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孙庄遗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孙庄村南,是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一处仰韶文化晚期遗存。通过对遗址出土的10例保存基本完整的颅骨进行测量与观察后,得出以下结论:孙庄组的颅面部特征为高颅型与狭颅型相结合的颅型特点、中等偏大的面部扁平度、狭额型、中鼻型、低眶型、中面角属平颌型、犬齿窝和鼻根凹欠发达、颅顶缝简单等。孙庄组古代居民颅骨的形态特征归属于亚洲蒙古人种范围。颅骨形态学特征分析结果显示,孙庄组与亚洲蒙古人种近代华南组(R=1.26)关系最为密切,与近代蒙古组(R=1.80)和通古斯组(R=2.06)关系疏远;在与各新石器时代组的对比中,孙庄男性组与仰韶合并组(R=1.00)、庙子沟组(R=1.00)、西山组(R=1.07)、大汶口组(R=1.13)关系接近,孙庄女性组最接近于大汶口组(Dij=3.10)、徐堡组(Dij=4.58)和西山组(Dij=4.60)。综上,我们可知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仰韶时代中晚期人群在颅面部特征上颇为一致,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应同属于“古中原类型”居民。  相似文献   

2.
徐堡遗址位于河南省焦作市温县武德镇徐堡村东部,地处豫西北黄河与沁河冲积扇平原内,是分布在黄河北岸的一处典型龙山文化聚落,距今约4500-4000年,遗址出土的龙山文化时期人骨标本,对探讨中原地区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人群的源流关系具有重要学术价值。通过对2例女性颅骨的形态学研究,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徐堡组的颅面部特征可以概括为:中颅型、高颅型与狭颅型相结合的颅型特点,中面型、阔鼻型、中眶型、鼻根点略有凹陷、鼻前棘不显,犬齿窝欠发达,颅顶缝发育简单;徐堡组应属于现代亚洲蒙古人种的范畴,与亚洲蒙古人种近代抚顺组(均方根值R=1.08)关系密切;在与古代组的对比中,徐堡组与宝鸡组(R=0.48)、庙子沟组(R=0.49)、大甸子I组(R=0.55)和游邀组(R=0.59)较为接近。  相似文献   

3.
我国新石器时代居民体型特征分化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新石器时代居民的颅骨特征是以圆颅型和高颅型为主,上面部形态以中面型为主,从面部前突程度看,多数呈正颌型和中颌型,眶部多数为中眶型,鼻部为中鼻型和阔鼻型。其体征分化大致可分三个地区组群:黄河中下游地区,颅骨圆而高,上面部较狭长,眼眶较高,面部位置较垂直,中等宽度的鼻型;华南地区,颅骨较长而低,上面部较低矮,出现更多的突颌型,鼻部较宽,眼眶较低,眉弓、鼻棘也较发达;汉水流域地区,颅骨许多特征介于前两个地区之间。  相似文献   

4.
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村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根据非测量性特征,贾湖人具有一般蒙古人种的特点,其人种属性应归属于蒙古人种。根据测量性特征,贾湖人的体质特征主要表现在颅指数属于园颅型;颅长高指数Ⅰ和Ⅱ都属于高颅型;颅宽度高脂数属于中颅型;全面指数属于狭面型;上面指数属于中上面型;眶指数Ⅰ和眶指数Ⅱ都属于中眶型;鼻指数属于中鼻形;腭指数属于阔腭型;枕大孔指数属于阔型;总面有属于平颌型。  相似文献   

5.
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村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根据非测量性特征,贾湖人具有一般蒙古人种的特点,其人种属性应归属于蒙古人种。根据测量性特征,贾湖人的体质特征主要表现在颅指数属于园颅型;颅长高指数Ⅰ和Ⅱ都属于高颅型;颅宽高指数属于中颅型;全面指数(M395)属于狭面型;上面指数(pr)属于中上面型;眶指数Ⅰ(mf-ek)和眶指数Ⅰ(d-ek)都属于中眶型;鼻指数属于中鼻形;腭指数属于阔腭型;枕大孔指数属于阔型;总面角属于平颌型(下限)。把贾湖人与其他新石器时代人组和现代人组(共15组,11个体质特征项目),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的系统聚类、BIPLOT法及判别分析法加以统计并作比较分析,可把所比较群体划分为3大类群:①新石器时代组的北方类群;②新石器时代组的南方类群;③我国现代人类群。贾湖新石器时代人属于新石器时代组的北方类群。在新石器时代组的北方类群这个小范围内,贾湖新石器时代人的体质特征与本省内的下王岗新石器时代人的体质特征又较接近些。通过比较,可看到现代人类与新石器时代人类之间的区别大于现代南方人和现代北方人之间的区别;在从新石器时代人类向现代人类进化发展的几千年过程中,处于南方、北方地理位置上的人类在体质上的差异有趋于缩小的趋势; 此外 , 在此进化发展过程中 , 各地不同的新 石器时代人类基因的扩散速度、 范围和方向也都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6.
尉迟寺新石器时代墓地人骨的观察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本文对安徽蒙城尉迟寺遗址大汶口文化晚期的6个比较完整的头骨进行了形态观察和测量数据的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尉迟寺新石器时代居民归属蒙古人种,它在表现出近于东亚蒙古类群的同时也反映出某些类似南亚蒙古人种特点,如低眶和阔鼻倾向等。这种南亚特点的表现也许可以认为是保留了旧石器晚期居民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零口战国墓颅骨的人类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春茂 《人类学学报》2002,21(3):199-209
本文对陕西省临潼县零口村遗址发掘出土的战国秦墓颅骨的人类学特征进行了研究。该组颅骨的种族特征可归入现代亚洲蒙古人种的东亚人种范畴。在若干近代和古代对比组中 ,零口组的基本体质类型与近代华北组、新石器时代的宝鸡组和关中合并组、青铜时代的上马组和殷墟中小墓②组最为接近。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广东省湛江市遂溪县鲤鱼墩新石器时代遗址所出土的5例人类头骨进行了形态学分析。这些个体在种族特征方面较为一致, 应属于蒙古大人种的范畴, 可被视为"古华南类型"群体, 较接近于现代的南亚类型。岭南地区6组史前时期人群的聚类分析(马氏距离)和特征分析结果表明, 鲤鱼墩组、东湾仔北组、鱿鱼岗组与河宕组之间存在相对较近的形态学关系; 柳江人和甑皮岩组关系最为密切。在更为广泛的地理空间范围内, 对18组不同时期人群进行的聚类分析(马氏距离)和因子分析的结果显示, 鲤鱼墩人群与其他人群保持了相对较远的形态学距离。另外, 岭南地区的古人类从晚更新世阶段到新石器时代晚期, 在颅骨的绝对测量值上反映出一个短颅化、狭颅化和高颅化的过程, 而颅指数反映的却是长颅化的趋势, 说明该地区古人类的颅宽值较之颅长值减小得更快, 形成了颅骨尺寸在绝对值上的减小, 在颅指数上却反映出长颅化趋势的现象。由此可以推测, 现代南亚类型居民的典型长颅型特征可能是在全新世之初开始逐渐形成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云南宜良纱帽山滇文化墓地出土的颅骨进行了多项测量及非测量连续性性状观察。根据颅骨形态特征,纱帽山组古代居民应归入亚洲蒙古人种,并与东亚蒙古人种具有最多的一致性。通过与古代对比组对比发现,纱帽山组与时代较为接近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瓦窑沟组关系最为密切,与西北地区青铜时代的火烧沟组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10.
吉林省白城市双塔遗址东周时期人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塔遗址是近年来松嫩平原先秦时期最为重要的考古发现,该遗址为建立白城西部乃至科尔沁沙地东部地区汉以前考古学文化的编年序列,廓清相关诸考古学文化的谱系关系,奠定了重要基础;为判断同类遗存年代提供了重要标尺,特别是东周时期人骨标本的发现,是迄今在科尔沁沙地东部地区发现的唯一一份保存较为完整的人骨资料。本文对出土9例东周时期的颅骨(男性6例,女性3例)进行了体质人类学的研究,该组颅骨在种族特征上可归入现代亚洲蒙古人种中的北亚人种范围。在若干古代和现代对比组中,双塔组东周时期居民的体质特征与井沟子东周时期居民、近代蒙古人最为接近,属于先秦时期我国北方地区的"古蒙古高原类型",佐证了这一时期该地区的人口流动。  相似文献   

11.
李法军  朱泓 《人类学学报》2003,22(3):206-217
本文对河北阳原姜家梁新石器时代遗址头骨进行了非测量性状的观察。选择了在时间和空间上与之相关的12个人群作为研究对比组,求出各对比组之间的平均差异度(MMD)值,以MMD值为基础进行了聚类分析和主坐标分析。结果表明,姜家梁新石器时代居民在非测量性状上有着比较明显的特点:既与其它某些人群(特别是与贝加尔人群、华北组)有着某种联系,但现在还没有证据说明这种联系的密切程度以及是何种方式的联系;同时,姜家梁组可能是因为还存在着某些独立的特征(比如其较高的或者较低的非测量性状特征),使之不能完全地归入到某种人群中去。我们期待从这一地区及其周邻地区发现更多的古人骨材料,以期从研究中得出更细致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2009年至2012年研究组调查了中国南方汉族15154例(男性为7340例,女性为7814例)的身高、体重和16项测量指标,并计算出12项指数,将南方汉族与蒙古人种北亚类型族群、南亚类型族群及东亚类型族群的韩国人、日本人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1)南方汉族头面部主要指标介于北亚、南亚类型族群之间;南方汉族男性更接近于北亚类型族群,而南方汉族女性比男性头面部特征更接近南亚类型族群。2)南方汉族男性头部的长、宽、高、围度小于东亚类型族群,面部比韩国人、日本人狭窄;南方汉族女性头的长、宽、围度、下颌角间宽值小于韩国人、日本人,头较高,面部比韩国人、日本人狭窄。南方汉族男性、女性与韩国人、日本人体质差异较大。3)聚类分析结果提示,中国南方汉族与韩国人、日本人体质差异较大。南方汉族男性体质相对接近于北亚类型族群,女性体质介于北亚、南亚类型族群之间。华南汉族体质在南方汉族中有一定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3.
藏族的体质类型和人种学特征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关注。2018-2021年,我们测量了1530例卫藏、康巴和安多三个藏族人群的体质数据,统计结果发现,藏族男性、女性均为超中等身材,体质量超重,均为圆头型、高头型、中头型、中鼻型、中躯干型、宽胸型、宽肩型、宽骨盆型、中腿型,多有上眼睑皱褶,有内眦褶。对中国15个族群测量指标均数的主成分分析显示,藏族与东亚类型的汉族位点距离近于多数北亚类型族群,更近于多数南亚类型族群。藏族数据与国外资料中的东亚、南亚、北亚、北极类型数据的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藏族与东亚类型位点最为接近。研究证实,当代藏族具有东亚蒙古人种类型的体质特征。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新石器时代居民体征类型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聚类分析的方法研究中国新石器时代居民体征类型。作者认为他们同属一个大人种——蒙古人种(即黄色人种)。依照他们体征间的差异,可以分为三个地区类型:1)中原地区类型;2)华南地区类型;3)关中地区类型。这些地区类型形成的时间可能是在较新石器时代为早的时候。  相似文献   

15.
在福建漳州地区调查了322例男性(城市男性为149例,乡村汉族男性为173例)和357例女性(城市女性为164例,乡村女性为193例)成人的86项体质指标,计算了24项体质指数,统计了指数分型情况,与我国族群资料进行了比较,对闽南人体质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 1)闽南人有皱褶率高,有蒙古褶率低,眼裂高度眼裂多为狭窄型,眼外角多高于眼内角,鼻根高度多为中等型,直鼻背,颧部突出度多为微弱型;鼻基部男性多呈水平,女性多呈上翘;鼻翼高度多为中等,鼻孔最大径多为斜位,鼻翼较宽;男性耳垂多为圆形,女性多为三角形;上唇皮肤部高度多为中等,红唇男性薄型率、中等型均较高,女性薄型率最高,发黑,肤黄、眼褐。2)总体说来,闽南人头面部测量指标值介于北亚、南亚类型族群之间。3)从指数均数来看,闽南人男女性均为圆头型、高头型、狭面型,狭鼻型。城市女性为狭头型,城市男性、乡村男性、乡村女性为中头型。闽南人头面部指数值更接近于南亚类型族群。4)从体部指标值和体部指数来看。闽南人更接近于北亚类型族群。闽南人体质介于南亚与北亚类型族群之间,男性相对接近于北亚类型族群,女性相对接近于南亚类型族群。  相似文献   

16.
中国黄牛品种多样性及其保护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6  
总结关于中国黄牛起源和品种多样的文献,依据头颅骨分类,毛色,血液蛋白多态性,体型体态,梁色体组型,线粒体DNA和考古论证的资料可知,在各地的牛种中,中国的无峰牛来自于两种原牛,在长城以北有长角型的普通牛的分支土雷诺蒙古利亚(truano-mognolia)和青藏高原有矮型的短角型普通牛(draft pimigenius),有峰牛来自于三种原牛,来自北非,西亚的瘤牛,印度瘤牛和东南亚瘤牛,这些牛的后裔大多以混血种形态存在,关中和中原地区牛受西亚瘤牛的影响,胸垂较发达,多皱折,体格圈套 ,云南部分高峰牛受印度瘤牛影响,东南地区高峰牛为古代准牛属爪哇牛被东南亚瘤牛吸收杂交的后裔,属矮小型,体躯体而皱折贫乏,肩峰属头位,耳端较尖而不下垂,在起源上,藏牛为原始种,海南高峰牛(zebu sinsis)为一个瘤牛的发源地,云南高峰牛是一个特殊种,击阳牛是含有非洲瘤牛血淮的特殊种,全国的黄牛在总体上可分为两大系统三大类型,根据体态特征分为无峰,低身和有峰三种,按地理分布为蒙古,黄淮和长珠三组,现代国民经济发展引进30个外国品种,加速了地方品种的灭绝,本文还提出了农牛保种应以特殊品种和边缘地区以及特有生态区牛种为主要的主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