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生物磁学》2014,(34):I0001-I0002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引发机体许多关节疼痛炎症的一种疾病,其会引发关节囊肿胀。这种疾病往往会破坏机体的软骨组织和骨质;在世界范围内类风湿性关节炎影响着0.5%至1%的人群的健康,到目前为止医生们已经可以使用多种药物来缓解或者阻断该疾病的发展。近日,刊登在国际杂志PNAS上的一篇研究论文中,来自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开发了一种新型疗法。其在治疗患类风湿性关节炎小鼠的功效上可以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即小鼠在接受这种新型疗法治疗后会完全被治愈。  相似文献   

2.
正来自德国的科学家们在国际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上发表了一项最新研究进展,他们发现寄生虫感染激活的特定免疫反应可以帮助治疗小鼠的类风湿性关节炎。这项研究对于人类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也有一定提示意义。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影响关节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相关的Th1和Th17这两种免疫反应本身具有对抗细菌和病毒的作用,但是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它们会攻击病人的软骨,造成组织损伤,炎症和疼痛。如何阻断类风湿性关节炎疾病中免疫细胞对自身的攻击  相似文献   

3.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4,(26):5201-5204
<正>Immunity:新型蛋白质或可增强机体感知病毒及抑制其感染的能力近日,来自匹兹堡大学癌症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增强细胞中一种天然蛋白质的含量就可以增强机体感知以及抑制病毒感染的能力,相关研究成果刊登于国际著名杂志Immunity上,该研究或为开发治疗包括流感病毒到丙肝病毒感染的一系列病毒感染的疗法提供希望。Saumendra N.Sarkar博士说,尽管近些年来我们在疫苗和新型疗法的开发上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是由于病毒感染引发的疾病仍然是引发全世界人群死亡的一个主要原因;我们需要新型的病毒感染抵御措施,而本文研究就恰恰为开发新型抗病毒感染疗法提供了思路。研究者表示,一种  相似文献   

4.
科研快讯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1,(5):1001-1008
《科学》:新蛋白可助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来自纽约大学医学院,山东大学医学院,耶鲁大学医学院等处的研究人员研发了一种能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蛋白,从而为治疗这种自身免性疾病提供新的治疗靶标。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科学》杂志上。  相似文献   

5.
研究表明在骨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血清中软骨寡聚基质蛋白(cartilage oligomeric matrix protein,COMP)可以在出现关节形态学改变以前就在生化代谢方面表现异常,为早期诊断提供了新思路,其可以作为反映早期关节软骨破坏和骨关节疾病急性活动程度的指标。从而能在病变不可逆发展之前及早防治,逆转或延缓病变进展。COMP是关节炎疾病的诊断与判断疾病进展和缓解潜在生物学标志物。本文就软骨寡聚基质蛋白及其在关节炎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点是软骨和骨骼的不可逆损伤。基质金属蛋白酶参与结缔组织重塑,在关节环境炎症级联中起着重要作用,或可成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的潜在新靶点。本文就其在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生发展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类风湿性关节炎啮齿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致残性疾病之一,病因未明。研究此类疾病的有效方法是建立、研究并应用动物模型。通过对目前国内外类风湿性关节炎模型复制方法、机制和应用的研究,分析各自的特点及不足之处,提出复制更加符合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特点的动物模型的展望与设想。  相似文献   

8.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动物模型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对在光动力疗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研究中有关的动物模型的制作、发病过程、病理、发病原因及应用作一系统论述。  相似文献   

9.
吕军影 《蛇志》2001,13(3):67-70
类风湿性关节炎 ( RA)是以慢性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一种全身性免疫性疾病。本病属中医“痹症”范畴 ,中医在治痹上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 ,采用中药内服治疗局部药效较差 ,中药外治则因药物直接作用于局部 ,药力直达病所而起效迅速 ,在患者中广被接受。现将近 1 0年来中药外治 RA取得的成效 ,综述如下。1 熏洗疗法  熏洗疗法是利用药物煎煮汤液 ,趁热在患处进行熏蒸、淋洗和浸浴的一种治疗方法。此法借助药力和热力的作用改善病变部位的血液循环和代谢 ,促进渗液的吸收 ,减轻炎症反应 ,达到治疗效果。如陈允旺 [1]等用顽痹气…  相似文献   

10.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生物学功能及其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的生物学功能是由其受体(TNF receptor,TNFR)介导的,可溶性TNF受体(Soluble TNF receptor,sTNRF)从膜上脱萍下来,不再负责信号传递,但能与TNF结合,中和TNF的生物学活性。sTNFR与IgG Fc组成的嵌合蛋白能有效治疗成人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几童多发性关节炎,对其他与TNF相关免疫性疾病的治疗目前正在处于临床研究阶段。  相似文献   

11.
《生物磁学》2011,(5):I0001-I0001
来自纽约大学医学院,山东大学医学院,耶鲁大学医学院等处的研究人员研发了一种能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蛋白。从而为治疗这种自身免性疾病提供新的治疗靶标。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科学》杂志上。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全身的慢性炎症型疾病,可能影响许多组织和器官,主要发作于灵活的关节。全世界人群中大 约有1%会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目前已经证实了一些基因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相关,但是这些基因只能解释一小部分遗传风险, 因此我们需要新的策略和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方法:表达数量性状位点(eQTL)是指能够调控基因或蛋白质表达的基因组位点, 本文采用了eQTL数据构建基因- 基因网络并挖掘候选类风湿性关节炎风险基因。结果:首先,利用eQTL 数据,基于基因之间的 共调控系数,建立基因- 基因网络,我们建立了5 个不同阈值(0、0.2、0.4、0.6和0.8)的基因-基因网络;然后,在OMIM 和GAD数 据库中搜索已经证实的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相关的186 个基因;最后我们将已证实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相关的186 个基因分别投入 到这5 个网络中,利用基因与基因之间的相关性来挖掘到一些可能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相关的候选风险基因。结论:本文基于 eQTL构建了基因-基因网络,结合已知类风湿性关节炎风险基因,挖掘未知风险基因,得到了较好的结果,证明了本方法的有效 性,且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研究具有重要价值。除了类风湿性关节炎外,本方法还可推广到其它复杂疾病中,因此本 方法对人类复杂疾病的研究具有很强的学术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全身的慢性炎症型疾病,可能影响许多组织和器官,主要发作于灵活的关节。全世界人群中大约有1%会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目前已经证实了一些基因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相关,但是这些基因只能解释一小部分遗传风险,因此我们需要新的策略和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方法:表达数量性状位点(eQTL)是指能够调控基因或蛋白质表达的基因组位点,本文采用了eQTL数据构建基因一基因网络并挖掘候选类风湿性关节炎风险基因。结果:首先,利用eQTL数据,基于基因之间的共调控系数,建立基因-基因网络,我们建立了5个不同阈值(0、O.2、0.4、0.6和0.8)的基因-基因网络;然后,在OMIM和GAD数据库中搜索已经证实的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相关的186个基因;最后我们将已证实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相关的186个基因分别投入到这5个网络中,利用基因与基因之间的相关性来挖掘到一些可能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相关的候选风险基因。结论:本文基于eQTL构建了基因.基因网络,结合已知类风湿性关节炎风险基因,挖掘未知风险基因,得到了较好的结果,证明了本方法的有效性,且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研究具有重要价值。除了类风湿性关节炎外,本方法还可推广到其它复杂疾病中,因此本方法对人类复杂疾病的研究具有很强的学术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药物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雪涛  李庆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5,15(6):1171-1173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引起关节肿痛、畸形以及不同程度的残疾,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对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药物,依据发展的时间及原理,共分为五代:第一代是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第二代是糖皮质激素;第三代是改变病情药(慢作用抗风湿药);第四代是以α肿瘤坏死因子(TNF-α)抑制剂为主的早期生物制剂;第五代为直接针对T细胞发生作用的新型生物制剂。其中第四代和第五代的生物制剂是近年来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新型药物,与传统药物相比体现了明显的优势,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进行简要阐述,重点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药物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腺相关病毒2型载体应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进行基因治疗的可行性,首先构建携带人肿瘤坏死因子Ⅱ型受体胞外区和人免疫球蛋白IgG1Fc段融合基因的重组2型腺相关病毒(rAAV2/hTNFR:Fc),并对其生物学活性进行研究。以RT—PCR分别从U937和人淋巴细胞总RNA中扩增人肿瘤坏死因子Ⅱ型受体胞外区和人免疫球蛋白IgG1Fc段基因,并以重叠延伸PCR的方法将二者融合后克隆入pSNAV1载体质粒进行重组病毒生产,在进行重组病毒理化分析后,以TNFa细胞毒中和试验来研究该重组病毒的生物学活性。结果显示:所构建的重组病毒rAAV2/hTNFR:Fc基因结构与预期一致;病毒在体外感染BHK-21细胞后,含TNFR:Fc融合蛋白的表达上清可以有效中和人、大鼠、小鼠TNFα对L929的细胞毒性。所研究构建的重组腺相关病毒可以用来作为阻断TNFα的手段,进行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基因治疗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自拟益气活血通络汤治疗86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效果。方法:选取本院自2012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86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对其进行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43例/组,对照组采用甲氨蝶呤片和双氯芬酸钠片进行治疗,观察组则采用自拟益气活血通络汤并且辅以甲氨蝶呤片和双氯芬酸钠片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治疗的有效率以及在临床症状的改善上的差异。结果:经过本院的分组治疗,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9.77%,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3.02%;另外两组患者在主要临床症状改善方面,观察组的改善效果较之对照组的临床改善效果更佳,且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自拟益气活血通络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具有非常显著的效果,经实践其临床效果值得医学推广。  相似文献   

17.
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sTNFR)可以拮抗肿瘤坏死因子的活性,因此已被用来治疗与TNF相关的炎性疾病。本研究将sTNFR与IgGFc片段的融合蛋白基因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Star上,转染到人的内皮细胞中,获得了表达。表达的sTNFR-IgGFc能够拮抗TNFα对L929细胞的细胞毒活性。将该质粒DNA与脂质体混合,经尾静脉注射到Ⅱ型胶原诱导的关节炎小鼠体内后,应用RT-PCR在鼠的肝脏检测到了sTNFR-IgGFc的表达,并显著地改善了治疗组小鼠关节炎症状和病理反应。这表明抗TNF基因治疗有可能作为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一种以淋巴细胞为靶细胞的免疫毒素能够改进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法。在最近于辛辛那提召开的美国风湿病学会会议上,Xoma公司提出一份材料表明,一些对其它疗法无反应的病人经上述毒素处理后有所好转。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自动免疫疾病,患者体内的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各关节,症状包括发炎、肿涨、疼痛甚至导致患病关节部位的永久性功能丧失。公司的免疫毒素即Xoma Zyme-H65是鼠单克隆抗体与一种细胞杀伤性酶(ricin)和A链的接合物。这种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口服软骨复合物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预防作用。方法口服软骨复合物两周后,再注射弗氏完全佐剂(Freund’s complete adjuvant,FCA)诱发小鼠RA模型,通过观察小鼠关节炎分数的变化,测定小鼠各器官的指数,检测小鼠血清中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以及关节组织病理学的变化来评价口服软骨复合物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预防作用。结果软骨复合物能较有效的改善关节的肿胀度,并显著地提高小鼠的胸腺指数(P〈0.01),显著地提高脾指数(P〈0.05),明显降低NO和TNF-α水平;组织病理学显示给药组关节的变形破坏得到减轻。结论软骨复合物能有效地起到预防佐剂性关节炎的作用,然而其治疗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胶原诱导性关节炎是应用较广泛的人类风湿性关节炎动物模型 ,二者在发病机制及病理学改变上极为相似。近年来研究证实激活的某些T细胞在胶原诱导性关节炎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尤其在疾病的起始阶段 ,提示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可能是以T淋巴细胞介导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