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中国幽灵蛛属四新种记述(蜘蛛目:幽灵蛛科)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本文记述了幽灵蛛属四新种:杂斑幽灵蛛Pholcus alloctospilus sp.nov.,山谷幽灵蛛P.bessus sp.nov.,星斑幽灵蛛P.spilis sp.nov.,和武夷幽灵蛛P.wuyiensis sp.nov.,模式标本保存在河北教育学院生物系。  相似文献   

2.
中国幽灵蛛属两新种记述(蜘蛛目:幽灵蛛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记述了幽灵蛛科幽灵蛛属2新种:舌幽灵蛛Pholcus lingulatus sp. nov. 和青城幽灵蛛Pholcus qingchengensis sp. nov..模式标本保存在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舌幽灵蛛,新种Pholcus lingulatus sp.nov. (图1~8)正模♀,副模2♂♂,2♀♀,吉林省桦甸市苇沙河,1973年8月13日.鉴别特征新种雄性触肢器的钩状突形状近似于Pholcus clavimaculatus Zhu et Song, 1999,但有如下2点不同:1)雄性触肢转节距呈弯指状,2)跗前突具一蛇舌状突起.新种的种名根据雄性触肢器跗前突、前侧突起的形状而拟定.青城幽灵蛛,新种Pholcus qingchengensis sp.nov. (图9~14)正模♂,副模1♂,四川省都江堰市青城山,1975年10月26日.鉴别特征新种雄性触肢器的钩状突形状近似于关氏幽灵蛛Pholcus guani Song et Ren, 1994,但有如下3点不同:1)雄性触肢转节距呈铲状,2)跗前突具一钉状突起,3)螯肢前面中部具2个突起.新种的种名根据模式标本的采集地而拟定.  相似文献   

3.
记述了幽灵蛛科幽灵蛛属2新种:舌幽灵蛛Pholcus lingulatus sp.nov,和青城幽灵蛛Pholcus pingchen-gensis sp.nov。模式标本保存在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相似文献   

4.
记述采自越南菊芳国家公园的幽灵蛛属1新种,黎氏幽灵蛛Pholcus lexuancanhi sp.nov.,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黎氏幽灵蛛,新种Pholcus lexuancanhisp.nov.(图1~15)新种与棒斑幽灵蛛P.clavimaculatus Zhu&Song,1999相似,但新种具短的附器,钩状突的形状和跗前突端部结构的形状可与后者相区别。正模♂,越南,菊芳国家公园,天宫洞(20°18’N,105°40’E;海拔256m),2008-07-21,李枢强采。词源:新种种名源自越南科学院LEXuan-Canh博士的姓名;名词。  相似文献   

5.
记述了太行山区蜘蛛区系研究中发现的幽灵蛛科幽灵蛛属1新种:短突幽灵蛛Pholcus pennatus.sp.nov.模式标本保存在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文中测量单位mm.  相似文献   

6.
本文记述采自福建武夷山的六眼幽灵蛛属一新种-钳六眼幽灵蛛。新种近于S.akebona Komatus,但其触肢器跗节末端的结构和生殖球侧面的突起与后者不同,头胸部背面无斑纹,可与后者区别,故定为新种。  相似文献   

7.
北京幽灵蛛的繁殖行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室内用数码摄像机记录北京幽灵蛛(Pholcus beijingensis)的求偶、交配、产卵和孵卵行为,并分析了行为动作系列。拨丝和慢跳在求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北京幽灵蛛有多次交配的习性,雌蛛第一次交配的持续时间显著长于第二次交配,PPMs动作(pedipalp movements)在交配阶段贯穿始终,铲状的引导器在PPMs动作里会移出雌蛛生殖腔内的竞争者的精液和雌蛛分泌物,反映的是最后一个交配雄蛛的精子优先模式。雌蛛有护卵行为,产卵后用螯肢咬住卵袋直至其孵化。  相似文献   

8.
蔡柏岐 《蛛形学报》2003,12(1):20-21
描述苍白拟幽灵蛛Smeringopus pullidus (Blackwall,1858)雄蛛。  相似文献   

9.
记述采自越南菊芳国家公园的幽灵蛛属l新种,黎氏幽灵蛛Pholcus lexuancanhi sp.nov,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黎氏幽灵蛛,新种Pholcus lexuancanhi sp.nov.(图1~15)新种与棒斑幽灵蛛P.clavimaculatus Zhu& Song,1999相似,但新种具短的附器,钩状突的形状和跗前突端部结构的形状可与后者相区别.正模♂,越南,菊芳国家公园,天宫洞(20° 18′N,105°40′E;海拔256 m),2008-07-21,李枢强采.词源:新种种名源自越南科学院LE Xuan- Canh博士的姓名;名词.  相似文献   

10.
广西洞穴贝尔蛛属一新种记述(蜘蛛目,幽灵蛛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述产自广西乐业县的幽灵蛛科贝尔蛛属1新种,命名为同乐贝尔蛛Belisana tongle sp.nov..模式标本保存在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相似文献   

11.
附肢自残是北京幽灵蛛(Pholcus beijingensis Zhu & Song,1999)的习性之一。野外调查表明,约20%的个体至少失去1只步足;个体自残的发生率在2—7月间有显著的差异,同时第一对步足自残的比例最高(43.47%);个体失去步足的比例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左侧和右侧步足失去的比率接近(1.03:1)。野外调查发现,正在交配的个体与单独生活的个体相比,步足的完整性上并无显著差别。实验室研究表明,北京幽灵蛛附肢自残后没有再生现象。通过对自残幼体与非自残幼体的3龄与4龄龄期研究,发现各处理组间并无显著的差别。步足自残被认为是北京幽灵蛛在极端情况下的“避险策略”(Bet-hedging strategy)[动物学报54(6):998-1004,2008]。  相似文献   

12.
记述采自贵州省施秉县贝尔蛛属Belisana一新种,李氏贝尔蛛Belisana lii sp.nov.。该新种近似于沿河贝尔蛛Belisana yanhe Chen et al.,2009,主要区别有:本种跗前突末端为3层膜片叠加,且顶部形成具2个小的椎形结构,而后者仅有2层膜片叠加,顶部只形成1个三角形结构;雄蛛螯肢末突长而末端强烈向后弯曲,雄蛛螯肢下侧突向内弯曲等特征区分。模式标本保存于贵州科学院生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13.
所谓近亲幽灵蛛(Pholcus affinis)的兼性群居生活,是指他们可以单独生活,也可以几个个体共栖于一张网上成为一组。本文使用焦点动物追踪法,研究不同大小的组(指组内个体数量多少)、不同年龄阶段的蜘蛛在组内生活中用于“消耗性”行为(移动、织网、弹跳、拨丝或种内相互作用)的时间耗费。主要结论包括:蜘蛛的年龄和组的大小影响组内成员的付出。在不同大小的组里,2~3龄幼蛛(S型)、亚成体或成体(L型)用在“消耗性”行为上所用的时间百分率没有显著性差异,但4~5龄幼蛛(M型)随着组内成员的增多而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当组内个体数量超过3个,L型和M型蜘蛛之间有着更多的相互作用,而S型蜘蛛不论组内个体多少,其个体之间相互作用都很少。研究结果同时显示,近亲幽灵蛛在不同发育阶段有不同的群居生活策略。  相似文献   

14.
中国广西贝尔蛛属一新种记述(蜘蛛目,幽灵蛛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述了中国幽灵蛛科贝尔蛛属1新种:张氏贝尔蛛Belisana zhangi sp.nov..新种种名依照采集者、鱼类学家张春光教授的姓氏命名.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北京.  相似文献   

15.
幽灵蛛科Pholcidae的六眼幽灵蛛属Spermophora,前此,在我国仅有广六眼幽灵蛛S.senoculata(Duges,1836)一种,系Schenkel于1936年见于甘肃。本文现记述两新种,文中量度以毫米为单位。模式标本保存于湖南师范学院生物系。家六眼幽灵蛛Spermophora domestica,新种(图1) 体长(包括触肢,下同)2.1;头胸部长(包括额部向前突出部分,下同)0.6,宽0.6;腹部长0.8,宽0.65。足式:Ⅰ>Ⅳ>Ⅱ>Ⅲ;其量度(腿+膝、胫+后跗+跗节)为Ⅰ:9.0(2.6  相似文献   

16.
蘑菇杯蛛,新种Meata fungiformis sp.nov.采自云南勐腊。正模保存于湖南师范大学生物系。  相似文献   

17.
球体蛛在我国首次被发现,本文记述了产于我国海南的纳尔蛛属一新种,定名为华纳尔蛛Wendilgarda sinensis sp. nov.,模式标本保存在河北教育学院生物系。  相似文献   

18.
近亲幽灵蛛的核型分析(蜘蛛目:幽灵蛛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近亲幽灵蛛的核型分析,包括:染色体数目、形态结构和性染色体组成。实验材料采自石家庄郊区的校园中,细胞学数据主要来自对肝胎细胞有丝分裂中期的观察。实验结果表明:近亲幽灵蛛的染色体数目是:雄体细胞为25条,雌体细胞为26条。性别决定机制属XO系统,X染色体是核型中最长的1条(对),也是唯一1条(对)典型的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这在我们过去的实验中尚属第一次发现。对近亲幽灵蛛的C-带标本分析表明:所有染色体都有明显的着丝粒带,只是X染色体及1~#常染色体的着丝粒带为淡染带。4~#常染色体长臂中部有一宽染深带。极具识别特点。5~#常染色体中的1条具一般着丝粒带,另1条全部深染,表明它富含结构异染色质。此外,其常染色体1~#、3~#、4~#、8~#、11~#、12~#和X染色体上,除有着丝粒带外,在长臂末端均出现端粒带(T带),其产生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在染色体G-显带标本中,获得了较清晰的带纹。  相似文献   

19.
我国南方八纺器蛛一新种:蜘蛛目:八纺蛛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次坪八纺蛛,新种Liphistius cipingensis sp.nov.采自江西省井冈山次坪。正模♀保存于湖南师范大学生物系。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道了蜘蛛目球蛛科3属3新种和1个中国新记录属2新记录种。新种为笠腹希蛛Achaearanea galeiforma sp.nov.,三斑丽蛛Chryssa trimaculata sp.nov.,奇异球蛛Theridion mirabilis sp.nov.。模式标本保存在河北教育学院生物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