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刘文杰 《蛇志》2017,(3):379-382
<正>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鼻疾病的治疗手段也逐渐优化。鼻中隔成形术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理想手术治疗方式,术后常规行鼻腔填塞。研究证明术后鼻腔填塞,虽然能起到良好固定残余鼻中隔软骨的作用,但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也随之增加,鼻腔填塞后的感染、血肿等不良反应也影响了治疗效果;而且鼻腔填塞治疗的填充材料、方式等均取决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的效果及其对鼻腔鼻窦微创手术的临床意义。方法: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对102例伴有鼻中隔偏曲的鼻腔鼻窦疾病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n=78)和对照组(n=24),分别施行了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和传统手术。结果:对照组患者治愈率为64.29%、总有效率78.57%,治疗组分别为83.78%和95.95%;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术中的出血量和手术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研究组患者的出血量和并发症总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P0.05)。结论: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较传统鼻中隔矫正术安全,效果可靠,手术并发症少,患者恢复快,更有利于同期鼻腔鼻窦微创手术的实施,提高了其手术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转移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脊柱转移瘤患者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行微创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对照组(30例)行开放性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2、24、48 h的VAS评分、镇痛次数,术前及术后24、48 h的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术前及术后3、6个月的Prolo评分。结果:术后12、24、48 h,两组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逐渐下降,且观察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镇痛次数也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24、48 h,两组患者血清CRP水平均明显低于术前,且观察组血清CR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6个月,两组患者的Prolo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且观察组Prolo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3个月期间,两组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经皮椎体成形术可以明显减轻脊柱转移性瘤的疼痛,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恢复较好,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联合舒芬太尼对脊柱手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6年8月在我院行脊柱手术的患者7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5例。对照组患者术后静脉注入舒芬太尼3μg/kg·h镇痛,观察组患者静脉注入右美托咪定1.5μg/kg·h联合1.5μg/kg·h舒芬太尼。分别记录患者术后6 h,12 h,24 h以及48 h的VAS评分、Ramsay评分、MAP、HR以及SpO_2等生命指征;记录患者术后苏醒期10 min,20 min,30 min以及60 min的RSAS躁动评分;同时记录患者术后48 h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结果:监护仪监护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的相关生命指征,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术后HR,MAP以及SpO_2等指征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比较两组患者结束手术苏醒期的躁动情况,RSAS躁动评分显示实验组患者术后30 min之后较对照组相对安静,没有较明显的躁动行为(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的VAS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比较两组患者的Ramsay评分发现实验组患者术后镇静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0-24 h使用镇痛泵的有效按压次数存在差异(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48 h发生恶心呕吐和寒颤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联合舒芬太尼用于脊柱手术术后镇痛可以显著改善患者镇静状态,降低患者术后发生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氟比洛芬酯对骨科手术术后的患者的镇痛效果、不良反应及对运动痛及功能恢复的疗效研究.方法:60例择期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氟比洛芬酯(试验组),阿片类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对照组).分别于术后1、6、12、24h记录VAS评分、不良反应(恶心、呕吐、嗜睡、胃肠道出血、呼吸抑制等)、夜间静息疼痛情况、术后第48h-72h运动痛的情况.结果:实验组术后24h内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也较少(P<0.05),第48h-72h之间实验组运动镇痛效果明显优于时照组(P<0.05)、且夜间静息疼痛实验组比对照组要轻(P<0.05 o结论:氟比洛芬酯镇痛效果好,尤其是对运动痛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普通阿片类,不良反应少,更有利于术后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假体隆鼻时应用鼻中隔软骨联合耳软骨雕塑鼻尖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3月在我院进行隆鼻术的患者98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9人。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的假体隆鼻,实验组患者采用假体隆鼻并使用鼻中隔软骨联合耳软骨雕塑鼻尖。评价手术的满意程度及手术前后患者的鼻长、鼻尖高度、鼻尖角的变化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满意度为91.8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0.8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鼻长、鼻尖高度、鼻尖角均优于手术前(P0.05),且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鼻中隔软骨联合耳软骨雕塑鼻尖在假体隆鼻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满意度较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硬膜外腔单次注射吗啡联合地佐辛静脉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5-羟色胺、泌乳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1月择期进行剖宫产的产妇8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硬膜外腔单次注射吗啡自控镇痛,观察组采用硬膜外腔单次注射吗啡联合地佐辛静脉自控镇痛。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两组产妇术后镇痛效果,酶联免疫法及化学发光法分别测定产妇术前、术后6 h、12 h、24 h和48 h血清5-羟色胺水平及泌乳素水平,并观察两组产妇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产妇患者术后VAS评分随着时间延长逐渐降低,观察组术后第6 h、12 h、24 h以及48 h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产妇术后血清5-羟色胺水平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而血清泌乳素均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术后第6 h、12 h、24 h以及48 h血清5-羟色胺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血清泌乳素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产妇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呼吸抑制,对照组恶心(Nausea)、呕吐、头晕、皮肤瘙痒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硬膜外腔单次注射吗啡联合地佐辛静脉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疗效及安全性均较硬膜外腔单次注射吗啡自控镇痛更好,产妇术后血清泌乳素及5-羟色胺浓度显著提高,对于产后抑郁的发病可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也有利于产妇术后恢复,尽早哺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慢性鼻窦炎鼻息肉鼻内镜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选择医院2013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的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134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7例,实验组患者给予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康复效果,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鼻腔鼻窦情况。结果:术前,两组患者鼻腔鼻窦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康复效果高于对照组,术后6个月,实验组患者的鼻腔鼻窦评分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护理干预的实施,有效的提升了慢性鼻窦炎鼻息肉鼻内镜术后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对膝关节置换术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8年12月期间在武警陕西省总队医院择期行膝关节置换术患者103例,根据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成对照组(n=51)和研究组(n=52),对照组股神经阻滞时给予罗哌卡因,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右美托咪定。比较两组患者镇痛镇静效果、睡眠质量、应激反应以及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术后12 h、术后24 h、术后48 h视觉模拟评分(VAS)低于对照组(P0.05),Ramsay镇静评分则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24 h、术后48 h阿森斯失眠量表(AIS)评分均低于术前,且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P0.05)。研究组术后24 h、术后48 h AI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手术开始即刻、术毕的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水平均上升,且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P0.05);研究组手术开始即刻、术毕的NE、E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方案应用于膝关节置换术,镇痛镇静效果确切,可减轻术中应激反应,有效改善睡眠质量,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盐酸纳布啡联合舒芬太尼用于腹腔镜下肝癌切除术后静脉自控镇痛(PCIA)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安康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04例行腹腔镜下肝癌切除术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52)和研究组(n=52)。对照组术后给予舒芬太尼PCIA,研究组术后给予盐酸纳布啡联合舒芬太尼PCIA。比较两组术后6h、24h、48h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数字镇静量表(NSS)评分。检测并比较两组麻醉诱导前、术毕、术后6h、24h及48h血清中P物质(SP)、神经肽Y(NPY)、多巴胺(DA)、C反应蛋白(CRP)、α1-酸性蛋白(AAG)、结合珠蛋白(HP)、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及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记录两组术后48h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术后6h、24h、48h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各时间点的N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6h、24h、48h的血清SP、NPY、DA、CRP、AAG、HP、IL-6及IL-8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血清IL-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48h内,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肝癌切除术后采用盐酸纳布啡联合舒芬太尼PCIA方案,可缓解全身炎症反应,有效镇痛,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鼻内镜术与鼻息肉摘除术对鼻窦炎合并鼻息肉患者的鼻腔通气功能、嗅觉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4例鼻窦炎合并鼻息肉患者。根据数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7)与研究组(n=47),其中对照组患者行传统鼻息肉摘除术,研究组则行鼻内镜术。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临床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鼻腔通气功能、嗅觉功能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1.49%(43/47),高于对照组的65.96%(31/47)(P0.05)。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鼻腔通气功能、嗅觉功能评分均较术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躯体功能(PF)、躯体角色(RP)、躯体疼痛(BP)、总体健康(GH)、情感角色(RE)以及心理健康(MH)均较术前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头晕、头痛、流脓涕、鼻塞、复发等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鼻窦炎合并鼻息肉患者采用鼻内镜术治疗,疗效确切,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指标、生活质量,对患者鼻腔通气功能、嗅觉功能均有促进作用,且术后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动力切削系统治疗对鼻前庭囊肿患者CRP、TNF-alpha、IL-6 和IL-8 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 年6 月至2013 年1 月我院收治的鼻前庭囊肿患者163 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80 例)行鼻内镜下动力切削系统行囊肿切除术,对照组(83 例)给予微波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血清CRP、TNF-alpha、IL-6 和IL-8 水平的变化情况,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术 后并发症及远期疗效。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手术时间较长,术中出血量较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 感染率较低,术后复发率较低;术后CRP、TNF-alpha、IL-6 和IL-8水平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各项指标较高(P<0.05)。结论:鼻内 镜下动力切削系统治疗鼻前庭囊肿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且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鼻窦内镜术治疗鼻窦炎合并鼻息肉的临床疗效及对鼻腔通气和嗅觉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鼻窦炎合并鼻息肉患者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传统摘除术治疗,观察组则行鼻窦内镜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症状评分、鼻气道总阻力、嗅觉功能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50%(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鼻塞、脓涕、嗅觉障碍、疼痛及总症状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患者鼻塞、脓涕、嗅觉障碍、疼痛及总症状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鼻塞、脓涕、嗅觉障碍、疼痛及总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鼻气道总阻力、嗅觉功能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患者鼻气道总阻力、嗅觉功能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鼻窦内镜术治疗鼻窦炎合并鼻息肉有利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患者嗅觉功能以及鼻腔通气的恢复,是治疗鼻窦炎合并鼻息肉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17.
鼻腔结构影响人体嗅觉反应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一个符合实际解剖学的鼻腔结构,建立了鼻腔仿生模型和气味分子传输过程的控制方程,应用ANSYS软件,对鼻腔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吸气速度越大,流过嗅觉区的气味分子越多,越容易产生嗅觉;鼻腔入口处到嗅觉区的距离越短,流过嗅觉区的气味流量越大,越容易产生嗅觉。从而,丰富了嗅觉理论,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嗅觉,为人工嗅觉提供了仿生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鼻腔淋巴瘤的CT影像,探讨其相对特异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病理证实的鼻腔淋巴瘤的临床、手术及CT资料.结果:7例中有5例为NK/T细胞淋巴瘤,2例为T细胞淋巴瘤.有5.例累及鼻前部或前庭,6例引起鼻背部皮肤及皮下软组织肿胀,病变大部密度较均匀,轻中度强化.结论:CT可发现鼻腔前部肿物,本病CT表现较具明显特征,不伴或伴轻微骨结构破坏或变形,邻近鼻背部皮下肿胀,应考虑鼻腔淋巴瘤的可能,同时可行病理检查方能确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