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俞渊 《昆虫学报》1964,(3):339-343
1961—1962年以实验室内培养了6年的南京敏感性淡色库蚊(NS)成虫用干膜接触法接触DDT及666形成抗性的实验。吸血雌蚊对DDT的抗性在第6世代后较NS成虫的致死中浓度高8-19倍;对666的抗性于第13世代后高5-12倍。 DDT抗性成虫对666无明显的交互抗性,而666抗性成虫对DDT则产生了明显的交互抗性。  相似文献   

2.
1960年7-9月在华中、华北各省市十余个地区, 对当地淡色库蚊幼虫作了对DDT及666敏感度的调查。经测定证明在使用该两种杀虫剂5年左右的地区, 已有不同程度的抗药性产生;部分地区对DDT的抗性较正常品系蚊的致死中浓度高3-18倍, 对666为2-5倍。  相似文献   

3.
淡色库蚊对敌百虫的抗药性研究——抗性谱及联合作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1973年采集于上海闸北区的淡色库蚊幼虫在室内以敌百虫选育抗性品系(RD品系)获得成功,F12代的LC50已为室内正常品系(SEN)的240多倍。RD品系的抗性谱表明,对有机磷杀虫剂均具有不同程度的交互抗性;对有机氯如DDT、丙体666和氨基甲酸酯类等杀虫剂无明显的交互抗性;对天然除虫菊和拟除虫菊酯类有低度的负交互抗性。并测定了29种药剂与敌百虫混用对RD品系和SEN品系的增效作用。还测定了对敌百虫有较高交互抗性的杀虫剂分别与TPP,TOCP、稻瘟净、异稻瘟净和增效醚混用后的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4.
从实验室及野外的实验证明,淡色库蚊Culex pipiens pallens Coq.对666形成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为了了解它们在遗传上的性状,作者在进行淡色库蚊对666抗药性选育实验时,作了此项观察。 材料与方法 蚊虫 用实验室里选育了46个世代对666具有抗药性的淡色库蚊品系(NRB)、培育5年的南京敏感性品系(NS)及选育了32个世代对甲基敌百虫未产生抗药性的品系(NMD)。以  相似文献   

5.
周黛宝  吴能 《昆虫学报》1965,(2):203-206
一、前言 一般认为蚊幼虫的年龄增加,对杀虫剂的敏感度会随之降低。作者曾于探讨幼虫抗药性的适宜年龄工作中,测定过具有不同抗性水平的致乏库蚊2、3和4龄幼虫对杀虫剂敏感度的变化,结果显示出3和4龄幼虫敏感度的降低,除因年龄增长外,还与抗性水平有一定关系。本文选择了几种不同抗性水平的室内、外品系,系统地测定各年龄幼虫对DDT敏感度的变化,希望进一步地证实抗性水平对年龄间敏感度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吴能  周黛宝 《昆虫学报》1964,(2):172-176
自1958年9月至1961年12月,在本自治区南半部地区,测定13个大、小市,县,镇和村的致乏库蚊4龄早期幼虫对DDT和γ666的敏感度,并用Finney氏“机率分析”方法整理测定的结果。调查说明本自治区南半部正常敏感的致乏库蚊幼虫对DDT和γ666的LC50均在0.1p.p.m.以下。凡是较大的市、县或镇的该蚊幼虫对DDT和γ666的敏感度都有明显降低。敏感度最低的蚊群对DDT的LC50为5.22p.p.m.,对γ666则为1.01p.p.m.。  相似文献   

7.
1960到1963年,作者等在浙江杭州及江西上饶近郊、广州市区和远郊(大石人民公社)、广东韶关和佛山市区、从化近郊、中山和南海市区、广西南宁市区及远郊(三塘人民公社)等地采集致乏库蚊卵块孵化饲养至3龄幼虫测定其对DDT及666的敏感度。这些地区有些是经常使用杀虫剂灭蚊的地区,有些则较少或从来没有系统地使用杀虫剂灭蚊。测定结果证实1960年韶关、佛山、广州及南宁市区和1961年杭州近郊等地的幼虫对DDT发生抗药性。其中佛山、广州、韶关三地对666也发生抗性。1963年重复在杭州近郊、佛山、广州市区及南宁市区测定,发现各地抗药性均有所降低。此外并发现南海及中山市区和广州远郊大石人民公社的幼虫均对DDT有抗性。其中南海市区对666有很高的抗性。  相似文献   

8.
用溴氰菊酯选育抗敌百虫淡色库蚊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陈文美 《昆虫学报》1990,33(1):14-20
将室内选育成功的抗敌百虫淡色库蚊Culex pipiens pallens Coq.品系(RD)分为二个分系,一个不再用敌百虫处理,称之为RD衰退品系(RD139-x),34代后对敌百虫的敏感度增加了10倍,对溴氰菊酯的敏感度无显著变化.另一分系改用溴氰菊酯选育,命名为Rde品系,53代后对溴氰菊酯抗性达200倍左右,对敌百虫敏感度上升约10倍,对DDT的交互抗性高达118倍,对马拉硫磷、杀螟硫磷的敏感度与敏感品系(SEN,上海昆虫所保存)比较也有上升,呈负交互抗性现象.用高剂量溴氰菊酯处理幼虫、也证明Rde在20分钟内麻痹率比敏感品系低,可见抗性机制主要是抗击倒因子(Kdr).但增效醚(Pb)对溴氰菊酯明显增效,可见mfo酶也起重要作用,推测抗性为多因子遗传.  相似文献   

9.
昆虫因营养条件不同能引起它对杀虫剂敏感度的差异很久以来即有人注意到。除以蝇和蟑螂为材料的研究较多外,蚊类方面Doby(1956)报告用不同食物饲养埃及伊蚊幼虫对DDT敏感度有显著差异,张宗炳(1958)也提及用奶粉及藻类饲养淡色库蚊幼虫其对杀虫剂致死中量可相差一倍。  相似文献   

10.
本文系应用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 var.thuringiensis)粉制剂防治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的试验结果,试验表明此菌的致病力高,防治效果好,大有应用的前途。应用时,菌剂的浓度应随幼虫龄期的增加而递增,含孢子数的有效幅度为1,500-27,000万/c.c.死亡率可达90-100%。此菌如与稀浓度化学药剂(如666、DDT、敌百虫)混合使用,防治抵抗力较强的4-7龄幼虫,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1.
蚊幼虫对DDT、666已产生了较高的抗药性,此点国内早有报道(俞渊等,1963;吴能等;1964;刘维德等,1964)。1973年以来我市北戴河区改用双硫磷杀灭蚊幼虫取得了很好效果,优点是对高等动物毒性低,对蚊幼虫击倒速度快,残效时间较长,用药量省,对天敌如蜻蜒幼虫、蝌蚪、青蛙以及各种鱼类等均无影响,确实是比较理想的杀蚊幼虫药剂(秦皇岛市卫生防疫站等,1974)。但蚊幼虫孳生地十分复杂,不同类型孳生地用什么方法施药才能延长残效时间、提高杀虫效果,又能节省人力物力,确实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寻找  相似文献   

12.
球形芽孢杆菌对致倦库蚊的后致死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球形芽孢杆菌Bacillus sphaericus C3-41菌株对致倦库蚊Culex quinquefasciatus幼虫的毒力及其后致死作用。生物测定表明,该菌株对目标蚊幼虫具有很高的毒力,其丙酮粉剂对3~4龄幼虫48 h的半致死浓度(LC50)为(6.92±0.22) μg/L。用不同亚致死浓度处理2~3龄致倦库蚊幼虫,存活幼虫在后期发育中存在明显的延续死亡和损伤现象,经LC30、LC50、LC70、LC90和LC98剂量的C3.41粉剂处理的致倦库蚊羽化前的总死亡率分别为84%、91%、95%、97%和100%,同时存活的幼虫、蛹和成蚊的发育和行为也受到一定的影响。这种后致死作用随处理浓度的升高而增强,可能同球形芽孢杆菌毒素蛋白对处理期间蚊幼虫中肠上皮细胞造成的损伤相关。  相似文献   

13.
一、前言 在进行杀虫剂生物测定时,各种环境因子对毒效有很大影响。Busvine (1957) 对此有较全面的评述。在各种环境因子中,早在1945年 Liadquist就注意到DDT在不同温度下对家蝇的击倒率有显著差异。1948年Fan等报告用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幼虫作浸液法测定,不但进一步证实DDT在低温下毒效较好,且发现剂量的高低,对温度系数有很大影响。例如测试浓度在0.1 ppm时是正温度系数,而0.002 ppm时即呈负温度系数。1961年Das等以光反应方法研究DDT在不同温度下对埃及伊蚊幼虫的毒效,其结果大致与Fan等的相同。近年来我们在进行有关影响蚊幼虫对药剂敏感度变异因子的研究中,发现温度确为重要因  相似文献   

14.
中华按蚊为我国分布最广最为常见的一种按蚊。它是疟疾和马来丝虫病的传播媒介。近十年来我国已使用DDT、666等作室内滞留喷洒防制按蚊。由于大量使用杀虫剂后,按蚊对杀虫剂发生抗药性的现象,在国外已屡见报告(Brown,1958)。因此我们于1961年夏季在上海、杭州、广东从化及海南岛兴隆农场等4地就中华按蚊成蚊对DDT及666的敏感度作了一些初步测定,以作今后抗药性调查的参考,兹将结果简报如后。  相似文献   

15.
球形芽孢杆菌C3-41对致倦库蚊的毒效及在蚊体内的再循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袁志明  张用梅 《昆虫学报》1994,37(4):404-410
球形芽孢杆菌Csub3-41菌株(Bacillus sphaericus C3-41)对致倦库蚊(Culex puinquefa-seiatus)幼虫有很高毒效,对2龄和3-4龄幼虫的半致死剂量(LD50)分别为63.1 和89.7芽孢/蚊幼虫。处理浓度越高,取食时间越长,蚊幼虫取食到的杀蚊活性物质量越多,死亡率越高。当蚊幼虫取食亚致死剂量杀蚊活性物质后,球形芽孢杆菌在感染的活幼虫体内不增殖;但当蚊幼虫取食致死剂量杀蚊活性物质后,蚊幼死亡,球形芽孢杆菌在死蚊幼虫体内增殖明显,6天内芽孢从感染初期的1.86X102蚊幼虫增加到1.59X106/蚊幼虫。芽孢在死蚊幼虫体内能正常萌发、生长、产孢和形成毒素。增殖的芽孢同样对致倦库蚊幼虫有较高毒力。  相似文献   

16.
1959—1960年作者等在江西、湖南等地区配合大面积防治森林害虫之际,开展了DDT等化学药剂对于不同越冬时期的马尾松毛虫幼虫的毒效试验。据野外观察结果,将马尾松毛虫越冬幼虫划分为5个时期。即越冬前活动期、越冬前期、越冬期、越冬后期、越冬后活动期。试验证明:不同化学药剂对越冬松毛虫幼虫的毒效随着不同时期和温度条件而变化。就一般论:DDT的效果,在比较低温(日均温10—20℃)时特别显著;666及敌百虫的效果,在比较高温时(20℃以上)为显著。其中尤以敌百虫为更甚。DDT对不同时期幼虫的毒效大小为:越冬后期>越冬前期>越冬期>越冬前活动期>越冬后活动期≥夏季(4-5龄)幼虫;其中以越冬后期幼虫抵抗力最弱。从原则上论这是施药的最适宜时期,从25% DDT乳剂4,000倍稀释液在越冬后期(2,3月间)施用,毒效可达92%以上,用6,000倍稀释液亦达82%以上。如用γ6%可湿性666,800倍稀释液在越冬前、后期使用,毒效可达70-80%以上。50%敌百虫乳剂在温度20℃以上时(越冬前、后活动期)毒效显著增高。此时如用5,000-6,000倍稀释液喷洒,毒效可达70-80%左右。由此,作者认为:在长江以北,每年发生2代以下的松毛虫地区,可用DDT和666稀释液在越冬前、后期进行防治。长江以南,每年发生2代以上的马尾松毛虫地区,不但可用DDT、666来防治越冬前、后期幼虫;而且在幼树林地内越冬期的幼虫亦可防治。在上述地区内,敌百虫乳剂仅适于在越冬前、后活动期或夏季幼虫期温度较高时使用。就一般论,在越冬前期施用药剂时,如能选定在寒流侵袭之前喷射,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7.
球形芽抱杆菌C3-41菌株(Bacillussphaericus C3-41)对致倦库蚊(Culexquinquefa-sciatus)幼虫有很高毒效,对2龄和3—4龄幼虫的半致死剂量(LD50)分别为63.1和89.7芽孢/蚊幼虫。处理浓度越高,取食时间越长,蚊幼虫取食到的杀蚊活性物质量越多,死亡率越高。当蚊幼虫取食互致死剂量杀蚊活性物质后,球形芽孢杆菌在感染的活幼虫体内不增殖;但当蚊幼虫取食致死剂量杀蚊活性物质后,蚊幼死亡,球形芽抱杆菌在死蚊幼虫体内增殖明显,6天内芽抱从感染初期的1.86×102/蚊幼虫增加到1.59×106/蚊幼虫。芽抱在死蚊幼虫体内能正常荫发、生长、产孢和形成毒素。增殖的芽抱同样对致倦库蚊幼虫有较高毒力。  相似文献   

18.
啶虫脒是日本曹达公司新开发的一种氯代烟碱类杀虫剂,为了探讨其用于蚊虫幼虫控制的可能性,我们在室内用浸渍法测定了啶虫脒对淡色库蚊幼虫的致死和亚致死影响,结果表明,淡色库蚊幼虫对啶虫脒较敏感,幼虫的死亡高峰出现在处理后第3天,幼虫的四个龄期中,一龄最敏感,四龄耐药力最强,二在处理后72h时的LC50值分别为0.020mg/L/升和0.296mg/L。幼虫在亚致死浓度的啶虫脒溶液作用下,发育期延长,蛹重下降。说明啶虫脒可用于蚊虫幼虫的控制。  相似文献   

19.
溴虫腈是目前防治小菜蛾的主要杀虫剂之一,为评估其抗性风险,在室内采用浸叶法,用溴虫腈亚致死剂量对小菜蛾3龄幼虫进行抗性筛选,筛选18代时应用域性状分析法进行抗性风险评估及交互抗性测定。结果表明:小菜蛾饲养20代,用溴虫腈筛选18代,与起始种群相比,抗性增长48.2倍。域性状分析法估算得小菜蛾对溴虫腈的抗性现实遗传力为0.465,且前半段筛选的抗性遗传力(0.563)远大于后半段筛选的抗性遗传力(0.078)。在现实遗传力为室内估算值的一半,死亡率为80%-90%时,预计小菜蛾对溴虫腈抗性增加10倍,仅需要6.6-8.3代。交互抗性测定结果表明,小菜蛾对溴虫腈产生抗性后,对阿维菌素、虱螨脲、氯虫苯甲酰胺、多杀菌素和茚虫威无交互抗性,但对丁醚脲可能具有交互抗性。结果显示:小菜蛾具有对溴虫腈产生高水平抗性的风险,但可通过与没有交互抗性的杀虫剂的轮用来延缓抗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是我国南方十字花科蔬菜上的重要害虫,已对田间常用的化学杀虫剂产生了严重的抗性。为寻找有效的小菜蛾生物防治措施,本实验研究了一株分离自家白蚁的玫烟色拟青霉Paecilomyces fumosoroseus (SCAU-PFCF01)对小菜蛾2~4龄幼虫的致病力。实验采用浸液法,供试浓度为1×103、1×104、1×105、1×106和1×107个孢子/mL。结果表明:随玫烟色拟青霉孢子浓度的升高,小菜蛾的感病死亡率增加,在浓度为1×107 /mL时,小菜蛾2、3和4龄幼虫的累计死亡率分别为96%、85%和80%。玫烟色拟青霉对小菜蛾各龄幼虫的致病力与供试龄期有关,其感病的敏感顺序为2龄、3龄和4龄。用时间 剂量 死亡率模型(time-dose-mortality model,TDM)对各龄幼虫的致病力数据进行模拟,所建模型均顺利通过Hosmer-Lemeshow拟合异质性检验,表明模型拟合良好,并由模型估计出了该菌株对小菜蛾各龄幼虫的致死剂量与致死时间。2龄幼虫接种后第7天、3龄幼虫接种后第5天、4龄幼虫接种后第4天的LC50估计值分别为1.17×104、1.44×104和5.21×104 /mL,LC90估计值分别为1.98×106、3.82×107和1.29×108 /mL。玫烟色拟青霉对小菜蛾幼虫的致死时间与浓度相关,供试各龄幼虫的LT50值随着孢子悬浮液浓度的增加而递减,在1×105~1×107 /mL的范围内,2龄幼虫的LT50值从3.16天降低到1.72天,3龄幼虫的LT50从3.21天降低到1.83天,4龄幼虫的LT50从3.69天降低到2.04天。即2龄幼虫致死所需的时间最短,其次为3龄幼虫,4龄幼虫致死所需的时间最长。结果显示了该株玫烟色拟青霉在小菜蛾的生物防治中具较强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