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描述Plagiolaria nandanensis Chang的头、胸肋和尾的腹边缘,指出它的颊角腹边缘与Phacops guang-xiensis Chang近似,头前腹边缘宽,并靠后。胸肋腹边缘保存较好,肋腹边缘上的潘杰尔脊形态变化不大,但前后则有微小差异。尾腹边缘分两部分,在近外侧有一较明显的凹槽,这是当三叶虫卷曲时与头腹边缘结合的相适应的构造。没有发现卷曲标本,在南丹,90%以上几乎全是蜕壳标本,头与胸尾部分离。但是从腹边缘构造看,比Plagiolaria具更完善的卷曲能力,像其他的phacopids一样,头与尾的结合相当完善,胸肋末端在卷曲时插入头颊角腹边缘的锯齿形沟中,各肋端以其腹边缘上的潘杰尔脊挡住后一肋端的前缘。  相似文献   

2.
Calymenesun granulosa Lu的背壳及接合构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乃仁 《古生物学报》1993,32(5):587-595
描述了Calymenesun granulosa Lu的腹边缘及结合构造,并讨论了此种三叶虫的卷曲机制。认为当其卷曲完善时,尾“边缘“及部分胸肋纳入头颊下,以往描述了尾边缘的部分实际上是尾背结合沟所在位置。卷曲形式为半螺旋卷曲。  相似文献   

3.
广西镜眼虫的潘杰尔器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韩乃仁 《古生物学报》1993,32(4):490-494
研究Phacops kuangxiensis Chang的颊角腹边缘外模标本,对其头部腹边缘观察并描述.头前部的结合沟是尾腹边缘末端伸入的地方,为半圆形.颊角腹边缘近锯齿状沟为第2胸肋到第11胸肋末端当卷曲时在头腹边缘上的结合沟.近颊角横向的平切的坑痕为第一胸肋前缘滑入头腹边缘的结合沟.  相似文献   

4.
贵州剑河八郎寒武系苗岭统乌溜阶凯里组中保存了大量三叶虫化石, 并见有众多三叶虫蜕壳记录。本文从308块贵州东方褶颊虫(Eosoptychoparia guizhouensis)中选取出25块蜕壳标本进行研究, 根据头盖、活动颊及腹边缘板等结构单元的保存状态将这些标本归为Somersault模式、Harrington模式及Henningsmoen模式, 并对其形成过程进行简要讨论。E. guizhouensis蜕壳标本的保存模式常表现为活动颊与腹边缘板连接为一个整体从头甲中脱落后置于老壳之下或四周, 头盖多与胸甲保持连接状态或轻微裂开。现有材料表明E. guizhouensis主要通过头部缝合线(面线及腹边缘线)的断开来完成蜕壳, 由于在蜕壳过程中不同的运动方式而形成以Somersault模式、 Harrington模式及Henningsmoen模式保存。文中通过对E. guizhouensis蜕壳标本的保存模式、蜕壳方式及蜕壳过程进行阐述, 为褶颊虫类三叶虫的蜕壳模式及蜕壳过程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圆润圆尾虫的潘杰尔器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Cyclopyge rotundata Lu 的头部腹边缘,在其上发现了3—6个潘杰尔坑。这6个坑说明当三叶虫卷曲时,肋端插入头腹边缘的潘杰尔坑中,以制约其壳。文中还讨论了潘杰尔器官的定义。  相似文献   

6.
和温虫(Hewenia)自1977年建属30余年来鲜有报道。本文对陈贵英、韩乃仁等在2009年、2011年采自广西靖西的无刺和温虫(Hewenia anacantha)进行描述和统计分析,并将当前标本与之前周天梅和朱学剑描述的同属标本进行对比讨论。此批标本数量较大,保存较好,甚至有唇瓣保存。Hewenia anacantha是一以截锥形头鞍、新月形大眼叶、加宽的前边缘、狭长后侧翼、颊刺小或缺失为主要特征的后颊类小尾至异尾型三叶虫。  相似文献   

7.
产于贵州剑河县八郎松山剖面“清虚洞组”的褶颊虫类三叶虫丹寨南皋盾甲虫Nangaops danzhaiensis (Zhou in Lu et al., 1974)化石标本共36块, 通过对化石的详细观察将其保存状态分为3种: 32块为完整保存的状态, 身体各部分没有发生移位; 3块标本头部均没有活动颊保存; 1块标本头部没有活动颊保存, 第4–11节的胸节左右位置出现活动颊, 与胸节重叠, 于背甲之下。活动颊的颊刺朝向头盖方向, 明显经过180°的翻转。根据化石保存状态判断后4块为蜕壳标本, 推测蜕壳过程如下: 面线开裂, 海水进入体内, 活动颊和腹边缘板向下翻转, 新虫体爬出, 留下老壳。三叶虫蜕壳是原地埋藏的证明, 本文描述的Nangaops danzhaiensis 的蜕壳现象, 为剑河生物群是原地埋藏为主提供了新证据。  相似文献   

8.
湖北宜昌地区晚奥陶世三叶虫动物群及分带序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湖北宜昌黄花场和普溪河桥宝塔组剖面获得的新材料,极大地丰富了华南晚奥陶世三叶虫动物群内容,包括22属、1亚属、31种之多。新材料保存完美,很大程度上完整了有关三叶虫的形态特征。RemopleuridesamphitryonoidesLu,1975一种由于新发现了活动颊、唇瓣、胸部及尾部,证明它确实是Remopleurides的成员,排除了对该种归属的怀疑。文中建立了1新属和2新种:Pentacopygepuxiheensisgen.etsp.nov.,Lamproscutellum?limbatumsp.nov.。同时,以桨肋虫类为基础在宝塔组Nankinolithus带之下进一步划分出4个三叶虫带,从下到上依次为Pentacopygepuxiheensis间隔带,Hexacopygeyichangensis间隔带,Remopleuridesamphitryonoides延限带(普溪河段,卡拉道克中期),和Dislobosaspisguizhouensis延限带(临湘段下部,卡拉道克晚期)。  相似文献   

9.
西南地区志留-泥盆纪三叶虫的新属种及其地层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是西南地区志留纪三叶虫动物群研究的一部分。材料主要搜集于1972年。文章着重描述缨盾壳虫科、手尾虫科、斜视虫科、齿肋虫科、砑头虫科以及裂肋虫科的一些新属种,共计14个属,其中有4个新属。此外,还对这一三叶虫动物群出现的地质时代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三叶虫是寒武纪海洋中的常见动物,其受伤愈合现象的化石记录可以反映生态系统内物种之间竞争关系。中国华南寒武纪早期澄江化石生物群因保存软躯体构造化石而成为研究寒武纪大爆发时期古海洋生态群落的绝佳窗口,然而,澄江生物群中三叶虫受伤愈合现象的化石至今未见报道。中间型始莱德利基虫(Eoredlichia intermedia Lu,1940)是澄江生物群的常见物种,也是我国寒武系第二个三叶虫化石带的标准带化石。在2 000余枚中间型始莱德利基虫标本中,发现两枚成体标本的头甲侧边缘、颊刺和胸甲肋节保存了不同程度的残缺。据此推测,Eoredlichia intermedia在生命活动过程中曾受到碎壳型捕食动物的攻击或其他伤害而形成伤口。伤口部位边缘加厚且光滑,显示了明显的愈合痕迹。这些特征表明始莱德利基虫在受到非致死的伤害后,具备自身修复损伤的能力。这是迄今所知最为古老的,也是在澄江生物群中首次发现的三叶虫受伤并且愈合的标本,反映了寒武纪第二世第三期底栖生态系统中碎壳型捕食者和三叶虫猎物之间的军备竞赛生态关系。  相似文献   

11.
贵州东部寒武系苗岭统乌溜阶凯里组中上部保存了大量褶颊虫类三叶虫Xingrenaspis xingrenensis蜕壳标本,为揭示这类三叶虫的蜕壳行为提供了良好的材料。对比分析X.xingrenensis 106块蜕壳标本后分为如下3种保存类型:类型Ⅰ(63块),轴背构造(头盖、胸甲及尾板连接保存),未见活动颊及头甲的腹部结构;类型Ⅱ(2块),胸尾保持连接状态,头甲自头胸结合处断开后向后翻转180°,活动颊及头部腹面结构缺失或压于胸甲之下;类型Ⅲ(41块),头盖及胸尾连接保存,活动颊脱开在虫体周围或压于胸甲之下。从这3种保存类型中发现X.xingrenensis蜕壳方式不仅有通过头部缝合线打开产生的前蜕壳口来进行,也存在由头胸结合处的断口来完成蜕壳行为。从埋藏学方面来看,因蜕壳而形成的独特外壳组合的保存必须在静水沉积环境中,大量X.xingrenensis蜕壳标本的发现为凯里生物群为原地(近原地)埋藏提供了关键的证据。  相似文献   

12.
首次报道山东潍坊馒头组上部(寒武系第三统)的东北吐卓虫Tuzoia manchuriensis,该种的模式标本产自辽宁省烟台镇东南3.2km的当十岭,但保存不很完整。潍坊标本在后腹缘处有两个明显、粗壮的边缘刺,前腹缘处有许多呈锯齿状小刺,这是辽宁标本所没有保存的特征,是对模式种的重要补充。另外,潍坊标本个体较大,而辽宁标本个体较小,长约40mm,且长高比(0.64)与潍坊标本(0.71)有较大差距,推测模式种可能是幼体。根据与潍坊Tuzoia共生的三叶虫,认为其时代为寒武纪第三世中期(长清期早期),相当于华南寒武纪第三世王村期早期或国际上鼓山期早期(Drumian),比布尔吉斯页岩生物群时代略晚。  相似文献   

13.
根据贵州东部晚寒武世早期地层内获得的刺尾虫科三叶虫新材料,论述了具有尾侧刺和不具尾侧刺的此类三叶虫共同起源于褶颊虫目的Mapaniidae,以及它们的早期演化,此外,还描述了此类三叶虫1新亚属、2新种和2新亚种及其个体发育过程中的一些变异,对于正确认识寒武纪三叶虫的分类,演化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宝石宝石虫(新种)的潘杰尔器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研究的标本采自浙江江山县丰足、何家山一带奥陶系黄泥岗组,皆保存于硅质、粉砂质结核内。主要通过其内模及印痕,研究三叶虫背壳腹边缘上的潘杰尔器官,从而恢复其卷曲制约。李罗照、金玉书、周根法同志协助采集标本,北京第三研究所张宜同志帮助制做电子探针二次电子图象,刘中灵同志代写外文摘要,杨遵仪教授提出宝贵意见并修改外文稿,在此谨致谢意。  相似文献   

15.
研究标本均为Protoryctoce phalusarcticus Geyer and Peel,2011的蜕壳标本,保存于贵州剑河八郎村寒武纪第2世的清虚洞组中,头部、胸部、尾部都得以保存,且胸部与尾部未分离。该类三叶虫可能经历了3个时期的蜕壳过程:1)头部进行上下弯曲,水阻力造成两侧活动颊受到的压力明显大于头盖,这种压力可能导致面线出现裂缝,之后海水通过裂缝进入头部,新头部活动范围增大,并利用水压力降低旧头盖与新头盖的连接程度;2)虫体携带着旧胸尾及其他相连接的部分向前爬行,并在短距离内将旧头盖与虫体分开;3)虫体通过不同的爬行方式摆脱旧壳。本文还重点讨论三叶虫蜕壳过程中首断裂缝的产生、胸尾是否分离的原因、头部运动方向对旧壳保存的影响、以及水动力和水压力在蜕壳过程中的作用。该研究补充oryctocephalids三叶虫的蜕壳研究,为三叶虫的系统演化、个体发育的再研究提供一定的支撑。  相似文献   

16.
瘤肋虫的分类位置和系统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瘤肋虫(Hammatocnemix)背壳各部构造的研究,特别是对头部腹边缘和缝合线的研究,认为将Hammatocnemidae 科归属于Cheirurina 亚目比归属于Phacopina 亚目更为合适。文中详细讨论了瘤肋虫的地质地理分布、扩散、迁移和系统演化。瘤肋虫演化谱系有两个分支:1.H.primitivus primitivus…■H.decorosus group■H.ovatus group,2.H.primitivus extraneus→H.inter-medius…■H.tetrasulcatus H.globosus,这两个分支有着共同的祖先,但演化进程发展于不同的地理区域,有着共同的演化趋向和明显的平行发展现象,但在某些重要特征的演化方面又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7.
三叶虫是寒武纪演化动物群中最引人注目的成员之一,其内部解剖结构一直以来受到广泛关注。与其他非生物矿化软体结构相比,三叶虫的消化系统更容易留下化石记录,为探索其内部结构提供了难得的机会。本文描述了来自山东省潍坊市寒武系馒头组的Proasaphiscus, Lioparia, Deiradonyx和Iranoleesia,以及临沂市寒武系张夏组的Maotunia共五个三叶虫属的消化系统。这些保存较好的标本展示了三叶虫的四对头部消化腺,以及可能的头部消化腺与"嗉囊"共存的例子,为了解三叶虫消化系统尤其是头部消化系统的结构提供了新的信息。三叶虫非生物矿化软体结构的保存也显示了这些层位有发现布尔吉斯页岩型特异埋藏化石的潜力。  相似文献   

18.
1950年俞建章教授曾交给作者一些三叶虫标本,并嘱作者鉴定其时代。标本是俞教授在抗战期间采于桂林东北25公里的灵川县凤林山的扁豆状灰岩内。与此三叶虫同产者,尚有一些小型的漏斗贝(Chonets)及介形类。化石种类虽不多,但却保存完美。介形类化石经侯祐堂同志鉴定后有下列数种:Richterina substri-atula Hou,R.subhemisphaerica Hou 及Healdia lingchuanensis Hou 且属于上泥盆纪。作者鉴定三叶虫化石的结果,认为此三叶虫属于砑头虫科(Proetidae)且为Typhloproetus 属之一新种。Typhloproetus 一属在欧洲莱茵河区及Schlesien 或  相似文献   

19.
用放大纸代替胶片放大低倍化石薄片照片的方法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陈大友 《古生物学报》1990,29(1):125-128
宽背虫(Bathynotus)这一早寒武世晚期相当重要的三叶虫属,是由Hall(1860)据美国佛蒙特州Georgia镇下中寒武统Georgia组所产B. holopyge的标本而建立的,后来,Walcott又据模式标本对其眼叶、面线等构造进行了补充描述和讨论(1886,p.191)。由于对Hall的模式标本观察认识不同。  相似文献   

20.
新蝙蝠虫(Neodrepanura)是中国著名的三叶虫化石,已有100多年研究历史,但很少见完整的标本。本文报道的一块标本采于山东费县,其完好的头部与依附的12个胸节保存在一起,十分珍贵,属于模式种Neodrepanura premesnili(Bergeron)。胸节的数目是三叶虫分类的重要依据之一,本文标本的发现,再次证明属于Corynexochida目Leiostegina亚目的 Dameselloidea超科具有12个胸节,其包括两个科:Damesellidae Kobayashi,1935和Drepanuridae Hupé,1953。小林贞一(1941)曾将采于山东泰安汶河的一块三叶虫标本定为Neodrepanura premesnili(Bergeron),pik(1967)和作者认为这一标本有可能归属于Monkaspidae科的Monkaspis属,而不应是Drepanuridae科的Neodrepanura。由于Bergeron(1899)命名的Drepanura与现生昆虫Drepanura Schoett,1891为同名异物,zdikmen(2006)提出一个新的替代名Neodrepanur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