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在GIS(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的支持下,利用等级模型对1999年2月(枯水期)和8月(丰水期)考洲洋饵料生物水平进行了综合的分析和评价。枯水期考洲洋整个水域饵料生物的分布较均匀,其密集分布区位于湾西北部、湾口和吉隆河口附近水域,达4级水平,饵料生物较为丰富。丰水期饵料生物水平的变化幅度较大,其密集分布区位于湾中部和望京洲沿岸水域,达4-5级,饵料生物最为丰富,其次为湾口,达4级水平。两个调查航次相比,丰水期的饵料生物水平高于枯水期。主要优势种的变化具有明显的季节交叉和演替现象,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主要优势种在不同季节差异较大,而底栖生物的优势种组成在整个调查期间变化不大。调查期间各饵料生物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均呈现出较大的变化,其最大变化范围分别为0.01-4.49和0.01-0.96,表明湾内饵料生物受外界环境条件影响较大,生物群落组成结构和生物多样性水平不太稳定。调查期间整个水域的生物多样性阈值均呈现出湾西部及西北部水域较高,其余水域较低的分布特点,但不同季节其变化趋势及分布范围略有差异。枯水期多样性阈值的密集分布区出现于湾西侧的部分水域,其等级水平为3级,饵料生物多样性较好,其余水域均为2级或低于2级水平,多样性一般或较差。丰水期的分布趋势与枯水期相似,其密集区出现于湾西部和西北部的整片水域中,分布范围比枯水期大,但等级水平明显低于枯水期,为2级,多样性一般,其余大部分水域均为1级水平,多样性较差。    相似文献   
2.
珠江口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采泥样调查所获底栖动物一般为体形较小,活动能力较弱的种类,往往是一些底层鱼类和虾类等良好的天然饵料。珠江口海域渔业资源丰富,是中国南海区的主要渔场之一,因此,对该海域饵料底栖动物进行研究有重要意义。通过1999年9月和2000年4月分别对珠江口底栖生物进行的两个航次的采泥样调查,分别鉴定出底栖动物15衙睡21种,共计32种。底栖动物的优势种,秋季为光滑河篮蛤Potamocorbula laevis(Hinds)(Y=0.387),春季为光滑河篮蛤(Y=0.464)和欧虫Owenia fusformis Delle Chiaje(Y=0.120)。平均个体数量和生物量,春季为591.7ind./m^2和26.7g/m^2,秋季为85.0ing./m^2和7.4g/m^2;而在各类群生物中,软体动物占绝大部分,其次为多毛类,其它各类群所占比例都不足5%。生物多样性,个体数量和生物量的分布均呈由北向南增加的趋势。另外,与近20a中的历史资料相比,珠江口底栖动物个体数量变化不大,除2000年春季较高为591.7ind./m^2外,其变化范围在72.4-128ing./m^2之间。春季生物量除1991年较高为27.0g/m^2外,变化不是很大,大约10g/m^2;但秋季生物量呈明显下降趋势,1980年为30.1g/m^2,1990年为27.8g/m^2,1999年秋季急剧下降至7.4g/m^2。此外,从底栖动物各大类群的百分组成变化情况来看,一般以软体动物个体数量(22.7%-83.2%)和生物量(57.9%-82.5%)都最高;多毛类的个体数量百分组成占第二倍,其范围是13.4%-52.3%;其它各类群的百分组成除个别时候所占比例较大外,一般都较小。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