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祁连山中寒武世牙形石动物群古生态和板块构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祁连山中寒武世牙形石动物群产自较深水碳酸岩缓坡环境,时代为张夏期。与华北和华南同期牙形石动力 的群相比、本动物群以原牙形石Jiangshanodusaff.triaggulus,Gapparodusbisulcatus,Phakelodustenuis等占绝对优势,而副牙形石Westergaardodina和Prodoneotodus仅占7%,缺乏Laiwugnathus,Furnishina等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介绍对采自湘西、辽东和鲁西的寒武纪牙形石进行组织学和比较组织学研究成果中尚未发表的内容。以前认为是原牙形石的属Huyuanodontus的组织学构造与原牙形石、副牙形石以及真牙形石均不相同,而且与任何已知化石类群的组织学构造亦不相同。副牙形石Prooneotodus rotendatus和Prooneotodus gallatini中的一些分子具有厚薄不同的齿冠,应属于真牙形石。在已采集到的副牙形石属Laiwugnathus的所有标本中,既未发现副牙形石生长层构造,也未发现牙本质。在具有典型的副牙形石生长层构造的标本中发现了令人信服的牙本质。在最早的真牙形石Proconodontus muelleri中发现了较复杂的管状牙本质。组织学研究证实Coelocerodontus bicostatus为真牙形石。上述成果以及我国寒武纪牙形石组织学和比较组织学已经发表的成果(如:Dong,2004;Dongetal.,2005等)说明研究寒武纪牙形石必需研究牙形石组织学。目前,正在进行的寒武纪牙形石研究的两项主要工作《厘定寒武纪牙形石的分类》以及《副牙形石和早期真牙形石的谱系分析》,均是以组织学的研究为基础的。  相似文献   

3.
丁干  江大勇 《古生物学报》2000,39(2):197-204
通过对广西六景地区谷闭组下部的牙形石Ancyrodella类群的早期个体分析,识别出Ancyrodella binodosa→Ancyrodella rotundiloba→Ancyrodella alata→Ancyrodella gigas的演化谱系。以中-上泥盆统界线层型部面为准,由Ancyrodella rotundiloba early form产首次出现为标志,将六景地区中-上泥盆统界  相似文献   

4.
湖南花垣中寒武世晚期至晚寒武世早期牙形石动物群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本文描述了湖南花垣排碧剖面中寒武世晚期至晚寒武世早期牙形石动物群的2个新属8个新种。论述了在中国南部首次建立的湖南花垣中-上寒武统牙形石带与华北和东北南部相应牙形石带的对比依据,概述了中国寒武纪牙石研究的简史和现状。  相似文献   

5.
在河北省磁县虎皮脑寒武纪–奥陶纪地层剖面发现晚寒武世和早奥陶世牙形石。晚寒武世牙形石包括Hirsutodontus rarus, Teridontus nakamurai,属于华北地区上寒武统凤山阶Proconodontus-Rotundoconus带牙形石。早奥陶世牙形石主要有Paraserratognathus partodiformis, P. problematicus, P. obesus, Scolopodus mancordatus, S.rexhuolianzhaiensis,Drepanodussubarcuatus,属于华北地区下奥陶统亮甲山组上部Paraserratognathus带牙形石。本文描述牙形石6属13种,其中包括l新种, 1亲近种。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生物学会活动简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描述了上寒武统凤山组头足类27个种,分属于16个属,5个科。其中2新科,11新属,26新种。除2个种属于原珠角石目外,其余都属于爱丽斯曼角石目。文中对头足类早期阶段(ε_3-0)的系统发生进行了分析研究,编制了系统发生图。并指出我国北方黄河古海盆,不仅是头足类的发源地,而且是头足类早期阶段辐射发展的中心,寒武纪末期一凤山期是头足类发生、发展的很重要的时期;凤山期早期的Plectronoceras 是头足类早期阶段的代表,内角石类,珠角石类,鹦鹉螺类是由它演化而来的。还从头足类演化的角度,讨论了寒武系与奥陶系的分界问题。  相似文献   

7.
本文记叙了东濮地区井下奥陶纪牙形石16属32种(1新种、3未定种、4未定属种),识别出5个牙形石带,1个未建带,自下而上为1.Scolopodusflexilis带;2.Tangshanodustangshanensis带;3.未建带;4.Plectodinaonychodonta带;5.Aurilobodusserratus带;6.Microcoelodusasymmetricus-Belodinacompressa带。  相似文献   

8.
新疆柯坪奥陶纪卡拉道克期疑源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描述疑源类14属,22种,其中1新联合,2比较种,1未定种。该疑源类化石组合与美国、英国等地卡拉道克期的疑源类可以对比,并与伴生的三叶虫、笔石、牙形类化石所指示的时代相吻合。  相似文献   

9.
论Kaotaia属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记述了Kaotaia属的1新种K,transversa sp. nov.及其个体发育过程中的一些变异,并着重讨论了Kaotaia的分类位置,起源和演化趋向。此外,还描述了早寒武世晚期一个与Kaotaia有密切关系的新属-Eokaotaia及其2新种。对于研究寒武纪褶颊虫类三叶虫的分类和演化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河南内乡晚奥陶世石燕河组牙形石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梅仕龙 《古生物学报》1995,34(6):674-687
将河南内乡晚奥陶世石燕河组牙形石自下而上建立了Oulodusuirichi-Aphelognathusshoshonensis带,Onodusrobustus带,Aphelognathusgrandis带,Aphelognathusdivergens带和Aphelognathuszuoquensis带。这个序列与北美中大陆的很相似,两者可详细对比。充分证实了北美中大陆型牙形石动物群以及中国合此类型牙形石的最高奥陶纪地层在华北地台以南的武当地块北缘的存在,并指明了其古生物地理分区和构造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了采自贵州沿河土地坳下奥陶统的牙形石,计有25属39种,根据牙形石组合特片分析,认为其与黔北其它地区下奥陶统牙形石组合面貌基本一致,属北大西洋牙形石动物地理区。  相似文献   

12.
牙形石Parapachycladina peculiaris的表面微细构造研究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arapachycladina peculiaris表面微细构造最初是以分散保存的牙形石分子为研究对象,作者应用逻辑推理和数理统计方法重塑的器官,在分类上应属Prioniodinida目Ellisonidae科。该牙形石器官中的六种分子均具有一致的口面和反口面表面微细构造,这种一致的口面和反口面表面微细构造的发现,为重塑该器官提供了更加可信的、来自牙形石本身的生物学证据,同时表明牙形石的表面微细  相似文献   

13.
“牙形石”是一类绝灭动物的化石。关于这类动物的完整体形、分类地位等,长期以来都不清楚。远在1856年,在欧洲北部早古生代(奥陶纪)地层中,第一次找到“牙形石”。这是一些形状象笔架、梳子或锯条状的小骨片,大小一般不超过二毫米,在颌状的骨片上有尖锥形的“牙齿”,所以称为“牙形石”(图1)。化石通常都是几种不同的类型(代表几个“形态属”)同时在一起发现,成为“牙形石组合”。化石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古生代海相地层中,时代从寒武纪到三迭纪,主要发现于黑色片状页岩中,很少与其他海生无脊椎动物化石共生。在某些石油和天然气田地下地层对比研究上,牙形石是一类重要的微体  相似文献   

14.
周志炎 《古生物学报》1992,31(1):117-126
唐山地区奥陶纪树形笔石早有报道(孙云铸,1935),但本文记述的,在本区西域山长山组中部所发现的寒武纪笔石尚属首次。这是一个古老的,以固着底栖为生的原始树形笔石动物群,包括了Dictyonema, Airograptus和Dendrograptus 3属、6种(其中1新种)。证明了Airograptus属的地质历程最早可追溯到中长山期。也揭示了本区繁荣的奥陶纪树形笔石群从上寒武统的属种演化过渡而来的。  相似文献   

15.
对江西修水清水岩乡东岭剖面和乐平沿沟剖面的再研究表明,HindeodusparvusMorphotype1在东岭剖面首现于大冶组的最低层位,生物地层界线与岩石地层界线一致,仅比事件地层界线高5-6cm。沿沟剖面Hindeodusparvus带厚仅36cm,其首现与岩石地层界线也一致。张克信等提出的H.latidentatus→H.parvus→H.turgidus→I.isarcica的演化谱系需作进一步修正。依据华南的资料,本文第一作者提出新的演化谱系:H.latidentatus→H.parvus→I.staeschei→I.isarcica。H.turgidus并不在此演化系列中,它属Hindeodus的另一分枝。二叠三叠系界线层的牙形刺应区分出浮游相与浅水相。在浮游相,牙形刺序列为:(1)ClarkinachangxingensisC.deflecta带,(2)C.carinata带,(3)C.planata带。在浅水相,牙形刺序列为:(1)H.latidentatus带,(2)H.parvus带,(3)I.staeschei带,(4)I.isarcica带,(5)H.postparvus带  相似文献   

16.
黔南三都Etagraptus approximatus笔石带的疑源类化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描述黔南三都EWtagraptus approximatus笔石带中的疑源类化石23属38种,包括1新种及2未定神。这为建立阿化克期早期笔石带中的疑源类组合,提高疑源类在地层划分对比中的精度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Ting类的起源和一条新的杜内/维宪统界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Eoparastaffella素为狄南盆地古炭系标准地层分类下维宪维地层标志,发育于桂林地区的Eoparastaffella与新属Palaeoparastaffella,Pseudoendothyra构成早期Ting类演化谱系。  相似文献   

18.
新疆塔里木盆地中-下奥陶统牙形石新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塔里木盆地中下奥陶统 3 个牙形石新种:Cornuodus ani sp. nov., Erraticodon tarimensis sp.nov.和Trigonodus barnesi sp. nov.,并讨论了Erraticodon Dzik一属的演化。  相似文献   

19.
罗平生物群产出于关岭组二段,该段大凹子精细剖面细致的沉积学描述记录显示,剖面岩性变化趋势为:从生物扰动灰岩到含硅质结核的条带泥晶灰岩(钙屑浊积岩)向白云岩演化.剖面详细的牙形石生物地层研究表明,牙形石带属于Nicoraella kockeli带,同时该带可分两个亚带,即Nicoraella kockeli type 1亚带和Nicoraella kocke-li type 2亚带.牙形石生物地层年代确定在Anisian期的Pelsonian亚期.通过大凹子剖面含牙形石段产出环境分析表明:深灰色具脉状层理含泥质灰岩的开阔台地相沉积环境牙形石产出较少且保存一般,而深黑色纹层状泥晶灰岩段台间盆地相沉积环境中牙形石产出丰富且保持完好.大凹子剖面沉积构造研究表明:罗平生物群产出于台间盆地相钙屑浊流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道了在桂东仁义剖面中上泥盆统巴漆组中一段八十余米厚地层中发现的牙形石3属10种(包括亚种)和腕足动物16属17种(包括属种未定类型).根据牙形石的组合分布,识别出Schmidtognathus hermanni带、Polygnathus cristatus带和Klapperina disparilis带上亚带,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