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 毫秒
1.
为了有效治疗乙肝病而研究了将抗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单链抗体(single-chain Fv against HBV surface antigen, HBscFv)与临床治疗乙肝常用的γ-干扰素(γ-interferon, IFNγ)连接的融合蛋白(HBscFv-IFNγ)。采用重叠PCR法将基因hbscfv与ifnγ连接成hbscfv-ifnγ, 再构建成多拷贝重组质粒pPICZαA/(hbscfv-ifnγ)1,2,4, 然后转入巴斯德毕赤酵母X33。从中筛选出的工程菌株X4能够分泌表达目的蛋白HBscFv-IFNγ, 并用SDS-PAGE、Western blotting和ELISA方法进行了初步鉴定, 结果表明组成HBscFv-IFNγ的HBscFv和IFNγ仍具有生物学活性。用14F7亲合层析纯化X4的发酵液可获得纯度达95%~98%的HBscFv-IFNγ。它可中和HBV转基因小鼠血清中27.9%的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V surface antigen, HbsAg), 这表明HBscFv-IFNγ上的抗体能够与生物体内的HBV有效结合。可见, HBscFv-IFNγ将是一种防治乙肝病而有开发前景的靶向新药。  相似文献   

2.
为了有效治疗乙肝病而研究了将抗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单链抗体(single-chain Fv against HBV surface antigen, HBscFv)与临床治疗乙肝常用的γ-干扰素(γ-interferon, IFNγ)连接的融合蛋白(HBscFv-IFNγ)。采用重叠PCR法将基因hbscfv与ifnγ连接成hbscfv-ifnγ, 再构建成多拷贝重组质粒pPICZαA/(hbscfv-ifnγ)1,2,4, 然后转入巴斯德毕赤酵母X33。从中筛选出的工程菌株X4能够分泌表达目的蛋白HBscFv-IFNγ, 并用SDS-PAGE、Western blotting和ELISA方法进行了初步鉴定, 结果表明组成HBscFv-IFNγ的HBscFv和IFNγ仍具有生物学活性。用14F7亲合层析纯化X4的发酵液可获得纯度达95%~98%的HBscFv-IFNγ。它可中和HBV转基因小鼠血清中27.9%的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V surface antigen, HbsAg), 这表明HBscFv-IFNγ上的抗体能够与生物体内的HBV有效结合。可见, HBscFv-IFNγ将是一种防治乙肝病而有开发前景的靶向新药。  相似文献   

3.
乙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Bvirus ,HBV)的持续性感染是影响人类健康的重大问题 ,而α 干扰素 (IFN α)和γ 干扰素(IFN γ)分别具有抗HBV的作用。为了研究HBV持续存在对IFN效应基因表达的影响 ,将HepG2细胞和来源于HepG2细胞并整合有HBV基因组的HepG2 .2 .15细胞经IFN α或IFN γ处理 6h后 ,用含 14 112个靶基因的人cDNA基因芯片检测了各组基因表达谱的差异。结果证实 ,许多与细胞周期、增殖、凋亡相关的基因及部分EST和功能未知基因受IFN调节 ;IFN诱导后 ,一些与激酶和信号转导、转录调节、抗原递呈和处理相关的基因在两株细胞间表达存在差异 ,提示HBV影响IFN诱导的细胞基因的表达。进一步挑选部分显著差异表达的基因 ,研究其对HBV复制的影响 ,结果发现在两个细胞株中IFN诱导后基因表达差异的双遍在蛋白 (Diubiquitin)和髓样细胞分化蛋白 (MyD88)均可显著降低HBV抗原表达 ,并证实MyD88能抑制HBV复制。这有助于揭示IFN抗病毒效应及HBV持续性感染机制 ,为分子水平寻找新型抗HBV药物的靶点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4.
重组HBsAg疫苗辅以CpG ODN对转基因小鼠的免疫治疗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利用免疫耐受的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转基因(Transgenic mice,Tg)小鼠模型,研究重组HBsAg疫苗辅以CpG ODN的免疫治疗效果,为HBV的临床免疫治疗提供思路和依据.方法重组HBsAg疫苗单独或辅以CpG ODN,同时设干扰素(IFN)药物组和生理盐水(NS)照组,多次免疫治疗HBV转基因小鼠,于免疫前和末次免疫后2周、4周眼球后静脉丛取血,动态观察各组小鼠血清中HBsAg量、HBsAg阴转率、Anti-HBs阳性率和HBVDNA拷贝数的变化.在治疗后应用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肝组织病变活动度以及SP组化法观察活肝组织中HBsAg表达量的改变.结果在免疫治疗后2周,HBsAg疫苗组和HBsAg CpG组血清中的HBsAg量较免疫前和同期的IFN组、NS组均有明显降低(P<0.05),并且到4周时降低作用依然很明显;免疫治疗后2周时两组100%出现Anti-HBs抗体;HBsAg CpG组治疗后2周血清HBsAg有1只转阴,4周时阴转数增加到3只.其他三组中均无阴转;免疫治疗后2周至4周HBsAg CpG组的小鼠HBV DNA的拷贝数可降低1~2个数量级,IFN组2周部分出现轻微降低但到4周时出现回升;HBsAg CpG组肝组织中HBsAg量的表达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病理学检测显示HBsAg CpG组肝组织中浸润大量淋巴细胞,可见恢复期的肝小叶.肝组织病变活动度情况为HBsAg CpG组>HBsAg组>IFN组、NS组.结论CpG ODN增强重组HBsAg疫苗对HBV转基因小鼠的免疫治疗效果.重组HBsAg疫苗辅以CpG ODN可作为临床上免疫治疗慢性HBV感染的可行性途经.  相似文献   

5.
对不同性别、年龄的沈阳市居民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进行检测,分析HBV感染状况。采集3 780名健康体检者血清标本检测乙肝5项、ALT和TBIL,统计分析后的结果显示:乙肝感染率为3.28%,不同性别间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但不同年龄组间乙肝感染率有显著差异(P<0.01),41~50岁年龄组感染率是6.23%,30岁以下和50岁以上感染率较低,分别为2.94%和1.84%;1、4、5感染模式占总感染例数的69.4%,HBV感染者中ALT或TBIL单项升高及二者均升高者占22.6%。沈阳市居民乙肝感染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慢性乙肝感染较多,肝功能与乙肝感染病程不呈平行关系,疫苗接种可有效预防乙肝感染。  相似文献   

6.
Biogen公司发表:该公司研制的γ干扰素(γIFN)在西德获得了作为风湿性关节炎治疗药使用的专利权。另外,Schering Plough公司(新泽西州,麦迪逊)发表:加拿大的专家认为该公司销售的Biogen公司研制的α干扰素(αIFN)“Intron A”对至今不能治愈的hairy细胞白血病有治疗效果。还有,M.D.Anderson医院癌症研究所(得克萨斯州,休斯敦)报告。给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CML)患者17人投与重组αIFN时,发现13人“从血液学的角度看也是有完全的抑制效果”。在M.D.Anderson医院指导白血病治疗的Jordan U.Gutterman建议两种IFN同时投与。为了增加治疗效果,他对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患者投与了αIFN和重组γIFN。关于已使α和γ  相似文献   

7.
Trabectedin(ET 74 3)是由西班牙PharmaMar公司(Zelitia)从海鞘Ecteinascidiaturbinate (seasquirt)中提取的一种新化合物。ET 74 3通过与DNA结合而抑制肿瘤细胞,利用核苷修复机制在细胞变化时阻止DNA复制和转录,最后在S和G2阶段阻止细胞分裂,同时具有抑制多药耐药基因(MDR1)表达的活性。当单独使用Trabectedin或与其它抗癌药物联用时,对各种肿瘤均有抗癌活性。有12 0 0例患者接收了ET 74 3I期和II期试验。在治疗软组织肿瘤的II期试验中,给经标准治疗无效的患者单独使用ET 74 3后,5 0 %以上可获得一年存活期。在III期试验中,1…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寿光市自然人群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慢性感染者HBV DNA的流行病学特征,为乙型肝炎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集2012年寿光市3个镇街道居民体检发现的HBs Ag阳性者静脉血5 m L,以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法检测血清HBV DNA载量,分析HBV DNA与性别、年龄、有无乙肝/肝癌家族史、密切接触史、输血史等因素的相关性。结果在2 026例HBs Ag阳性感染者中,HBV DNA阳性率为49.41%(1 001/2 026),HBV DNA载量的平均值为6.27×107拷贝/m L。其中男性HBV DNA阳性率为53.28%(585/1 098),女性为44.83%(416/9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370,P<0.01);HBV DNA均值男性为(6.72×107±2.07×108)拷贝/m L,女性为(5.56×107±1.44×108)拷贝/m 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47,P>0.05)。HBVDNA阳性率与年龄呈负相关(r=-0.983),与HBV感染的主要影响因素乙肝/肝癌家族史、密切接触史、输血史等均无关。结论 HBV DNA阳性率与慢性HBV感染者的性别、年龄有关,与HBV感染的主要影响因素无关。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以与血清中HBV DNA含量高度相关的两种HBV抗原(前S1抗原与核心抗原)为靶标,建立了联合检测这两种HBV核酸相关抗原(NRAg)的双抗体夹心法ELISA试剂.对系列稀释血清的检测表明,该试剂的平均分析灵敏度为103.2基因组拷贝/mL(95%可信限102.2-4.2基因组拷贝/mL),显著高于前S1抗原或核心抗原的单独检测.对994份HBsAg阴性血清的检测结果表明NRAg ELISA的特异性为99.7%(95%可信限:99.1%~99.9%).对271份临床慢性肝炎血清进行检测,结果NRAg ELISA与HBV DNA结果的总符合率达96.3%(95%可信限:93.3%~98.2%),NRAg ELISA的读值/临界值比(S/CO)与HBV基因组拷贝数呈正相关.利用NRAg试剂,发现了1例HBsAg"a"抗原表位突变的变异株.这些结果显示HBV NRAg ELISA与HBV DNA具有高度相关性,并能够检测出HBsAg抗原变异株,有望成为HBsAg变异株筛选的有力工具,并为广大基层医疗单位提供一种便捷的替代HBV DNA定性检测的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在肝移植后替米夫定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预防乙肝复发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68例肝移植患者分为2组:32例患者应用拉米夫定联合HBIG预防预防乙肝的复发;36例患者应用替米夫定联合HBIG预防.观察两组患者用药干预后体内乙肝病毒DNA拷贝数(HBV DNA)、乙肝表面抗原(HB sAg)、乙肝E抗原(HBeAg)的变化以及用药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拉米夫定联合HBIG组有4例患者在随访期间复发乙肝,复发率为12.5%,而替米夫定联合HBIG组未见患者复发乙肝.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见到明显的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结论:替米夫定联合HBIG在肝移植术后预防乙肝复发中的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好,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高密市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流行现状,为完善乙肝疫苗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抽取高密市1~<5岁、5~<15岁、15~<30岁和30~<60岁常住人口497人进行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标本进行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血清学标志物(HBsAg、抗-HBs、抗-HBc、HBe Ag和抗-HBe)检测。结果共采集血清494份,HBV流行率为12.55%、HBsAg阳性率为1.42%、抗-HBs阳性率为52.02%、抗-HBc阳性率为12.55%,男、女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14岁组HBV流行率和抗-HBc阳性率均最低,且随年龄增长呈现升高趋势。各年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HBsAg阳性率各年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HBs阳性率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各年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HBV流行率、HBsAg阳性率、抗-HBs阳性率在城乡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抗-HBc阳性率乡镇高于城市(P<0.05);7名HBsAg阳性患者中,15~<30岁组和30~<60岁组HBe Ag阳性各1人;15~<30岁组和30~<30岁组抗-HBe阳性分别为1人和4人。结论高密市为乙肝中度流行区,青少年和成人中HBV流行强度高于儿童,高密市实施以"新生儿Hep B接种"为主的乙肝控制策略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2.
哈尔滨市部分人群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哈尔滨地区乙型肝炎的免疫状况和流行趋势及HBV感染者的血清标志模式与谷丙转氨酶(ALT)的关系 ,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乙肝病毒感染标志物 ,酶法测定谷丙转氨酶。结果在 10 47份血清中 ,HBV感染率为 6 .5 9% ,HBsAg阳性率为 4.5 8% ,HBsAb阳性率为 5 9.41%。在年龄分布上 ,5 0岁以上人群HBV感染率为最高 ( 13 .0 4% ,P <0 .0 5 ) ;在职业分布上 ,户外作业人群HBV感染率最高 ( 13.49% ,P <0 .0 0 5 ) ,HBsAb阳性率最低 ( 46 .6 3 % ,P <0 .0 0 5 ) ,五项指标全阴者百分率最高 ( 40 .87% ,P <0 .0 5 )。此外 ,大三阳和HBsAg ,HBcAb两项阳性者多数伴有血清中ALT的异常。了解了哈尔滨地区部分人群乙型肝炎流行情况 ,并证明HBV感染与年龄、职业、疫苗接种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外膜大蛋白和HBV-DNA在乙肝患者中的血清学诊断价值。方法收集乙肝两对半(HBV-M)中HBsAg阳性血清标本260例作为乙肝研究组,乙肝两对半(HBV-M)阴性血清标本10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在不同乙肝模式中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HBV-LP和Pre-S1,荧光定量PCR检测HBV DNA;比较HBeAg血清中HBV-LP与HBV-DNA和不同HBV-DNA拷贝数的条件下HBV-LP与HBV-DNA剂量关系。结果HBsAg阳性血清中HBV-LP、HBV-DNA和Pre-S1阳性率分别为68.46%、63.08%和24.23%;HBeAg阳性标本中HBV-LP、HBV-DNA和Pre-S1阳性率分别为94.87%、94.87%和79.49%;HBeAg阴性标本中HBV-LP、HBV-DNA和Pre-S1阳性率分别为62.64%、49.45%和0.55%,HBV-LP和HBV-DNA二者检出一致率为67.03%[(50+72)/182];HBV-LP吸光度(A值)与HBV DNA呈正相关。结论HBV-LP与HBV-DNA在HBeAg阳性血清中代表病毒复制具有较高检出一致率;HBV-LP与HBV-DNA在HBeAg阴性血清中具有较大的差异性,HBV-DNA阴性血清中检测HBV-LP反应乙肝病毒复制对乙肝抗病毒治疗更有重要意义;HBV DNA拷贝数与HBV-LP含量呈正相关系。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不同的细菌和放线菌对可的松-2l一乙酸盐酶法脱乙酞作用和C-1脱氢作用产生脱氢可的松的影响.褐球固氮菌(Azotobacterium chroocvccum),腊状芽袍杆菌(Bacillus cereus)1086, 1080, 1088,巨大芽抱杆菌( B. megaterium) 1065.嗜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lus)1055,暗黑橄榄链霉菌(Streptomycesatroolivaceus)、裸秃链霉菌(S. calvus)及湿  相似文献   

15.
目前,对于治疗一些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边缘病例的最佳方法尚存在争议.血清HBV DNA和转氨酶水平、炎性坏死的程度和肝硬变程度决定着治疗的方案.所有转氨酶升高(>正常上限值2倍)和血清HBVDNA>20000 IU/mL的患者都需进行治疗.肝脏活检对于制定转氨酶轻度升高和血清HBV DNA<20000 IU/mL的病例的治疗决策非常重要.慢性HBV患者如未接受治疗则需长期随访.现有7种药物获批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普通和聚乙二醇IFNα、拉米夫定、阿德福韦、恩替卡韦、替比夫定和替诺福韦.应用聚乙二醇IFNα 1年疗程后持续治疗后效应使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缓解率为30%-32%.口服抗病毒药物适用于大部分患者,并被用于长期治疗.然而,病毒耐药是长期口服抗病毒药物的主要缺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HBV感染患者血清中HBV相关miRNAS的表达水平会出现变化,分析乙肝病毒特异性miRNAs在乙肝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与术后肿瘤复发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 (Real-time RT-PCR)检测38例乙肝肝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清乙肝病毒特异性miRNAs(miR-122和miR-22)的表达.分析血清乙肝病毒特异性miRNAs的袁达水平与肝癌切除术后的预后与复发的关系.结果:乙肝肝癌患者血清miR-122和miR-22明显高于良性肝病和正常对照组(P<0.01).手术前后血清miR-122和miR-22的表达差异显著(P<0.01).乙肝肝癌患者血清miR-122和miR-22表达的高低与HBVDNA、肝硬化、AFP、肿瘤大小、病理分化、TNM分级有关(P<0.05).血清miR-122和miR-22低表达组的复发转移率显著低于高表达组(P<0.01).结论:miR-122和miR-22在乙肝肝癌患者血清中表达上调与肝癌复发转移率高和预后差密切相关,提示其可能是一个潜在的HCC预后分子标志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乙肝患者肝组织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共价闭合环状DNA(covalently closed circular DNA,cccDNA)和血清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的表达相关性。方法:选择2016年2月到2016年7月在我院诊治的乙肝患者144例作为乙肝组,同期选择体格检查健康者144例作为对照组,采集所有入选者的血清样本,检测血清MIF、谷丙转氨酶(Glutamic pyruvic transaminase,ALT)、谷草转氨酶(Glutamic pyruvic aminotransferase,AS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的表达,并对乙肝组患者肝组织HBV cccDNA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表达分析,直线相关分析乙肝组的血清HBV cccDNA表达量与血清ALT、TBi L、AST、MIF含量相关性。结果:乙肝组的血清MIF、ALT、TBi L、AST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乙肝组的肝组织HBV cccDNA阳性率为54.17%(78/144)。直线相关分析显示乙肝组的肝组织HBV cccDNA表达量与血清ALT、TBi L、AST、MIF含量均呈现明显正相关性(P0.05)。结论:乙肝患者体内血清MIF水平明显升高,伴肝组织HBV cccDNA的表达也升高,两者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因此检测血清MIF水平有助于评估乙肝患者HBV的感染情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丹皮酚(Paeonol)单用及联合5-氟尿嘧啶(5-FU)对人肝癌细胞系SMMC-7721的增殖抑制作用。方法:采用MTT法及光镜观察不同浓度Paeonol、5-FU单独和联合应用不同时间对SMMC-7721细胞增殖抑制作用,利用中效原理判定两药合用的效果。结果:两种药物单独应用时对SMMC-7721细胞的抑制作用呈明显的剂量依赖和时间依赖效应关系。两药合用大剂量时(大于中效浓度)为拮抗作用,小剂量(小于中效浓度)时为协同作用;两药给药时间及给药顺序影响效应大小。结论:Paeonol与5-FU均可抑制SMMC-7721细胞的增殖,两药合用大剂量时为拮抗效应,小剂量时为协同效应;给药时间及给药顺序可影响效应大小。  相似文献   

19.
乙型肝炎病毒(HBV)能引起急性和慢性的乙型肝炎,慢性HBV感染可能导致肝硬变,最终引发肝细胞癌(HCC)。在世界范围内慢性HBV感染几乎波及三亿人,其中四分之三在亚洲。一些研究结果表明男性遭受慢性HBV感染、肝损伤和肝细胞癌的危险性高于女性。许多临床报告证明,给慢性HBV患者服用可的松类甾类激素可使患者血清中的HBsAg水平上升,同样的激素处理也能使培养细胞中的HBcAg表达水平升高。1988年Tur-Kaspa等用DNaseⅠ足迹法证实HBV基因组含有一个糖皮质激  相似文献   

20.
为了制备并评价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重组干扰素γ(IFN-γ)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PBCA)纳米球,本研究利用蛋白质原核表达技术,获得了重组大熊猫IFN-γ蛋白,然后以PBCA为载药材料,采用乳化聚合法制备了大熊猫干扰素γ纳米微球(IFNγ-PBCA-NS),最后借助感染大熊猫流感病毒A/Panda/Sichuan/01/2011(H1N1)的昆明小鼠(Mus musculus)模型,通过灌胃和皮下注射药物初步评价了IFNγ-PBCA-NS的药效。结果表明,大熊猫IFN-γ的蛋白分子量约为33.5 ku,所制备的大熊猫IFNγ-PBCA-NS外观规整,粒径在50~200 nm之间,跨距0.55,大小较均匀,包封率为56.7%,载药量为0.86%。灌胃和注射两种给药途径中,IFNγ-PBCA-NS组小鼠的生命延长率均显著高于IFN-γ组(P0.05或P0.01)。显示IFNγ-PBCA-NS在小鼠体内有更好的缓释和抗病毒作用,可为进一步研究制备大熊猫多肽类药物微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