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2 毫秒
1.
本文记述在云南省林虫普查中发现的灯蛾科三新种。正模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模标本分别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及云南省林业厅。纵条污灯蛾Spilar ctia zhongtian,新种 翅展♂42~48毫米。触角双栉形,黑色,额及下唇须黑色;颈板黄白色,后端有红边,中间有黑色纵带;翅基片白色,具黑带;胸部具黑色纵带;胸足黑褐色,腿节具红带;腹部背面黄色,腹面色淡,背面具黑色短带,基部几节的黑斑大,末节上的成小三  相似文献   

2.
本文记载湖南长翅目昆虫10种,均为新蝎蛉属Neopanorap,其中有9新种、模式模本存放在西北农业大学昆虫博物馆。1.小新蝎蛉Neopanorpa minuta Chou et Wang,新种(图1) 体长10—11毫米,翅展25毫米左右。头顶黑褐色,喙褐色或黄色,胸部背板黄色,中间有一条纵的黑斑,两侧和腹板呈黄色,腹部1—5节背板黑褐色,腹板黄褐色,第6腹节全黑色,7节以后黄褐色。雄虫前翅长11—12毫米,宽不到3毫米;后翅长  相似文献   

3.
蜂形天蛾亚科Philampelinae峨眉曲纹天蛾 Panacra mydon Walker 1856 体长32毫米;翅展53毫米,头顶褐色,翅基片后缘金黄色,胸部及第一腹节背板土灰色,腹部灰色,第三到六节背板两侧杂有白鳞,前翅深灰褐色;顶角下方微内曲,外缘中部微弓出;中线略直,黑褐色向后缘渐宽,其外方有两条褐色锯齿状细线;中室端有一黑点;顶角有一黑褐色斜条,长约4毫米,伸达R_5,并平分顶角,R_4室及R_5  相似文献   

4.
已知寄生于稻螟蛉的姬蜂有9种,其中包括完全是重寄生的4种。各种形态、生物学及分布情况简介如下。 1.螟蛉瘤姬蜂 Itoplectis naranyae(Ashmead)[图1] 体长8—13毫米。头、胸部黑色;腹部赤褐色,末端2或3节黑色,有时不黑。头稍狭于胸,复眼在近触角窝处明显凹入;触角比体短。中胸无盾纵沟;并胸腹节中央有近于平行的纵脊2条,在中段之后向后角扩展。翅基片黄色,翅痣基角黄褐色,其余黑色,小翅室五角形。足粗壮,爪发达;足赤褐色,后足腿节末端及胫节基部和末端的所有端附节末端黑色;各足第1—4跗节端部淡褐色。腹部背板密布刻点,第2—5背板各节左右稍有瘤状隆起,近后缘亦稍隆起。产卵器直而粗壮,约与腹末3节等长。  相似文献   

5.
六斑鳞纹天蛾Acosmeryx huangshana Meng,新种 雄:体长34.5毫米,翅展68.5毫米。体棕褐色。触角背面棕色,腹面黄褐,纤毛灰白色,中部较粗,向端部渐细,弯钩数节极细。下唇须末节端部略超过头顶,第一节外侧白色,余为赤褐色并杂以灰鳞。头顶棕褐色。颈片及肩片鳞毛褐色。胸部棕褐色。足深褐色,腿节具长而密的黄褐色鳞毛,中、后足胫节至第一跗节的外侧有白色鳞毛,中、后足胫节上的一对端距长度不等,长距约为短距之二倍。前翅棕褐色,外缘较平直,亚外缘线棕黑色,自顶角后方呈弧形延伸至M_3脉端部终止;顶角附近R_4及R_5脉端部  相似文献   

6.
当我们进行经济昆虫志分类工作时,曾发现虎蛾科一新种,夜蛾科一新种及一新亚种,兹分别作出记述,一并报导。 彩虎蛾 Eusemia arctopsa sp.n. 体长27毫米(图1);翅展78毫米;头部黑色,微带白点,下唇须黑色,第一和第二节端有白环,触角黑色,基部外侧有一白点;颈板黑色,中内部左右各一粉黄斑,翅基片黑色,基部到中部有一粉黄色三角形斑,中后胸黑色,中胸背面中央有两粉黄条,足黑色,后足跗  相似文献   

7.
蔡荣权 《昆虫学报》1985,(3):314-316
棕魁舟蛾 Megashachia brunnea新种 翅展雄蛾69—77、雌蛾77—87毫米。触角干基部和背面灰白色,其余棕色;头和胸背(具冠形毛簇)棕色与灰白色混杂,其上分别有3、4条暗棕色横线;腹部背面和末端匙形毛簇暗褐色,具浅褐灰色中线,1—4节两侧后半部褐灰色,6—9节两侧各有一条黑棕色纵线,其中8—9节另有一条同样的短纵线,腹面灰褐色具黑棕色中线,基部中央两侧有一对褐黄色长刷形毛簇(有些标本藏在表面毛鳞的下方而不外露);前翅棕色,从近基部到近翅尖的后半部较暗,如呈一大三角形暗斑,中室至亚端线间的翅脉黑棕色,亚端线以外的翅脉褐  相似文献   

8.
记述采自贵州省小翅蝗属1新种,黑条小翅蝗Alulacris nigristriatis sp.nov..新种近似于石林小翅蝗Alulacris shilinensis(Cheng,1977),主要区别为:1)雄性尾须近端部明显收缩变细;2)雄性腹部末节背板具细条状小尾片;3)前翅超过(♂)或到达(♀)第2腹节背板后缘;4)具黑色眼后带;5)前翅中部具宽黑色纵条纹;6)后足胫节黑褐色.新种的模式标本保存于陕西师范大学动物研究所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9.
陈一心 《昆虫学报》1985,(4):419-422
本文记述狭翅夜蛾属Hermonassa Walker 5个新种,模式标本均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1.黄褐狭翅夜蛾Hernonassa fulvescens新种 翅展30毫米左右。头部与胸部黄褐色,下唇须第一节外侧有黑斑,额两侧有黑纹,颈板大部杂黑色,翅基片后半部杂黑色;腹部褐色;前翅黄褐色,基部及端区色较暗,基线双线黑色,自前缘至1脉,内线双线黑色波浪形,前端粗,剑纹黑色,在内线外方只现一黑尖  相似文献   

10.
黑中齿瓢虫——中国新记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种系Crotch1874年首次发现于苏联西伯利亚,Sasaji 1971年记载日本有分布。1985年7—8月内蒙呼红花尔基林业局韩铁国同志在林场调查时,采得雌虫一头。经鉴定系此种,在我国是首次纪录,现将其特征记述如下: 体大型,体长7.5毫米,宽5.6毫米, 卵图形,背面圆鼓。头及复眼黑色,触角、口器及复眼内凹褐色或黑褐色。前胸背板黑色,两侧具一宽而长的黄斑,前缘具一甚细的黄褐色边,侧缘后半的窄隆边呈黑色。小盾片黑色。鞘翅亦黑色,具浅黄褐色斑纹。每鞘翅各具一卵圆形班,位在小盾片两侧,其前缘紧接鞘翅基缘,另有四条纵斑;内纵斑较窄,位在鞘缝外侧,自全鞘翅长的前1/12处开始直延伸达翅端;中间的纵斑最宽,起始处同前翅,但至翅中部斜向内并于翅全长的2/3处与前一  相似文献   

11.
方承莱 《昆虫学报》1982,(2):201-203
本文记述污灯蛾属Spilarctia Butler 1875的四个新种,标本采自西藏及四川,所有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渡口污灯蛾 Spilarctia dukouensis新种 翅展38—44毫米,♀46—52毫米。橙色。触角黑色,双栉形,尖端1/4处纤细。下唇须黑色,基半部侧缘红色。肩角黑色。前足基节红色,有黑斑,腿节上方红色,胫节与跗节黑色。腹部背面除基节及端节外红色,背面一列黑点不明显,侧面及亚侧面的黑点明显,腹面橙黄色。前翅橙色,从翅顶下方至后缘上方中部有一列很小的黑点,5脉至3脉间有几个极小的黑色亚端点。后翅橙色,后缘区散布红色,横脉纹有黑点,黑色亚端点或多或少。前翅反面除外缘区外染红色,横脉纹有一黑斑。♀蛾前翅反面红色较少。  相似文献   

12.
本文共记述中国彩带蜂属四个新种。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1.广西彩带蜂Nomia(Acunomia)guangxiensis,新种(图1) 14—15毫米。体宽大,黑色;触角4—12节表面褐色;翅基片褐色,中央较深;翅浅褐,透明,翅脉深褐;足黑褐色;腹部2—4节背极端缘具黄色彩带。头部长宽几乎相等(图1);唇基及额唇基中央具明显的纵脊,脊两侧刻点粗大且不规则;上颚二齿;  相似文献   

13.
陈一心 《昆虫学报》1986,(2):211-213
本文记述夜蛾科3新种,分别采自四川峨眉山和湖北神农架。新种的正模标本保存子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模标本保存于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1.大斑明夜蛾Sphragifera magniplag新种 翅展38毫米。胸部背面及颈板白色,布有零星黑点,下胸与足淡褐色,足腿节与胫节杂有黑色;腹部褐色,腹面杂有黑色;前翅白色,翅基部及中区布有黑褐色点,一红棕色斜  相似文献   

14.
在协助周尧教授整理西北农学院收藏的蜡蝉标本中,发现颖蜡蝉科Achilidae 2新记录种,报导如下:马颖蜡蝉Magadha,flavisigna Distant,1906,中国新记录 成虫体长5毫米,翅展16毫米,头、胸部赭色,头窄于前胸背板;头顶短,其长与宽约相等,后缘呈弧形凹入,侧缘脊状,中域凹陷,上有一条不伸达前缘的中脊;额近长梯形,长为宽的二倍,有一条中脊,其两侧凹陷,侧缘脊状,额的基部有一条深褐色的宽横带;唇基有纵脊三条,基部色稍深;喙细长,伸达后足基节;复眼圆形,深褐色;触角短粗,赭色;侧单眼红褐色。前胸背板前缘呈圆角状突出,后缘凹入为钝角状,有三条纵脊;中胸背板也有三条纵脊,于中后域有一黑褐色的大斑,此斑的前缘平截形,侧后缘模糊,略超过侧脊,腹部栗色,前翅长,外缘圆形,后缘近爪片处有向内的小凹陷,斑基部的2/3全为纵脉,近外缘处有一列横脉,前翅色泽为灰褐色,略透明,翅脉色淡,外缘色较深,正个斑面上散布有多个深浅不一的小褐斑,翅脉上也有多个暗色小斑点;后翅比前翅宽,灰褐色,足赭色,后足胫节外侧无刺,其基跗节长, 分布:四川,印度。  相似文献   

15.
吴燕如  周勤 《昆虫学报》1991,34(3):364-366
角胸泥蜂科 Nyssonidae 一般为小型或中型,体黑色或红色,具少数黄斑。为Gorytin及Larrin的盗食寄生蜂。 本科主要特征为:前胸背板领片横行突起,短于小盾片;中足胫节具两个端距;后足腿节正常;并胸腹节后侧缘具齿或尖角状突起;前翅第一肘室在翅痣前的长度不超过该室总长的1/2;前翅径室顶端尖或圆,无副室;后翅轭叶小,不超过臀区的1/2;腹部第1节腹板有两条显著的纵隆脊,但无中隆脊。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伪蜻科新记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伯弓蜻Macromia berlandi Licftinck Macromia berlandi Lieftinck 1941,Revue.fr.Ent.8:94越南、东京、 雄性 体长72毫米,腹部长(连肛附器)52毫米,后翅长45毫米。 头部深红褐色;下唇黄褐色,上额黑褐色,头顶和后头黑色。合胸铜绿色,具金属光泽;前翅窦黄色;后胸前侧片有一黄色条纹、覆盖气门,超透明,微带烟色,腹部黑色;第2节背而有一黄色斑,第3—7节有黄色环;第10节  相似文献   

17.
1985年5月8日,第一和第三作者在海南岛尖峰岭自然保护区用黑光灯诱得一头雄蛾,经鉴定,为夜蛾科Noctudae的Baoris hierogltphica Moore,国内尚无报导,其种本名原意为“象形文字”,故中名拟为“象形文夜蛾”。砚将其形态特征简述本下: 体长约22毫米,翅展约52毫米,体翅白色,额的下部,唇基黑色,喙发达,黑色,触角丝状,柄节白色,鞭节黑色,但基部数节背面有与柄节相连向端部渐尖的白色楔纹。下唇须发达,贴颜面上弯,达复眼中上部,背面和墙部黑色,腹面白色,颈板和翅基片有黄带连成弧形,翅基片上各有小黑斑三个,胸背中区有四个小黑斑,前翅中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记述切恨虫亚科的二新种,分别采自西藏和黑龙江。模式标本均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1.锈歹夜蛾Diarsia ferruginea新种 翅展40毫米。头部与胸部锈褐色,下唇须外侧红棕色杂少许黑色,触角基节及颈板基部杂有白色及黑色,足腿节与胫节有赭红色毛,跗节外侧黑色,各节端部白色;腹部淡褐  相似文献   

19.
行军虫亚科Hadeninae白钩纹粘虫Hyphilare L-album L.(图1) 体长14~15毫米;翅展27~33毫米。头、胸褐色,颈片有2条棕褐色横纹,翅基片边缘有黑色鳞:腹部褐色,有闪光。前翅棕褐色泛红,前缘散生黑色小点,中褶基部约1/3长被黑色鳞片,它的下方2A之后黑色鳞片构成一短线,中室下角有“L”形白斑,中室内,外有黑色和黑褐色晕,从翅尖一浅褐色斜带延伸到达后缘,在它的外方M_2之后一浅褐斜带和它平行存在,填充在它们之间和它们周围有暗褐色和黑色的翅鳞片,使这两条斜带更为突出;端线呈一列小黑点;缘毛基部浅褐,余暗褐色;翅脉在外方1/3处黄白色。后翅暗褐色,缘毛中央暗褐,两端浅褐。 分布:陕西省武功、商雒、山阳、黄龙、高陵、延安。文献记载分布于欧洲到亚洲西部及中部。  相似文献   

20.
作者在整理沈阳、铁岭地区灯下蛾类时,发现国内新记录一种,记述如下: 四目小尺蛾Cyclophora albipunctata griseolata(Staudinger)中国新记录 翅展21—25毫米,触角雄虫李齿状,雌虫丝状。全体及足均为灰白色。在后足胫节上雄虫有1对距,雌虫有2对距。前翅具径室1个。前、后翅灰白色或略带红色,前、后翅仅外横线隐约可见成列褐色小点。翅中央均有一深褐色环形纹(图1)。雄虫外生殖器见图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