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经柑桔裂皮病类病毒(Citrus exocortis viroid,简称CEV)感染后的指示植物爪哇三七(Cynura aurantiaca),分别施用不同浓度的赤霉素(5ppm,10ppm,50ppm,100ppm,200ppm)、萘(100ppm,300ppm)、5-氟尿嘧啶(0.5mg/L,1mg/L,2mg/L)溶液,其相对感染指数(Relative infectivity index)均有程度不同的改变。抽提叶片核酸,经5%双向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银染色法结合凝胶扫描技术确定CEV浓度,辅以点杂交方法定性,观察到施用赤霉素组CEV浓度增高,施用萘组和5-氟尿嘧啶组CEV浓度均降低。用无性繁殖的柑桔苗作材料,CEV感染后分别施用50ppm赤霉素、300ppm萘、1mg/L 5-氟尿嘧啶溶液,用相同的分析方法,得到了与爪哇三七一致的结果。讨论了这三种药物影响CEV复制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利用美味侧耳(Pleurotus sapidus (Schulv) Sacc.)为试材,通过向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的油菜素内酯(Brassinolide,简称BR),以及出菇期用不同浓度的BR水溶液喷洒处理,研究了对美味侧耳菌丝体生长速度,原基分化及子实体产量和表观质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较低浓度(10~(-4)ppm)的BR具有刺激菌丝体生长的作用,而较高浓度(10~(-1)ppm和10~(-2)ppm)的BR具有刺激子实体原基分化的作用。在试验所用的浓度(10~(-1)ppm和10~(-3)ppm)范围内,BR对于实体产量和表观质量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301.诱导巴豆发生不定芽的培养基 据日本1990年专利记载,诱导巴豆(Croton su-blyratus或C.joufra)产生不定芽的培养基,应含有植物激素(0.2—10ppm细胞分裂素及0.001—4ppm8-羟基喹啉(oxine)或0.1—10ppm细胞分裂素及0.005—0.5ppm赤霉素)。 302.繁殖大豆不定芽的培养基 据日本1990年专利记载,含有0.25—1.5倍无机盐、维生素(如Gamborg B_50.1—10mg/L,盐酸硫胺素及0.5—10mg/L烟酸),植物激素(如0.5—3mg/L 2,4-D)和糖的MS培养基,特别适用于大豆未成熟芽。  相似文献   

4.
(一)本实验所用的材料为冬性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 L.)、玉米(Zea mays L.)和番茄(Lycopersicura esculentum M.)以及离体的番茄嫩枝和叶片。多性油菜又分为两部分:春化处理的和未春化处理的。赤霉素的浓度为0(对照)、40和80ppm。放射性磷(P~(32))的剂量为485微居里/升。 (二)实验结果指出:40或80ppm的赤霉素,对油菜、玉米和番茄幼苗的干重增加具有促进效应。赤霉素对油菜、玉米和番茄的药效持续时间,分别为10、7和11天。 (三)赤霉素对油菜、玉米和番茄幼苗以及离体的番茄嫩枝和叶片吸收磷(P~(32))素,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有机磷(P~(32))的转化也有作用,其中酸溶性有机磷(糖磷酸酯和磷酸腺甙等)、磷脂磷和蛋白磷(核蛋白和磷蛋白磷)均较对照为高。 (四)赤霉素处理后,油菜、玉米幼苗干重的增加与磷代谢之加强具有平行关系,说明赤霉素促进植物干重增加的效应与其促进磷代谢有关。 (五)春化的和未春化的油菜幼苗,对赤霉素反应的敏感度不同,主要表现在对磷(P~(32))的吸收和转化上。  相似文献   

5.
一、引言赤霉素对于許多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有极明显的作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已有許多报导和綜述(Stowe和Yamaki 1957,Wittwer和Bukovac 1958,Brian 1959,Stuart和Cathey 1961,罗士葦1962,周荣仁1962)。赤霉素对于水稻和小麦营养体生长具有促进作用也是肯定的,而且由于水稻幼苗生长促进的程度和一定浓度范围內赤霉素浓度的升高成正相关,故Murakami(1957),Aytoun等(1959),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1960),关穎謙和王义彰(1962)均以水稻幼苗法作为赤霉素的生物测定。Wittwer和Bukovac(1958)报导将赤霉素处理小麦可增加总干物重和光合作用产物。Morgan和  相似文献   

6.
小桐子(Jatropha curcas L.)属大戟科( Euphorbiaceae)麻疯树属(Jatropha L.)的能源植物。分别以小桐子种子和幼苗为实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的赤霉素和CaCl2单独处理,以及不同浓度的赤霉素、CaCl2和甜菜碱组合处理对小桐子种子萌发及幼苗抗低温和干旱的影响。结果表明:分别用10 mg/L赤霉素和10 mmol/L CaCl2处理小桐子种子,不仅可以提高其在正常萌发条件(26℃)、低温(18℃)和干旱胁迫(5% PEG6000)下的发芽率,还可缓解小桐子幼苗在低温(2℃)或干旱胁迫(25% PEG6000)下电解质渗漏率的增加和丙二醛(MDA)的积累。用10 mg/L赤霉素、5 mmol/L CaCl2和15 mmol/L甜菜碱组合处理小桐子种子,也可进一步增强其在正常萌发(26℃)、低温(18℃)和干旱胁迫(5% PEG6000)条件下种子的发芽率,以及缓解小桐子幼苗在低温(2℃)或干旱胁迫(25% PEG6000)下电解质渗漏率的增加和MDA的积累,表明10 mg/L赤霉素和10 mmol/L CaCl2分别处理或10 mg/L赤霉素、5 mmol/L CaCl2和10 mmol/L甜菜碱组合处理可提高小桐子种子在低温和干旱胁迫下的发芽率,以及提高小桐子幼苗对低温和干旱胁迫的抵抗能力。  相似文献   

7.
红光(R)和远红光(Fr)都抑制水稻胚芽的生长,但对胚芽鞘来说,红光抑制其生长,远红光表现出部分逆转效应。一定浓度单一生长素(IAA)促进水稻胚芽鞘的生长,而赤霉素(GA_3)与生长素作用相反。对于水稻的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X),红光促进两种酶的活性,远红光则表现出逆转效应。单一10~(-2)ppmIAA、10~(-2)ppmGA_3都促进其活性。照光时,在10~(-2)ppm IAA存在的条件下,红光表现为促进,远红光则表现为抑制;但在10~(-2)ppm GA_3存在的条件下,红光反而对两种酶的活性有抑制作用,远红光则表现为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黄瓜及瓠瓜的性别表现与激素控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黄瓜(Cucumis sativus L.)及瓠瓜(Lagenaria leucantha Rusby)幼苗期间,用乙烯利(150ppm)喷洒处理,可以明显地增加雌花的发生,减少雄花的发生;而用赤霉素处理可以增加雄花的发生,而减少雌花的发生。 瓠瓜的主蔓很少着生雌花,而只生雄花。经乙烯利处理后,可以连续十余节都着生雌花,因而从根本上改变了瓠瓜的开花习性。但对于侧蔓上的雌雄性别的影响很少。 乙烯利处理,可以大大增加黄瓜及瓠瓜的雌花数,但对于产量的影响,因品种特性,及栽培技术而不同。其中以早期产量增加较明显,而总产量不一定增加。 当乙烯利与赤霉素混合处理时,对性别表现的效果,要看赤霉素的浓度来决定。高浓度(1500ppm)的赤霉素可以抵消乙烯利对性别表现的作用,低浓度(50ppm),不能抵消乙烯利的这种作用。 乙烯利促进黄瓜多生雌花的效果有一定的持续时期。在处理后8,12,24小时后,再喷高浓度赤霉素会增加雄花数及降低雌花数,但48小时以后则几乎没有什么作用。 黄瓜幼苗经乙烯利处理后,会增加其茎端组织的过氧化物酶的活性;而赤霉素处理,会抑制过氧化物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9.
以不同种源的10份紫斑牡丹种子为材料,研究了赤霉素浓度及沙藏温度对不同种源紫斑牡丹种子生根的影响,分析了不同主根长度、低温时间及赤霉素浓度对各种源种子发芽的影响。结果表明:(1)适于紫斑牡丹种子生根的温度为15~20℃,原生种源种子生根对25℃的适应性随纬度增大而减弱;原生种源种子生根的最佳赤霉素处理浓度较高(400~450mg/L),次生种源种子生根的最佳赤霉素处理浓度较低(300~350mg/L)。(2)根长、赤霉素浓度、低温时间交互效应对各种源紫斑牡丹种子始萌期、发芽势和发芽率均有极显著或显著性影响;根长大于4cm时,赤霉素和低温处理能更有效地促进已生根种子发芽。(3)种子发芽最佳处理组合因种源而异,湖北种源、河南种源和甘肃种源最佳处理组合分别是低温20d结合300mg/L赤霉素、低温20d结合200mg/L赤霉素和低温40d结合300mg/L赤霉素。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导了一个简便可靠的抑制光合作用除莠剂西马津的生物测定方法,以去胚乳的小麦幼苗为材料,在处理6—7天后卽可获得测定结果,幼苗高度与西马津剂量(0.9—30.0微克)的对数成直线关系,我们并较系统的观察了苗龄,光强,处理时间及其他调节物质对于去胚乳的小麦幼苗的影响,与其他西马津的生物鉴定方法的比较指出本测定方法的特点是所需样品量极微(0.9微克),可测剂量范围亦较广,测定周期短,且专一性高。  相似文献   

11.
化学药剂对冷害稻苗的促进生长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水稻(Oryza sativa)品种泸科3号种子经浸种催芽后,于25℃,3000lx下水培7d。幼苗于4℃低温下处理36h,以不受冷害的幼苗为对照。冷处理幼苗转入25℃继续培养时,分别用1.0ppm KT,1.Oppm GA_3,1.0%乙醇,100ppm抗坏血酸(各浓度均为系列浓度  相似文献   

12.
6-苄基嘌呤(BA),玉米素和激动素引起黄瓜(cucumsis sativus,品种:津研4号)子叶的张开。其它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如赤霉酸(GA_3),吲乙酸(IAA),乙烯,脱落酸(ABA),以及有关化合物,如 KCl 和腺嘌呤均无此作用。BA 的浓度在0.01ppm 时也能产生这一效应。因此这一作用能作细胞分裂素生物鉴定的定性方法。KCl 对细胞分裂素诱导的子叶张开效应有增效的作用。在去根下胚轴倒钩基部供给 BA(10ppm)能促进留子叶倒钩的伸直,光照能促进这一效应。然而,BA 却抑制不留子叶的倒钩的伸直,特别在光下更明显。子叶的存在对倒钩维持弯曲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芽孢杆菌ZJM-P5与磷肥互作对红小豆根系发育和产量的影响,于2016和2017年以‘晋红5号’红小豆为材料,设置磷肥施用量[50(P_1)、100(P_2)、200(P_3)mg·kg~(-1)]和菌液浓度[10~6(A_1)、10~7(A_2)、10~8(A_3)、10~9(A_4)cfu·mL~(-1)]两因素复合处理,以菌磷皆不施为对照(CK),采用盆栽试验分析芽孢杆菌ZJM-P5与磷互作下红小豆幼苗根系形态、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1)各芽孢杆菌ZJM-P5与磷肥复合处理(磷菌互作)均显著提高了红小豆幼苗主根长、根面积、根体积(P0.05),幼苗主根长和根冠比均在P_1A_3处理下最高,分别比CK显著提高83.1%和50.9%,根面积和根体积均在P_2A_2处理下最高,分别比CK显著提高69.7%和54.2%。(2)各磷菌互作处理均显著提高了红小豆幼苗根系SOD活性、POD活性、根系活力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且均在P_2A_2处理时达到峰值,并显著降低红小豆幼苗根系MDA和可溶性糖含量,且均在P_2A_2处理下达到最低值。(3)各磷菌互作处理均显著提高了红小豆幼苗植株P含量,并显著降低了根系酸性磷酸酶活性;随着施磷量增加,植株P含量逐渐增加,根系酸性磷酸酶活性逐渐降低;随着菌液浓度的增加,植株P含量和根系酸性磷酸酶活性均先升后降且均在A_2浓度下最高。(4)随着施磷水平或者菌液浓度的增加,红小豆百粒重和籽粒产量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各磷菌互作处理均显著提高了红小豆百粒重和籽粒产量,且均在P_2A_2处理组合下增产效果最佳,比对照分别显著增长了141.60%和210.40%。研究发现,芽孢杆菌ZJM-P5与磷肥互作处理可通过改变红小豆幼苗根系构型、提高根系活力、改善根系生理机能来提高红小豆的籽粒产量,且在100 mg·kg~(-1)施磷量、10~7cfu·mL~(-1)菌液浓度互作下可达到最佳促生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14.
用黄腐酸和汪平酸浸种后,对于小麦种子萌发无明显影响。用不同浓度的黄腐酸和汪平酸溶液培养小麦幼苗,发现适当浓度时对于幼苗及根系生长与分化有促进作用,高浓度则表现为抑制作用。10ppm黄腐酸和50ppm汪平酸可显著增加去根绿豆下胚轴再生根数,而且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随着浓度的增高,根数不断增加而根长却逐渐减短。  相似文献   

15.
分光光度定量溶血法检测大鼠脾脏抗体生成细胞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建立了分光光度定量溶血法检测大鼠脾抗体生成细胞活性的实验手段,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大鼠脾细胞经 DU-7HS 分光光度仪自动扫描,最佳吸收波长为413nm,且随免疫脾细胞量的增加(2×10~6—1×10~7),吸光度值相应提高,呈正相关(r=0.997);补体浓度(1:5—1:40稀释)呈负相关(r=-0.982);绵羊红细胞浓度则随加入量的增加(0.2%—1.0%),介导溶血反应明显上升。此方法简便准确、灵敏度高、重现性好,可作为免疫功能检测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6.
用黄腐酸和汪平酸浸种后,对于小麦种子萌发无明显影响。用不同浓度的黄腐酸和汪平酸溶液培养小麦幼苗,发现适当浓度时对于幼苗及根系生长与分化有促进作用,高浓度则表现为抑制作用。10ppm黄腐酸和50ppm汪平酸可显著增加去根绿豆下胚轴再生根数,而且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随着浓度的增高,根数不断增加而根长却逐渐减短。  相似文献   

17.
运用营养液培养法和常规耗竭法,对低浓度(2和10μg·L~(-1))微囊藻毒素MC-LR分别处理6和12 d后梭鱼草(Pontederia cordata Linn.)幼苗根系对不同浓度NH_4~+(0.05~1.50 mmol·L~(-1))和H_2PO_4~-(0.01~0.50mmol·L~(-1))的吸收速率和吸收动力学参数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随培养液中NH_4~+和H_2PO_4~-浓度的提高,各处理组幼苗根系的NH_4~+和H_2PO_4~-吸收速率均逐渐增大,但增幅则因MC-LR处理浓度和处理时间而异。经2和10μg·L~(-1)MC-LR短期(6 d)处理后,幼苗根系的NH_4~+和H_2PO_4~-吸收速率总体上均显著高于CK(对照,0μg·L~(-1)MC-LR)组;经长期(12 d)处理后,2μg·L~(-1)MC-LR处理组幼苗根系的H_2PO_4~-和较高浓度NH_4~+吸收速率均显著高于CK组,而10μg·L~(-1)MC-LR处理组幼苗根系的NH_4~+吸收速率降低,但其较高浓度H_2PO_4~-吸收速率仍显著高于CK组。梭鱼草幼苗根系的NH_4~+和H_2PO_4~-吸收速率与底物浓度的函数关系均符合双倒数曲线,拟合关系均在α=0.001水平上显著,但最大吸收速率(V_(max))和表观米氏常数(K_m)变化规律不同。经2和10μg·L~(-1)MC-LR处理6和12 d后,幼苗根系NH_4~+吸收的V_(max)和K_m值均高于CK组;经2μg·L~(-1)MC-LR处理6和12 d后,幼苗根系H_2PO_4~-吸收的V_(max)值高于CK组、K_m值低于CK组;经10μg·L~(-1)MC-LR处理6 d后幼苗根系H_2PO_4~-吸收的V_(max)值高于CK组、K_m值与CK组无差异,但经10μg·L~(-1)MC-LR处理12 d后幼苗根系H_2PO_4~-吸收的V_(max)值略高于CK组、K_m值明显高于CK组。说明随处理时间延长,经2μg·L~(-1)MC-LR处理后幼苗根系的NH_4~+吸收潜力提高、NH_4~+亲和力略有降低,而H_2PO_4~-吸收潜力略有降低、H_2PO_4~-亲和力略有提高;经10μg·L~(-1)MC-LR处理后幼苗根系的NH_4~+吸收潜力略有提高、NH_4~+亲和力降低,而H_2PO_4~-吸收潜力和亲和力均降低。综合分析结果表明:2和10μg·L~(-1)MC-LR处理均能够提升梭鱼草幼苗根系的NH_4~+和H_2PO_4~-吸收潜力,其中,2μg·L~(-1)MC-LR处理对其根系的NH_4~+和H_2PO_4~-吸收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10μg·L~(-1)MC-LR短期处理对其根系的NH_4~+和H_2PO_4~-吸收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盐胁迫下番茄幼苗对赤霉素处理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盐胁迫下番茄幼苗对赤霉素处理的响应,本试验对不同盐胁迫浓度(0 mmol/L,50 mmol/L,160 mmol/L)条件下长至两叶一心的番茄幼苗叶片进行不同浓度的赤霉素(0 mg/L,20 mg/L,80 mg/L,150 mg/L)喷施处理,对其叶片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叶绿素含量以及干物重进行测定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番茄中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随着盐胁迫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施加赤霉素后,可溶性糖含量的上升的幅度明显变大;盐胁迫条件下,番茄叶片干物重下降,且盐浓度越高干物质下降幅度越大,施加赤霉素后,干物重下降幅度减缓;随着盐胁迫浓度增加,番茄叶片的叶绿素含量降低,且浓度越高叶绿素含量下降趋势越明显,赤霉素的施加同样使叶绿素含量降低。以上结果为研究盐胁迫下番茄幼苗对赤霉素处理的响应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9.
大叶藤黄(Garcinia xanthochymus Hook.f.ex J.Anders.)又名人面果,岭南倒捻子,最近我们从果分泌的树脂中分离、鉴定了大叶藤黄醇(xanthochmol)。 大叶藤黄醇为黄色针状晶,mp 135℃,IRν_(max)~(KBr).(cm~(-1)):3200—3400(OH),1640—1660,1715(>C=O),3079(C=CH基的νc-H振动),890(末端甲烯基)。 ~1H NMR(WH-90MHz.TMS为内标,CDC_3为溶剂)δ(ppm):1.02,1.17(2s,各3H,>CMe_2),且1.54×2,1.70×2(2s,各6H,—CH=CMe_2×2)。  相似文献   

20.
10~(-5)~1ppm表油菜素内酯(epi-BR),在短日照条件下抑制和推迟青萍6746开花;在长日照条件下则对青萍开花没有作用;在10~(-5)~10~(-1)ppmBR影响下,盛花期的鲜重和叶绿素含量增加,蛋白质含量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