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价新生儿唇腭裂术前进行鼻-牙槽突-腭畸形矫治方法的疗效。方法:对28例单双侧唇腭裂新生儿进行术前鼻-牙槽突-腭畸形矫治治疗,在面部确定基点,利用数码相机拍射照片,通过image-Pro Plus5.1软件测量相关距离及角度,测量治疗前后的鼻小柱倾斜度、鼻小柱长度、鼻孔宽度和鼻孔高度。治疗前后取上颌石膏模型进行牙槽骨裂隙宽度的测量,比较矫治治疗前后腭部裂隙最大处及牙槽突裂隙的变化。结果:鼻小柱倾斜度平均减小27.11°,鼻孔宽度平均减小4.39 mm(单)或5.29 mm(双),鼻孔高度平均增加2.56 mm(单)或3.57 mm(双),牙槽突裂隙平均减少3.18 mm,腭部裂隙最大处平均减少5.77 mm。治疗前后的各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塌陷畸形程度也得到显著改善。结论:术前进行鼻-牙槽突-腭畸形矫治治疗可为唇腭裂患者手术治疗创造有利条件,提高其整复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CBCT观察快速扩弓前方牵引矫治替牙期骨性安氏Ⅲ类错合对上气道的影响。方法:选取替牙期骨性安氏Ⅲ类错合患者22例,采用上颌快速扩弓前方牵引治疗,应用CBCT评估矫治前后上气道的大小和形态的变化。结果:替牙期骨性安氏Ⅲ类错合患者矫治后上气道的总体积、腭咽、舌咽、喉咽及口咽体积显著增大(P0.05);软腭尖、会厌顶平面上气道的截面积及口咽段最小截面积、软腭尖平面矢状径、横径与会厌顶平面横径均显著增大(P0.05);硬腭平面的截面积、横径与矢状径及会厌平面的矢状径无显著变化(P0.05)。软腭尖平面上气道的矢横径比显著增大,会厌顶平面的矢横径比显著减小(P0.05)。结论:快速扩弓前方牵引矫治替牙期骨性安氏Ⅲ类错合患者后上气道变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矫治单侧后牙正锁(牙合)中微型钛钉种植支抗(MIA)作用。方法:选择应用钛钉MIA作为绝对支抗的错(牙合)畸形患者41例,选择11例单侧后牙正锁胎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MIA压低伸长的上颌后牙,牵引舌侧倾斜的下颌后牙以矫正单侧后牙正锁胎。MIA植入部位为上颌后牙颊侧和腭侧根尖区,以及下颌后牙颊侧根尖牙槽间隔。观察植入术后钛钉周围组织的反应。结果:采用多部位植入钛钉TMIA、上下颌同时牵引的方法可有效矫正单侧后牙正锁(牙合),钛钉在治疗过程中保持稳定,其周围仅有轻微炎症。结论:作为骨性绝对支抗,MIA能有效压低上颌后牙,扶正舌倾的下颌后牙,矫正单侧后牙正锁(牙合)。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单纯上牙槽后神经阻滞麻醉在上颌第三磨牙拔除中的镇痛效果,为临床应用单纯上牙槽后神经阻滞麻醉拔除上颌第三磨牙提供依据.方法:选择463例患者,共拔除500颗上颌第三磨牙,以500例上颌第三磨牙拔除术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n=300)和对照组(n=200).试验组采用单纯上牙槽后神经阻滞麻醉拔除上颌第三磨牙,对照组加用腭前神经阻滞麻醉和腭侧浸润麻醉.进行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麻醉镇痛效果.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疼痛感觉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与试验组间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仅用单纯上牙槽后神经阻滞麻醉可满足临床上颌第三磨牙拔除的镇痛要求.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累及上颌窦含牙囊肿患者采用鼻内镜经泪前隐窝入路手术治疗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选择于我科住院治疗的上颌窦含牙囊肿患者14例,并在术前对所有患者行鼻内镜、CT以及口腔全景片检查。术中先将上颌窦自然口扩大借以对上颌窦内病变情况进行评估,进而切开下鼻甲头端鼻腔外侧壁,将鼻泪管下端游离出来,使之形成下鼻甲瓣-膜性鼻泪管,将其向前固定后形成上颌窦入路,最后通过0度鼻内镜进行上颌窦内大部分囊壁的切除以及异位牙的取出。手术完毕后将下鼻甲以及鼻泪管复位并将切口缝合。观察所有患者术中情况和术后临床效果。结果:在鼻内镜直视下,所有患者的上颌窦各壁均能良好地显露,并最大程度地将囊肿壁清除,顺利地将异位牙取出。术后全部患者均无鼻腔出血、坏死、鼻甲萎缩、鼻泪管损伤、鼻腔干燥、溢泪以及面部感觉障碍等并发症。随访6-36个月,全部患者术后临床症状慢慢消退,上颌窦自然口无堵塞,引流通畅,下鼻甲形态良好未见异常,均未见囊肿复发。结论:经鼻内镜泪前隐窝入路具有视野好、创伤少,并发症少,是一种治疗累及上颌窦含牙囊肿患者的理想手术路径。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对于上颌第一磨牙根分叉形态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14例被诊断为广泛性重度慢性牙周炎的患者,给予规范化牙周基础治疗,在再评估阶段,选取由于牙周袋探针深度6 mm或者有根分叉病变需要进一步手术治疗的患牙,利用CBCT行术前影像学检测并评估根分叉形态和病变程度。共计20颗上颌第一磨牙被纳入研究,比较术中所见根分叉形态与CBCT影像学测量结果。结果:总的CBCT检查与术中结果所得根分叉病变分度完全一致率为80%,两种方法检测的根分叉结果一致性在颊侧最高,之后依次为远中腭部、近中腭部。CBCT测得的根分叉区垂直骨缺损[(4.29±1.67)mm]与术中直接测量值[(4.67±1.77)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CBCT测得的骨嵴顶水平根分叉开口宽度为[(4.69±2.48)mm],术中探查为[(5.02±2.34)mm],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测得的根分叉角度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CBCT为35.9±10.4,术中为37.4±9.5。而根分叉水平骨吸收[(2.31±1.12)mm]与术中测量值[(2.67±1.14)mm],但差异的平均值为0.36 mm。结论:CBCT影像在临床诊断评估根分叉病变的分型和牙周组织的丧失有很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不同手术方式治疗慢性鼻-鼻窦炎的疗效及其对上颌窦黏膜纤毛传输功能的影响,为临床制定治疗慢性鼻-鼻窦炎的优选术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9月-2014年12月于本院耳鼻咽喉科就诊的160例确诊为慢性鼻-鼻窦炎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治疗组1~4,每组各60例。治疗组1接受上颌窦自然开口扩大术,治疗组2接受上颌窦开窗术,治疗组3接受经泪前隐窝上颌窦开放术,治疗组4接受上颌窦口球囊扩张术。观察和比较4组患者的术后鼻腔黏膜的覆盖、水肿、囊泡形成、骨质暴露、瘢痕形成等情况,上颌窦窦腔内分泌物性状、蓄积情况以及术后3个月和6个月时行上颌窦腔糖精实验及窦口周黏膜活检情况。结果:四组手术后均取得较好临床疗效,而组4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其他三组(均P0.05)。术后3、6个月,组4Lund-Kennedy评分和MMT时间均明显低于其他三组(均P0.05);在上颌窦黏膜活检方面:术后炎性细胞数量及状细胞和黏膜下腺体细胞形态及黏膜下结构水肿改善程度亦在中组四最为显著(P0.05)。结论:上颌窦窦球囊扩张术治疗慢性鼻-鼻窦炎疗效较高,可有效改善状细胞和黏膜下腺体细胞形态及鼻窦黏膜水肿、窦口通畅引流等作用,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下鼻道开窗术替代传统的上颌窦根治术治疗慢性上颌窦炎的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通过对慢性上颌窦炎患者32例进行下鼻道开窗术治疗,并与同期进行上颌窦根治术31例比较。结果:下鼻道开窗术组一次手术痊愈率93.7%,上颌窦根治术组一次手术痊愈率93.5%,两组手术效果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u=1.24,u>0.05)。结论:下鼻道开窗术替代传统的上颌窦根治术,疗效相同,而且具有无面部肿胀麻木及牙齿酸胀等并发症。能够达到上颌窦根治的目的并具有微创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幽门螺杆菌在口腔中的特征性分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在慢性胃炎患者口腔中的分布.方法:依据Hp尿素酶C基因和细胞毒素相关基因(cagA)设计引物建立PCR方法,从32例慢性胃炎患者口腔内多部位采集标本,检测和鉴定牙菌斑(每人采集6个牙的龈上和龈下菌斑)、含漱液、舌背黏膜、颊黏膜及腭黏膜表面中的Hp.结果:32例患者中有29例(90.6%)从口腔内牙菌斑、含漱液、舌背黏膜、颊黏膜及腭黏膜至少一处检测出Hp,其中28例(87.5%)从胃和口腔内同时检出Hp,口腔内各部位标本中Hp检出率依次为牙菌斑84.4%,口腔含漱液56.2%,舌背黏膜43.8%,颊黏膜28.1%,腭黏膜9.4%;在384份牙菌斑中,磨牙的牙菌斑Hp的检出率高于前牙(33.2%vs21.9%,P<0.01);而上下牙的牙菌斑Hp的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29.7%vs29.2%,P>0.05);在PD>4 mm的牙周袋,菌斑Hp检出率显著高于PD<4 mm的袋(P<0.05),龈下菌班Hp的阳性率显著高于龈上菌斑(P<0.01).结论:口腔多部位存在Hp,牙菌斑中居多,并呈一定的分布规律;口腔Hp可能是胃Hp感染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上颌第一磨牙纵折的原因及临床表现,探索简易而最佳的治疗方法。方法:对56例上颌第一磨牙纵折的发病年龄、性别和诱发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拔除7例,做保存治疗49例。结果:上颌第一磨牙纵折的多见于39-59岁,男性多于女性,作过髓病治疗的银汞合金充填者最易发生。在保存治疗49例中,随访2-5年,42例成功。结论:掌握适应症,腭侧单根桩核冠,因其操作简便易于掌握,是保留上颌第一磨牙折裂值得在基层推广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中国水蛇头部动脉大体解剖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20个已作血管注射的蛇头进行解剖学观察。结果:外颈动脉分布于下颌,主要分支有活动脉气管动脉、下颌各肌肉的动脉、齿动脉;内颈动脉则主要分布于上颌和脑内,分支有腭浅动脉、颞动脉、口腔动脉、咽动脉、背支(即脑内动脉)、腹支(即上颌动脉)等,静脉大与同名动脉伴行,齿静脉单独进入内颈静脉是其特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正畸矫治对上颌外伤切牙牙髓活力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正畸科2006~2011年期间的病例60例,并按上颌切牙有无外伤史分为正畸外伤组和正畸无外伤组两组;选取我院牙体牙髓科2008-2011年期间上颌切牙有外伤但未行RCT(Rootcanal treatment)的病例30例,设为外伤无正畸组组。对三组间上颌切牙所患牙髓坏死的机率进行比较。结果:正畸外伤组与正畸无外伤组有显著性差别(P<0.01),正畸外伤组与外伤无正畸组亦有显著性差别(P<0.05)。而正畸无外伤组与外伤无正畸组没有显著性差别(P>0.05)。结论:正畸治疗患者中,有严重牙周损伤史的上颌切牙患牙髓坏死的机率要明显高于无外伤史的上颌切牙。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鼻内镜下经泪前隐窝入路、鼻内镜下中下鼻窦道开窗术两种手术方式治疗Krouse分级T2、T3的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疗效及对炎性应激指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成A组(n=26,鼻内镜下中下鼻窦道开窗术)和B组(n=24,鼻内镜下经泪前隐窝入路)。考察两组围术期指标、炎性应激指标[白介素-8(IL-8)、白介素-10(IL-10)、降钙素原(PCT)]、并发症、复发率。结果:与A组相比,B组的术中出血量更少,手术时间、术后鼻腔内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更短,术后疼痛程度更轻,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术后1 d、术后10 d的IL-8、PCT水平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IL-10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P<0.025),B组术后1 d的IL-8、PCT水平低于A组,IL-10水平高于A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复发率组间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鼻内镜下经泪前隐窝入路治疗Krouse分级为T2、T3的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可减轻患者炎性应激,术后并发症少,是治疗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疗效较好的手术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4.
辛玉芬 《生物磁学》2006,6(1):47-48
目的:探讨下鼻道开窗术替代传统的上颌窦根治术治疗慢性上颌窦炎的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通过对慢性上颌窦炎患者32例进行下鼻道开窗术治疗,并与同期进行上颌窦根治术31例比较.结果:下鼻道开窗术组一次手术痊愈率93.7%,上颌窦根治术组一次手术痊愈率93.5%,两组手术效果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u=1.24,u〉0.05).结论:下鼻道开窗术替代传统的上颌窦根治术,疗效相同,而且具有无面部肿胀麻木及牙齿酸胀等并发症.能够达到上颌窦根治的目的并具有微创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独立分量分析(IndependentComponentAnalysis,ICA)是一种基于信号统计特性的盲源分离方法,由于其分离的信号之间是互相独立的,所以在生物电信号去除干扰和伪迹、信号分离以及特征提取等方面有很大的潜在价值。本文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快速ICA方法,提高了收敛速度。通过仿真,证明这种方法的优越性。最后利用该方法去除脑电中眼动伪迹,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CT引导下蝶腭神经节脉冲射频治疗(pulsed radiofrequency therapy,PRFT)丛集性头痛(cluster headache,CH)的疗效,本研究随机选取本院收治的40例丛集性头痛患者(20例难治性丛集性头痛患者,17例阵发性丛集性头痛患者,3例慢性丛集性头痛患者),在CT引导下进行蝶腭神经节脉冲射频治疗。15例(88%)阵发性丛集性头痛(ECH)患者和1例(33%)慢性丛集性头痛(CCH)患者治疗结束后平均5.5(1~30)d完全缓解了头痛,2例(12%)阵发性丛集性头痛(ECH)患者和2例(67%)慢性丛集性头痛(CCH)患者的头痛并无缓解。平均做了27(12~45)个月的随访,40例患者均未产生与治疗相关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研究表明,在具有阵发性丛集性头痛(ECH)患者中,对蝶腭神经节进行脉冲射频治疗可以快速、有效和安全地促进丛集期的缓解,这在保守治疗无效时是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正畸导萌治疗上颌尖牙埋伏阻生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8例上颌尖牙埋伏阻生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正畸导萌治疗上颌尖牙埋伏阻生的临床效果。结果:经过17-25个月(平均20个月)的正畸治疗,38例上颌埋伏阻生尖牙均完全萌出纳入到正常牙列中,牙齿及牙周组织未见异常,牙齿排列整齐且咬合关系良好,临床效果令人满意。结论:正畸配合外科手术导萌可有效避免上颌尖牙因埋伏阻生而拔除给患者带来的美观和功能上的缺憾,是一种有效治疗上颌尖牙埋伏阻生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微型种植体支抗在口腔正畸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将80例需口腔正畸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传统正畸治疗,观察组给予微型种植体支抗治疗,观察和比较两组的手术成功率、治疗结果及随访2周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成功率(92.5%)显著高于对照组(70.0%,P0.05)。治疗后,观察组上中切牙凸距差为(4.54±1.21)mm(增加80.9%)、上中切牙倾角为(27.27±4.45)mm(增加132.3%)、下齿槽座角为(1.49±0.53)mm(增加81.7%)、尖牙间宽度为(1.73±0.69)mm(增加143.7%)、磨牙移位为(3.25±0.73)mm(降低37.1%)、上齿槽座角为(-1.81±0.46)mm(降低147.9%),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2周内,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口腔炎症、口腔感染、不适感降低以及软组织轻度浮肿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10%)显著低于对照组(30%,P0.05)。结论:微型种植体支抗在口腔正畸治疗中能发挥理想的矫治效果,稳定性好,手术成功率和安全性均较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上颌第一前磨牙三维模型,以辅助牙体解剖学数字化教学和指导临床根管治疗术。方法:对人离体上颌第一前磨牙通过ConebeamCT扫描,获得DICOM格式影像,将获得的影像定位后利用Mimicsl0.0三维重建软件采集牙釉质、牙本质及髓腔的点数据,然后将采集到的点数据导入到MagicslO.0软件进行面网格化,将网格化后的图像标本进行光滑处理后保存,再次利用MimicslO.0三维重建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最终获得清晰的牙体及根管系统三维立体图像。结果:准确的建立了包含牙釉质、牙本质、牙髓腔的三维立体模型。结论:本实验方法建立的上颌第一前磨牙的三维模型,具有极高的真实性和精确性,对辅助教学、指导临床根管治疗都具有重要意义。为牙体解剖教学和口腔临床应用提供了一种简捷而精确的建模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鼻内镜下中鼻道联合下鼻道小视窗双路径术和单独下中鼻道开窗术治疗真菌球型上颌窦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将2013年8月~2015年5月在我院择期行手术治疗的50例真菌球型上颌窦炎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行鼻内镜单独下中鼻道开窗术,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下鼻道小视窗术。术前及术后6个月采用鼻腔鼻窦结局测试20条量表(SNOT-20)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分,术后6个月对鼻黏膜纤毛清除功能及疗效进行评估,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结果:术后6个月两组SNOT-20量表评分显著低于术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粘膜纤毛传输时间(MTT)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总有效率、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内镜下以上两种手术路径治疗真菌球型上颌窦炎的疗效相近,但鼻内镜下中鼻道联合下鼻道小视窗双路径术更有利于减轻患者症状及促进鼻黏膜纤毛清除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