醛(MDA)、过氧化氢(H2O2)含量及超氧阴离子(O2-)产生速率分别比CK1组降低了20.45%、6.93%和6.27%.表明较低浓度的SNP可缓解轮纹病菌对梨叶片的伤害作用.  相似文献   

4.
采用48 h急性毒性试验研究了DDT对多刺裸腹溞的48小时LC50值,采用生命表试验方法研究了暴露于不同浓度(1、8、16、24、32和40 μg·L-1)DDT溶液中的多刺裸腹溞的生命表统计学参数.结果表明:DDT对多刺裸腹溞48小时LC50值为324 μg·L-1;浓度在1~40 μg·L-1的 DDT对多刺裸腹溞的生命期望、净生殖率、世代时间和总繁殖率均没有显著影响(P>0.05),但对种群内禀增长率(rm)影响显著 (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浓度为8、16和40 μg·L-1的DDT显著地提高了多刺裸腹溞种群rm.在使用多刺裸腹溞的生命表统计学参数监测亚致死浓度的DDT的生态影响时,rm是较敏感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以黑胸散白蚁Reticulitermes chinensis Snyder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一种白蚁防治复合剂中的主要成分对白蚁体内羧酸酯酶(CarEs)和钙 腺苷三磷酸酶(Ca-ATPase)的影响。结果表明:氯菊酯在终浓度为1.66×10-4 mol·L-1以下时,对羧酸酯酶无明显抑制作用;八氯二丙醚和壬基酚聚氧乙烯醚在此浓度下都对羧酸酯酶表现出明显抑制作用,其IC50分别为7.1148×10-5 mol·L-1和7.3373×10-4 mol·L-1;氯菊酯对Ca-ATPase表现出较强抑制作用,IC50为5.11×10-7 mol·L-1。认为Ca-ATPase是黑胸散白蚁体内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作用的主要靶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采用开顶式气室(open top chambers,OTCs)装置,以水稻品种“3694繁”(Oryza sativa L.)为材料,研究3种处理:过滤大气(CF,O3浓度约为20 nl·L-1)、环境大气(NF,O3浓度约为40 nl·L-1)和高浓度O3(EO,O3浓度约为75 nl·L-1)下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膜脂过氧化程度与主要保护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过滤大气与环境大气处理之间各个指标无显著差异.与CF处理相比,高浓度O3处理条件下水稻叶片中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下降,而过氧化氢(H2O2)和抗坏血酸(ASA)含量显著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升高,最大升高幅度分别为93.7%、39.9%和312.4%;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 不同O3处理条件下叶片中丙二醛(MDA)含量无显著变化.表明抗氧化系统可有效抑制水稻叶片中的O3胁迫引起的膜质过氧化作用,说明水稻品种“3694繁”对O3胁迫有一定抗性.  相似文献   

7.
四氯乙烯和镉对草鱼的单一与联合毒性效应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静水生物测试法研究了四氯乙烯和重金属镉对草鱼的单一与联合毒性,同时采用Marking相加指数法对二者的联合毒性进行了评价.单一毒性试验表明:四氯乙烯对草鱼24、48、72和96 h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49.12、41.68、36.37和34.30 mg·L-1;镉对草鱼24、48、72和96h的LC50分别为45.58、34.81、28.63和24.05mg·L-1;二者对草鱼均有毒性,而且为高毒,镉的毒性大于四氯乙烯.联合毒性试验表明:二者毒性比为1∶1,暴露时间为24、48、72和96 h时四氯乙烯和镉的LC50分别为24.63、12.54、9.88和7.08 mg·L-1以及17.11、8.71、6.87和4.92 mg·L-1,相加指数AI(additive index)分别为0.14、0.81、0.95和1.43,联合作用结果为协同效应,并且随着时间的增加,协同作用增强;二者浓度比为1∶1, 暴露时间为24、48 、72和96 h时四氯乙烯和镉的LC50分别为17.00、11.18、10.61和9.19 mg·L-1,AI分别为0.39、0.70、0.51和0.54,联合作用为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8.
氮磷营养因子对赤潮异弯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研究了N、P营养浓度对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藻的生长速率与N、P营养因子浓度的关系符合Monod公式.在NO3--N浓度达到7.5 mg·L-1时,赤潮异弯藻开始生长;浓度为3.75~75 mg·L-1时,赤潮异弯藻的比生长速率与NO3--N浓度成正比关系.N营养充足时,赤潮异弯藻的最大生长速率μm-n=0.3475·d-1,Ks-n=18.91 mg·L-1.PO4--P浓度为0~1.0 mg·L-1时,赤潮异弯藻的比生长速率与P浓度成正比关系;P营养充足时,赤潮异弯藻的最大生长速率μm-p=0.3024·d-1,Ks-p=0.4086 mg·L-1.N/P达到25后藻细胞浓度达到最大,表明N/P为25时最适合赤潮异弯藻生长.赤潮异弯藻最适合在N 37.5~225.0 mg·L-1、P 5.0~50.0 mg·L-1、N/P=25条件下生长.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不同浓度NO3-胁迫对黄瓜幼苗叶片光合速率、PSⅡ光化学效率及光能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当NO3-浓度较低时(14~98 mmol·L-1),适当增加NO3-浓度,可增强黄瓜幼苗叶片对光的捕获能力,促进光合作用.随着NO3-浓度的进一步增加(140~182 mmol·L-1),PSⅡ光化学效率降低,电子传递受到抑制,净光合速率降低;吸收的光能中,通过天线色素的热耗散增加,用于光化学反应的能量降低,光化学效率下降.140和182 mmol·L-1 NO3-处理黄瓜幼苗叶片6 d后净光合速率(Pn)极显著下降,分别比对照降低了35%和78%;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天线转化效率(Fv’/Fm’)、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光化学猝灭系数(qP)均低于对照,非光化学猝灭(NPQ)高于对照,激发能在两个光系统间的分配不平衡性(β/α-1)增大.高浓度NO3-处理的黄瓜幼苗叶片各荧光参数变化幅度比低浓度大.当光照增强时,高浓度NO3-胁迫下黄瓜幼苗叶片吸收的光能中应用于光化学反应的份额(P) 显著降低,天线热耗散的份额(D)显著增加. 天线热耗散是耗散过剩能量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森林和沼泽对溪流水化学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小兴安岭北部公别拉河上游为研究区,于2004年7~9月对森林溪流和沼泽溪流水样进行水化学特征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森林和沼泽溪流水化学类型均为重碳酸盐类钙组Ⅰ型水(CCa).森林溪流水的pH、矿化度、总硬度、HCO3-、SO42-、Ca2+、Mg2+、Fe均低于沼泽溪流,而总氮、总磷、Cl-、K+、Na+则高于沼泽溪流.森林溪流和沼泽溪流中重金属元素Fe、Mn、Cu、Zn、Cd、Hg和Pb含量较低,均未超过我国Ⅰ类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森林溪流中总氮含量为(0.27±0.04) mg·L-1、总磷含量为(0.040±0.005) mg·L-1,明显高于沼泽溪流中总氮含量((0.21±0.02) mg·L-1)和总磷含量((0.025±0.004) mg·L-1),沼泽湿地对N、P有较强的储存和吸附能力,且对NH4+-N的吸附作用远大于对NO3--N的吸附.沼泽溪流中Fe含量为(0.26±0.05) mg·L-1,显著高于森林溪流Fe含量,沼泽湿地对Fe起到还原释放作用.  相似文献   

11.
嫁接对低温弱光下甜椒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卫士’和‘部野丁’为砧木,以‘赤峰特选’为接穂进行嫁接,在光照培养箱内对甜椒自根苗和嫁接苗进行低温(8 ℃/ 5℃)弱光(100 μmol·m-2·s-1)处理,处理7 d后在正常条件(25 ℃/18 ℃,PFD 550~600 μmol·m-2·s-1)下恢复3 d,研究低温弱光下甜椒嫁接苗和自根苗气体交换参数、羧化效率和荧光参数等的变化.结果表明:低温弱光胁迫3 d时,甜椒幼苗叶片的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羧化效率(CE)均下降50%以上,之后Pn、Gs趋于平稳,CE持续下降;胞间CO2浓度(Ci)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低温弱光下,甜椒幼苗的暗下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光下实际光化学效率(ФPSⅡ)及电子传递速率(ETR)显著降低,初始荧光(Fo)有所升高,表明其光合机构受到一定伤害,但处理结束3 d后基本恢复.与自根苗相比,嫁接苗在各处理阶段的Pn、Gs、CE、ФPSⅡ、Fv/Fm和ETR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Fo明显降低.可见,嫁接可显著提高甜椒幼苗的光合功能,减轻低温弱光对其光合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低温弱光下水杨酸(SA)对黄瓜光合功能的调控作用,以‘津优3号’黄瓜幼苗为试材,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的SA溶液,研究低温弱光下黄瓜幼苗气体交换参数、光化学效率、MDA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低温弱光胁迫使黄瓜幼苗叶片的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PSⅡ光下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及暗下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明显降低,胞间CO2浓度(Ci)显著升高,说明低温弱光下黄瓜幼苗Pn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非气孔限制;低温弱光还可引起黄瓜幼苗丙二醛(MDA)含量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升高,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降低,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先升高后降低.而胁迫前用0.5~2.5 mmol·L-1 SA预处理幼苗,其叶片的Pn、Gs、Tr、ΦPSⅡ、Fv/Fm及SOD、POD和CAT活性与CK(水预处理)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Ci和MDA含量有所降低.表明SA可有效调控低温弱光下黄瓜幼苗叶片的光合功能,提高其低温弱光耐性,其适宜浓度为1 mmol·L-1.  相似文献   

13.
NaCl胁迫对沙棘和银水牛果幼苗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沙棘和银水牛果2年生幼苗为试材,设NaCl浓度分别为0、200、400和600 mmol·L-1,研究NaCl 胁迫对其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着NaCl浓度的增加,沙棘和银水牛果幼苗的生物量、单株总叶面积均显著下降,且NaCl浓度越高, 下降幅度越大.不同NaCl浓度处理下,沙棘和银水牛果幼苗根冠比较对照显著增加,比叶质量(LMA)略有降低.随着NaCl浓度的增加和胁迫时间的延长,沙棘和银水牛果叶片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均明显下降, 胞间CO2浓度(Ci)先降后升,气孔限制值(Ls)和水分利用效率(WUE)则先升后降.Pn下降的原因短期内以气孔限制为主,长期则以非气孔限制因素为主,且树种耐盐性越弱,NaCl浓度越高,由气孔限制转为非气孔限制的时间越早.试验中,沙棘幼苗在600 mmol·L-1NaCl处理10 d时即出现盐害症状,22 d时全部死亡,而银水牛果可以忍耐600 mmol·L-1NaCl长达30 d以上,说明银水牛果作为引进树种,其耐盐性较沙棘更强,可能更适合在我国盐碱地大面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4.
龙须菜对重金属铜胁迫的生理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大型海藻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对不同浓度重金属铜(0、25、50、100、250和500 μg·L-1)胁迫的生理响应.结果表明:当Cu2+浓度≥50 μg·L-1时,龙须菜藻体的相对生长速率显著下降,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最大相对电子传递速率和相对电子传递效率呈相同的变化趋势.随着Cu2+浓度的升高,龙须菜藻体最大净光合速率和光饱和点显著降低,而光补偿点显著升高,叶绿素a、类胡萝卜素和藻胆蛋白含量则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当Cu2+浓度达到500 μg·L-1时,叶绿素a、类胡萝卜素和藻胆蛋白含量显著下降.说明龙须菜在低浓度Cu2+胁迫下具有一定的抵抗能力,而当Cu2+浓度≥50 μg·L-1时,会对藻体生理活动造成显著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岩溶区青冈栎整树蒸腾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Granier热消散树干液流技术,在裸露岩溶区坡地上对青冈栎样树的树干液流和整树蒸腾过程变化及其驱动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青冈栎树干液流密度与树木胸径大小的关系是随机的,日间液流密度峰值出现在13:30—14:30;日液流密度峰值夏季最大,为56.00 g H2O·m-2·s-1,春季最小,在35.86 g H2O·m-2·s-1.岩溶区单树日蒸腾量随着天气变化起伏较大,单树日蒸腾量与水汽压亏缺和太阳辐射呈显著的幂函数相关关系(R=0.97,P<0.01).平均整树日蒸腾量变化格型为夏季高冬春低,秋季(旱季)随土壤水分的减少由高到低变化.与其他地区的树种相比,即使受旱季的干燥少土双重胁迫,裸露岩溶区坡地上的青冈栎整树日蒸腾量仍然较高,推断在岩溶区旱季青冈栎的水分来源可能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富水的表层岩溶带.  相似文献   

16.
低磷石灰性土壤施磷和小麦秸秆后土壤微生物量磷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室内培养试验,向低磷的石灰性土壤加入磷(0、25、50、100 mg P·kg-1,KH2PO4)和小麦秸秆(5 g C·kg-1),25 ℃下培养90 d,研究在施肥和秸秆还田条件下土壤微生物量磷及微生物含磷量的变化特点,及其与土壤有效磷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量磷、微生物含磷量随加入无机磷量的提高而增加,最高分别为71.37和105.34 mg·kg-1;除非加入足够的无机磷(如100 mg·kg-1),否则同时加入秸秆会降低土壤微生物量磷和微生物含磷量,这种效果在培养初期更加明显.土壤微生物量磷和微生物含磷量与土壤有效磷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2分别为0.26和0.40,n=49).加入的无机磷可迅速转化为微生物量磷,表观贡献率最高可达71%,秸秆的加入可使表观贡献率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7.
六盘山南坡不同密度华北落叶松水源林生长过程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六盘山南侧的华北落叶松水源涵养林为研究对象,利用标准木树干解析法,研究了21年生低、中、高3种密度(1200、1500和2000 株·hm-2)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生长过程和直径结构.结果表明:华北落叶松3种密度林分在10年生前各项生长指标差异不显著;10年生后的林木直径、单株材积和林分蓄积生长过程明显不同;21年生时,低密度林分的生长状况明显优于中、高密度林分,但树高生长受密度影响不显著;3种密度林分直径分布的偏度系数(Sk)差异较大,高密度林分的Sk(0.338)大于中密度(0.072)和低密度林分(0.015).前者直径分布偏离正态分布,呈现顶峰偏左的现象;后者的直径分布接近正态分布,密度结构较合理;中密度林分直径分布的峰度系数(K,1.691)大于高密度(1.532)和低密度林分(0.665).说明中密度林分的林木分化程度比高、低密度林分小;林龄为21年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合理保留密度应为1200 株·hm-2.  相似文献   

18.
水分胁迫对黄河三角洲河口湿地芦苇光合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盆栽试验,分析了多梯度土壤水分条件对黄河三角洲河口湿地淡水沼泽芦苇快速生长期叶片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水分利用效率(WUE)和光能利用效率(LUE)等光合参数的影响,探讨淡水沼泽芦苇正常生长发育适宜的土壤水分条件.结果表明:淡水沼泽芦苇的Pn、Tr、WUE及LUE对土壤水分的变化有明显的响应阈值.渍水状态不是淡水沼泽芦苇生理状态最好的水分条件.维持淡水沼泽芦苇快速生长期正常生长,适宜的土壤体积含水率(Wv)应大于25.7%(即相对含水率Wr>66.6%),最佳Wv为36.9%(Wr为95.6%),正常生长所允许的最低土壤含水率Wv为21.5%(Wr为55.7%).气孔限制是淡水沼泽芦苇对水分胁迫的主要响应机制.干旱胁迫下,淡水沼泽芦苇的最大净光合速率(Pn max)和表观量子效率(AQY)均显著下降,其暗呼吸速率(Rd)降低,减少呼吸作用对光合产物的消耗,提高WUE,以维持较高的光合速率.  相似文献   

19.
王卓  范秀华 《应用生态学报》2009,20(5):1044-1050
利用Li-6400光合测定系统,研究了长白山阔叶红松林4个不同尺度林窗内光照强度的异质性,分析红松幼树在林窗内9个方位的光合作用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林窗内9个方位出现光合有效辐射(PAR)峰值顺序为:西实际林窗、北扩展林窗、林窗中心>南实际林窗、南扩展林窗、东扩展林窗、东实际林窗>西扩展林窗、北实际林窗,光照呈东-西、南-北不对称分布,光照梯度在西、北方向变化较大,但各方向距中心不同距离的日均PAR无显著差异.林窗Ⅰ~Ⅳ日均PAR分别为21.85、45.57、66.02和23.48 μmol·m-2·s-1,相互之间均达显著差异水平(P<0.05).PAR与净光合速率(Pn)呈显著正相关,且相关系数随PAR增大而增大.随林窗面积的增大,PAR和Pn均先增大后减小; 当林窗面积为267 m2时,二者同时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20.
根区不同灌溉方式对苹果幼苗水流阻力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滴灌条件下根区不同灌溉方式(交替滴灌ADI、固定滴灌FDI和常规滴灌CDI)和灌水量对苹果幼苗及各组成部分水流阻力、气孔导度和叶面积的影响.结果表明:根区灌溉方式和灌水量对苹果幼苗水流阻力(R)的影响显著; 在相同的根区灌溉方式下,苹果幼苗根系阻力(Rr)随着灌水量的减少而增大,冠层阻力(Rs)随着灌水量的减少而减小.在相同灌水量下,与常规滴灌相比,交替滴灌和固定滴灌均提高了苹果幼苗叶片和叶柄阻力(Rl+p),降低了幼苗全株阻力(Rt)、Rr、Rs以及侧枝和主杆阻力(Rlb+mr).在20 mm和30 mm灌水定额下,交替滴灌的Rl+p分别比常规滴灌高1.06%和0.63%.在平均节水达33%的前提下,交替滴灌和固定滴灌的平均Rl+p分别比常规滴灌高19.65%和24.34%,但交替滴灌和固定滴灌的平均Rlb+mr分别降低了4.83%和14.97%.交替滴灌和固定滴灌等局部根区不同灌溉方式通过有效减小苹果气孔导度和叶面积,提高了Rl+p,从而减少了叶片的蒸腾失水,提高了苹果幼苗的水分利用效率,通过降低Rr和Rlb+mr提高了苹果幼苗调控水分的能力和抗干旱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