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新疆晚三叠世哈萨克虫动物群的进一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上三叠统黄山街组的哈萨克虫是一种已经绝灭了的淡水甲壳类,它与背甲目的淡水鲎虫是形态相似、关系密切、平行演化的两个枝系,但地质和地理分布远比后者短和局限,在划分和对比有关陆相地层上十分有意义。过去国内外学者曾对它进行过多次研究,但对化石本身一些结构构造和形态功能的了解还不十分清楚,甚或有错误。本文所研究的材料采自吐鲁番、准噶尔和塔里木盆地,270块标本上有400多个体,近半数保存有软体印模,有些标本连胸肢上透明的扇叶的轮廓也由刚毛的痕模压印了出来,有些标本上还保存有卵粒、食物团、才由肛门排出的粪便以及刚刚孵化出来的幼仔等,精美绝伦,堪称化石矿珍藏。通过对这些材料的研究,发现哈萨克虫有一对远远分开的眼睛长在唇瓣后侧前额的外缘,背器官下方的圆形凸起不是“一双愈合的复眼”,而与颚间片上的构造有关;除第二触角外还有第一触角,比前者略短;11对胸肢的最后两对稍有变化,其前端的3个内肢退化成2个,修正了过去对每个胸肢结构构造认识上的错误,找到了鳃副叶与扇叶的正确位置。记述了淡水鲎虫与哈萨克虫的区别,阐明了后者的生活习性,并对其个体发育、筋肉系统、血液与脱氧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鲎虫从早石炭世延续至今,它的分类特征没有发生明显变化,被认为是"一个演化呆滞的类群"。笔者在陕西宜君地区马庄剖面发现了延长组长7段底部地层中保存的鲎虫化石,新标本保存了较好的小颚腺凸起结构,其为鲎虫的排泄器官,鉴于前人对哈萨克虫的研究定义,小颚腺可以作为鉴别鲎虫的重要特征。鲎虫的生存特性,结合同层位发现的膜翅类昆虫化石和底栖宏观藻类化石,都证明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宜君地区延长组长7段沉积初期水体深度很浅,为淡水环境。长7段是延长组沉积的最大湖泛期,在盆地南部宜君地区湖盆面积的扩张和水体的加深在长7段沉积初期尚未开始。本研究的发现对评估长7段湖泛期水体深度、水域面积和烃源岩分布范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河北围场新拨盆地上侏罗统大北沟组淡水鲎虫化石,是河北省地质局区测二队和冶金部606队于1 977年首次发现。翌年,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与区测二队再次进行详细的采集,又在同一层的其他两处发现同类的化石,共采集160余块标本,其中有不少标本保存完好,为分类工作提供良好的依据。节肢动物门甲壳纲淡水鲎虫化石的发现,填补了我国古生物学的空白门类。这些鲎虫,具有叶状附肢的原始性状,又兼有近代鲎虫的面貌,属进化过渡类型。因此,在分类上应有它  相似文献   

4.
鲎虫从早石炭世延续至今,它的分类特征没有发生明显变化,被认为是"一个演化呆滞的类群"。笔者在陕西宜君地区马庄剖面发现了延长组长7段底部地层中保存的鲎虫化石,新标本保存了较好的小颚腺凸起结构,其为鲎虫的排泄器官,鉴于前人对哈萨克虫的研究定义,小颚腺可以作为鉴别鲎虫的重要特征。鲎虫的生存特性,结合同层位发现的膜翅类昆虫化石和底栖宏观藻类化石,都证明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宜君地区延长组长7段沉积初期水体深度很浅,为淡水环境。长7段是延长组沉积的最大湖泛期,在盆地南部宜君地区湖盆面积的扩张和水体的加深在长7段沉积初期尚未开始。本研究的发现对评估长7段湖泛期水体深度、水域面积和烃源岩分布范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叶肢介属节腔动物门甲壳纲,主要由外部两瓣壳和内部的软体部分所组成。自泥盆纪出现以来,一直到现在生活在淡水池塘、沟渠中。叶肢介化石多保存为两瓣壳,其软体部分保存为化石是极为罕见的。1979年,我们在河北滦平县早、中侏罗世含煤地层中,首次发现了保存极为完美的叶肢介软体化石,有头部,第二触角,胸腹部体节,尾部,附肢,雄性第1、第2执握肢和雌性卵粒,以及一些幼虫。这一发现,对现生叶肢介和化石叶肢介的分类、化石埋藏条件与沉积环境分析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意义。目前,  相似文献   

6.
通常所说的鲎有两大类:一类生活于大海中,如志留纪的板足鲎(Eurypteris)和现生的鲎(Limulus);另一类生活在淡水或半咸水中,通称为鲎虫。它们在生物分类上的位置不同,海生鲎属于蛛形纲,鲎虫则属于甲壳纲。鲎虫化石过去在我国曾发现于四川和贵州桐梓(冯儒林,1978)的下沙溪庙组,偶尔也见于三叠纪地层。最近,有采自冀北晚侏罗世地层鲎虫化石的正式研究报道(杨遵仪、洪友崇,1980)。本文所研究的材料有四部份,其一是我们研究所的沈炎彬、林启彬、曹正尧和安徽区测队  相似文献   

7.
云南虫类(yunnanozoans)是早寒武世澄江动物群中重要的原始脊椎动物,包括云南虫(Yunnanozoon)和海口虫(Haikouella)。由于保存原因,对云南虫的形态学了解十分有限。海口虫鳃弓保存了明显的鳃丝构造,而这个特征在云南虫中却没有报道。通过最近观察研究云南澄江小滥田5.3亿年前下寒武统帽天山页岩中采集的云南虫化石标本后,发现了类似海口虫的鳃丝构造,为该类动物的相互联系及脊椎动物起源和早期演化提供了新的化石根据。  相似文献   

8.
一种新稀介甲类在云南的发现(甲壳总纲:介甲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57年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进行云南西双版纳淡水甲壳动物调查时,发现一种与圆蚌虫Cyclestheria较为相近的介甲类Conchostraca,其特点是:壳薄而透明,呈卵圆形,生长线退化。头部无前器官。额角窄,呈斧形,端部呈锯齿状。两眼会合。第一触角圆柱形,简单,不分节。第二触角粗壮,内、外肢均分7节。胸肢12对,尾叉呈爪状,缘肛刺7枚,依次渐小。  相似文献   

9.
淡水小龙虾化石在世界上十分少见。龙虾蜕皮的化石还未曾有过记录。文中讨论热生物群上侏罗统义县组发现的,保存十分完好的蜕皮化石。判断其蜕皮标本的3个理由是:没有保存头胸甲;步足与体节之间的关节膜很薄以及几乎看不到磷盐化的软组织。  相似文献   

10.
文中简述了襀翅目缅甸琥珀研究概况,并基于一件保存较好的雌虫标本,报道了襀翅目襀科新属种Burperla decolorata gen. et sp. nov.。该化石具有以下重要特征:体较长,体色浅,触须与触角较长, RP脉末端接近翅端部,下殖板宽大、圆形,后缘中部突出。这些形态特征显著区别于襀科的其它化石及现生类群。  相似文献   

11.
论非洲叶肢介科的分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沈炎彬 《古生物学报》2003,42(4):590-597
叶肢介化石生长线下缘锯齿状构造曾作为非洲叶肢介科(Afrograptidae)分类的主要特征,通过扫描图像,从比较解剖学研究入手,揭示了现生与化石叶肢介壳瓣的锯齿构造是由于分布于生长线的一排刚毛,基部关节脱落而形成的;分析了生长线刚毛的形态是属于长针形的轴刚毛,主要司触角功能;在5科18属现生叶肢介中,至少3科7属32种具有生长线刚毛,22属化石叶肢介有锯齿构造;作者认为这一构造被视为非洲叶肢介科分类的主要依据是不合适的,壳瓣的放射褶或粗瘤构造在高级分类上更重要,进而对该科的含义进行了厘定;从壳瓣具有多条放射褶这一构造特征来看,它与小叶肢介超科(Estheriellioidea)的成员在发生关系上比较密切,小叶肢介超科可提升为亚目(Estheriellidea),包括小叶肢介超科和非洲叶肢介超科,是中生代初兴起的一个类群。在白垩纪中期消失。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以云南寒武纪澄江生物群节肢动物周小姐虫(Misszhouia longicaudata)为例,使用显微CT(Computed Tomography,计算机断层扫描的简写)技术对其保存在化石围岩内部的结构信息进行提取。通过Drishti软件对CT数据进行处理后,研究者可以在不破坏标本的前提下复原该动物腿肢较为完整的三维细节。此研究方法一方面对传统研究方法进行了重要补充,另一方面在研究中也对保存精美的澄江生物群化石起到保护作用,对这类标本的研究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一、前言寒武纪高肌虫类化石按照其壳体的相对大小,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壳体很大,多在5mm以上;第二类壳体大小中等,多在1—5mm 之间,是一类常见的高肌虫;第三类壳体很小,常在1mm 以下,有些甚至小于0.1mm。这三类高肌虫不仅在壳体形态、构造上差别较大,而且在壳质成分及其性质上也很不相同。第一类壳大,壳体以几丁质成分为主,而磷酸盐成分较少,因而壳质柔软,不易保存化石,保存化石者多揉皱变形,它们大多归于具腹亚目高肌虫(Abdomina)。第二类壳大小中等,其磷酸盐成分增多,因而壳质较硬、较易保存化石,且多不揉皱,它们大多属缺腹亚目高肌虫(Lipabdo-mina)。最后一类壳体很小,主要由磷酸盐构成,因而壳体坚硬,易于保存化石,由于其壳体  相似文献   

14.
桨肋虫的卷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桨肋虫(Remopleurides Portlock,1843)是奥陶纪常见的三叶虫。(1974)统计过桨肋虫的种,大部分产于中、上奥陶统。绝大部分的描述,都是根据分散的头部、胸部和尾部。 Whittington(1950)曾详细地描述了桨肋虫的各种构造。(1961)描述了 Remopleurides pisiformis的卷曲标本,但胸后部及尾节保存不好。(1975)描述了一些保存零散的标本。一些国家的学者研究了不少酸解泡出的标本(如Webby,1973;Bergstrom,1973;Chatterton and Ludvigsen,1976),虽然保存完整的很少,但对头部腹边缘、颊角腹边缘、肋腹边缘和尾腹边缘的构造,基本上已经清楚。Bergstrom(1973)在论三叶虫形态、生活及分类时,专门讨论了桨肋虫的卷曲,但所用标本卷曲不完善。Beoep(1948)描述了哈萨克斯坦  相似文献   

15.
香格里拉地区位于义敦弧后盆地与中咱地块的过渡带,出露的地层主要为上三叠统哈工组、图姆沟组。其中,哈工组发育大量的沉积混杂岩。笔者从硅质混杂岩块中分离出保存完好的放射虫化石。这些放射虫化石分异度较高,主要有内射虫目、泡沫虫目、罩笼虫目和少量隐管虫目、阿尔拜虫目的放射虫。本文报道了其中的内射虫目、泡沫虫目、罩笼虫目和隐管虫目放射虫共计50种27属。这些放射虫的地质时代自中泥盆世至中三叠世。因为沉积混杂岩中的硅质岩块源自甘孜理塘构造带,这些保存较好的放射虫化石为解释甘孜理塘构造带的构造演化提供了必需的地质时代证据。根据这些放射虫组合所代表的深水环境,我们认为甘孜-理塘构造带所代表的沉积盆地自中泥盆世至中三叠世时期应为深水盆地,也即德格-中甸微板块在中泥盆世时期就已逐渐与扬子板块裂离。  相似文献   

16.
贵州剑河寒武系凯里组软舌螺化石丰富、埋藏形式多样,其中以脊状单臂螺Haplophrentis carinatus化石数量最多、保存最为完整。过去有关学者对凯里组单臂螺化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化石分类学方面,对脊状单臂螺埋藏特征及与其他生物共生关系缺乏深入探讨。本文对324块脊状单臂螺化石标本进行系统研究对比后发现,凯里组脊状单臂螺口盖化石埋藏形式有四类:口盖单独保存、口盖以内模或外模化石形式保存、口盖与锥壳完全绞合保存、口盖与锥壳不完全绞合保存;附肢保存较少;锥壳多以内模化石形式保存;脊状单臂螺内模化石与印痕化石上普遍出现类似软体保存形成的三分叉结构,这类三分叉结构属于后期埋藏因素造成的次生结构。文中还对脊状单臂螺与始海百合共生关系进行探讨,并将二者共生关系归为偏害共生。  相似文献   

17.
淡黄油亮“几丁丸”,深埋红层几亿年。历尽沧桑貌更美,珍贵化石甲世间。登在本期封三的有一张早三迭世产的带卵的叶肢介化石,一侧是此叶肢介卵化石放大76倍时的情景。你看它多么象鱼肝油丸。这是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世界上保存得最好的叶肢介卵化石。保存得如此完美的距今约2亿2千万年的叶肢介卵化石,读者一定会认为它的沉积环境是特别好的,谁又会料到它竟然会产在过去长期曾被认为是哑地层的石千峰群中上部的红层中呢?现在让我介绍一下这张举世珍贵的叶肢介卵化石的一些情况吧。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记述在云南省林虫普查中发现的灯蛾科三新种。正模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模标本分别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及云南省林业厅。纵条污灯蛾Spilar ctia zhongtian,新种 翅展♂42~48毫米。触角双栉形,黑色,额及下唇须黑色;颈板黄白色,后端有红边,中间有黑色纵带;翅基片白色,具黑带;胸部具黑色纵带;胸足黑褐色,腿节具红带;腹部背面黄色,腹面色淡,背面具黑色短带,基部几节的黑斑大,末节上的成小三  相似文献   

19.
鄂西中侏罗世香溪组几种本内苏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5年秋,笔者在长江三峡东部参观三叠、侏罗系剖面时,采获了一批植物化石.其中有些标本保存良好,它们不但外形完整,而且叶角质层等微观构造也有较好的保存;有的尚为本区或我国首次发现.本文研究报道保存叶角质层的3种本内苏铁.标本均产自湖北秭归县香溪镇香溪组(狭义)下部.它们是 Nilssoniopteris vittata(Brongn.)Florin, Otozamites hsiangchiensis Sze, Otozamites of. mimetes Har-  相似文献   

20.
自从Redtenbacher 1908年建立瘤胸(虫脩)属Trachythorax以来,至今该属已记载了8个种,它们均分布在东洋区,其中六斑瘤胸(虫脩)T、sexpunctatus Shiraki分布于我国台湾(Shiraki, 1911、1935)。本文报道在四川省发现的一个新种和在云南省采得的一个国内新记录种。作者采用Bradley & Galil(1977)的竹节虫分类系统。新种模式标本保存在南开大学生物系。 长翅瘤胸(虫脩)Trachythorax longialatus新种 雌虫:体较粗壮。褐至暗褐色,头前部、前胸背板中域、中胸背板中央及各足为黄褐色;前胸背板前缘及后缘棕红色;眼间一模糊斑纹、触角基部背腹两面及前胸背板后缘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