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葡萄根瘤蚜(Vitens vitifolii(Fitch))在我国以根部寄生为主要为害方式,当前推广的防治措施为在葡萄园表土下撒布666粉。作者等在研究此虫的过程中,参阅文献,曾探索过E1059防治此虫的可能。Jancke(1951)在一次盆栽葡萄试验中,先以0.2%的E1059液处理盆土,然后往根部接种根瘤蚜未能接活。如先接种成功再进行喷雾,虽过了4—6星期,根部瘤蚜仍未见减轻。Gotz(1952)比较E1059、OMPA及灵丹三种乳剂的喷布  相似文献   

2.
1964年7月初河南省中牟县的花生苗普遍发生苜蓿蚜Aphis medicaginis,受害严重的花生叶子卷缩,停止生长。采用1%666粉或6%666粉进行防治,杀虫效果仅为50—70%。为了提高防治效果,我们进行了乐果防治的试验。将上海农药厂出品的20%乐果乳  相似文献   

3.
曹骥  贾佩华 《昆虫学报》1951,(1):286-290
根据前一作者在美用小盒试验,DDT,毒杀芬(Toxaphene),TEPP等粉剂对棉蚜毫无熏蒸作用可言,氯丹(Chlordane)熏蒸作用极微,而E605(Parathion)及666熏蒸作用则极强(1)。1950年春作者等在花盆内进行土壤灌注抗蚜试验,进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标记菌株在水稻国丰1号幼根根表的吸附动态规律和不同类型土壤中存活情况,为禾本科植物凝集素介导作用、吸附的影响参数和联合固氮的研究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三亲本杂交法将发光基因luxAB导入水稻根际促生菌黄单胞菌(Xanthom onassp)P5310菌株中,标记菌株P5310-luxAB能稳定遗传,luxAB基因的导入不影响标记菌株生长特性。结果 P5310-luxAB菌株存在稳定型和松散型两种吸附,随标记菌株浓度变化的吸附规律符合Langmu ir等温吸附方程,水稻根表最大吸附量qm=3.33×109CFU/g,吸附系数α=2.86×10-8。凝集素处理的水稻根表对标记菌株的亲和力增强,吸附量也随之增大。标记菌株在灭菌土壤和不灭菌土壤中都能很好的存活。在前25 d,不灭菌土壤中菌落数要低于灭菌土壤,随着营养的消耗,细菌明显减少;但补充营养后,在灭菌土壤和不灭菌土壤中标记菌株数量都快速增加,证明标记菌株与不灭菌土壤中的土著微生物的竞争占优势,很快与灭菌土壤中的菌数接近,证明菌株能在土壤中很好地存活与定植。结论以上研究结果为菌株P5310的开发应用提供了可靠的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在粉虱类害虫生物防治的载体植物系统中,蓖麻粉虱Trialeurodesricini是较好的替代寄主。Wolbachia是节肢动物中分布最广的细胞内共生菌,对昆虫的生殖和发育具有重要影响,明确蓖麻粉虱中Wolbachia的分布可为蓖麻粉虱Wolbachia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为粉虱类害虫的生物防治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思路。【方法】通过内共生菌Wolbachia的wsp基因A大组和B大组特异性引物对蓖麻粉虱的室内饲养种群及蓖麻粉虱与丽蚜小蜂同笼饲养20代的种群逐代进行PCR检测,对扩增到的基因进行测序并构建系统发育树,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蓖麻粉虱种群中只有A大组Wolbachia分布,感染率为40%,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该类群的Wolbachia属于A大组中的Dro亚组,与报道的其他寄生蜂种群感染的Wolbachia同属一组。丽蚜小蜂种群中的Wolbachia属B大组,蓖麻粉虱与丽蚜小蜂混合饲养20代,逐代检测发现Wolbachia并未在蓖麻粉虱与丽蚜小蜂种群间发生水平传播。【结论】蓖麻粉虱的室内饲养种群中Wolbachia的感染率仅为40%,说明Wolbachia能够在蓖麻粉虱种群中稳定遗传,但在蓖麻粉虱个体间水平传播的能力较弱。短时间内Wolbachia无法在蓖麻粉虱与丽蚜小蜂种群间水平传播。  相似文献   

6.
【目的】印度小裂绵蚜Schizoneurella indica Hille Ris Lambers是在云南昭通苹果上发现的一种新害虫,发生普遍且严重。研究印度小裂绵蚜种群在土壤中的垂直分布及其消长动态是为了掌握其发生与危害特点。【方法】2002—2006年,我们采用盆栽和田间调查的方法对印度小裂绵蚜在土壤中的垂直分布和种群消长开展了研究。【结果】印度小裂绵蚜田间种群数量高峰期主要集中发生在9—12月,5—7月份为其田间种群快速增长期,种群增长率可达200%~273%。印度小裂绵蚜无翅蚜种群在0~30 cm的土壤范围内占总虫量的49.0%,30~60 cm的占27.0%,>60 cm的占24.0%。无翅蚜的各虫龄全年均有发生,冬季以第4龄若虫和无翅成虫为主。有翅蚜的发生全年只有1个时期,为11月上旬至12月下旬。【结论】印度小裂绵蚜田间种群数量全年发生1个高峰期,主要集中在0~30 cm的土壤范围内,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印度小裂绵蚜种群数量亦逐渐下降。田间有翅蚜虫量极少,较难观察到。  相似文献   

7.
唾液是蚜虫与寄主植物相互作用的关键因子,蚜虫唾液研究对于作物抗蚜品种选育、防治技术开发和虫瘿形成机理研究等具有重要意义,但唾液的提取和浓缩是研究中的难点。本研究根据角倍蚜体型微小、体表有蜡粉的特点,对蚜虫唾液研究中常用的双层Parafilm膜夹营养液方法进行了改进,改进的方法能够成功提取角倍蚜干雌的唾液,用于质谱分析和蛋白鉴定。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以玉米蚜为研究对象,在云南省昭通地区通过田间调查和相关数据分析,研究了玉米蚜田间种群动态,评价了27个不同品种玉米的抗蚜性,探索了更为简便的玉米抗蚜性评价方法。结果表明:玉米蚜在田间的发生有两个高峰期,分别是抽雄散粉期和蜡熟期;采用玉米整个生育期蚜量比值法比较不同品种玉米的抗性,发现高抗品种有6个、抗性品种有6个、中抗品种有6个、感虫品种有4个、高感品种有5个,玉米蚜的种群数量在不同品种玉米间存在显著差异;采用玉米蚜暴发时期到玉米完熟期的蚜量比值来评价玉米抗蚜性可行。  相似文献   

9.
模糊聚类分析青梅桃粉大尾蚜种群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取模糊聚类方法,分析青梅桃粉大尾蚜发生规律,从聚类分析中可以看出桃粉大尾蚜种群在时间序列上亲疏关系的动态特征,初步认为可分为5个状态集,并简要阐述了各自特点,为指导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在2013年5-9月,采取5点取样,对云南省昭通温凉玉米种植区及普洱暖热玉米种植区玉米蚜种群动态进行定期、定点、定株的系统调查,明确云南省两种不同生态条件下玉米种植区玉米蚜发生规律及分布特征,为玉米蚜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昭通温凉玉米种植区玉米蚜在玉米各生育期均有发生;玉米蚜在抽雄散粉期主要集中在雄穗为害,籽粒建成期以后转移集中在苞叶及雌穗为害;玉米蚜在玉米田始终呈聚集分布,聚集度呈聚集—扩散—聚集趋势。普洱暖热玉米种植区玉米蚜种群数量在玉米进入籽粒建成期后才有所增长;玉米蚜在籽粒建成期以后主要集中在苞叶及雌穗上为害;玉米蚜在玉米田基本呈聚集分布,聚集度始终呈扩散趋势。两地玉米蚜自然种群消长、垂直分布动态,空间动态均具有一定差异,昭通温凉玉米种植区相对更适宜玉米蚜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土壤微孔对有机物吸附/解吸的影响及其表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吸附是影响环境中有机化合物迁移、降解及生物有效性的重要过程,而微孔的存在是影响有机化合物慢吸附过程的重要因素之一,土壤孔隙结构(pore structure)及土壤微孔的研究对于理解发生在土壤中的吸附/解吸过程十分必要.综述了近年来土壤微孔对有机化合物吸附解吸行为影响的研究态势,包括土壤的孔隙结构及微孔的存在形式、微孔吸附有机化合物的吸附动力学和可能机理、土壤中微孔表征的技术方法、孔隙大小分布的计算以及对未来的研究展望,以期对土壤有机污染生物修复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印度小裂绵蚜Schizoneurella indica Hille Ris Lambers是在云南苹果上的一种新害虫。研究印度小裂绵蚜的发育与繁殖是为了掌握其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采用盆栽饲养观察的方法,开展了印度小裂绵蚜的发育历期、繁殖量、土壤温湿度对种群的影响研究。印度小裂绵蚜无翅孤雌蚜的发育与繁殖适宜温度在18-20℃之间,在15℃、18℃、20℃和25℃下的发育历期与繁殖量分别为21.47 d和13.82头、17.06 d和57.77头、13.82 d和41.72头、13.38 d和4.82头;发育起点温度为1.13℃±0.5℃,有效积温291.26日度。印度小裂绵蚜在鸡粪土条件下的繁殖量最高,30 d的繁殖量为9.33头/株,与其它土壤类型差异明显;其次分别为紫砂壤、红壤、粘土和砂壤,处理之间无差异;在白砂壤中的繁殖率为最低,为2.0头/株。印度小裂绵蚜无翅孤雌蚜全年寄生于苹果根部,全年发生约14世代,温度和土壤类型对印度小裂绵蚜在土壤中的定殖、生长发育与繁殖均有影响。  相似文献   

13.
磺酰脲除草剂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概述了磺酰脲除草剂在土壤中的吸附与解吸附,降解与残留、迁移以及抑制土壤酶活性等环境行为,探讨了土壤pH值、不同土壤类型、土壤水分含量及有机质等环境行为过程的影响,引用分布活性模型来解释除草剂的解吸滞后现象,并对磺酰脲除草剂在土壤中的生物降解和非生物降解机理进行了探讨,并从生态毒性,吸附作用力以及降解模型方面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苹果绵蚜生活史与防治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张岳  朱文惠 《昆虫学报》1957,(2):167-182
1.苹果绵蚜在青岛地区1年中最高繁殖代数为17代,平均8—9代。 2.绵蚜1年中繁殖率从6月中旬至7月中旬(22—25℃)为最高,当平均气温连续多日高达26℃以上时其繁殖率显著下降。生长季节一般低温对绵蚜总繁殖率影响不大。 3.夏季有翅蚜发生时期为5月下旬至6月下旬,为数较少,出现时期也很零散,可胎生无翅胎生绵蚜与雌雄性蚜。秋季有翅蚜自8月底开始发生,盛期在9月中旬至10月中旬,10月中旬以后即极少发生,其后代为雌雄性蚜。 4.有翅蚜无口吻,约于7—9日内脱皮4次即行交尾,雌蚜仅产卵1粒,未经交配者不产卵。性蚜自然死亡率很高(平均81.2%),在田间尚未发现有越冬卵。 5.棉蚜主要越冬场所均在其原寄生部位,如伤口、裂缝内与根部不定芽上。越冬虫态以Ⅰ、Ⅱ龄绵蚜为主。 6.绵蚜之迁移以Ⅰ龄若虫为主,5月下旬至7月中旬为主要迁移为害时期。 7.绵蚜可在苹果的萼洼内寄生为害。 8.除西洋苹果、山荆子、花红与海棠外,尚未发现绵蚜有其他寄主。 9.20倍松脂合剂加0.02%γ可湿性666或5%—6%蒽油乳剂,为防治越冬绵蚜的有效药剂。生长季节可用666乳剂或可湿性666防治。 10.666酸霉味对果实品质能引起不良影响,经初步试验其施用时期最晚不应迟于采收前1个半月至2个月。  相似文献   

15.
从吸附、解吸、可萃取态残留变化3个方面,研究了外源有机质对粘壤土、砂粉土和粉壤土中菲的增强固定作用.外源有机质为有机商品肥和泥炭.结果表明,施加外源有机质后,供试土壤对菲的吸附等温线仍呈线性,分配作用为土壤吸附菲的主导机制.有机商品肥或泥炭能显著促进供试土样对菲的吸附.施加同量的外源有机质,土壤吸附菲的Kd值的增加幅度与土壤有机碳含量(foc)成正比,表明土壤的foc越大,外源有机质对菲吸附的促进效果越好.解吸实验表明,施加外源有机商品肥或泥炭能够抑制土壤中菲的解吸,解吸量显著低于原土.经64d培养,施加外源有机质的3种土壤中的可萃取态残留菲含量降低;由于泥炭的有机质含量高于有机商品肥,施加泥炭的土样中可萃取态残留菲的降幅更大;原土的foc越高,外源有机质对菲可萃取性的抑制效果越明显.可见,施加外源有机质可增强土壤中菲的吸附固定、抑制其解吸、并降低其可萃取态残留.  相似文献   

16.
生物炭对污染物的土壤环境行为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近年来,生物炭已成为农业、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领域的研究热点。一般认为,生物炭具有改善土壤质量、增加土壤碳汇、减少大气CO2浓度以及修复污染环境等功能。大量的生物炭施用到土壤后会改变土壤性质,影响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以及它们在环境中的归趋。本文就生物炭对土壤中重金属的吸附-解吸、在土壤中的形态转化、在土壤-植物系统中迁移行为、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挥发及生物有效性进行了概述;在此基础上,扼要分析了当前生物炭应用存在的环境风险等问题,并从生物炭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及其归趋、生物炭的长期环境效应以及生物炭应用方向等方面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两种外源抗生素在农业土壤中的吸附与迁移特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长期施用禽畜排泄物可导致抗生素在土壤中的积累,对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为了解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农业土壤中长期施用含抗生素的有机肥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选择了7个典型农业土壤,用室内模拟方法研究了我国常用的2种抗生素(泰乐菌素和土霉素)在这些土壤中吸附和迁移行为.研究表明,抗生素在土壤中的吸附、迁移行为与抗生素种类和土壤性质有关,土壤对土霉素的吸附能力明显高于泰乐菌素.土壤对抗生素的吸附能力主要与土壤粘粒含量、有机质和氧化铁呈正相关,与其它土壤性质的相关性较小.这2类抗生素在粘质农业土壤剖面中的迁移能力较弱;但泰乐菌素在砂质土壤中较易迁移,有较大的环境风险.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首先是在不同的寄主植物中利用蚜虫性信息素进行田间诱蚜实验。结果表明寄主植物影响性信息素田间诱蚜的种类和效果。在桃园 ,以蚜虫性信息素荆芥内酯和荆芥醇为性诱剂的水盆诱捕器 ,诱到 3种蚜虫的雄蚜 ,分别是桃蚜、桃粉大尾蚜和莲缢管蚜。其中 ,桃蚜占绝大多数 ,且还被性信息素的单一组分植物提取的荆芥内酯所吸引。麦田中诱到的雄蚜为麦二叉蚜。苹果园中诱到的雄蚜是绣线菊蚜和梨中华圆尾蚜 ,且性信息素诱捕器中的数目远多于对照诱捕器。据田间诱蚜实验结果推测 ,荆芥内酯和荆芥醇对桃粉大尾蚜有吸引作用 ,荆芥内酯可能是绣线菊蚜和梨中华圆尾蚜性信息素的一个组分。另外进行的田间实验表明寄主植物挥发性物质对蚜虫性信息素诱蚜效果有影响 ,当荆芥内酯诱捕器同时释放桃叶挥发物时 ,诱到的桃蚜雄蚜数量明显增加。触角电位记录实验也表明桃蚜雄蚜对桃叶挥发物和桃芽挥发物有反应。  相似文献   

19.
多环芳烃类化合物在土壤上的吸附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研究了几种多环芳烃化合物在土壤上的吸附行为.通过一个连续投药-取样试验装置,在没有任何其它有机试剂干扰的情况下,测定了荧蒽与菲在土壤上的吸附量.研究表明,这两种多环芳烃化合物在土壤上的吸附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之间呈显著相关.对多环芳烃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及理化特性,如辛醇-水分配系数、溶解度等参数与LogKoc关系的研究发现多环芳烃化合物的LogKoc与化合物的水溶性、辛酸-水分配系数以及分子结构中的苯环数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20.
大豆蚜Aphis glycines Matsumura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豆蚜在我国主要大豆产地都有分布, 以吉、辽、黑和内蒙自治区的一部分为害最重, 为猖獗发生区。大豆蚜的寄主植物除大豆外, 还有野生大豆和鼠李, 由调查和接种试验的结果, 肯定了大量地分布在东北三省的鼠李为越冬寄主。 大豆蚜的全年发生周期和为害特点在大豆上共分三个阶段:1)从侵害豆苗起到7月中旬大豆盛花期止, 是大豆蚜的盛发时期, 占有总蚜量的50—70%, 群聚于豆株上部幼嫩的枝叶上, 这时期的为害, 对大豆的生长威胁最大;2)到7月下旬, 由于大豆生长点停止生长, 大豆蚜即从群聚于植株上部发生转移到分散在中、下部的叶片背面, 并同时出现小型蚜, 生长迟缓, 为田间大豆蚜为害的消退阶段;3)8月下旬结荚后期到9月上旬黄熟期, 重新开始了大豆蚜的后期繁殖阶段, 随即在秋末季迁回鼠李, 经雌雄交配产卵越冬, 秋季雄性蚜和雌性产卵蚜分别发生在不同的寄主上, 雌性发生在鼠李上, 雄性发生在大豆上。全年在大豆上共繁殖15代。 根据大豆蚜的生活规律和几年来田间消长规律并结合几年的气象资料综合分析的结果, 初步得出大豆蚜的发生消长规律和其影响因子:1)上年越冬量及早期田间蚜量大, 因而造成了苗期大发生;2)6月下旬至7月上旬的旬平均温度在22—25℃, 相对湿度在78%以下时, 则极有利于田间大豆蚜的发育和繁殖, 即使早期蚜量少, 由于繁殖快, 往往也能造成7月花期的大发生;3)7月底开始随着大豆生长点的停止生长, 由于营养条件的恶化, 造成了大豆蚜的消退阶段。 综合上述, 我们可以根据大豆蚜的越冬数量、气象预报、历年的蚜情资料和当年的蚜情调查, 做出长期或短期的蚜情预报。 防治方法, 从几年的室内外试验和大面积试验结果, 0.5%666、6%可湿性666300—400倍、E605 15000倍、烟草冰100倍液以及20% 666拌种都具有良好的毒杀作用, 其中0.5%666粉和20%666 以种子量的0.7%用药量拌种已广泛推广应用于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