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线粒体DNA( mtDNA)分析在揭示物种亲缘关系、遗传比较、系统进化和遗传结构等领域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海洋动物的遗传结构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介绍线粒体DNA的结构特征、多态性研究方法,并对其在海洋动物群体遗传结构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线粒体DNA作为理想的分子遗传标记被广泛应用于马鹿进化生物学、种群遗传学和保护生物学的研究.该文阐述了mtDNA在马鹿中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马鹿mtDNA序列的研究概况及其多态性在马鹿物种识别、起源和进化、地理分化、遗传多样性和保护管理等方面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3.
动物线粒体基因组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对动物线粒体分子生物学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较详细的阐述.从线粒体基因组(mtDNA)的研究背景出发,重点介绍了动物线粒体基因组的组成和结构特点,以及目前动物mtDNA与核基因组的关系、线粒体基因的遗传、起源和进化研究中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4.
鱼类群体遗传学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鱼类或濒危物种,然而一些经济价值较低的物种的遗传结构却甚少关注。因此,研究选择了经济价值较低的■(Hemiculter leucisculus),共计323尾个体分别来自13个长江流域及其附属湖泊的自然群体。通过扩增线粒体DNA Cytb基因序列片段(1100 bp),以探讨■种群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分析呈现出高单倍型多样性和高核苷酸多样性的模式,表明该种群在长江流域较为稳定。另外,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显示■有5个线粒体谱系(谱系A-F)组成。中性检验和核苷酸错配分布分析均显示谱系A、B、E、F曾经历过种群扩张,并且呈现从上游向中游扩张的规律。谱系间较高且显著的遗传分化指数和显著的系统进化关系,均表明谱系A-F之间存在明显的遗传分化,暗示长江流域可能至少存在4个不同线粒体DNA水平上的种。■种群的遗传结构和多样性可能受到了长江流域特定格局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跳钩虾Platorchestia japonica栖息于湖泊、河流岸边,是重要的环境指示生物。本研究以线粒体COⅠ基因片段为分子标记,对北京及其周边地区22个采样点的128个样本进行种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研究。结果显示,623 bp的COⅠ基因序列中有567个保守位点、56个变异位点和38个简约信息位点。128个样本检测到43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为0.938,核苷酸多样性为0.011 72。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以及单倍型网络图表明,研究区域跳钩虾没有明显的地理种群结构,但所有单倍型形成2个遗传进化支。分子变异分析结果证实,跳钩虾2个进化支间的遗传变异显著高于进化支内的,进化支间固定系数为0.852 19,表明2个进化支遗传分化明显。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中国区域跳钩虾的遗传结构提供了有意义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6.
物种遗传多态性研究方法的发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物种遗传多态性研究方法的发展邓务国(武汉大学生物系430072)研究生物的遗传多态性,地理分布、物种的起源与进化,首先必须找到恰当的遗传标记(gehneticmarker)。恰当的遗传标记应是随机选取的能代表生物体遗传组成,具有足够变异类型的标记组合...  相似文献   

7.
[目的]东方蜜蜂Apis cerana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昆虫,是生态循环中的重要环节,对其进行种群遗传研究能为东方蜜蜂遗传资源的发现、保护和利用提供基础.广西是我国东方蜜蜂重要的产区和分布区之一.[方法]本研究通过33个形态标记、38个微卫星标记和tRNAleu-CO Ⅱ片段的线粒体标记,对广西东方蜜蜂进行遗传分化、特征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根据形态逐步判别-聚类分析、主成分-聚类分析,微卫星DAPC、Structure分析、聚类树分析、Fst、AMOVA分析,以及线粒体的Fst分析,结果显示广西东方蜜蜂没有发生种群遗传分化.广西东方蜜蜂的微卫星遗传多样性水平在各样点间较为稳定,但线粒体遗传多样性在广西不同样点间的差异较大.线粒体遗传结构易受人为影响,受人为影响小的9个样点线粒体结构中以Acmt01001为主要单倍型;在活框饲养技术发达的北流样点和北海样点,线粒体遗传结构的主要单倍型有2-3种,且Acmt01001比例不是最高的,这意味着人工育王等人为干扰影响较大.[结论]在广西环境基本一致且种群数量较大,基因流通畅的条件下,最远距离约650 km的样点间没有发生遗传分化,意味着东方蜜蜂仅由距离导致遗传分化的距离要大于650 km.根据广西东方蜜蜂遗传多样性现状,对广西东方蜜蜂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线粒体DNA(mtDNA)因它的高拷贝数、易扩增、高突变率、中性、低重组和母系遗传等特征,已广泛应用在系统进化和群体遗传研究方面[1,2].但是,由于mtDNA本身的特征,如异质性.  相似文献   

9.
七鳃鳗遗传多样性与演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七鳃鳗(Petromyzonidae)是目前已知最古老的脊椎动物中惟一的幸存者.对其资源保护和演化发育生物学的研究正日益受到重视.本文从染色体、蛋白质和DNA水平总结近年来七鳃鳗遗传多样性与演化方面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DNA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微卫星DNA标记等技术及线粒体DNA和功能基因研究应用于七鳃鳗种群遗传多样性、遗传分化、遗传结构、种质鉴定与渔业资源管理及系统进化等方面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中国狼不同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及系统发育情况,从中国境内狼的主要分布区青海、新疆、内蒙古和吉林4个地区采集样品,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手段成功地获得44个个体线粒体DNA控制区第一高变区(HVRⅠ)序列和40个线粒体Cyt b部分序列。线粒体控制区HVRⅠ共检测到51个变异位点,位点变异率为8.76%;线粒体Cyt b部分序列发现31个变异位点,位点变异率为5.33%,未见插入及缺失现象,变异类型全部为碱基置换。共定义了16个线粒体HVRⅠ单倍型,其中吉林与内蒙种群存在共享单倍型,估计这两地间种群亲缘关系较近。4个地理种群中新疆种群拥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0.94)。中国狼种群总体平均核苷酸多态性为2.27%,与世界其他国家地区相比,中国狼种群拥有相对较高的遗传多样性。通过线粒体HVRⅠ单倍型构建的系统进化树可以看出,中国狼在进化上分为2大支,其中位于青藏高原的青海种群独立为一支,推测其可能长期作为独立种群进化。基于青海种群与新疆,内蒙种群的线粒体Cyt b遗传距离,推测中国狼2个世系可能在更新世冰川时期青藏高原受地质作用急速隆起后出现分歧,分歧时间大约在1.1 MY前。  相似文献   

11.
中国人类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昭庆  禇嘉祐 《遗传》2012,(11):1351-1364
人类遗传多样性表现为世界各种族、民族和个体间存在的基因组差异,是探讨人类进化与迁徙、环境与遗传背景相互作用、疾病与健康影响因素的主要资源和工具。中国具有世界1/5的人口,有56个民族和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资源。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中国人类遗传多样性研究已积累了丰富的资料,部分成果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文章重点论述了近年来形态学标记、生化及免疫学标记、DNA遗传标记在我国人类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线粒体DNA、Y染色体DNA和HLA标记在中国不同民族源流和相互关系、东亚现代人起源和迁移等研究中的应用,以及我国在中华民族遗传资源保存和利用、疾病易感基因和环境适应相关基因的鉴定及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和第二代测序技术的应用、中国人基因组结构研究等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和进展。  相似文献   

12.
鱼类线粒体DNA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84,自引:0,他引:84  
郭新红  刘少军  刘巧  刘筠 《遗传学报》2004,31(9):983-1000
线粒体DNA是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一个热门领域,已成为鱼类进化生物学和群体遗传学研究的重要分子遗传标记。本文对鱼类线粒体DNA分子生物学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较详细的阐述。重点介绍鱼类线粒体DNA全序列的研究进展、组成及特征,鱼类线粒体DNA非编码区结构研究进展,鱼类线粒体DNA多态性及其主要的检测方法;综述了最近有关鱼类线粒体DNA在鱼类系统学、种间杂交渐渗、种群识别、起源和进化、地理分化等研究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3.
从形态学、染色体、蛋白质、DNA水平等方面对中国猕猴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综述,以期为我国猕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理论基础,为猕猴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提供参考.染色体核型和蛋白质分析表明中国猕猴遗传多样性有限,DNA多态性分析表明中国猕猴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基于线粒体控制区部分序列的分析有助于中国猕猴系统发育与进化的研究,Neighbor-joining进化树和Median-Joining网络图将中国猕猴分为7个类群.  相似文献   

14.
单核苷酸多态性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概述了SNP的研究现状及其优越性,SNP在植物遗传育种、进化、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和保存等方面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5.
细胞质遗传并非都是母系遗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细胞质遗传一般表现为具母系遗传的特征。随着DNA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人们已发现在动物及植物中均存在有低频的线粒体DNA单亲父系遗传及双亲遗传的现象,对质体DNA遗传的研究表明,被子植物的质体DNA大多表现为母系遗传。而裸子植物的质体DNA则主要表现为父系遗传的方式,同时也出现存在其它的遗传规律。  相似文献   

16.
亚洲玉米螟不同地理种群基于COⅠ基因序列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研究通过对我国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6个地理种群的线粒体DNACOⅠ基因进行测序,运用分子进化遗传分析软件MEGA5对序列进行对比和同源性分析,并建立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表明,COⅠ基因在6个地理种群中进化具有一定的差异,平均遗传距离为0.013;进化树显示,亚洲玉米螟的三亚种群、广州种群与南昌种群聚为一支,然后与泰安种群聚为一支,再与哈尔滨种群聚为一支;而廊坊种群另聚成一支。遗传分歧度与系统发育进化关系均表明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分化与地理距离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被子植物质体遗传的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植物细胞质遗传涉及细胞质中含DNA的两种细胞器——质体和线粒体从亲代至子代的传递。相对来说线粒体遗传的研究远不及质体的多,这可能是线粒体这种细胞器缺乏合适的表型突变体之故。高等植物质体遗传的研究历史可追溯到本世纪初在杂交试验中对叶色遗传的非孟德尔定律的发现,Baur在马蹄纹天竺葵(Pelargonium zonale)中从叶色突变体(白化体)的杂交遗传分析,发现了双亲质体遗传;而Correns在紫茉莉(Mirabilis jalapa)中则发现了单亲母本质体遗传(见Kuroiwa)。此后,对质体基因组突变性状遗传分析的研究,大量的资料说明了在被子植物中存在双亲质体遗传和单亲母系质体遗传两种类型,而后一种占大多数,仅少数是比较有规律的为双亲质体遗传或偶尔是双亲质体遗传。几十年来应用遗传分析的方法对被子植物质体遗传的研究,着重于揭示不同植物种质体的遗传是单亲母系或是双亲质体传递,以及探索杂种核基因对质体传递方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人类线粒体的遗传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苑金香 《生物学通报》2002,37(12):14-15
阐明了人类线粒体基因组特殊的分子结构和遗传学特征,论述了人类线粒体病独特的遗传方式。  相似文献   

19.
Liu CJ  Zhao W  Zhou R  Liu NF 《动物学研究》2012,33(2):127-132
荒漠沙蜥(Phrynocephalus przewalskii)是一种进化地位至今存在争议的沙漠蜥蜴,该文基于12个不同地理种群119号荒漠沙蜥样本线粒体基因组ND2序列,在分析其系统进化历史的同时,研究了不同环境因素对其遗传多样性的影响。结果发现,12个地理种群聚类成3个明显的分枝,变色沙蜥(P.versicolor)和A枝处于与B、C两枝并列的位置。所调查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存在显著的地理变异,分析显示纬度、降雨和降雨变异对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都存在影响:随纬度升高、降雨增加,或降雨变异增加,种群遗传多样性均有下降趋势。推测纬度可能通过影响降雨和降雨变异对遗传多样性产生作用。  相似文献   

20.
分子遗传保护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遗传保护的内涵和遗传保护的途径及存在的问题,从遗传多样性检测、种群内遗传变异及进化分化的鉴别、就地或移地保护物种的繁殖与遗传保护、遗传结构地理差异、种群大小的遗传基础与保护等方面综述了遗传保护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