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联合支架植入术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8年3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内分泌科接受治疗的2型糖尿病合并糖尿病足的患者36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19例)和对照组(17例)。观察组19例患者中,14例行PTA术,4例行PTA+腔内支架植入术,1例行截肢术;对照组17例患者,全部采用传统方法进行治疗。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特点、临床效果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19例患者,共40条靶血管,实施PTA手术的成功率为87.5%。采用两种治疗方法 2周或4周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均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且均未观察到明显的不良反应。与对照组相比,接受介入治疗的患者,其临床症状的缓解率明显升高,其中在2周时介入治疗对麻木和紫绀症状的缓解尤其显著,和对照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血管成形术介入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治疗效果好,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管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78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78例患者(98条血管)术前经CTA诊断后,行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和血管支架植入术治疗,治疗后随访1~18个月,分析踝/肱指数(ABI)、血管内径、皮温及足背动脉搏动的变化。结果:成功完成77例(98.7%)患者、97条(99.0%)患肢的PTA和支架植入术,除1例下肢动脉完全闭塞患者导丝未能成功通过病变导致介入失败外,其余病例经介入治疗后均开通,术中所有病例均未发生血肿、血管壁破裂、穿孔或内支架移位,远端血管血栓栓塞等并发症。术后,患者下肢缺血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踝/肱指数(ABI)由术前(0.39±0.23)恢复至(0.86±0.26),下肢血管内径及足背动脉搏动均明显改善。结论:PTA和血管支架植入术是一种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安全有效的方法,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再狭窄率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活血化瘀通络法联合针刺辅助治疗对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DLEAD)影响。方法:收集我院DLEAD患者9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1、实验组2和对照组。对照组予DLEAD基础治疗。实验组1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活血化瘀法中药治疗。实验组2在实验组1基础上加针刺治疗。对三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进行FBG、P2h BG、Hb Alc测定,血清IL-6、ET-1水平测定及PAg T%、踝肱指数ABI测定。结果:1治疗后三组FBG、P2h BG、Hb Alc均下降,两组实验组较对照组均改善更明显,且实验组2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三组IL-6、ET-1及PAg T%均下降,两组实验组均比对照组改善更明显,实验组2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三组ABI均有所改善,两组实验组均更明显改善,且实验组2 ABI上升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活血化瘀联合针刺治疗,可调节血清IL-6、ET-1水平,降低PAg T%,改善ABI,可有效提升DLEAD患者临床疗效,改善其预后,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胫前动脉血管内皮舒张功能及血流动力学参数与2型糖尿病下肢疾病的相关性,为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超声诊断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设计经伦理审查委员会批准,所有研究对象在检查前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将159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下肢动脉病变(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PAD)症状组(具有间歇性跛行和(或)静息性腿痛)和无PAD症状组,使用高频超声二维时分别测量静息状态下及反应性充血后胫前动脉内径(D0,D1),内-中膜厚度(Intima Media Thickness,IMT),彩色流速流量定量技术测量胫前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搏动指数(Pulse Index,PI),血管内压力(Pression,P)及压差(Friqunent,FRQ),比较两组胫前动脉血管内皮舒张功能((D1-D0)/D0),IMT及血流参数的差异,应用多元回归分析血管内皮舒张功能及以上血流动力学参数与下肢PAD症状的相关性。结果:(1)与非PAD症状组相比,PAD症状组血管内皮舒张功能,PSV、PI、P均减低,IMT增加;(2)PAD症状与年龄、病程、糖化血红蛋白、PSV、PI、Sten%、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等有相关性,而与IMT等无相关性。结论:(1)袖带加压法测定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方法简便且有潜在临床适用性;(2)血管内皮舒张功能作为一项新指标可以和经典的PSV一样反映下肢动脉病变的情况,从而为下肢动脉病变的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波动与心律失常和下肢血管病变的关系,分析影响T2DM心律失常和下肢血管病变的因素。方法:选择2019年7月到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82例T2DM患者,根据是否合并心律失常分为心律失常组28例和无心律失常组54例,根据是否合并下肢血管病变分为下肢血管病变组31例和无下肢血管病变组51例。所有患者均通过72 h监测血糖获得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全天血糖标准差(SDBG)、全天血糖波动次数(NGE)。比较组间差异,分析影响T2DM患者心律失常和下肢血管病变的因素。结果:心律失常组MAGE、MODD、SDBG、NGE、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T2DM病程、同型半胱氨酸(Hcy)、丙二醛(MDA)高于无心律失常组(P<0.05)。下肢血管病变组T2DM病程、Hcy、MDA、HOMA-IR、MAGE、MODD、SDBG、NGE均高于无下肢血管病变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DA、HOMA-IR、MAGE、MODD是T2DM患者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P<0.001),MAGE、MODD、SDBG是T2DM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P<0.001)。结论:T2DM患者血糖波动与心律失常和下肢血管病变均有关,血糖波动增加是T2DM心律失常和下肢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我院收治的22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其双下肢血管进行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下肢血管病变组与无下肢血管病变组,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腰围、体质量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进行测定及分析.结果:220例患者中,152例患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发生率69.1%.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SBP、2hBG、HbA1c、HOMA-IR、TC、LDL-C等因素与合并下肢血管病变有关.而多因素分析表明年龄、TC、合并神经病变是引起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发生较高,临床应根据上述危险因素进行积极干预及预防.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Deep球囊扩张膝关节以下动脉及支架置入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2007年8月~2011年8月我院收治的96例糖尿病足患者并将其随机分成A、B两组,A组(74例)使用deep球囊扩张膝关节以下细小动脉甚至足背动脉,合并股动脉狭窄者植入支架;B组(22例)单纯给以抗凝、扩血管、溶栓及相关治疗.分别观察记录和比较治疗前、后及术后1周、1、3、6、10个月患者下肢及足部皮肤颜色、温度、静息痛、足背动脉搏动、间歇性跛行、溃疡愈合情况.结果:(1)糖尿病足的血管病变多为膝关节下的动脉,包括胫前、胫后、腓动脉以及以下分支,常累及双侧数支动脉,呈阶段性分布;(2)A、B组的有效率分别为88.32%和48.63%,A组显著高于B组(P<0.05);(3)溃疡愈合情况:0-2期A组:100%愈合,B组83.72%;3-4期A组56.25%愈合,B组18.46%,对于溃疡治疗的有效率A组显著高于B组(P<0.05).结论:Deep球囊扩张糖尿病足膝关节以下动脉联合动脉支架术治疗糖尿病足与保守治疗相比,效果明显,可恢复下肢动脉血供,明显消除和缓解静息痛、间歇性跛行,促进溃疡的愈合.降低截肢的几率.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下肢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2月~2011年12月收治的98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其下肢血管,按下肢血管有无病变将其分为单纯2型糖尿病租和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组,通过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导致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下肢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显示,98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61例发生不同程度下肢血管病变,占62.24%.与单纯2型糖尿病组比较,下肢血管病变组患者年龄、病程、收缩压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的年龄、病程、SBP及LDL-L是下肢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发生与患者的年龄、病程、血压及血脂情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 C)与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采用下肢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筛查我院内分泌科糖尿病住院患者100例,糖尿病有下肢血管病变者(PVD)50例,糖尿病无下肢血管病变者(NPVD)50例;正常人(NC)40例。测定血清胱抑素C浓度、血脂等指标,并测定其临床一般资料,记录身高、体重等。结果:糖尿病合并PVD组血清Cys C水平明显高于无PVD、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糖尿病无PVD组与NC组相比,糖尿病无PVD组血清Cys C水平也高于NC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2型糖尿病有PVD与Cys C、糖尿病病程(Course)、血糖(FBG)、年龄(Age)相关(P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胱抑素C、病程、年龄是PVD的危险因素。结论:2型糖尿病并PVD的发生与发展除了与病程、年龄有关外,还可能与胱抑素C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α-硫辛酸治疗2型糖尿病血管病变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细胞黏附因子(VCAM-1)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6年7月本院收治的82例2型糖尿病血管病变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41例每组。对照组使用甲钴胺治疗,观察组使用α-硫辛酸治疗。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CRP、IL-6、VEGF、VCAM-1及血脂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2.68%(38/41)比60.98%(25/41)](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CRP、IL-6、VEGF、VCAM-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血清CRP、IL-6、VEGF、VCAM-1、LDL-C、TG、TC水平更低(P0.05),HDL-C水平较高(P0.05)。结论:α-硫辛酸治疗能明显降低2型糖尿病血管病变患者血清CRP、IL-6、VEGF、VCAM-1水平,且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1.
《Cytotherapy》2014,16(12):1733-1738
Background aimsThe aim of our study was to compare the effect of autologous stem cell therapy (SCT) and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PTA) on diabetic foot disease (DFD) in patients with critical limb ischemia (CLI).MethodsThirty-one patients with DFD and CLI treated by autologous stem cells and 30 patients treated by PTA were included in the study; 23 patients with the same inclusion criteria who could not undergo PTA or SCT formed the control group. Amputation-free survival, transcutaneous oxygen pressure (TcPO2) and wound healing were assessed over 12 months.ResultsAmputation-free survival after 6 and 12 months was significantly greater in the SCT and PTA groups compared with controls (P = 0.001 and P = 0.0029, respectively) without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active treatment groups. Increase in TcPO2 did not differ between SCT and PTA groups until 12 months (both Ps < 0.05 compared with baseline), whereas TcPO2 in the control group did not change over the follow-up period. More healed ulcers were observed up to 12 months in the SCT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PTA and control groups (84 versus 57.7 versus 44.4 %; P = 0.042).ConclusionsOur study showed comparable effects of SCT and PTA on CLI, a major amputation rate that was superior to conservative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diabetic foot and an observable effect of SCT on wound healing. Our results support SCT as a potential promising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CLI and diabetic foot.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腰交感神经节微创介入置管连续给药在糖尿病足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期间在我院诊治的40例糖尿病足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n=20)和对照组(n=20)。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使用腰交感神经节微创介入置管连续给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视觉模拟评分(VAS)、治疗总有效率、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均下降,且研究组较对照组降低(P0.05)。研究组治疗后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5.00%(19/20),高于对照组的70.00%(14/20)(P0.05)。治疗后研究组踝肱指数(ABI)和皮温高于对照组,震动感觉阈值(VPT)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溃疡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使用腰交感神经节微创介入置管连续给药治疗糖尿病足,可显著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减轻患者疼痛,缩短溃疡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减少截肢率,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观察胫骨横向骨搬移术联合封闭引流技术(VSD)治疗糖尿病足溃疡(DFU)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20年7月我院收治的65例DFU患者。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32例,VSD治疗)和B组(33例,胫骨横向骨搬移术联合VSD治疗)。对比两组围术期指标、患足皮温、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踝肱指数(ABI)和血清相关指标变化,记录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术后1个月,患足皮温、ABI升高,VAS评分下降,且B组的变化幅度明显大于A组(P<0.05)。两组完全负重时间、下地行走时间组间对比无差异(P>0.05)。B组的溃疡愈合时间、去除外固定架时间明显短于A组(P<0.05)。两组术后1个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升高,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水平下降,且B组的变化幅度明显大于A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胫骨横向骨搬移术联合VSD治疗DFU,可促进创面愈合,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脱细胞真皮基质治疗对糖尿病足综合征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神经病变的缓解作用和对足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17.5-2020.5收治的80例糖尿病足综合征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与常规干预结合下肢动脉腔内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脱细胞真皮基质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CSS评分、神经传导速度、足部功能、治疗效果、创面感染发生率、治疗费用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TCSS评分和足部功能评分均较对照组低,神经传导速度较对照组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患者创面感染发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00.00%、2.50%和2.50%,对照组患者则分别为80.00%、17.50%和55.00%,且对照组住院费用较观察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脱细胞真皮基质治疗对糖尿病足综合征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神经病变具有确切的缓解作用,尤其对足部功能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联合奥扎格雷对糖尿病足(DF)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8月期间于重庆市大渡口区人民医院收治的99例DF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奥扎格雷组、移植组与联合组3组各33例。全部患者入院后均给予DF的常规治疗,奥扎格雷组、移植组、联合组分别给予奥扎格雷、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联合奥扎格雷,比较干预前、干预后12周的临床症状体征、DF严重程度、生存质量的变化,以及干预后12周的新生侧支血管的分级情况。定性资料采用χ2检验或Wilcox秩和检验,定量资料组内干预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多组比较先采用方差分析,然后采用Tukey检验进行两两比较。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探讨截肢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的相关因素。 结果3组患者干预前的基线资料、疼痛、冷感、间歇性跛行的评分、踝肱指数(ABI)、Wagner分级、糖尿病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DSQL)各维度评分与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组内比较,3组干预后的疼痛、冷感、间歇性跛行的评分、DSQL生理功能、心理(精神)因素、社会关系等维度评分与总分均低于干预前,Wagner分级、ABI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组间比较,联合组干预后的疼痛、冷感、间歇性跛行的评分、DSQL生理功能、心理(精神)因素等维度评分与总分分别为0.83±0.36、0.83±0.31、1.36±0.63、8.9±3.2、7.5±2.5、23.7±9.2,均低于奥扎格雷组的1.13±0.39、1.26±0.59、1.89±0.73、12.5±5.2、10.1±3.1、31.7±8.8及移植组的1.08±0.33、1.11±0.55、1.72±0.60、10.9±3.6、9.3±3.3、28.8± 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5.001、5.598、3.953、2.230、9.610,P均< 0.05)。联合组干预后的ABI为0.55±0.21,高于奥扎格雷组的0.43±0.20及移植组的0.42±0.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4.051,P < 0.05)。联合组干预后的社会关系维度评分、Wagner分级为1级的比例分别为5.0±2.1、81.8%,高于奥扎格雷组的6.3±2.3、5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3.953,χ2= 6.983,P均 < 0.05)。观察组干预后的新生侧支血管分级优于奥扎格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联合奥扎格雷能缓解DF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溃疡愈合,促进移植术后的血管新生,提高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bone marrow mononuclear cells,BM-MNC)植入治疗血管生成对硬皮病严重肢体缺血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2018年6月-2021年1月收治的腔隙性脑梗死(cerebral lacunar infarction,CLI)伴系统性硬皮病患者(systemic sclerosis,SSc)患者60例,根据患者治疗意愿区分为研究组(接受BM-MNC治疗,30例)与对照组(接受常规保守治疗,30例),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后疼痛度、跛行距离、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经皮氧分压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VAS评分、跛行距离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时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均降低,跛行距离均延长,组间差异明显(P<0.05),治疗6个月时比较显示研究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跛行距离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ABI、经皮氧分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时两组患者的ABI、经皮氧分压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组间差异明显(P<0.05),治疗6个月时比较显示研究组ABI和经皮氧分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6个月期间出现中风1例,肝肾功异常2例,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6.00 %,对照组治疗6个月期间出现非致命性心肌梗死1例,中风1例,肝肾功能异常3例,不良反应总发生率10.00 %,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CLI伴发SSc患者实施自体骨髓衍生单核细胞植入治疗可行性较好,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及患肢血运,同时治疗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自体富血小板凝胶联合冷沉淀制剂对糖尿病足溃疡患者创面愈合、血管生成因子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于2016年8月~2018年8月间收治的糖尿病足溃疡患者54例,依据数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27)和观察组(n=27)。对照组采用常规基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序贯使用自体富血小板凝胶联合冷沉淀制剂治疗。比较两组疗效、溃疡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20d后的肉芽组织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表达水平以及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特异性量表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溃疡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0d后,两组患者肉芽组织bFGF、VEGF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肉芽组织bFGF、VEGF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20d后,两组患者生理功能、社会关系、心理或精神以及治疗影响四个维度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体富血小板凝胶联合冷沉淀制剂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疗效确切,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可促进肉芽组织中血管生成和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在下肢缺血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并评价其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解放军第四六三医院细胞治疗中心2003年11月至2008年8月住院的具有完整随访资料的下肢缺血性疾病患者254例,经动员后采集及分离自体骨髓,行下肢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术。随访时间为1年。术后随访指标:3、6、12个月后复查皮温、深感觉、经皮氧分压和踝肱比,随访疼痛、冷感和跛行距离,观察溃疡和坏疽情况。采用F检验分析差异的统计学意义。结果完成随访254例患者。(1)患者的疼痛缓解率为61.8%(157例/254例),冷感缓解率缓解率74.0%(188例/254例),跛行好转率40.2%(102例/254例),溃疡好转率59.0%(36例/61例),坏疽截肢6例,脱落愈合5例,无变化8例,扩大7例;(2)患者下肢皮温由32.89℃±2.19℃上升至35.52℃±2.26℃(t=13.32,P=0.000),深感觉缓解由(26.20±15.78)mV下降至(20.34±10.86)mV(t=4.901,P=0.000),经皮氧分压由(26.46±18.49)mmHg上升至(34.14±14.99)mmHg(t=5.157,P=0.000),踝肱比由0.62±0.36上升至0.84±0.24(t=8.104,P=0.000)。结论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血管病有效,是一种简单的、有效的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探讨湿润烧伤膏联合封闭负压引流术(VSD)对糖尿病足溃疡(DFU)患者神经传导速度、溃疡创面血管新生及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1月~2022年5月间收治的80例DFU患者,根据信封抽签法分为对照组(n=40)和研究组(n=40)。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均接受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接受VSD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湿润烧伤膏治疗。观察两组临床指标、生活质量、神经传导速度、溃疡创面血管新生及氧化应激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的创面愈合率高于对照组,创面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踝肱指数(ABI)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各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腓总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腓总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正中神经MCV、正中神经SCV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内皮抑素(ES)低于对照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丙二醛(MDA)、晚期蛋白氧化产物(AOPP)低于对照组,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湿润烧伤膏联合VSD应用于DFU患者,可促进其创面愈合,提高神经传导速度和生活质量,可能与调节氧化应激水平、促进溃疡创面血管新生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复方右旋糖酐40注射液联合甘露醇治疗下肢软组织开放性损伤负压封闭引流(VSD)术后的治疗效果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为下肢软组织开放性损伤的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下肢软组织开放性损伤VSD术后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单纯应用甘露醇治疗,观察组应用复方右旋糖酐40注射液及甘露醇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国际骨关节炎评分标准(Lequesne指数)、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皮肤评分、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Lysholm)、血液流变学的变化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5.00%、97.5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和Lequesne指数评分均降低,Lysholm评分及FDA皮肤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和Lequesne指数评分低于对照组,Lysholm评分及FDA皮肤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细胞比容较治疗前升高,全血比高切黏度、全血比低切黏度、血浆比黏度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细胞比容高于对照组,全血比高切黏度、全血比低切黏度、血浆比黏度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复方右旋糖酐40注射液联合甘露醇治疗下肢软组织开放性损伤VSD术后患者疗效确切,可减轻膝关节疼痛,促进皮肤软组织恢复,改善膝关节功能和血液流变学,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