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癌症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使得这类患者的治愈率越来越高,也使得原来合并存在的其他疾病得到有效控制,使病人的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然而许多现有的和新兴的癌症治疗方法都危及这类病人的心血管健康,由此引起的心血管事件明显影响肿瘤患者的长期发病率和死亡率,日益成为影响这类疾病预后的关键因素。基于此,肿瘤心脏病学专科应运而生,旨在提高患者的心血管健康,同时促进最有效的癌症治疗。本综述重点论述肿瘤心脏病学的概念、抗肿瘤药物引起的心脏毒性机制及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王永煜  余薇  周斌 《遗传》2017,39(7):576-587
心血管疾病已成为中国乃至全球首位死亡原因,探索心血管系统发育及调控异常的原因及相关机制可以为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Hippo信号通路是新近发现的在调节器官大小、细胞增殖及凋亡、干细胞命运等方面具有重要功能的一条信号通路。Hippo信号通路的不同成分参与心脏血管的发育和心血管细胞增殖、分化等功能调控,影响损伤后修复及再生等过程,该通路调节异常可引起心血管疾病,如心梗、心肌肥大、血管内膜增生、动脉硬化等。本文综述了Hippo信号通路对心血管系统发育和疾病调控的相关研究及最新进展,以期为Hippo通路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转化研究提供潜在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心血管疾病患者常见死亡的原因、危害程度、以及年龄性别的差异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我院2012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因为心血管疾病造成死亡的患者113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每一种疾病致死的人数及其构成比,并计算心力衰竭及心脏猝死在直接死因中的构成比。结果:60岁以上罹患冠心病和高血压的患者的概率显著高于60岁以下的患病概率;在心血管系统疾病合并并发症中,肺部感染、多器官衰竭最为常见,且随着年龄的增高,发生概率也越高;心源性猝死、多器官衰竭和心源性休克是心血管疾病死亡患者中发生频率最高的直接死亡原因。结论:医院应进一步提高对高血压疾病和冠心病的重视程度,提升医疗质量和技术水平,提高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4.
微小RNA(micro RNA,mi RNA)是一类真核生物内源性非编码单链的小RNA分子,长度大约为19-23个核苷酸,拥有高度的保守性,不编码蛋白质,也是近年来研究最热门的一个新领域,通过与靶m RNA特异性结合来调节基因表达,且表达都具有组织特异性。最近,许多研究表明mi RNA在心血管系统疾病和肿瘤疾病方面的相关研究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mi RNA在肿瘤疾病中是通过调节癌基因及抑癌基因而调控肿瘤的生物学过程,在心血管系统疾病中与心肌肥厚及心肌再生等过程有密切的关系,包括冠状动脉疾病、心肌肥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高血压和心力衰竭等疾病,且在心脏病学中扮演着及其重要的角色。Mi RNA的表达量增加或者减少对心血管疾病都有影响,该文对新近有关的mi RNA在心血管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诊断、治疗以及预后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5.
心脏发育过程中的信号调控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在  杨中州 《生命科学》2007,19(4):353-358
我国是出生缺陷高发国家,其中先天性心脏病在各类出生缺陷中居于首位,严重地影响我国的人口素质.同样,后天性心脏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也是影响国民健康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疾病.近年来研究表明,所谓"后天性"心脏血管疾病虽然大多不在胚胎期表现出功能异常,但遗传因素在发病过程中也起关键作用,因此,"后天性"心血管疾病也有其发育生物学基础.在一些心血管疾病中,胚胎发育基因如ANF和β-MHC的表达说明胚胎发育的某些机制参与了发病过程.由于出生缺陷和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是我国公共卫生和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大健康问题,了解心血管系统正常发生发育规律和机制及发病机理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防治策略和防治措施是生命科学需要解决的重大基础科学问题.本文主要综述了目前模式动物,特别是小鼠心脏发育过程中的信号传导调控机制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相似文献   

6.
由上海市医学会心血管病专科委员会主办,上海市十八家医院共同承办的2012年第六届东方心脏病学会议(OCC)于2012年5月24-27日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顺利召开。15个国家和地区的近5000位心血管和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心血管疾病预防和治疗的各方面问题,演绎并交流世界心血管领域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7.
脓毒症是由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证实有感染灶存在或有高度可疑的感染灶。脓毒症是ICU内重症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且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加。近十年来,虽然政府在救治脓毒症患者中投入了巨大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但源于脓毒症或脓毒性休克患者的病死率仍高达30%~60%。心血管系统在脓毒症与脓毒性休克的病理生理学中扮演着重要着色。过去的四五十年,开展了很多脓毒性心肌功能障碍方面的研究,也积累了不少循证医学证据。然而,心脏只是心血管系统的一部分。诸如脓毒症患者机体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系脓毒症对心脏的直接效应,还是脓毒症引起心脏前、后负荷及神经体液因素的变化,继而引起心脏继发改变的研究,至今仍在继续。本文概述了近年来脓毒性心肌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使读者更全面地了解脓毒性心肌功能障碍的病理生理学改变,合理有效地指导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救治。  相似文献   

8.
心血管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是全球首要死亡原因。研究发现自噬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并且在心肌细胞、心脏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以及巨噬细胞中得到广泛研究。细胞自噬在维持心血管系统稳态及功能方面至关重要,过度或不足的自噬流则可导致心血管系统疾病。本文不仅论述自噬在心血管细胞和疾病中的调控机制及作用,还探讨了自噬作为心血管疾病潜在的治疗靶点,为今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和防护开拓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钙/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Ⅱ(Ca2+/calmodulin-dependent protein kinaseⅡ,CaMKⅡ)是一种主要表达于心脏的多功能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通过磷酸化和氧化调节心肌细胞的活性,广泛参与心血管系统生理活动及病理变化的信号转导,与多种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新近研究表明,活性氧簇激活的CaMKⅡ在许多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包括心律失常、缺血性心脏病、心肌肥大以及心力衰竭等。对氧化CaMKⅡ信号系统的研究可为临床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重要策略和潜在靶点。  相似文献   

10.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由于各种心脏疾病使心脏或射血能力受损[1],而循环血量不能满足全身需求的病理生理综合征[2]。在美国,心力衰竭居心血管疾病患病率的第三位,亦是心血管性死亡的第三大病因[3]。在我国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冠心病及高血压的发病率在逐年升高,心衰的患病率在逐年增加,严重影响了人类健康。总结既往及研究学术文献,能量缺乏及代谢障碍是心衰发生、发展和恶化的重要因素,是心衰的主要标志之一。补气中药及其相关复方制剂在慢性心衰治疗中具有一定的作用,参附益心颗粒可通过改善心肌能量代谢对心衰的治疗起到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运动训练作为心脏康复的核心成分是目前心血管疾病患者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运动训练的方式、强度、持续周期因不同患者的状态不同或同一患者的不同状态而异。本文主要介绍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或/和冠心病患者运动训练相关的生物标志物,从分子水平上揭示不同的运动训练方式和训练时间对其循环血液生物标志物的影响,旨在为这类生物标志物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运动训练疗效的评估价值提供参考,为心血管患者的康复训练评估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金属硫蛋白及其在心血管系统疾病发生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属硫蛋白(MT)是一类富含半胱氨酸的低分子量非酶蛋白,具有重金属解毒、调节微量元素代谢、清除自由基抗氧化等多种生物学功能。MT可作为高效的内源性细胞保护剂,对多种心血管系统疾病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简要综述了MT的理化性质及生物学特性,MT在心肌缺血再灌损伤、心力衰竭、阿霉素诱发的心脏毒性、高血压及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石斛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等数据库检索相关文献,提取石斛对心血管疾病的药理作用相关信息,进行归纳汇总。结果:共纳入53篇相关文献,发现不同品种石斛以及石斛不同成分,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心肌纤维化、缺血性心脏病、心肌肥大、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有治疗作用,且均有相关机制研究。结论:近年来,随着不同石斛品种及其药理成分对心血管系统疾病研究的深入,石斛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治疗和保健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心血管疾病是现今导致病人发病和死亡的首要因素,很多因素在血管性疾病发病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血栓形成是参与脑中风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的首要因素。血栓素A2(TXA2)是一种强血小板活化因子,在糖尿病患者体内的合成显著增加,并通过作用于血栓素受体诱导血小板聚集,血管收缩,血栓形成参与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因此,以TXA2为靶点开发抗血栓类药物对心血管疾病起着预防及治疗作用。本文对TXA2介导的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发病机制,及以此为靶点开发的抗血栓药物进行综述,为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治疗及新型低副作用抗血栓药物的研发提供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15.
维生素D是机体内维持钙磷代谢稳定的重要物质,临床用于治疗骨质疏松以及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有证据显示日晒减少以及摄入不足导致的维生素D缺乏症与心血管疾病以及慢性肾脏疾病紧密相关。维生素D激活其受体,在辅助因子的作用下形成转录复合物,从而直接或间接调节机体内约3%的基因转录。肾素、肿瘤坏死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等都受其调控。基础及临床实验都已证明维生素D对心血管系统有保护作用。它可保护心脏功能、降低血压、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氧化应激、降低肾素-血管紧张素活性等。本文将就维生素D及其受体激动剂对心血管系统的保护作用以及分子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简单综述。  相似文献   

16.
吴洋  王德生  汤颖  温世荣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2(29):5772-5774,5777
脑血管病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它与恶性肿瘤、心脏病是导致全球人口死亡的三大疾病.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生活水平,饮食结构及习惯的改变,致使脑血管疾病的患病人群逐年增加.其中脑干因其特殊的解剖结构,使其成为维持生命活动和意识状态的重要枢纽,因此脑干梗死一直是临床上治疗的重点、难点,如何对脑干梗死进行简单有效的诊断、治疗,并对高危因素进行积极干预,使其发病率、死亡率、复发率、致残率降至最低,成为研究热点.近年随着影像学的进展,脑干病变的检出率逐年增高.但经典的脑干梗死症状并不多见,不典型症状的增多,导致临床误诊、漏诊增加.因此,了解脑干的解剖基础及发病机制,可以更好的为临床诊断工作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7.
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升高,且在世界范围内的疾病负担中占据首位。线粒体功能异常可引起细胞到组织的病变,多种心血管疾病被证实与线粒体功能障碍有关。线粒体移植(mitochondria transplantation, MTP)是一种新兴的治疗手段,用于治疗因线粒体功能障碍引起的组织损伤。经过十多年从基础实验到临床试验的发展,MTP在心血管疾病中的治疗作用逐渐被证实,并且备受关注。该文就MTP的研究基础及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 CVD)及脑部疾病已成为全球范围内主要疾病致死原因和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振动训练可作为心血管及脑部疾病的有效干预手段,其主要通过调节人体血压与心率、血管阻力与血流量、神经结构与功能,改善代谢综合征、心血管及脑部疾病患者心功能和认知及运动功能,延缓疾病发展进程;其机制涉及到增强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 HRV)和自主神经功能,抑制机体过度炎症和氧化应激,提高机体细胞因子水平等方面。该文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归纳总结振动训练对心血管及脑部疾病的防治效应及相关机制,为振动训练在心血管及脑部疾病临床预防和康复的应用提供依据和思路。  相似文献   

19.
卢俊阳  高秉仁 《生物磁学》2013,(3):570-572,518
MicroRNA(MiRNA,miR)通过调节信使RNA(mRNA)的表达,广泛参与心血管系统细胞的增殖、迁移、分化、凋亡等病理生理过程,在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针对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通过特异性调节miRNA的活性,抑制相关蛋白的表达,对各种缺血性心脏病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但目前开发miRNA靶向治疗药物尚缺乏大规模的临床试验研究,其有效性和安全性需进一步证实。本文旨在综述MicroRNA在靶向治疗缺血性心脏病中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开发MiRNA靶向治疗药物治疗缺血性心脏病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马莹  陆小军 《四川动物》2006,25(1):174-175
内脏利什曼病是威胁病人生命的人兽共患病。近年来,全世界内脏利什曼病的发病人数约为每年50万,患病人数约250万。在我国,虽然解放后此病流行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但是甘肃、四川、新疆等地的新发病例从未间断,并且近年来又有扩大蔓延的趋势。在对内脏利什曼病治疗和预防的研究中,动物模型是不可缺少的实验工具,但其建立有一定的难度。在此,我们将建立内脏利什曼病动物模型的资料进行了整理,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