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黑龙江嫩江高峰林区鸟类环志监测报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1998~2006年,笔者在黑龙江省嫩江县高峰林场开展了鸟类环志研究工作。这里是候鸟经松嫩平原迁徙途中重要的停歇地和食物补给站。9年共环志鸟类13目37科165种184273只,其中春季135种80366只,秋季140种103907只。环志最多年份为2002年,44633只。环志数量最多的种类是白腰朱顶雀Cardueli sflammea,272日3只,其次是黄雀C.spinus,20163只。在所环志的鸟类中,春季以小鹀Emberiza pusilla、红胁蓝尾鸲Tarsiger cyanurus、黄眉柳莺Phyllosco pusinornatus、栗鹀E.rutila、田鹀E.rustica、黄眉鹀E.chrysophrys、燕雀Fringilla montifringilla、黄雀等8种为优势种:秋季以白腰朱顶雀、黄雀、田鹀、黄眉柳莺、燕雀、北朱雀Carpodacusroseus等6种为优势种,占秋季环志数量的69.3%。系统的环志监测,为深入开展鸟类环志研究,探索鸟类迁徙规律,以及进行鸟类疫情监测提供更为可靠的数据。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省嫩江高峰林区2004年度鸟类环志监测报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2004年在黑龙江省嫩江县高峰林场开展了鸟类环志研究工作,共环志鸟类100种22 194只,其中春季84种10 256只,秋季82种11 938只,隶属10目30科。春季以棕眉山岩鹨(Prunella montanella)、田(Emberiza rustica)、红胁蓝尾鸲(Tarsiger cyanurus)、燕雀(Fringilla montifringilla)、小(E.pusilla)、黄眉柳莺(Phylloscopus inornatus)、栗(E.rutila)等7种为迁徙鸟类的优势种(数量大于500只),环志7534只,占春季环志数量的73.5%;秋季以黄眉柳莺、燕雀、田、银喉长尾山雀(Aegithalos caudatus)、黄雀(Carduelis spinus)、白腰朱顶雀(C.flammea)等6种为迁徙鸟类的优势种,环志8764只,占秋季环志数量的73.4%;通过环志,发现两种黑龙江省鸟类新记录———姬鹬(Lymnocryptes minimus)、棕眉柳莺(P.armandi-i),高峰林场环志的白腰朱顶雀、红喉姬(Ficedula parva)分别被挪威、俄罗斯回收。这是欧洲国家...  相似文献   

3.
气候变化对鸟类迁徙时间的影响是目前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利用鸟类环志的方法分析了2010至2019年河北秦皇岛两种鸟类春季迁徙时间变化趋势及其差异性,并进一步探讨了差异性的原因.选择环志数量较多的食虫鸟黄眉柳莺(Phylloscopus inornatus)和食谷鸟灰头鹀(Emberiza spodocephala...  相似文献   

4.
2002~2005年在吉林省珲春市马川子乡依力南沟开展了鸟类环志研究工作。这里为长白山低山丘陵区,是候鸟经长白山脉、乌苏里江迁徙途中重要的停歇地和食物补给站。4年共环志鸟类126种63386只,其中春季103种9761只,秋季113种53625只,隶属13目37科。春季以黄喉鸦(Emberiza elegans)为迁徙鸟类的优势种,环志2467只,占春季环志数量的25.3%;秋季以黄喉鸦、红胁蓝尾鸲(Tarsiger cyanurus)、黄眉柳莺(Phylloscopus inornatus)、大山雀(Parus major)、白眉鸦(E.tristrami)、极北柳莺(P.borealis)等6种为迁徙鸟类的优势种,累计33586只,占秋季环志数量的62.6%;通过环志研究发现,被认为是留鸟的大山雀、银喉长尾山雀(Aeghhalos caudatus)、沼泽山雀(P.palustris)、长尾雀(Uragus sibiricus)具有定期的迁徙行为。  相似文献   

5.
许多长距离迁徙的雀形目鸟类的种群数量正在持续下降,田鹀(Emberiza rustica)种群数量下降趋势更为突出。通过对田鹀种群数量长期监测和迁徙动态分析,可为此物种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从2001年开始,陆续在黑龙江省高峰、青峰、帽儿山、新青和大沾河,吉林省珲春和吉林市,辽宁省的辽宁鸟类研究中心(大连)和旅顺老铁山,以及内蒙古乌尔其汗鸟类栖息的临水林缘处布网环志。截至2018年,累计环志田鹀184181只,其中春季88571只,秋季95610只;各年度环志数量波动较大,总体呈现急速下降趋势。幼鸟的越冬损失率高达41.3%。田鹀106只次的回收信息表明,自然条件下田鹀寿命可达11年以上;日迁飞距离最快可达到300 km,飞行速度可达30 km/h。中国东北地区是田鹀等鸟类的重要迁徙途经地;田鹀的迁徙路线相对稳定,在瑞典北部繁殖的种群经中国东北地区迁徙到天津以南越冬。通过环志发现,近些年田鹀种群数量急速下降。通过比对,发现中国东北地区田鹀的环志数量变化趋势与瑞典的田鹀环志数量变化趋势相似;相对于环志数量最多的年份,环志数量下降95%以上,值得关注。栖息地破碎化、非法猎捕等是影响田鹀生存的主要受威胁因素。建议依据田鹀等鸟类生物学习性,加强鸟类栖息地的保护,坚持长期标准化的鸟类环志监测,进一步探索鸟类迁徙规律,以助于鸟类种群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2002年北戴河林栖迁徙鸟类环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2年4月1日~10月31日,共环志林栖迁徙鸟类7目、20科、84种12244只,环志数量超过100只的鸟有23种。春季性别鉴定16种1224只,雌雄比例约为1:1.1;秋季鉴定20种1656只,雌雄比例约为1.4:1。春秋两季大致3d一个迁徙高峰,春季的迁徙曲线高峰斜度较秋季的大,秋季的迁徙高峰比较平缓。  相似文献   

7.
在鸟类迁徙季节,夜间鸟击事故频发是机场鸟击发生的一个显著特点.了解鸟类的夜间迁徙规律对于改进夜间鸟击防范措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综合采用网捕法和声音记录法对沈阳桃仙机场夜间鸟类迁徙物种组成和迁徙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56种鸟类(占比88.9%)具有夜间迁徙习性,且以后半夜迁徙为主;鸟类夜间迁徙具有明显的时间动态和迁徙次序,春季鸟类迁徙较为集中,迁徙高峰在5月中旬,主要鸟类由鹌鹑、红尾伯劳、栗耳鹀、黑喉石鵖、普通夜鹰、黄眉柳莺等组成,秋季迁徙较为分散,迁徙高峰出现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主要由鹌鹑、灰背鸫、红喉鹨、丘鹬、矛斑蝗莺和灰头鵐等组成.对夜间迁徙鸟类的危险等级评估发现,春季严重危险物种是鹌鹑和红尾伯劳,秋季严重危险物种是鹌鹑、纵纹腹小鸮、灰背鸫和丘鹬.分别从夜间迁徙鸟类组成、迁徙动态、时间节律和物种危险等级等角度提出了相应的鸟击防范对策,为桃仙机场鸟击防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环志是研究迁徙鸟类的重要途径。云南省哀牢山北段大中山是鸟类迁徙的重要通道,但缺乏具体的研究数据。1997年、2010年和2011年秋季夜间迁徙鸟类环志研究的结果表明,哀牢山北段大中山捕获到的夜间鸟类有108种2330只,分属10目24科。其中,以雀形目鸟类为主,占总捕获数量的78.3%,捕获优势种为树鹨(占捕获数量的16.95%)、红喉姬鹟(13.39%)、红尾伯劳(9.83%)、红喉歌鸲(8.71%)和栗鹀(4.80%);水禽占捕获鸟类总种数的16.7%,与云南其他地点的研究结果相似。由于水禽是传播禽流感的主要载体,候鸟聚集地存在传播禽流感的风险,春季也有候鸟翻越哀牢山,因此有必要开展春季鸟类环志工作。  相似文献   

9.
刘彬  安玉亭  薛丹丹  王立波  许鹏  鲁长虎 《生态学报》2021,41(19):7870-7878
江苏盐城沿海具有广阔的平原与湿地滩涂,但缺少自然林地。经过多年的防风林建设,沿海海堤逐渐形成了特有的、南北走向的条带林生境,为迁徙鸟类提供了通道和停歇地,是研究鸟类迁徙规律的理想地点。柳莺属鸟类个体小,野外种类识别难,其迁徙规律缺乏深入研究。分别于2018年和2019年两个秋季,采用雾网法对盐城沿海海堤林带柳莺属鸟类的迁徙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两个秋季共捕获柳莺属鸟类8种608只,其中极北柳莺(Phylloscopus borealis)、冕柳莺(P. coronatus)、淡脚柳莺(P. tenellipes)和黄眉柳莺(P. inornatus)的捕获数量分别为245只、131只、107只和94只,占捕获总数量的95%,是秋季迁徙期的优势种。对优势种柳莺日捕获率进行比较:2019年极北柳莺的日捕获率显著高于淡脚柳莺和黄眉柳莺(U test,P<0.05)。对捕获数量随时间变化进行分析,4种柳莺都以集中在短时间内快速通过的迁徙策略穿越盐城沿海海堤林带,符合秋季小型雀形目鸟类迁徙采取时间最小化假说。不同种类的柳莺在通过盐城沿海海堤林带的时间顺序上存在显著差异(K-W test,P<0.05),2018年和2019年均以黄眉柳莺通过最晚。随着时间的推移,四种柳莺的脂肪度都逐渐下降。繁殖地纬度的差异可能是导致4种柳莺通过盐城沿海海堤林带时间差异的原因。盐城沿海海堤林带为柳莺属等雀形目小型鸟类的迁徙提供了非常理想的迁徙通道,应当加强海堤林带在鸟类迁徙和保护中的作用研究。  相似文献   

10.
鸟类环志是种群监测和迁徙研究的重要手段。基于秦皇岛鸟类环志站1999 ~ 2019年的环志数据,对黄胸鹀(Emberiza aureola)和蓝歌鸲(Larvivora cyane)两种鸟类在21年间的种群动态和迁徙时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迁徙途经秦皇岛的黄胸鹀种群数量以4或5年为周期呈规律性的波动下降,年均降幅达17.3%,21年间种群数量累计下降了97.7%。近年来我国加强了对黄胸鹀及其栖息地的保护管理,并于2021年初将其列为国家I级重点保护动物,有望促进其种群的逐步恢复。蓝歌鸲种群数量的年均降幅为4.2%,但下降过程主要集中在1999至2003年间,其后种群指数趋于稳定。黄胸鹀春季网捕高峰短暂而集中,持续约15 d;秋季网捕高峰则较为分散,持续约47 d。这表明黄胸鹀春季迁徙进程明显较为集中和快速,可能是出于繁殖需求采取了时间最短的迁徙策略。蓝歌鸲成年雄鸟、成年雌鸟和亚成鸟春季的网捕高峰在日期上有明显的差异,间隔4或5 d先后出现,表明蓝歌鸲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个体在春季进行差别迁徙,有利于减小停歇地的种内竞争,并确保雄鸟提前到达繁殖地占领优质的繁殖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