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考洲洋重金属污染水平与潜在生态危害综合评价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在等级模型的基础上,利用化学和生态学的方法,在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支持下对考洲洋养殖水域表层海水及表层沉积物的重金属污染水平及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综合评价,同时对不同的评价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枯水期整个水域表层海水的重金属污染指数均低于0.5,丰水期更是低于0.2。调查期间湾内海水重金属含量较低,重金属污染不明显。枯水期绝大部分水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生态风险指数值变化范围为20~70,其高值区出现于湾的西部和西北部水域。表明这些水域的表层沉积物已受到重金属的轻微影响;丰水期整个水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值均低于20,重金属污染不明显。在生态学方面,枯水期大部分水域的饵料生物水平均处于2~3级水平,其密集分布区位于湾西北部、湾口和吉隆河口附近水域,达4级水平,饵料生物较为丰富。丰水期饵料生物水平的密集分布区位于湾中部和望京洲沿岸水域,饵料生物最丰富,达4~5级水平;其次为湾口,为4级水平;最低则分布于湾的西部和西北部,其饵料生物较低,为1~2级水平。由于重金属污染程度较低,因此水温、盐度和营养盐等环境因子已成为影响湾内生态系统的主要因素。对各种不同评价方法所进行的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是描述污染和预测生态效应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在GIS(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的支持下,利用等级模型对1999年2月(枯水期)和8月(丰水期)考洲洋饵料生物水平进行了综合的分析和评价。枯水期考洲洋整个水域饵料生物的分布较均匀,其密集分布区位于湾西北部、湾口和吉隆河口附近水域,达4级水平,饵料生物较为丰富。丰水期饵料生物水平的变化幅度较大,其密集分布区位于湾中部和望京洲沿岸水域,达4-5级,饵料生物最为丰富,其次为湾口,达4级水平。两个调查航次相比,丰水期的饵料生物水平高于枯水期。主要优势种的变化具有明显的季节交叉和演替现象,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主要优势种在不同季节差异较大,而底栖生物的优势种组成在整个调查期间变化不大。调查期间各饵料生物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均呈现出较大的变化,其最大变化范围分别为0.01-4.49和0.01-0.96,表明湾内饵料生物受外界环境条件影响较大,生物群落组成结构和生物多样性水平不太稳定。调查期间整个水域的生物多样性阈值均呈现出湾西部及西北部水域较高,其余水域较低的分布特点,但不同季节其变化趋势及分布范围略有差异。枯水期多样性阈值的密集分布区出现于湾西侧的部分水域,其等级水平为3级,饵料生物多样性较好,其余水域均为2级或低于2级水平,多样性一般或较差。丰水期的分布趋势与枯水期相似,其密集区出现于湾西部和西北部的整片水域中,分布范围比枯水期大,但等级水平明显低于枯水期,为2级,多样性一般,其余大部分水域均为1级水平,多样性较差。    相似文献   

3.
水生维管束植物在太湖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水生维管束植物(简称水生植物)是鱼类的饵料基础,它的种群数量变动对湖泊生态及水域环境的影响,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大中型湖泊中如何开发利用水生植物,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作者近年来在太湖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对水生植物在太湖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水域是地球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易受污染的生态系统之一。水生态系统中不同营养级别的水生生物可通过摄食、接触等多种途径摄入水体中的污染物。因此,监测水域污染物对水生生物和生态系统的影响,解析污染物对不同水生生物的毒性机制,筛选敏感、有效的生物标志物对生态毒理学研究和环境风险评价具有重要意义。RNA测序(RNA sequencing,RNA?seq)技术因所需样品量少,且不需参考序列,可在整体水平上鉴定基因差异表达,成为水生生物生态毒理学研究的最佳方法之一。基于此,介绍了RNA?seq技术的基本流程与数据分析过程,对该技术在不同生态位的水生生物(如鱼类、两栖类、贝类、甲壳类等)生态毒理学中的应用展开综述,并对RNA?seq技术面临的不足、挑战及发展趋势进行探讨,以期为该技术在水生生物生态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尤其是水生态环境中污染物胁迫水生生物机制的阐明及污染水域生态环境恢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中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然林资源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与生态资源,在维护国土生态安全、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作为覆盖范围最广、投资规模最大的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简称天保工程)自2000年正式启动以来,对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以及东北、内蒙古、新疆、海南等重点国有林区的森林资源保护修复、区域生态环境改善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都产生了巨大、深远影响。天保工程二期于2020年结束,全面定量评估天保工程的生态、经济和社会综合效益和国内外的巨大影响,可为全面推进我国天然林资源保护修复提供科技支撑,为后续政策修订提供决策依据。本文基于空间信息技术、样地调查、生态站观测、比较分析等手段,构建了适用于天保工程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估方法,涵盖森林资源、生态效益、社会经济效益、生态修复措施和政策设计5个方面,对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生态文明战略和《天然林保护修复制度方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为开展全国性的重大生态工程评估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北京市高等植物种质资源信息查询系统的构建与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物多样性信息学是生物多样性研究的重要内容,信息平台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教育和普及有效模式.目前,北京开展了大量的生物多样性资源的调查,但还缺少针对该区域系统而全面的物种资源信息化平台.针对北京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教育的需要,基于2007~2009年开展的北京市高等植物种质资源全面系统的调查以及以往的研究数据,以物种多样性编目的数据库为框架,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支撑,构建北京市种质资源信息查询网络平台.该平台实现了高等植物种质资源信息的共享,用户可以准确查询到149科,61属,256种及变种的详细文字信息和图片信息,包括植物物种的分类、生态学特征、分布特点、濒危与保护状况、利用与人为干扰等.该平台的研建不仅为北京市植物物种资源的保护规划、外来物种的管理、资源利用等提供了重要信息支持,对科学研究和生态教育等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鱼类的能量密度(能值)是指单位重量(湿重或干重)鱼体所含能量的多少,其单位一般是kJ/g wet mass或kJ/g drymass,它能够反映鱼类的营养状态和储能水平,是鱼类生物能量学研究的关键参数之一;同时,在对水域生态系统食物网结构和能量流动的研究中,将鱼类种群的生物量由重量单位换算为能量单位,也必须建立在已知的特定鱼类能量密度之上。国内已有不少研究对主要养殖鱼类(如草鱼、团头鲂、鳜、乌鳢等)进行过能量密度的测定[1,2]。小型鱼类是长江中下游湖泊鱼类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种类数量在一个湖泊中一般为30—40种,超过鱼类总数的一半以上,资源蕴藏量相当丰富[3]。它们处于食物链的中间环节,一方面作为饵料鱼被食鱼性鱼类如鳜、乌鳢、翘嘴等所捕食,另一方面又和与其营养级相近的经济鱼类如鲢、鳙、鲤等争夺湖中的饵料资源,可见,小型鱼类在长江中下游湖泊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占有相当重要的生态地位,如何控制和利用湖中过剩的小型鱼类资源已成为渔业资源管理者和渔业生态学家所关注的焦点[4]。目前,已有对小型鱼类在长江中下游某些湖泊中的种群丰度和群落结构特征的初步调查[3,5];然而,有关湖泊野生小型鱼类能量密度的研...  相似文献   

8.
报道了四川省甘洛县甘洛河支流--格古河的水生生物资源凋查及其水域生态系统研究结果.有4门类96属、种,以藻类、原生动物和水生昆虫等类群的种类和数量较多,其资源较为丰富,群落结构复杂,功能多样,生态位明显.分析了水电开发引起的水域生态环境变化对水生生物、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及潜在威胁,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9.
沱江的渔业自然资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沱江为四川省的重要鱼产区之一。关于沱江渔业自然资源情况,以往只有些零星调查。本文在1983年至1984年对沱江干流水生态系统各重要营养层次生物现状进行全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报道沱江渔业自然资源现状及鱼产能力。沱江有浮游植物6门84属、轮虫类10科22属43种、枝角类6科19属41种、桡足类3科12属25种、底栖动物63种、水生维管束植物70种、鱼类97种。依据以上生物饵料资源预测鱼产能力为每年240万公斤。  相似文献   

10.
鸭绿江口湿地鸻鹬类停歇地的生物生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伦  杨国军  李爱  王年斌 《生态学报》2011,31(24):7500-7510
鸭绿江口湿地是鸻鹬类在东亚一澳大利亚北迁路线上的最重要停歇地,潮间带上的双壳类、腹足类、多毛类等底栖动物为鸻鹬类提供了能量保障.2010年3月-2011年6月对鸭绿江口潮间带的生物生态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生物群落结构相对简单,主要以双壳类、腹足类和多毛类为主,优势种演替明显,系统具有低多样性低密度的特点.鸻鹬类能量补充来源相对匮乏,饵料生物量的更新速度较慢,所提供的能值也相对较低,江户明樱蛤、青蛤(幼体)和长吻沙蚕是鸻鹬类的主要食物来源.鸻鹬类主要集中在低潮带下区觅食,在北迁高峰期对低潮带下区饵料生物影响较显著,尤其对江户明樱蛤丰度影响最明显.泥螺作为优势种,生态位最宽,分布于整个调查断面和潮带,但因体表分泌一种毒性粘液而不被鸻鹬类取食.饵料生物的种群补充能力较强,在鸻鹬类迁徙高峰期之后,饵料丰度和生物量又会恢复到正常水平.虽然目前人类对鸻鹬类的威胁显现较小,但使人类一生态系统一滨鸟之间持续和谐统一,必须综合考量鸭绿江口湿地包括人类在内的生态系统各关键组分之间的生态关联,兼顾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1.
12.
13.
通过对6种藓类植物,即褶叶青藓(Brachythecium salebrosum(Web.et Mohr.)B.S.G.)、湿地匐灯藓(Plagiomnium acutum(Lindb.)Kop.)、侧枝匐灯藓(Plagiomnium maximoviczii(Lindb.)Kop.)、大凤尾藓(Fissidensnobilis Griff.)、大羽藓(Thuidium cymbifolium(Doz.et Molk.)B.S.G.)和大灰藓(Hypnum plumaeforme Wils.)嫩茎和老茎的石蜡切片和显微观察发现,同一藓类植株的嫩茎和老茎,茎结构稳定,不同种藓类植物茎横切面具有不同特征.植物体茎横切面形状、表层细胞的层数、细胞大小和细胞壁厚薄、皮层细胞大小和形状、中轴的有无以及比例等特征可以作为藓类植物的分科分类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