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背景】蚧虫是半翅目胸喙亚目蚧总科下的一类昆虫的总称。蚧虫个体小、食性广,极易随货物扩散传播。【方法】分别从疫情概况、截获种类、产地、截获载体、截获年份等方面对10年来我国各口岸截获蚧虫的信息数据进行了比对和统计,并对之前容易被忽视的非检疫性蚧虫疫情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结果】2005年以来,我国从进口植物和植物产品中截获蚧虫共计171978批次,其中,检疫性蚧虫12种共7071批次;南洋臀纹粉蚧截获量最大,达2848批次,大洋臀纹粉蚧次之,为2442批次,第3是新菠萝灰粉蚧,为1714批次。东南亚是蚧虫的主要来源地,截获量居前3位的蚧类几乎都来自该地区;水果是截获蚧虫的主要载体,占所有植物及植物产品总截获量的99.0%;总体来看,蚧虫截获量从2006年开始逐年下降,到2010年后又呈暴发性上升趋势。比较3种截获量较大的蚧虫发现,2005~2008年,截获主要以南洋臀纹粉蚧为主;自2009年起,大洋臀纹粉蚧截获量逐年上升,成为截获量最多的蚧虫;2011年以来,新菠萝灰粉蚧截获量激增。2005年至今,我国口岸共截获其他非检疫性蚧类68797批次,鉴定到种的有46个属105种共68712批次,其中,在我国内陆地区尚未报道的有23个种,入侵风险高,需要引起重视。【结论与意义】了解我国口岸蚧类害虫截获情况,有利于针对性地开展疫情检疫与监测,有效防范蚧类害虫的传入与扩散。  相似文献   

2.
唐尚杰  秦汉忠 《昆虫知识》1991,28(3):153-153
<正> 橙红圆盾蚧(网籽草叶圆蚧)Chrysomphalus dictyspermi(Morgan),属盾蚧科。该虫为害苏铁、金边瑞香、五针松、龟背竹、橡皮树、一叶兰、象牙红、柑桔等多种温室盆栽花木。1987~1988年作者对该虫进行了观察,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1.生活史 橙红圆盾蚧在上海地区一年发生3代,以受精雌成虫在寄主茎叶上固着越冬。翌年5月上旬检查,越冬成虫已全部孕卵。5月中旬开始产第一代卵,产卵盛期在5月中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昆虫病原真菌蜡蚧霉Lecanicilliurn lecanii(Zimmermann.)菌株No.V3.4504在不同培养基上继代培养,对菌种的菌落生长特性、胞外酶活力和对蚧虫致病力的影响。【方法】试验菌种蜡蚧霉菌株No.V3.4504是从染病蚧虫上分离的。试验蚧虫是沙里院褐球蚧Rhodococcus sariuoni Borchsenius和日本龟蜡蚧Ceroplastes japonicus Green。采用7种培养基继代培养多代。观察菌落形态特征、测定生长速率、产孢量、胞外蛋白酶和几丁质酶活性及对蚧虫的致死率。【结果】在PDA培养基上,菌落生长速率最快,但产孢量最低,胞外蛋白酶和几丁质酶的活性均呈逐代下降趋势,对两种蚧虫致死率也最低;增加蛋白胨对改善菌种致病力没有明显效果;在增加蚧虫尸体的D、E、F培养基上,菌落生长速率虽然较慢,但产孢量上升为8.83×106-9.13×106孢子/cm2。蛋白酶和几丁质酶的活性平均达到2.16-2.13 U/g和1.01-1.03 U/g,对两种蚧虫的致死率分别在55%-58%和39%-42%;在活蚧虫上连续培养3代,蛋白酶和几丁质酶的活性最高,为3.08-2.92 U/g和1.45-1.42 U/g,是PDA培养基上的1.6倍。对两种蚧虫的致死率也最高,分别达到71.30%和58.89%。蛋白酶和几丁质酶的活性与蚧虫死亡率呈正直线相关关系。【结论】采用PDA培养基连续多代培养会引起菌株No.V3.4504明显退化;在培养基中加入蚧虫尸体,对于保持菌种活力有明显效果;在活蚧虫体上继代培养对复壮菌种,提高菌种毒力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4.
枣麦间作枣园主要蚧虫复合种群结构及生态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有效地控制枣树蚧害,2002年在太谷地区对枣麦间作枣园的康氏粉蚧(Pseudococcus comstock Kuwane)、日本蜡蚧(Ceroplastes japonicus Green)和梨园蚧(Quadraspidiotus perniciosus Comstock)的复合种群结构及其生态位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在枣树发育早期,3种蚧虫分布范围主要在下、中部的东、南方位,康氏粉蚧的时空二维生态位的宽度较大,是该时期的优势种.到中期3种蚧虫复合种群的分布聚集在树冠上部的西、北方位,时 空二维生态位的宽度以日本蜡蚧较大,种间相似程度和竞争不明显.后期3种蚧虫的复合种群结构在各部位的各个方位的分布无明显差异,但梨园蚧的虫口密度较大,日本蜡蚧在生态位上占据较大的空间.与枣树发育的中期相比,3种蚧虫复合种群结构的相似性与种间竞争系数的平均值要小.蚧害预防应早期控制康氏粉蚧,中期调治3种蚧虫的危害,后期应采取措施压低越冬虫源.  相似文献   

5.
<正> 芦苇日仁蚧 Nipponaderda biwakoensis(Kuwana)属同翅目仁蚧科,是微山湖芦苇上的一种重要害虫,虫株率达100%。一般每株有虫几百头,多者达千头以上。若虫和雌成虫均刺吸芦苇汁液,致使芦苇长势衰弱,叶片枯黄早落,茎壁变薄,茎秆变黑,影响产量,降低品质。1983—1984年对此虫进行了初步观察,现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6.
鹿蛾科一直被认为是植食性害虫,自1984年以来,笔者通过4年多的观察和饲养发现,牧鹿蛾幼虫确能捕食毛竹拟白须盾蚧等5种盾蚧科的蚧虫。本文着重介绍了牧鹿蛾的形态特征、生活史、生活习性和对拟白须盾蚧的控制作用。从而确认牧鹿蛾有助于保护和发展竹林资源,为生物防治介壳虫提供了一种新天敌。  相似文献   

7.
红点唇瓢虫生物学及其对防治介壳虫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点唇瓢虫Chilocorus Kuwanae Silverstri是一种国内广布的多食性的蚧虫天敌,据调查饲养结果,已知它可捕食5科27种蚧虫。该虫具有较强的觅食和捕食能力,具有较高的繁殖力,并能建立比较稳定的种群。通过多次田间释放和保护利用的试验,对蚧虫的控制效果均在94%以上,是防治多种蚧虫_的有效天敌。作者于1978—1982年,对此虫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此文是有关结果的一个简报。  相似文献   

8.
棉花粉蚧是近年来入侵我国的重要害虫,关于该虫在我国的入侵种群的生殖方式缺乏详细研究。本文在室内条件下对棉花粉蚧浙江金华种群的生殖方式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孤雌生殖的棉花粉蚧可以产下雌性和雄性后代。孤雌生殖的棉花粉蚧的产卵前期为14.8 d,显著长于两性生殖的6.9 d;孤雌生殖的棉花粉蚧所产后代为348.3头,显著少于两性生殖的棉花粉蚧的494.1头;孤雌生殖的棉花粉蚧的雌虫总历期为57.2 d,明显长于两性生殖的32.8 d。但这2种生殖方式产下后代的性比差异并不显著,孤雌生殖的为1.1,而两性生殖的为1.2。该棉花粉蚧种群的生殖方式为兼性产两性孤雌生殖。  相似文献   

9.
谭清  庞仁乙  高熹  张忠  袁远  陈斌  张海涛  吴国星 《昆虫学报》2014,57(10):1245-1252
【目的】为解释蜡蚧轮枝菌Lecanicillium lecanii对棕尾别麻蝇Boettcherisca peregrina成虫、蛹和幼虫等 3种虫态的致病性差异,研究分析了蜡蚧轮枝菌L. lecanii分生孢子在3种虫态体表的附着能力及与寄主体表结构的关系。【方法】采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法测量蜡蚧轮枝菌分生孢子在棕尾別麻蝇B. peregrina成虫、蛹和幼虫体表的附着数量,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显微技术观察供试虫体体壁外长物分布情况以及附着分生孢子情况。【结果】蜡蚧轮枝菌分生孢子在棕尾別麻蝇3种虫态上的附着数量差异显著(P=0.0001),成虫附着孢子数量为(1.35±0.12)×106个/头,而蛹和幼虫分别为(0.57±0.09)×106个/头和(0.45±0.06)×106个/头。成虫周身微毛上均有孢子附着;整个蛹体仅棘刺底部呈“绳索状”的褶皱处可发现有孢子的附着;幼虫的体表未发现有孢子的附着。【结论】蜡蚧轮枝菌分生孢子在棕尾別麻蝇成虫、蛹、幼虫体表的附着能力与寄主体表结构有密切关系,是蜡蚧轮枝菌对该虫不同虫态间存在致病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枣葵粉蚧防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枣葵粉蚧Trionymus sp.俗名树虱子,是为害枣树的一种害虫。在河北省枣产区均有分布。 1959年和1975年我们先后在阜平县对该虫进行了观察和防治试验。现将结果整理如下,供参考。 发生规律及习性 生活史 枣葵粉蚧在阜平县一年发生三代,以老熟幼虫越冬,翌年4月上旬出蛰活动,5月初蜕变为成虫,始卵期5月上旬,产卵盛期在5月中旬至下旬。卵期7—15天。  相似文献   

11.
竹巢粉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竹巢粉蚧(Nesticoccus sinensis Tang)又名灰球粉蚧,为我国近年发现的一个新种,隶属于粉蚧科Pseudococcidae、巢粉蚧属Nesticoccus。该虫广泛分布于苏、浙、皖、鲁等省竹区,为新辟竹区重要害虫。作者于1978至1981年对竹巢粉蚧的发生、为害和防治等进行了观察和研究,所得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王子清  张晓菊 《昆虫学报》1990,33(4):450-452
本文记述葵粉蚧属一新种,取名为耕葵粉蚧。新种的正模和副模标本均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该粉蚧发现于七十年代初,对此蚧虫的经济意义有一个初步认识过程。最早只知其寄生在高粱的根部。后来在玉蜀黍的根部,有时也在玉蜀黍近地面的叶鞘内发现寄生着密集的虫体。被寄生的植株,轻者生长发育缓慢,矮小细弱,减少产量;重者难以结实,甚至枯萎而死。该蚧虫或造成局部地区的玉蜀黍农田受害日趋明显,或在其分布区内大发生,此起彼伏,难以掌握,所以旧稿数易。根据这一害虫的发展情况应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尽快进行对该蚧虫的观察研究工作,以便及时采取控制其猖獗的措施,确保粮食丰产。现将新种记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通过标本观察和资料分析,作者认为在中国中部严重为害花生的新珠蚧学名应是Neomargarodes gossypii Yang,并且对该虫的各虫态特征进行了重新描述。  相似文献   

14.
在埃及,黄盾食蚧蚜小蜂Coccophagus suteelaris(Dalman)是一种有效防治蚧壳虫的寄生蜂,研究中分别用6种蚧壳虫Ceroplastes floridensis Comstock,Coccus hesperidumL.,Pulvinaria floccifera (Westwood),P.psidii Maskell,Saissetia coffeae(Walker)以及S.oleae(Oliver)来饲养黄盾食蚧蚜小蜂,1999-2000年间,在埃及的Beni-Suef,Cairo,Giza,Gharbiya和北海岸等5个地方,C.scutellaris大规模的发生在7-11月间,C.scuteelaris对S.coffeae和S.oleae的最高寄生率分别是发生在1999年11月和8月的26%和22%,因此可以认为,黄盾食蚧蚜小蜂是对两种蚧壳虫有效的寄生蜂。  相似文献   

15.
观察了捕虱管蓟马的多种行为,认为该虫的日常行为为取食、行走、搜索、休息、交配和产卵;对所试验的5种害虫的喜好程度依次为椭圆蚧卵,柑桔木虱卵、褐圆蚧卵、柑桔粉虱卵、桔全爪螨若虫,褐圆蚧若虫、桔全爪螨卵、椭圆蚧若虫、柑桔木虱一龄 若虫,除柑桔木虱一龄若虫外,取食差异不显;捕虱管蓟马取食卵的量比若虫多,经T-检验分析,两无明显差异;室内饲养蓟马和田间采获蓟马的行为,及各行行为间差异,通过二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不显;不同虫态蓟马取食时间长短依次为雌成虫、雄成虫、若虫、在食物充足的情况下,不同虫态之间几乎没有竞争,偶有成虫捕食幼虫现象发生。对该虫的交配行为及产卵行为作了详细的观察,发现雌蓟马成虫和雄蓟马成虫都多次交配;雄虫之间的性竞争十分激烈,而雌虫之间几乎没有竞争。  相似文献   

16.
杨笠圆盾蚧的生物学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杨笠圆盾蚧Quadraspidiotus ostreaeformis(Curtis)属同翅目、盾蚧科,笠圆盾蚧属。此蚧是宁夏杨树的主要害虫之一。近几年来,发生面积逐年扩大,为害也越来越严重,有的地区有虫株率达100%。1981年我们在中卫县对此虫进行了专题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整理如下。 一、分布及为害情况 此虫分布于东北、新疆、内蒙、宁夏等地,在我区中卫县各林场业已成灾。主要为害箭杆杨、合作杨、群众杨、大官杨等杨树品种,还为害苹果、梨、桃等果树。在中卫县以箭杆杨和合  相似文献   

17.
<正> 中国晋盾蚧Shansiaspis sinensis Tang属同翅目、蚧亚目,盾蚧科、雪盾蚧亚科,晋盾蚧属。目前,该属在我国已知有3个种。中国晋盾蚧在西北五省区均有分布,尤其对西北风沙沿线的主要造林树种——旱柳Saliz cheilophila,已造成严重危害,而且,正继续向外蔓延,对旱柳的大面积种植带来了很大的威胁。鉴于生产中的急需,笔者对该虫的分布、寄主、形态、为害、生活史习性及防治试验作了4年的观察,现就为害和生活史习性的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黄杨绒蚧Eriococcus abeliceae Kuwana是危害园林树木的重要害虫之一。该蚧在西宁地区1年发生1代,以2龄若虫在树干裂皮缝中越冬。翌年3月下旬2龄若虫蜕皮变为3龄若虫,开始为害,雌虫5月上旬开始产卵,卵期18~23d,每雌虫产卵量134~424粒,平均287粒。6月上旬卵开始孵化,孵化率100%。雌虫3龄,雄虫2龄。在室内自然变温条件下,对黄杨绒蚧卵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卵发育起点温度12.98℃,有效积温39.03日.度;预测式为N=(39.03±2.66)/T-(12.98±0.18)。  相似文献   

19.
蚧虫化学生态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董文霞  韩宝瑜 《生态学报》2005,25(4):878-884
概述了蚧虫性信息素、植物-蚧虫-天敌三者关系中的化学联系研究进展,介绍了蚧虫化学生态学在生物防治上的应用,并探讨了蚧虫化学生态学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0.
《环境昆虫学报》2015,37(4):871-882
近年来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蚧虫进行分类的研究越来越多。本文主要介绍蚧虫分子生物学研究基础以及RFLP、RAPD、SSR、ISSR和DNA Barcoding技术在蚧虫种类鉴定中的应用概况,并对其应用前景及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以期促进蚧虫类昆虫分子生物学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